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汉服、许昌假发、黄桥提琴…一个产业能否撑起一座城?

2021-08-13 22:05:2505:23 3.9万
所属专辑:人民日报评论
声音简介
最近,借着奥运的热潮,一些运动产业颇受关注。比如,在安徽省舒城县干汊河镇,每年有6000万只羽毛球从这里“飞”向全球。羽毛球产业版图上的抢眼成绩,让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小镇,吸引了众多目光。一张靓丽的产业名片,能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近年来,“一个产业+一座城”的发展模式,常常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一些地方的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甚至在国际市场上都有很高的占有率。比如,不久前因网络热梗走红的曹县,既有在海外市场占据优势的木制品加工,也有在国内市场表现不俗的演出服加工。而随着人们对脱发问题的关注,河南许昌的假发产业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许昌停产,全球秃然”,戏谑表达的背后,可以窥见许昌在全球发制品市场中的地位。再比如,被誉为“灯饰之都”的广东省中山市古镇,灯饰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占全球60%。而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个“中国有哪些著名的产业带(产业聚集地)?”的话题下,接龙般的回答,更是让人直呼“涨知识”。

对很多地方来说,产业的发展壮大、城市的大放异彩,并非平地起高楼。不管是用好“老天爷赏饭吃”的独特环境和物产,突出“人无我有”;还是历经代代传承,吃透上中下游市场,做到“人有我优”;抑或是以开阔的眼界和敏锐的市场嗅觉,抢抓机遇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观察这些因产业走红的城市,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或有不同,发展契机和路数也可能各有所异,但它们的成功,无不是找准自身定位、充分把握机遇,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结果。当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写入很多地方的发展规划,勾勒出令人憧憬的发展图景。而这些“网红”城市、“某某之都”的蝶变故事,正可提供有益启示:只有找准自身定位,充分修炼好内功,才能以脚踏实地的成绩打造拿得出手的产业名片。

闪亮的产业名片,响当当的头衔称号,对于外地人来说,可能是知晓一个地方的窗口和契机。而对于当地群众来说,这些能为家乡代言的产业,不仅意味着看得见的生活、实实在在的生计,有时候还影响并塑造着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与精神世界。比如,上世纪80年代起以制琴为业的江苏泰兴黄桥镇,当地人凭借一双巧手拨动了乐器制造业发展的动人旋律。如今,黄桥镇年生产各类提琴70余万把,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曾经的“烧饼小镇”华丽转身,成为如今的“东方提琴之乡”,而“黄桥人不仅要会造琴,还要会拉琴、会赏乐”的美好期许,更是让当地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爱乐之城”。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个地方,听起来固然美好。但是,风云变幻的市场,从来都是你追我赶。即便出圈红火如曹县、名声在外如许昌,也时刻面临着同行的竞争、人才的短缺、自身的局限等压力。“隐形冠军”的繁荣里、红红火火的产业里,不能少了被替代的危机意识,更不能少了要升级的动力。传统产业同质化、技术水平不高,产业能走多远、撑多久?这更是需要正视和回答的问题。

业界有句行话: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哪个行业就是绝顶的好。而换个角度看,也没有哪个产业是可以“躺赢”的。培育一个新产业不易,持续提升更难。如今,曹县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归雁经济”,推动产业回乡、人才回归、资金回流;“箱包之都”河北白沟,大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逐步向高端产业链和价值链攀升;在传统手艺之外,黄桥镇致力于打造宜居、宜闲、宜乐、宜艺的“琴韵小镇”,用一把小小的提琴“拉”出一条长长的产业链……从这些努力中不难看出,一个产业支撑起了一座城,如何让一座城更好成就产业,获取更大的支撑力,需要付出的努力,还有很多。

这正是:
常胜的产业难寻,不败的唯有发展。
扎扎实实的努力,踏踏实实的支撑。

(文丨杨柳风 主播|殷维)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假发

“对不………”安赫道歉的话只说了一半就再也出不了声了,愣了好一会儿才又补了一句,“帅哥你……假发掉了.”

by:伊阑浅语

汉服

道家: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儒家:服饰有着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从周代开始,汉服就形成一套完善的系统,除了礼仪规范,还有人事与天事的对应,服饰...

by:Hidden诚之

汉服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by:一笔落英殇

汉服文化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

by:零露瀼瀼禅依

【听听许昌】

许昌原创音乐、歌曲收藏,歌词鉴赏,非本人创作,如有不妥请留言联系删除许昌,又称莲城,位于河南省中部,下辖2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2个县。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

by:ccmate

汉服小剧场

不仅分享汉服搭配,还有不定时的汉服发型教程奉上哦!时尚混搭,传统风格通通get!还不快关注

by:橘月十八

许昌越调·袁秀莲

袁秀莲,越调袁派艺术创始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世纪80年代,她与申凤梅、...

by:赵炎有戏

许昌越调·毛爱莲

毛爱莲,原名杨舍儿,艺名毛小爱。河南舞阳县人,9岁入“文凤班”学唱越调,拜邢金奎为师,习旦行。16岁创办“兴爱剧社”,1949年更名为红光越调剧团,1960年调...

by:赵炎有戏

许昌曲剧·张晓凤

张晓凤,女,国家一级演员,中共党员,1944年7月出生,原籍河北省成安县人。1958年进许昌市曲剧团工作,师从李全录、张新芳。1976年为省剧协理事,1981...

by:赵炎有戏

我的汉服男朋友

【内容简介】女朋友穿汉服的多了去,你们知道男朋友穿汉服是什么样的体验吗?1V1,冷静温柔V呆萌可爱,日常甜宠!文艺版简介:一朝风雨的来袭,改写了谁和谁的命运?幸...

by:胡同里的酸豆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