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智斗

2022-05-19 05:08:5713:44 1718
所属专辑:八个样板戏音乐
声音简介
沙家浜
革命现代京剧
《沙家浜》由北京京剧团出品,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执笔,该剧是根据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创作的现代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京剧剧目[1]。1968年,该剧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该剧讲述了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的故事。
中文名
沙家浜
沙家浜
中央交响乐团改编交响音
音乐《沙家浜》是中央交响乐团根据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而成。在当时,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丰富了舞台,更在于它响应了毛主席所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口号。
中文名
沙家浜
演奏乐队
中央交响乐团
录制时间
1971年3月
指挥
李德伦
录音地点

01.序曲
  02.军民鱼水情
  03.敌寇入侵 枪声报警芦苇荡
  04.坚持
  05.授计
  06.斥敌
  07.奔袭 胜利
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后由北京京剧团移植改编为京剧《地下交通员》,之后,1965年再由著名作家汪增祺执笔改编为京剧《芦荡火种》。该剧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是常熟县的一个联络站。联络员阿庆嫂,以开茶馆为掩护,保护新四军留下的伤病员,并与伪“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巧妙周旋,最后与新四军主力配合,将胡传魁、刁德一及日军黑田等一网打尽,沙家浜又竖起红旗。
  毛主席在看了《芦荡火种》后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于是经毛主席提议,正式改名为《沙家浜》,由北京京剧团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最初被正式定为样板戏的正是交响乐《沙家浜》,而非京剧《沙家浜》,虽然后者的影响要大得多。
交响乐《沙家浜》保留了京剧《沙家浜》中几乎所有正面人物的唱腔,而在《序曲》、《坚持》、《奔袭》、《胜利》等乐章中,曲作者还创作了大量交响合唱段落,使整个作品不但具有京剧的韵味,还颇具恢宏的艺术感染力。
洋为中用
为了响应毛主席所提出的“洋为中用”的口号,交响音乐沙家浜中所有的演职人员都由中央乐团的工作者来担纲。一下子,搞美声的唱起了老旦,搞交响的写起了锣鼓板。当年交响音乐《沙家浜》创作组成员谭炯明说:“我开始进入这个组的 时候,对京剧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小时候看过京剧,但也就是喜欢那个武打的,像孙猴呀这种类型的,对唱腔方面我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在这种情况底下呢,在当时我们团的资料室有一套当时出的京剧唱片,京剧老唱片,我就借回家,天天的,咱们先不创作,就听”。
创新唱法
对于满脑子西洋调式的作曲者来说,忽然转向京剧风格的创造,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更何况,这还是一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任务。就在作曲人员潜心研究京剧曲调的同时,美声专业的歌唱演员也在向京剧界前辈学习京剧的唱腔。
新作诞生
经过创作和演出人员不懈的努力,一部由西洋管弦乐队、京剧锣鼓四大件和从美声唱法改行而来的京剧演员所演绎的交响音乐《沙家浜》终于问世了。从艺术上来讲,它既有交响音乐的庞大气势,又保持着京剧的基本风格。这着实让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
这部饱受了岁月洗礼的作品。
汪曾祺和闫肃作词
作曲是李慕良,马连良琴师,亦是其弟子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琦巧无比1

经典就是经典,什么时候都好听。作品内容深刻。

听友343057209

姐姐是學音樂的嗎

好留白 回复 @听友343057209

不是,只是爱好者

音频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