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章第2节5

2022-09-12 02:30:3620:50 73
声音简介

(十四)时空弯曲所引起的光线弯曲

有一个问题:光线在整个四维时空引力场中走的是巨大的弧线,并非直线。这意味着遥远星系从我们看上去的位置与实际有差距;但当我们飞过去时,飞船走的同样是这样一条有弧度的曲线。

四维时空的弯曲,说穿了就是引力—反引力场自身的形状,也是光线传播所走的路线。

实际上光子是反引力与引力相互作用的中介平衡产物,虽然光子是无静止质量的,但它具有“一体两面”的双重身份,不仅可以与引力发生相互作用,也可以与反引力发生相互作用。光子是引力与反引力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两个相反区域的跨界中和效应。

因此,光线不仅在宏观四维时空中会走时空弯曲的路线,并且光线在经过巨大星球体时也会产生明显的时空弯曲现象。这就是宏观总引力—反引力场与局部致密物体强引力场的不平衡效应。大质量物体附近的引力场,并不是宏观均匀的引力场,故光线经过时会出现强吸引(或者是强排斥)的时空弯曲效应。

附:传统理论认为,局部强引力场可以作用于光子,因此光线经过巨大星球体时会产生时空弯曲效应,其实这恰恰说明光子具有反引力属性,因为只有具有反引力属性的粒子,引力才能够吸引它(而不是同化它),因此才能够产生光子与引力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靠近星球的光线偏离现象,是因为在总引力场之中的局部星球产生了反引力波,而反引力波能够排斥靠近的光线,因此使光线的路径发生改变;同时这种反引力波动还可能会致使星球进动。

参考设问:

1、为什么所有物体的引力加速度一样,是基本振荡速率的效应吗?

引力加速度总是9.8米/秒2,而且只能作用于正质量物体的引力下坠运动,物体的内部结构与致密程度并不影响其引力加速度。

引力加速度并不影响静止质量为零的光子运动,其极限速度仍是光速。

在四维时空区域中是什么决定了引力加速度的一致性呢? 

2、四维时空区域作为一个引力—反引力场,它吸引外部的非四维时空吗?或者问:外部时空吸引四维时空吗?

四、科学的“无不生有”与“无中生有”悖论

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宇宙事物是从“无”产生,还是从“有”产生?

古老的“无不生有”观念,一直深深扎根人类思维深处,无论是宏观和微观范畴,所有被产生出来的东西一定有它的来源,包括“我们现在的宇宙”也不例外;然而奇怪的是,所有已经产生出来的存在物,在没有被产生之前全都处于“无”的状态,就这样,一切当前存在的事物在观察者眼中就成为了“无中生有”的结果。由此,产生出一种巨大的认识悖论。

根据因果定律,一切事物必然拥有自身的产生原因,因此“无不能生有”。

与“无不生有”概念完全相反对立的就是“无中生有”。因为有大量的事物都是从原来“没有”中被产生出来的,比如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后来却产生出来了;早期人类世界没有汽车、飞机,后来却产生出来了;最通俗的例证还包括你自己,连你的父母都没有的时候,你又在那里呢?或者问:连这个四维时空都没有的时候,你又会在那里呢?

    每一种新生事物看起来都是从原本什么都没有的“虚无”中产生出来,但仔细想一想,根据事物生灭转化的分解法和合成法,事物又都可以从原有的它种事物转化产生出来(但在这里必须要避免落入“原地原样循环论”的认识陷阱之中,如果这些事物一直在同一时空区域中转化来、转化去,那么这个时空区域终究会达到熵增加的最大化,陷落于“热寂”之中,其中的一切事物都会僵死掉)。

另外,所谓分解法和合成法,还并不能完全描述同一事物自身的质变转化方式,一切事物自身的质变转化生灭方式根本上就是指背反性流变转化;然而凡是背反性流变转化运动所重新生成的全新事物,相对于我们这样的观察者而言就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

    因此,除去日常可见的同一时空区域之中的一般事物之间的转化生灭关系而外,凡是背反性生成的全新事物看上去都是从我们无法认识的背反性“虚无”之中产生出来的,当然也可以认为它们是从背反性的“其它的有”之中转化产生出来的。

到达这里,“无”就可以被认为是背反性的“有”,“有”也可以被认为是背反性的“无”;从事物自身背反性流变转化的对称关系看,“有”就是指背反性的“无”,“无”就是指背反性的“有”。

    因此,我们根本就说不清楚宇宙事物究竟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还是从“有”中产生出来的。“有”与“无”始终处于同一事物自身背反性流变转化运动关系中,这样就形成了科学认识上的“‘无不生有’即‘无中生有’”悖论。

这种“‘无不生有’即‘无中生有’”悖论,也就是观察者对于同一事物自身的背反性流变转化关系的认识悖论。

人类的全部认识观念中,只有一种确定性结论:一切存在现象都是悖论性对称关系中的一方,任何现象皆处于朝着另一全新的背反方向流变转化的永恒进程之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有与无”“实与虚”的认识悖论关系。

五、宇宙事物“自体非本体”与“自体即本体”形成的悖论

(一)什么是自体

“自体”就是单个事物的称谓,是指一切独立存在的个体,也是指任何一个可以独立界定的存在物,广义的自体可以包括它体、异体、变体、单体、复合体、个体、群体、整体、总体。

各种不同的自体之间可以彼此称呼为它体,这就如同我、你、他的关系一样。“它体”是指相对于一个自体的其它存在物,也就是其它的自体。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自体(事物)过去、现在、未来流变转化运动的不同阶段,可以描述成为前体、现体、后体。

依据同一事物自身动态流变转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前体”就是指这个事物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形态,“现体”就是当前的存在形态,“后体”就是未来的可能存在形态。由于任何一种事物自身皆具有永恒动态流变转化的暂态性质,因此前体—现体—后体成为了这种动态流变转化暂态运动属性的一种描述,也是事物自身异化、流变转化运动的本质特征。

值得注意,如果没有它体的存在,任何一个自体便不能够被呈现出来。自体与它体之间是相对性的关系;自体与它体互为条件,没有它体,自体便不可能存在。

依据流变转化运动的眼光看,当前的自体(现体)是不能产生自己的,是从前的它体(前体)产生出了当前的自体;一个当前的自体也可以转化流变成为更新的后体。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自己不能产生自身,是它物产生出自己;同时自己也会流变转化成为新的它物。前体—现体—后体的这种连贯生灭关系是在描述:它物—自我—它物的永恒流变转化运动关系。

应当记住,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初看上去都不是来自于它当前的自体,已经存在的东西皆不是自己所产生的。

特别还要提请注意:自体的概念中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大范畴。

自体是指一切能够界定的存在;大如宇宙、行星,小至常规物体以及基本粒子,甚至场、空间、时间;当然最特别的就是观察者本身,以及精神意识(包括个体意识、认知能力)等“虚态”的存在形式。

(二)什么是本体

本体包含两种含义:首先是一切事物的来源;二是当前事物自身无限可分的基质形态。

传统上本体被描述为:宇宙事物的普遍性基质、终极负荷者、“终极原因”。

前面讲到,从科学角度看,所谓本体是指“八位一体”的魔幻形态,包含对称性、运动转化、质能、时空、自身演化、相互作用、信息、生命(精神意识)的全部性质,因此本体不呈现为任何具体的结构。

再从“一切事物的来源”这一点看,本体是不断背反性超越自身的魔幻形态,它总是以“有形的存在”和“无形的存在”包括“存在与不存在”等方式背反性的流变转化着。

另外,本体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大性质,这是本体自身的两大背反属性,犹如手心、手背。

以宇宙自身所包含的精神与物质相互作用关系而言,本体具有自我返观的认知本能;因此本体不仅可以产生出被认识的对象事物和对象世界,而且也可以产生出认知者。然而本体的这种自我返观的认知能力,是受到“同源性认知”限制的。(第四章讲述)

相对于人类“同源性认知”限制的感知而言,本体形态可以进一步划分出:有形,无形;有形有感,有形无感;无形有感,无形无感等种类。

附:自古以来,本体总是被认为是恒定的、绝对的东西。

本体是推动不同事物之间永恒流变转化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无数小范畴演化运动的大前提,是它物之间相互跨越的临界线。不同事物之间转化的瞬间,总是要回归到它那里,因此本体就像是事物转化运动的驿站。

本体也是物质和精神形态之间“对立同化”的演化趋势,是宇宙事物自我返观认知的“怪圈”;是包容在所有具象事物和具体事件之中的永恒背反性流变转化进程。

因此本体是无穷尽的自体与它体之间悖论关系的无限链接,本体看上去似乎是“既抽象又具象”的。

(三)“自体非本体”

“自体非本体”这是一个直观上就可以得到的命题。

已经存在的东西都必须拥有一个来源,一切事物皆不能产生于它自身,事物均不是自己的本源——本体。这就是本体是“一切事物的来源”的基本判断。

另一方面,由于对任何当前存在的事物都可以进行无限精细的不断分割,以及事物自身必然发生背反性流变转化,因此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找到一种万能的确定性基质——终极负荷者。

因此“自体非本体”的含义是:任何能够观察到的事件和事物都不是由其自身所产生出来的。自我不能创造自我,自我并不是自我的本源——本体,自我也不是自身的终极负荷者。

“自体非本体”看上去好像是在说:已经存在的东西皆不是自己的本体,本体永远是它物。一切事物包括这个世界绝不是来自于它现存的形态,它来自于不断流变的它体。

值得注意,由于它体也是其它的自体,同时任何事物总是以前体—现体—后体的暂态形式不断流变转化着,因此这样看来,它体也就不是本体。

自体非本体,它体亦非本体。如果我们要将它体视为本体,只须将它体转变认为是另一种自体,“自体非本体”的属性就同样会显现出来。

由此循序而论,宇宙万物成为了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自体与它体的关系网络,一切存在的事物都非本源之物和终极负荷者——本体。

我们由此看到,自体与它体虽然互为生存条件,并由它们构成整体宇宙,但它们均不是自己的本体。

无论自体与它体,每一种可以界定的事物都不是自己的本体。这就是大自然的真相和真理。

这一规定,包括了宏观宇宙、微观量子,以及我们的身体和正在阅读的自我意识。

需要注意,当地球生命形式被产生出来之后,一直以来,认知思维的对象参照系(作为被认识的整个世界)成就了我们,同时也牢牢制约着我们。由于我们受到“同源性认知”限制,因此我们对于大自然本质真相的观察认识深度还远远不够;“自体非本体”(包括“它体非本体”)就是由于“同源性认知”限制所产生出来的局限性认识结论。

附:一旦运用“自体非本体”的概念,“四维统宇宙”就必须拥有自身的产生来源!

“自体非本体”揭示了“四维统宇宙”的外部属性,外部是必须存在的。

由于爱因斯坦的“有限无界”思想,现代物理学被笼罩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宇宙之中,仅有的猜想远远不能冲破樊笼,其中包括了广义相对论、统一场、量子论、超弦、终极理论在内的众多理论体系。

以往,科学大致都是从一个封闭和自洽的整体宇宙来理解自然造物终极思路的,而在新的理论中,相对于人类认识能力而言,我们所处和所认识的宇宙是不能够完全封闭和自洽的,它拥有不可能为我们所认知和解析的前体区域和后体区域并且包括平行区域,背反性区域等,我们从前所认为的“封闭和自洽”区域只能是总体宇宙演化链条中的某一环节。

“自体非本体”包括“它体非本体”概念对于大爆炸、稳恒态、多宇宙学说等,均是可以接受的一种前提条件。

(四)“自体即本体”

“自体即本体”是与“自体非本体”完全相反对立的命题。

“自体即本体”的概念认为一切事物自身就是本体。

    相对于我们的认知能力而言,本体是不能够直接呈现出来的,不能被我们直观看到;但是一切具体的事物却总是由本体来构成的,没有本体就如同没有基质和承载者,一切事物便根本不能构成;这就像没有建筑材料,任何建筑都无法形成一样。

    因此所有的事物——自体天然地包含本体于自身之中!

另一方面的情况是,由于能量守恒不灭,任何现体(事物)都可以被认为是同一事物自身永恒流变转化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因此“自体即本体”就是说,当前任何一个事物自身都是永恒动态流变转化运动的前体—现体—后体的总合;就当前某一事物自身的存在来看,它首先就是自体,而就前体—现体—后体之间永恒流变转化运动总合来看,它就能够成为本体。

    只要将同一事物自身的永恒动态流变转化运动处于极为宏观的时空链接上,依据事物自身前体—现体—后体之间的总合来看,就必然达成“自体即本体”。也就是说,前面的东西,总是后来东西的本体,所谓本体永远都是由于前面具体存在过的东西来承担的。

另一方面,宇宙事物极为宏观的连续性运动结果都是背反性流变转化的,“自体即本体”还包含一层含义,即“自体背反性转化成为它体”。自体可以是它体的背反式本体(当然,它体也可以是自体的背反式本体)。任何一个事物都必然处于前体—现体—后体连贯的背反性流变转化运动中,因此前体就成为了现体的背反性来源,现体则可以成为后体的背反性来源;所有这些来源之间紧密相连、从不间断,由此自体本身便成为了自己的背反性来源。这种自身作为自己背反性来源的实质同样是“自体即本体”。

“自体即本体”其实是在说:宇宙事物皆是自因的。“自因说”的实质仍然是指事物的因果关系,但根本上却是在描述宇宙事物自身的“背反性因果”关系。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个情况,由于事物自身前体、现体、后体的运动进程,任何自体都必然表现出“既是自体又非自体”的特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季节的篇章

喜马拉雅四季短文的朗诵学习

by:老野子PlayCV

文章节选朗读

21.12.20开始读书

by:1356138obnr

精选文章节选

这个专辑里面的内容都是一些公众号文章,还有一些平时阅读的书当中的精选节选,希望通过自己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认知,希望大家喜欢!

by:陌名2015

文章节选朗读

遇到好的文章我都会通过自己的朗读与大家分享。有伤感,有感悟。希望“小故事大道理”通过我的声音,按摩您的耳朵,心情愉悦!

by:紫九莹

《心流》章节概述

每天一章书,在不经意间成长!《心流》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如何进入忘我,专注的心流状态,获得个人成长与最优体...

by:同童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