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3无言之教

2023-06-17 11:26:4114:22 2783
声音简介

无言之教

所以,我非常感谢一位朋友。当年我到峨嵋山,想要闭关。就写了封信给这位朋友说,我三年闭关,禁语不说话。这位朋友回了信,他也是学佛的,他说禁语就不必了,你把嘴巴禁得掉不说话,你禁得掉你的心声吗?我看了信,突然一震!对!心声。一个人自己里头常两个人在对话,不只对话,有时候还吵架,而且有三个、四个吵得很厉害。庄子称之为心病。我们心里头有干戈在作战,就像现在的新名词“心战”,心里头自有干戈。 (编案:现代心理学类皆假设有一统合之人格存在,但弗洛伊德却将人格从发生学上分成原我、超我、自我,又从实存上划分为意识及潜意识。雍格又将后者划分为个人及集体潜意识。至于乌斯宾斯基,又分为知、情、意的我,详见其所著:《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真是热闹得很。)

所以“言思道断”,光是表面上的不讲话不行;“”呢?那又是另一个问题来了。因此,接着卷43开始唯识的道理。“”与“”原是两个不同的作用;现在人却把它们连起来称作思想。“”是粗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脑子里在想,感觉到的这个是想。这“”变化的很快,虽然无常,却可以看得很清楚;“”就不容易找到了。在座诸位,有很多用功修道学佛的;学净土的也有、参禅的也有、学密宗的也有,乃至修道家的也有。据我所知,各路的神仙济济。但是不管你禅定做得怎么样好,你那个思的境界没有断。那时你好象不在想,你觉得非常静,非常沉,什么都不知道,或者偶然有一点影像,这都是思的境界。所以非要把法相唯识学研究得透澈,然后才能讲唯心的道理。

所以“言思道断”,思不是想,想容易断。譬如说,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早上刚睡醒了,眼睛还没有张开,迷迷糊糊的还在睡,那个若有焉、若无焉的境界,是思的境界,不是想的境界。

还有,我们晚上将睡着未睡着之际,还有点迷迷糊糊,有点影子,都说不知道吗?还有一点知道,真知道吗?不知道。那也是思的境界。往往有许多人把这个当成是正路,当成是心宁静的标的,这是绝对的错误,千万要注意!要“言思道断”才能够了解到真心的境界,才能得到达摩祖师的印可。

遂得祖印大行”,二祖了解了真正佛法的心印。“祖印”也就是佛法的心印。中国禅宗所谓的大乘开始了。“迄至今日”,这个“今日”是指永明寿禅师(904-975)写《宗镜录》的时候。他是五代末年,宋朝初年的人。

云何著于言说,违背自宗?”这段文字,永明寿禅师用的是假设的语气。禅宗是言思道断,不立文字的,为什么你还要写这部《宗镜录》,违背你所学的禅宗哪?不过,永明寿禅师后来提倡禅净双修。

义学之乘自有阶等”,在中国的佛教大体上就有两种差别。一种是专门讲修行功夫的,例如禅师,过去学天台宗的也叫做禅师。另一种是“义学”,义就是理,是专门研究佛学,讲经教的。

所以,过去一般人称那法师讲经教的,就叫义学沙门。古代修禅的人多半是义学出身,例如临济禅师,是唯识宗的大师,最后却绝口不提唯识了。如永明寿禅师等,每一位大祖师,义学三藏十二部都是透彻极了,二祖也是。不象后世修禅,经教不研究,只得参个话决,偷得缘虑之心,这后果很严重。

当然,修行与义学这两派自唐、宋以来,素来有点不太融洽的。从南北朝以来,禅师穿的是修行的黑衣服;义学沙门穿的是紫色的衣服;讲经忏则穿的是银灰色的,有五色衣服的分别。义学沙门穿的比较讲究,而禅师邋邋塌塌像小说写的济公和尚一样。

有一天,有个义学沙门在一个地方吃饭,刚巧有位禅师来,晓得他是大法师、讲经的,故意逗他玩:

法师,您也在这吃饭,阿弥陀佛。法师您讲什么经的?

我讲唯识,大乘宗的。

您讲多少年了?

二十年了!

我要请教法师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在唯识宗有部《百法明门论》,归纳心法一百种。)

法师啊!我请教您:‘昨天下雨今天晴’这是属于那一法啊?

这法师呆了!答不出来!脸红了。这禅师故意逗他,大概是老朋友了,于是说:“那您反问我,我回答!

那‘昨天下雨今天晴’是那一法啊?

这是唯识宗的心不相应行法。

一点也没错,心不相应行法,所以我们缘虑心没有办法控制它。譬如时间,说一切唯心,但这自然的现象,根本上识控制不了,总共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所以说,过去有许多禅师,你看他不讲座,他照样有阶等。

义学三乘,自有阶等”,义学三乘:声闻乘(小乘)、缘觉乘(中乘)、菩萨乘(大乘),自有阶等啊!《宗镜录》是完整的一部佛学大法。为什么还要将佛学举个大纲问号在此,永明寿禅师自问自答:

答:前标宗门中,已唯提大旨。若决定信入正解无差,则举一例,诸言思路绝。

明心见性成佛,当下即是”。宗旨在前面卷第42时,说得很清楚。一般人都晓得一切唯心,但是那个心?心在哪里?若说:“我也相信啊!一切唯心”,那你是迷信。一般用的是缘虑心,因为你没有见到自性。没有明心见性以前,你虽然相信,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正信;要“决定信入,正解无差”,一切知见没有差错,功夫到,见地也到,那才是真正的正信。

则举一例,诸言思路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话可说。所以释迦牟尼佛到了最后只好不说话,拈花!说了没有?说了。语言,不完全只是嘴巴,有表情,全身都在说,才表达完全。但人与人之间往往当面不用开口,也知道对方心意,迦叶微笑,正是一种“身体语言啊!”《指月录》载,佛说法而后否定一切:“我说法49年,并没有说一个字。

当年在大陆上研究佛学的一些朋友很顽皮:

唉!要讲扯谎,我看释迦牟尼佛第一。

去你老兄,怎么这么讲!

他自己说的,‘说法49年,无一字可说’,当面不认账。

叫人笑得肚皮都笑痛了,大家都知道在说笑话。事实上是否定了一切,但是也真说了真话。这一切理论说了都不是的;直到了,“言思路绝”才是。但是为什么还要举这一部书呢?这是一部中国真正的佛学大纲。

窥见今时学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说。但云心外无法,念念常随境生。唯知口说于空;步步恒游有内。

注意了!为什么要写《宗镜录》?因为慈悲心。看到现在一般学者,用思想头脑,好高骛远来学佛,“多著言说”,对于佛法乱七八糟吹得很厉害,吹得头头是道。“但云心外无法,念念常随境生”,理论讲得很高,“心外无法”,但里头贪嗔痴慢疑,样样具全,念念常随境转。“唯知口说于空”,嘴里讲空,“步步恒游于有内”,每步、每步他都空不了,执著得很厉害。这是永明寿禅师说明为什么要作这一部书的原因。禅修到宋朝已经变了样,不得了,口头上的佛法太多了。这几句评论,文章好、字句好、意境好,且都对仗:“但云心外无法;念念常随境生。唯知口说于空;步步恒游有内。

只总举心之名字,微细行相不知。

而且一般修禅的人,都在“笼统般若、颟顸佛性”,抓到一点“”的影子,就认为悟道了;一点“”的影子,在无明中便认为这证了禅,这严重的很。

现在一般人只总是举一个心的名字,对心的功用体会到一点点,可是“”那微细起的作用,一点都不知道,这个要注意!尤其我们在座用功多年的人,你坐到进入一个定境,却被心的妄生,思的一面,牵走了而不知道,一样是走入外道喔!所以见不明,是第二个严重问题。

若论无量法门广说,穷劫不尽。今所录者,为成前义。终无别旨,妄有披陈。

进一步说,佛法是无量无边,方法多的很。现在一般修行的人,抓了一点鸡毛就拿它当令箭;抓了一点,就以为都学完了。“无量法门誓愿学”,你学了几个量呢?问号?要广说佛经无量法门,穷劫不尽,这劫数完了,再来个劫数,永远说不完。现在永明寿禅师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节录下来成这本书,“为成前义”,为大家学佛找出一个正统的真正的理论。“终无别旨,妄有披陈”,并不想另标旨,也不敢妄加意见。

此一心法门,是凡圣之本。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原?

凡夫心地迷了,转入六道轮回;而悟了本性,就成了圣人。这一明心见性的心地法门,是凡圣的根本,但心的现状怎么样呢?现在国外的心理学、心象学(心的意象,也是心的作用)研究得很多。所以我们打坐,有时候得到清静,正是心影喔!拿佛学来说,正是心的行相,还在动相喔!还没有证到心的本体。大家要注意!

所以永明寿禅师再三告戒,“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源”,先明行相,它的动向,你没有看清楚,我们打坐得到清静,那也是行相之一。有时候打坐有光影,有各种境界,那是第六意识,独影境界之一。这一认错,严重得很,自己对不起自己。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吾吾四季

主播播的真好

寻道有声 回复 @吾吾四季

感谢鼓励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无言无语

一部经典作品!人物刻画细腻!情节起伏吸引人。根据听众的喜好而精选,声音清晰,感染力强。感情色彩浓厚。。就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和厚爱。每天加班很辛苦,您就动动手指支...

by:小小逗乐

無言之美

朱光潛(1897~1986),筆名孟實、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

by:终南山外

哑口无言

田子晴2019年4月新单曲《哑口无言》,田子晴作词作曲,制作人:牙牙乐。

by:壹字唱片

无言的温柔

无言的温柔文:清瘦的雨我是你眼中的花前彩蝶你是我眸里的月下轻舟清风撩动春的衣襟像清冽甘甜的泉水淌过胸口是你吗?这如水的温柔我是你眼中的满天星辰你是我眸里的浩...

by:西北汉_9M

无言童子经

《无言童子经》也称为《无言童子神通经》,主要讲述了无言童子的事迹和教诲。无言童子是佛教传说中的一位具有神通力的菩萨,他在修行中达到了无言无语的境界,通过无言的方...

by:不空堂的堂

无言 有话

一个曾经的专业广播电视主持人、播音员闲暇时没事儿了就自己说说话儿,吟吟湿,唠唠嗑儿……

by:D小调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