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故乡的老粗布》杨国存

2017-07-15 21:13:4219:54 636
声音简介

《母爱是故乡的老粗布》
---作者杨国存---
河南省安阳内黄人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安阳市散文学会理事。
打记事起,我几乎每天都是
伴着母亲嗡嗡的纺车声入眠的,
是穿着母亲织的老粗布长大的。    
上学时,曾学过《木兰诗》,
每当我吟诵起“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这脍炙人口的诗句,
眼前就会浮现出母亲织布的情景。
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描写
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家乡的女人对纺织的痴迷,
仿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结。
在过去,纺花织布是做女人的基本功。
一个女孩子从小就得练起。
不会纺花织布的女人是笨女人、懒女人,
是被其他女人瞧不起的。
    刚解放时,年轻的共和国一穷二白,物资匮乏。
国家每年发给 每口人7尺布票,
也叫“布证”,妇女们生了孩子,还有5尺布票的
奖励补贴。尽管如此,国家供应的布票还满足不了需求,
所以,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纺花织布。   
那时候,出嫁闺女最好的嫁妆
除了棉被、新衣、洗脸盆外,
就是纺花车、织布机了。
织布这种劳动在我们老家叫“安布”。 
工序非常繁杂,她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需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收获。
一块老粗布,特别是多缯、多suō梭布匹,
从纺线、guàng桄线、染色、络yuè籆子、
牵机、jiàng浆线、拐线、luò摞线、
刷机、掏zèng综、再到吊机织布,
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如果你了解了它的生产过程,
就会深深体会到 一针一线来之不易。
织出的没一尺布每一寸布,
都是女人们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故乡的老粗布,不仅温暖着身子,更是温暖着记忆。
纺线前,母亲先把棉絮搓成一个空筒儿,一根棍儿似的,
大拇指一般粗,一尺多长,叫花gǔ jié骨节儿。
冬天,长夜漫漫。当夜幕降临,全家人吃完饭,
洗碗刷锅之后,母亲就会习惯性的点亮煤油灯,盘腿坐在
用高粱叶子编织的蒲团上,左手拿起一个花骨节儿,从一段niān拈出一个线头来,接在纺车下面的锭子上,右手缓缓转动连接车轴的把手,等把线抽到胳膊扬起的最高度时,快速一收,抽出的棉线就倏然地缠绕在锭杆上,一扬,一收,挥洒自如,不急不慢,姿势非常优美。随着车轴的转动,当棉絮从母亲的手指间吐出一条粗细均匀、绵长不断的线,缠绕成一个“穗子”时,犹如桑蚕吐丝做茧一般,可以说是一种神奇的表演。花骨节儿在母亲手里一根接着一根就变成了线……

母亲干活很麻利,一个时辰的工夫,就可纺一个大线穂子,中间粗,两头尖,像一只洁白的鸽子。纺车发出有节奏的“嗡嗡”声,像在唱歌,这是一支古老的无字长歌。这种悠长的乐曲,在宁静的老屋里流淌,弥漫。几乎一个冬天,母亲都在重复这个单调的动作。一天,窗外寒风呜呜地刮,雪花唰唰地下。半夜醒来,我见母亲还在煤油灯下纺线,手冻得发抖,捏不住花骨节儿了,就把手放在嘴上,哈口热气,继续劳动。我说:“娘,半夜了,天这么冷,别纺了,睡觉吧。”母亲说:“你睡吧,孩子,等我纺完了这几根花骨节再睡。”我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也不知道母亲纺到什么时候才睡的觉。纺车嗡嗡地响着,唱着那曲千年不变的歌谣。
当母亲纺的“棉穗子”积攒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母亲便会开始络线,然后再经过浆线、染色、经线等几道工序才能开始织布。   经线时,在一块打扫干净的空地上,并排放十几只luò摞子,每个摞子抽出一根线头,透过上面经杆上的圆铁圈形成一束线。一个妇女牵着这束线,在距离摞子两丈来远,即6-7米处,分别qiè锲有4-5根小木jué橛,妇女牵着这束线,在这个场地里来回走动,把线挂在木橛上。一场下来,走线的女人差不多要走几十里路,小脚的女人累得要命,脚脖子都累肿了。小时候,我和弟弟、妹妹常常端坐在两边,帮母亲挂橛,挂线。   春天,农闲季节,女人们纺织的好时节。大门外,胡同口,老槐树下,到处是三五成群的女人,手里不停地将那些五颜六色的线缠过来,绕过去。技艺娴熟的女人们,梳理着千丝万缕、五彩缤纷的棉线时,神情专注而虔诚,快乐而神秘。好象那不是劳动,而是她们乐此不彼、永不厌倦的一种游戏。扎了堆的女人们,终于大声说笑起来,惊得麻雀们在墙头上跳来跳去,唧唧喳喳。   织布要有相当的技术,需手脚并用,灵巧配合,用力均匀,速度一致,否则,织出的布不平整,做成的衣物会起皱变型。村里的女人们都很佩服母亲织布的技艺。只见她坐在织布机前,上身前倾,一手推chēng撑框,一手拿suō梭子,随着双脚有节奏地一踏一抬,两块机杼zhù上下交错,机杼又把穿过其中的经线带动着 不停地上下交叉。
在经线交叉的缝隙里,梭子唰地穿过去,落在另一只手里,接着双脚 交换抬踏,梭子又唰地一下溜到另一只手里。那梭子就像一条光滑的鱼,来回游飞,让人眼花缭乱。   

母亲织布,织得非常快,有时和邻居大娘唠着磕,眼也不用看织布机,而梭子却像长了眼睛一样在自由穿梭。小时候看母亲织布,刚开始觉得新鲜有趣,不知道那梭子为什么象长了眼睛,翩飞自如,却从不掉落;时间长了才知道,那其实是一种既枯燥又辛苦的劳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实在想不出会有什么乐趣。可母亲却着了魔一般,哪怕有一点时间,也要坐到织布机上去。母亲织布,是她最惬意、最兴奋、最陶醉的时候。只见她神情专注,仪态恬静,全身心都融入到执着的劳动中。织布机在她眼、手、脚的配合下,默契地发出部件的撞击声:“唰啦……哐当……”“唰啦……哐当……”,节奏鲜明,音质清脆,宛如一套打击乐器,像击鼓、敲bó钹,井然有序,意法协调,出神入化。每每此时,我总沉浸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中,觉得织女也好,七仙女也罢,不过如此。母亲织布,技艺高超,当地出名,不知引来多少“大闺女小媳妇的”前来求教,切磋技法。农闲时节,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全村织布机,响成一片“啪嗒啪嗒”的织布声,给安静的乡村生活带来勃勃生机。    母亲尽管心灵手巧虽,但不识字,织被面或床单时,常常让我帮她计算每种颜色 线的根数。她织出的布不仅质地细,而且花色多,色泽鲜艳,素雅古朴,带着一股田园气息。那是母亲用精巧的手,把纵横交错的田野与沟壑,一点点织进了纹络里。布的花样虽有传统的样本,但母亲更喜欢随性所至,让那些彩线在自己手中千变万化,把自己心中的那个情结,编织得更加完美。粗糙的日子,母亲用灵巧的双手,把我们的生活织得更细,更密,更快乐了。    一件高品位的手工织品,确实是一种 原生态 乡土文化的大写真。如果把纺织老粗布的全部生产工艺流程以及使用的机械和配件记录、绘制出来,也应该是一部厚重的乡土文化的珍宝。这是农村劳动妇女品格的高尚和美德的伟大。   粗布,凝聚了母亲辛勤的汗水,也包含了她对子女的爱。晴天时,母亲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纺线到深夜;雨天,她基本上足不出户地纺啊纺,其中的辛苦只有作为儿女的心里最清楚。母亲织出的布,除了供着我们一大家人穿和用外,富裕布还可以卖到城里。她用纺车和织布机养活了5个儿女。触摸老粗布,我摸到了母亲慈祥的面庞,那是点着浑浊的油灯,嗡嗡摇着纺车的慈祥。年已八旬的母亲,苍老褶皱的脸上,是生活的艰辛织成的皱纹。   刚织出来的老粗布摸上去硬硬的,涩涩的,很粗糙。洗过几水后,才变得细密绵软。做成了被褥或床单,冬暖夏凉,透气吸湿,靠在身上很是熨帖,舒服,象母亲那双粗糙却温暖的手。   小时候,身着粗布衣,没有感觉到舒服,却有一种不自在。一身粗布,显得多么土气。 如今,我穿过不少名牌,穿过许多种莫名的布料做成的衣服,可我越来越钟情于棉布,它的吸汗、透气、柔软是可感的,穿在身上,从身体到内心都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老粗布,是棉布中的极品。它的一丝一线中,织入中华传统的自然经济文化,织进了祖祖辈辈的勤劳与艰辛,
也织进了中国母亲的慈爱与体贴。我们的祖先,穿着它走过了五千年文明,
我们也要穿在身上、铺在床上,我们的肌肤与老粗布亲密接触会得到滋养,不仅因为它品质优良,更重要的是在她的经纬中,有我们的根、我们的元气,ta是农村人的、城市人的、我们整个民族的血脉之源。    挨着身子铺一条粗布床单,是我多年的嗜好。书房小床的粗布床单,与现代化传媒工具电脑,没有显现出任何的不协调。每晚写文章写累了,几乎是一挨枕头就进入了梦乡。也许是老粗布的床单,老粗布粗硬的质感还有那老粗布特有的故乡的气息,在我周身温暖、熏陶了经年之后,我生命的气息里,无法缺失的缘故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孔雀东南飞的打工潮,家乡年轻的女孩子们纷纷走出家门,没有人再去纺花织布了。而且,她们很快就把鸭被、太空被和各种时装买回了家。我几乎认为,老粗布,已经成为上个世纪的绝品了。 

物转星移。谁都没有想到,一直被人瞧不起的老粗布,近几年来又以其古朴典雅、绿色环保等特点,再次成为人们追逐的新时尚。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母爱

天下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人间最好的风水是母亲!

by:锐意进取99

母爱成诗

五月是感恩母爱的季节,春晖妈妈是孤儿的母亲,22年来守护着一代孤儿健康成长。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春晖博爱春晖妈妈项目一线千名春晖妈妈将迎来属于她们的节日。再没有人...

by:春晖博爱

感悟母爱

您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紧紧拉住您的衣襟。呵,母亲,为了留住您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

by:锦瑟哀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