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12|艺术:栩栩如生就是真的美吗?

2023-06-23 16:54:5020:59 1.5万
声音简介


大家好,欢迎来到哲学版块第十二讲,我是张新刚。


有一次,我在北京的中华世纪坛看一个欧洲的绘画展,很多展品都是静物画,当时讲解的志愿者在介绍其中一幅画作时候说:“大家来看这幅画,画得栩栩如生,简直跟真的一样,实在是一副杰作”。这个评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一方面他讲得很对,那幅静物画的确是画得很好,画面上的葡萄透亮,让人忍不住想去摘一颗吃。但另一方面,这句话也让我陷入思考,难道艺术作品的好就在于它很像自然事物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直接去看世界、看从超市买回来洗好的葡萄不更真实吗?那么,艺术作品的意义何在呢?难道说画家只是为了炫技,也就是证明他有能力重现现实世界吗?


看了一张静物画就留下来这么多问题,后来当我离开了古典艺术后,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古典音乐以及古典建筑,进入到了现代艺术领域,困惑就更多了。原来那种合乎理性审美,也就是黄金分割率与数字比例的艺术创作原则被打破了,艺术不但不再追求栩栩如生以及和谐的音律,而且每一个经典的艺术作品都往往反其道而行之,比如著名的两位现代艺术家毕加索和达利的作品,不但第一眼望去并不美,而且每一个作品都像一部哲学著作一样等待被解读。那么,哲学家是怎么看待艺术作品的呢?艺术作品是否在哲学探询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呢?这一讲我们就来聊聊艺术与哲学的问题。


【柏拉图及其反对者:真与美的纠缠】


当你说一幅画好美,或者一段旋律好美的时候,你基本给予了这个艺术作品最高的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哲学家也是从美的这个角度来看待艺术作品的,只不过他们给出的理由各不相同,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也大相径庭。


一个事物为什么是美的呢?第一种回答就是:因为它符合了真。我们这个课的老朋友柏拉图就将美建立在最真实的存在上,也就是理念世界。前面我已经跟你讲过,在柏拉图那里有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而理念世界才是最真实的世界。在他看来,任何事物如果能被称为是美的,就只是因为分享了美的理念。所以,当你看到一个美的事物或者听到一段美的旋律,真正让你觉得美的不是那个具体的载体,而是美的理念在那个承载物上的显现。柏拉图非常热爱美,但是恰恰是因为他把美本身和美的理念等同在一起,但他有多么爱美本身,他就有多么厌恶艺术家。因为根据这个理论,一个画家只能是不断地摹仿理念世界,但其实离着真实的理念世界非常的遥远,自然就离美很遥远了。同样的,在柏拉图那里,创作戏剧的戏剧作家因为不懂得真正的教育,所以往往会创作出一些不符合城邦目的的作品,进而败坏了人的品性,所以像荷马、埃斯库罗斯等等希腊大诗人和悲剧作家都要被柏拉图进行作品审查。能够留在柏拉图理想城邦中的,只剩下弘扬正能量和意气轩昂的文艺作品。总结来说,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和哲学是对立的,艺术利用自己特殊的迷惑力来激发人一些非理性的情感和需求,而哲学则是在理性的努力中追求真实和真理。


柏拉图将美理解为真,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极端的立场,虽然后来也有人追随他的立场,但这一观点太违背我们的日常经验了。因为我们往往能被伟大的艺术作品所吸引,哪怕艺术作品彻头彻尾都是虚构的,我们仍然能够从中得到某些真实的感受。比如柏拉图的优秀学生亚里士多德就不同意他老师的看法,用他的话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老师说的不对的地方,也得纠正。


亚里士多德就专门写过一本书《诗学(创作学)》分析史诗和戏剧,他认为诗人比历史学家更爱智慧,也就是说,诗人更近似于哲学家。为什么呢?如果你去看古希腊的悲剧作品,往往故事情节都是家庭成员内部的自相残杀,最后往往只又只剩下一个幸存者,比如埃斯库罗斯著名的悲剧《Ἀγαμέμνων》,他讲了古希腊的城邦里有一个国王叫阿加门农,为了远征特洛伊他将自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献祭给了狩猎女神,当(他从)特洛伊远征归来的时候,他的妻子杀害了自己的丈夫阿伽门农说要为自己的女儿报仇,而他们的儿子又杀了母亲为父亲阿伽门农报仇等等。这种家破人亡的艺术创作怎么能被认为是爱智慧的呢?亚里士多德的理由是,通过这种情节的设计,悲剧作家实际上是基于对人的洞察,将人放到一些两难绝境中进行价值抉择,然后故事情节会根据主角的选择合乎逻辑地往前推进,观众在观看了这些悲剧作品之后,能够生发出恐惧和怜悯,进而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所以,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不那么正能量的悲剧情节恰恰有它强有力的地方,悲剧作家在对真实的探究方面恰恰又不逊于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将丑陋、残忍和荒诞的东西重新赋予了位置和意义,从它们中找到了某种真实。除此之外,艺术作品中还有很多并不涉及柏拉图所说的真与假的问题。比如,如果你去甘肃省博物馆看人类早期社会的陶器,会发现先人会在作为容器的陶罐表面装饰各种图案和纹路,这些纹路对于陶罐的功用来说并没有任何帮助或者减损,并不会使得陶罐更像陶罐或更不像陶罐,图案和纹路仅仅是人们对审美的一种表达。康德就认为,由美而产生的愉悦,是唯一真正无私而自由的东西。装饰图案的存在表明,人类不会只想着满足功用,而且还要对美丽的东西有兴趣,康德说这是一种“不涉及利害关系的利益(快感)”。


 

漩涡纹彩陶四系罐 (甘肃博物馆藏)


康德将美从概念体系中解放了出来,他认为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悦的东西。外部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只是出于人的判断,这种判断不是理智的判断,它不依赖概念,所以不再是真假的判断;并且也没有利害关系,所以也和善恶无关;审美经验是真正自由的感性状态,所以只有到了康德这里,真、善、美才彼此独立,并且拥有了同等重要的的地位。


在康德之后,席勒以柏拉图的反对者的面目将审美推到了至高的维度。柏拉图认为艺术会败坏人的德性,而席勒则认为欣赏艺术能够使人变得更好。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强调培养审美对于塑造现代公民有重要意义,他说:“所有艺术作品中最完美的作品,就是研究如何建立真正的政治自由。”席勒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审美怎么就能和政治自由联系在一起了呢?这是因为席勒看到审美教育的核心在于自由,艺术不能告诉你应当做什么,也发现不了什么具体的知识,但是美能够实现一件事情,那就是让人能从自己的天性出发为所欲为,让人充分享有自由。所以对于席勒来说,艺术的审美是能解放思想的,它向人们展示出了它们自由的一面。


所以,在古代哲学家看来,艺术作品的性质和作用需要用真来衡量,无论柏拉图对艺术作品的批评还是亚里士多德对创作戏剧的肯定,都是基于作品和真的关系。到康德这里,艺术作品的美与真无关,它是一种普遍令人愉悦的东西。艺术和审美开始成为现代世界中具有独立价值的存在。再到席勒,艺术和审美又成为和人的自由与创造力结合在一起的事物,艺术作品逐渐为自己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到了20世纪,大哲学家海德格尔不满足于仅仅把艺术视为美的艺术,而是要重新把艺术品和真理联系在一起。


【海德格尔:艺术与真理】


从柏拉图到席勒,大多数哲学家都把艺术理解为与美的东西或美相关,而与真理无关。但是,海德格尔非常不满于这些流俗的观念,那么,海德格尔是如何来重新解释艺术作品的呢?他用一双鞋子,不,确切地说是梵高画的一双鞋子来完成了这场革命。



梵高:《一双鞋》1886


面对梵高的这幅画,海德格尔质疑道,难道是因为梵高栩栩如生地绘制了一双鞋,让现实中的鞋转化为艺术家生产的一幅作品,所以这幅画就成为艺术品了吗?海德格尔说,绝对不是!艺术作品绝不是对那些时时现存手边的个别的东西的再现,恰恰相反,它是对物的普遍本质的再现。


海德格尔是如何看这双鞋的呢?在梵高的画上,除了一个不确定的空间外,这双农鞋周围没有任何东西,也不清楚它们属于谁。鞋子上甚至连地里的土块或田野上的泥浆也没有一点,这些东西原本可以为我们暗示它们的用途的。然而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在一望无际的田垄上的步伐。皮制农鞋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双鞋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以及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双鞋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自持,保持着原样。


通过这些描述,你就可以看到,海德格尔没有去看梵高绘制的这幅画的颜色、颜料、形式组合,他看到的是梵高通过画了这双鞋,实际上回答了一双农鞋真正是什么,站在这张画作面前,人不是通过制鞋的工序来了解鞋子,也不是通过观察某人具体穿鞋的体验来了解鞋,而是把鞋子的存在揭示了出来。在一双鞋子的画作面前,你看到的不是鞋子,看到的是由鞋子关联起来的整个世界,包括海德格尔说的田垄、谷物、情感等等,这些内容并没有呈现在画面上,它们在画面上是缺席的,但正是在那个由缺席物所构成的整个世界中,鞋子才开启了它自己的存在方式。所以,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者(也就是这里的鞋子)在其存在中(也就是在由所有的缺席物构成的整个世界中)开启才是真理的发生,而这就发生在艺术作品中。在海德格尔这里,艺术作品在摆脱了审美的负担之后,在离开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之后,最终又和真理重新联姻。


【培根自画像:纯粹的艺术性就是哲学探究】


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之上,我们还可以再往前走一步。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创作已经成了一个纯粹的领域,而不再完全依附于政治、社会或宗教功用。特别是在当代艺术的领域,一幅肖像画不再会追求照片式的复刻,而是在表达一种感觉的逻辑,这是非理性的,但却是对生命力量的真实表达。比如下面展示的培根的这幅自画像。



弗朗西斯·培根:自画像 1990


这幅画很显然不再是传统栩栩如生的自画像,甚至一眼看去让人觉得难受、丑陋,不想去看。但如果你忍住厌恶,继续盯着看,你会发现培根实际上画出了不可见的东西,这种不可见不是海德格尔的缺席者,而是时间和生命的意志。这个扭曲的脑袋并非本来如此,而是在时间中经受了一些压迫的力量,它在痉挛、扭曲,所有这些力量都作用都作用在静止的脑袋上。培根的绘画就是让不可见的力量变成可见的。当一个看得见的身体迎接来自看不见的力量的打击时,身体在积极地战斗,展示出强烈的生命意志。培根的自画像画的并不是容貌,而是真实的自我。所以,当艺术创作越来越纯粹的时候,艺术离哲学所讨论的对象就越接近,甚至为哲学理性探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在这一讲中,我从对艺术作品的两个惯常意见出发,即栩栩如生和离开古典审美标准的艺术出发,首先考察了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规定以及他对艺术作品的敌视。之后,为了为艺术作品平反,我请出了亚里士多德、康德和席勒为艺术作品和审美找到地位。到了20世纪,海德格尔对梵高的一双鞋子画作进行了讨论,将艺术作品和真理重新结合在一起。最后,我通过对培根绘画的分析向你展示了艺术如何展现真实的世界和人,提出纯粹的艺术性其实就是哲学探究。


关于艺术,我就讲到这里。这一讲留给大家的问题是你最喜爱的一件艺术作品是什么呢?绘画、音乐、诗歌、建筑等等都可以,你能说出你喜爱背后的道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是加入讨论群,我们下一讲再见。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与知识爱好者们交流讨论,获得更多课程与学者的相关信息。)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1x903360m7784

请问是爱道思-小道吗?

李李源

美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吧

一漂零

作为一位艺术家,我觉得哲学家对于艺术的理解,与我们的理解不太一样。 艺术无论多么写实,也是用抽象构筑的,而且直觉的超验逻辑是艺术作品建构起来的内在逻辑。艺术之所以“真”的意义是比历史更加真实的情感记录,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个人情感,更是平行于人类时间轴的情感实在。 培根的作品是人类面对工业时代真实情感分裂的精神写照,梵高作品是农业文明后期刚刚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忧郁和不安以及撕裂感! 艺术的脉络即是人类情感在人类文明中的反照,农业文明中的艺术是以人类为主体,相对于世界为客体的建构;工业文明或日心说之后的艺术是人类成为客体的主客关系对调的关系写照;后工业时代或相对论时代,艺术成为时间本身的重构…

ALEX_uv

有人讲过吗那双鞋就是梵高自己的鞋子,不是农鞋,海德格尔脑补过度

hygvh

对直与美的追问 哲学找到了艺术为伴

猜你喜欢
栩栩如声

“栩栩如声”2018首届青岛旅游音频征集大赛一、活动简介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从木栈道到八大关,从劈柴院到咖啡馆,从老别墅到旧里院……一砖一瓦一街一角,一城...

by:听青岛

栩栩如生

没有人会突然不爱你,只是你身边的无缘人太多。...

by:DJ尤咏慈

易传朗读—栩栩儒声

易传有声书,陪你感受中国易文化的传承!

by:栩栩儒聲

假千金身世曝光,玄学大佬杀疯了关栩栩姜栩栩褚北

【收听须知】1、假千金身世曝光,玄学大佬杀疯了2、由于音频节目更新的比较慢,如想快速阅读小说文字版的全部章节,请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黑葡萄文学】,关注后,并...

by:听友458179599

绵羊不吃素|栩栩暖

绵羊羊身为排行第二的奶妈,PK到位,颜值到位,情缘...未到位!叶夙北洋:坐标(落云镇1243.466)绵羊羊:师傅什么事?绵绵问着,点着坐标传送过去。看着眼前...

by:听友470263697

哲学与艺术

本专辑主要内容是一些哲学、社会科学观点及不同的哲学观点的转述,可以增进生活常识,提高生活艺术,抚慰心灵,安抚灵魂,和谐人生。如果您喜欢敬请聆听,关注,转发分享...

by:清清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