第16章 脾胃论译注.mp3

2024-02-24 10:53:3211:10 480
声音简介
火性炎上,水性润下,现说肾主五液,上行于头部出于孔窍,都化为泪、涕、汗、涎、唾,这是为什么呢?答:如癫痫病发作时口吐涎沫,身出冷汗,鼻流清涕,都因阳跷、阴跷、督脉、冲脉四条奇经的火邪上行,肾水不耐火邪煎熬,蒸腾五液上行所致。这是奇经的病邪为病,治疗不一定受五行、阴阳、十二经脉的一般治法所约束,应当从督冲、二跷四条奇经中取穴针治,以去奇经病邪。
五脏与人体外部组织有表里相合的关系,在内如得不到胃气的滋养,那么五脏及与其相合的皮毛、血脉、肌肉、筋骨和各孔窍都失去营养。因此胃气一虚,肝肾心肺四脏及其经络因为无胃气的滋养都会致病,况且脾全凭胃气平和才能禀受其水谷精微的营养,周身四脏都旺盛,十二脏腑各尽其职发挥正常功能,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侵侮。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凡饮食失节、劳役过度,都可出现自汗,这是由足阳明胃化燥生火,胃中津液不能保留而外泄,所以汗出多而小便频。病邪厉害的莫过于中于风邪,风邪是六淫之首,百病中首位的致病因素,行走快而变化多,虽然正气不虚则风雨寒等外邪不能单独伤人致病,因此必定正气先虚,然后有外伤乘虚而入。至于痿躄、厥逆等病证,都因汗出后外邪乘虚侵袭而得病的。况且冬天阳气伏脏于地下,如果冬令应寒反温,精气外泄,阳气先竭,那么至来春从哪里获得生发?这样万物都不能生化。在人体,由饮食劳役过度,时时汗出,外邪侵侮,诸病发生。我所以反复这样讲,想让人们晓得谨慎从事。
忽肥忽瘦论
《灵枢经·寿夭刚柔》篇说:“寒热、少气,血上下妄行。”大凡气虚的人不耐寒,血虚的人不耐热,血气均虚的人不耐寒热。胃虚水谷精气不能上输于肺,肺气失养,所以少气不足以息。卫气虚的不耐寒,脾气不升下陷于肝肾,助长阴火,伤及阴分,气衰血亏,所以出现寒热、少气。血之所以上下妄行,由于足阳明胃脉虚衰,冲脉之火从下焦并入足阳明之脉上行于阳分,逆行七十二周,旺盛的冲脉之火逆行于阳明脉中,血上冲于上部,如火退伏于下部则血下行,所以出现血上下妄行。对这种病理现象俗称忽肥(血充满于上)忽瘦(血从上部下行)。《内经》说,热则伤气;又说,亢盛的阳火销蚀元气。所以脾胃虚而阴火盛的,必然出现少气,卫气不能护卫皮毛,贯通上焦之气,而气短少不足以息。阴分血亏,阳分气虚,阴阳周行的血气都衰少,不耐寒热而出现寒热证状。《灵枢经·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布水谷精微,达到温煦皮肤,充养身躯,润泽毛发,好像雾露一样灌溉全身。”这是由于胃气调和而上行的结果。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阴阳应象大论”说:“自然界中阴阳相辅为用,才有万物的生、长、收、脏。”一年之中以春为首,正月建寅,天气温和,少阳生发之气从地下上升天空,谷物草木都破壳发芽于这一季节,到立夏少阴之火盛于天空,草木生长茂盛,垂枝布叶,这是阳气的作用和阴气的形质滋生,所谓阳生阴亦生,阳长阴亦长。《内经》说,上半年由司天之气主管天气变化,阳气主升浮的。到初秋时节,天气从上而下行,太阴之气转化为清肃之气下降到地下,秋行燥令,气候干燥,风厉霜飞,万物落叶,唯枝干独在,好像毫毛一样飘落凋零。到了冬季则少阴之气退伏于地下,水结成冰,地冻而裂,万物匿脏周密,这是阴气的作用,阳气潜藏于形质,所谓阳杀阴亦杀,阳藏阴亦藏。《内经》说下半年由在泉之气主管天气变化,阴气主降沉的。
至于春天气候温和,夏天气候暑热,秋天气候清凉,冬天气候寒冷,这是正常的次序。所以按历法准时起始,不会愆期,一年中气的消长升降变化,如环那样无始无终,运化万物生生不息,其实是气的变化结果。阴阳的交错、胜复之变,也由此而起。人是万物之一,呼吸升降,效法于自然变化,以阴阳为准则。因为胃为水谷汇合之处,饮食入胃,化生精气。通过脾的运化,上输于肺,肺气像春夏阳气布散那样,将精气宣布,以滋养全身,这是清气上为天的意思。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下输于膀胱,好像秋冬之气沉降,经过传化转为糟粕,排出体外,这是浊气下降为地的意思。
人如果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起居作息有一定规律,以避寒暑侵袭,饮食有所节制,不暴喜、暴怒,以颐养情志,经常保持心平气和,而没有偏胜,那么就平安无恙。否则,就可能损伤脾胃,真气下陷,或泄泻而不能升举,就好像只有秋冬沉降而没有春夏升浮,这是生长功能陷入肃杀之气,导致各种疾病发生,或者阳气久升而不降,也可能致病。从这些升降浮沉的道理中探求,那么才真正理解履端于始的意义。
阴阳寿夭论
《五常政大论》说,“西北地高气寒,得地阴之气奉养,气不妄泄而人易长寿,东南地低气热,承天阳之气下降,气常耗散而人易夭折。”阴精所奉,是地下精气升于天上,即春夏阳生阴长的气象;阳精所降,是天上阳气下降于地下,即秋冬阳杀阴脏的气象。而且如地下伏脏的阴精,遇春气变动,升腾于上,形成生发之气,升极而浮,形成夏天的蕃秀之气,这是六气依时令右迁升于天上,成为天之清阳之气,阳气主生发,所以当地的人多长寿。天之阳精,遇秋而潜退,伏脏于地下,成为收敛、肃杀之气,降极而沉,成为冬天闭藏之气,这是五运依时令左迁降于地下,成为地之浊阴之气,阴气主肃杀,所以当地的人多夭折。
“根源于事物的外部因素,有如气化之所立,名曰气立,气止则生化断绝;根源于事物的内部因素,有如神之发机,名为神机,神去则生化之机即停止。”这都是阳气不升而下降的缘故。天之地气,在人为脾胃之气,脾主养五脏之气,肾主藏五脏之精,阳气、阴精都上奉于心肺,以主生发,于此可知春生、夏长都从胃气生化而出。所以人之活动、休息、饮食应顺应天时,保持清净安宁,不让损伤胃气,不使元气下乘肝肾而像自然界秋冬行肃杀之令,这样也能顺应自然规律,活到天赋的寿数。
五脏之气交变论
《素问·五脏别论》说:“五气入鼻,贮脏于心肺。”《难经》说,“肺气通于鼻,鼻和则可知香臭。”老师张洁古说:“视听明晰,是耳目清凉的表现,香臭明辨,是鼻窍畅通温和的表现。”这些都是人体九窍与外界的联系。喉为三焦之窍,鼻为肺之窍,属体,能闻香臭,属用。心主五气,通过鼻的功用来体现。九窍的生理功能禀受于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如火生金,心能生肺,所以鼻闻香臭为心之生理功能的体现。耳上通天气,为肾之窍,肺金能生肾水,耳能听音声为肾之体、肺之用的体现。又有一种说法,声属自然界之阳气,音属自然界之阴气,取材于地制成五律乐器,通过人之喉窍发声,人之口体现三焦之生理功用。肺与心的功能相合成为言语,出于口中,舌为心之苗窍,三焦之气通过肺的功用,发出声音,这些生理联系不可不知。
肝开窍于目,离为太阳,其光辉照耀,能看见各种物体,分辨五色,目赖肝所藏之血而能视物,肾主藏五脏精气,鼻吸纳之清气藏于心肺,心肺主百脉而行于上焦阳道。《内经》说,气脱出现目盲,精脱出现耳聋,心肺有病可致鼻息不利,这表明耳、目、口、鼻诸窍功能由清阳之气奉养于上,如心劳过度,胃气受损则会受到外邪侵犯。
阴阳升降论
《易经》说:天地阴阳演变为春夏秋冬四时,天地阴阳之气相交,四象演变为八卦。在人体清阳、浊阴之气都出于脾胃的生化,营气能营养周身,由水谷气味化生而成。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210885633

🤯🤯🤯🤯🤯🤯🤯🤯

东方红中医讲 回复 @听友210885633

白话文脾胃论译注

猜你喜欢
脾胃论

《脾胃论》金•李东垣著李东垣,就是中医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名李杲,字明之,到晚年的时候,他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东垣老人。所以后来留下的中医医案,都...

by:秋收冬藏9996

脾胃论

《脾胃论》,撰于公元1249年,三卷,是李东垣创导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卷上为基本部分,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

by:1730712cilg

论语译注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

by:哈飞姐姐读书会

論語譯註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by:HAPPY_s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