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7:集体决策必须讲卫生

2022-09-16 02:37:2815:10 15
所属专辑:每天朗读群
声音简介
个人判断的噪声可以用走机械化流程和设定参考尺度的方法消除,这一讲咱们说说集体判断。现在很多公司或者政府机构的重大决策都不会搞领导的“一言堂”,都要有一个集体决策的程序。比如说成立一个委员会,做好科学论证,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然后再形成共识。

按理说,集体判断的噪声应该比个人判断小,因为毕竟你还可以取个平均值。我们专栏讲过科特·佩奇的《多样性红利》[1],我们知道只要群体中每个人能贡献自己独特的思考视角,每个人独立做判断,那么群体意见的平均值往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判断,可以称之为「群体智慧」。

然而关键就在于「独立性」是非常难以保证的。卡尼曼列举了很多研究,他本人还专门参与了集体判断的研究,他发现集体判断实在太容易出毛病了。

集体判断的质量高度依赖判断过程。人还是这拨人,用这个过程判断,就可能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用另一个过程,就可能是三人成虎、结果弄成了“羊群的共识”。咱们还是先讲个故事。



我们公司 CEO 的人选最终落在了两个候选人身上。一个是咱们第4讲说过的李志国,他的优点比较突出缺点也比较突出;另一个是徐一梅,她各方面素质都很好,履历完整,但是似乎缺少了一点特色。董事会开会做决定,规则是十个董事依次表态。孙总首先发言。

孙总说,我的选择是李志国。李志国的闯劲和能力有目共睹,是难得的领军人物。至于说他不善于搞关系,我们公司本来就不是一个喜欢搞关系的公司。

接下来轮到王总。王总其实没有很强烈的倾向,他根本就没下功夫研究两位候选人。但是王总特别信任孙总,现在既然孙总那么强烈地倾向李志国,王总就也表示选李志国。

第三个发言的是赵总,他心目中的人选,是徐一梅。但是现在孙总和王总都选的李志国,赵总就有点不敢说了。

并不是说赵总为人懦弱、很怕孙总和王总 —— 如果他掌握足够强烈的证据能说明徐一梅是更合适的人选,他会毫不犹豫地说出来。可问题是赵总觉得自己的论据并不是很强。他认为徐一梅也就比李志国好一点点 —— 可是现在孙总和王总那么坚决,也许他们有更充分的理由,他们做的调查研究应该比我深刻。

赵总隐藏了自己原本的观点,选择支持孙总和王总的判断。剩下的董事一看局面这么明显,也就都随大流了。

这个集体判断过程,发生了所谓「信息级联(informational cascades)」。开始的几个人直接影响了后面的人。后发言的人大大高估了前人判断的可信程度,在群体的压力下,更多地是在模仿别人,而不是做好自己的判断。

信息级联导致集体判断的偶然噪声。如果先发言的是赵总呢?可能结局会非常不一样。你参加这种会议如果想左右别的观点,“带节奏”,那就一定要争取先发言。但是不只是发言的顺序容易,像谁坐在谁的旁边,谁的表现更自信,谁有一个什么表情手势,都可能影响会议结果。

这种偶然噪声比你想象的可能严重得多。人们实在太容易被周围的人影响了。



有个著名的下载音乐的实验,我以前讲过。研究者搞了几十首歌曲,让上万个受试者随意选择下载。每首歌的下载量被实时显示,还有个排名。整个实验分成几个组独立进行。

结果发现,一首歌初期的下载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它此后的总下载量。人们就是更愿意下载那些已经被很多人下载过的歌曲 —— 哪怕最初的下载量是实验人员做过手脚的。当然特别好的歌曲总是能脱颖而出,特别差的歌曲你怎么捧都没用,但是总体而言,「人气」有个自我强化的机制。

还有个研究是给网上的评论投票。你可以投赞成或者反对票。研究者发现,如果收到的第一票是赞成票,那么第二票也是赞成票的可能性会提高 32%。而且哪怕五个月之后,最初的那个赞成票的总效果,也能让平均得分增加 25%。

还有,假设你在一个网络小组中发表了一个政治观点。如果第一个支持你的是民主党人,那么接下来就会有很多民主党人支持你。反过来说同样的观点,如果第一个支持你的是共和党人,那么接下来就会有很多民主党人反对你。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叫「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群体极化是说,一群人坐在一起讨论事儿,可能会越说越激动,互相鼓励之下,做出一个非常极端的决定。

卡尼曼专门研究过陪审团的群体极化现象。比如现在有个案子,陪审团成员个个义愤填膺,都认为应该罚个惩罚性赔偿。研究者先让每个人写下他心目中打算罚多少钱。比如写出来数额排在中间的人认为应该罚 100 万,排第一的人要求的是罚 300 万。

如果就按照这些数字做决策,比如取个平均数,那么表决结果应该在 100 万左右,对吧?可是陪审团还没讨论完。

他们报出数字之后继续讨论。大家一看原来每个人都这么有正义感,看来我之前的判断有点保守了。于是每个人被其他人的情绪感染之下,大家等于是在互相鼓励。于是人们开始增加罚款数额。

研究者统计表明,这样讨论的结果,最终确定的罚款数额不但比之前排中间的那个数额高,而且有 27%的陪审团,最终数额比一开始报的最高数额还高。

这就叫「极化」。越说越激动,越讨论越极端。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可能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去法国开个分公司是个“不错的主意”,结果讨论之下,一看人人叫好,最后每个人认为这何止是不错的主意,简直是势在必行、是最了不起的策略!

讨论,有时候会加大噪声。



我读书读到这里,就想起了 1900 年大清向列强宣战的事情 [2]。你说按理说,慈禧虽然文化程度低,但也是执政多年,可以说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她怎么就能做出这么荒唐的决策呢?现在看,这很可能就是一次群体极化。

最初,义和团在山东和直隶活动,中央政府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态度。是 1900 年初,慈禧想要废掉光绪,重新建储,导致各方不满 —— 特别是洋人强烈反对,慈禧才迫切想要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但一开始慈禧也只是一个想法,一个愿望,并没有下决心。

慈禧派了两拨人去现场考察义和团,看看能不能用。一个是保守派强硬分子刚毅,他是绝对主张利用义和团灭洋;另一拨是比较理性的赵舒翘和何乃莹。特别赵舒翘,一开始就知道义和团是乌合之众,到现场看了一天就确定了根本没有战斗力。

但是赵舒翘没有据实上报。他考虑了慈禧的愿望,特别是刚毅的态度。不过他也没敢谎报,他搞了个文字游戏,很含糊地说我看见义和团有种种法术。

而慈禧这一听,就成了既然连赵舒翘都这么说,那就说明义和团真有东西。领导意图已经如此明显,再加上此时总理衙门完全被保守派占据,理性派就很难发声了。

于是义和团被允许进入北京。于是义和团开始打洋人。而既然打都打起来了,慈禧宣战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实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仍然有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立山和联元五个大臣公开表示反对开战,可是他们都被慈禧处死了。最终义和团果然不堪一战,慈禧仓皇出逃,当初的主战派大部被清廷诛杀。

你看,慈禧的初心,可真不是要独断专行。她也想充分听取意见,她也尊重了集体决策……她的问题在于不讲「决策卫生」。



什么样的决策过程才算是讲卫生呢?卡尼曼举了一个例子,指纹比对。

指纹是非常有力的证据,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法医的指纹比对,也可能出错。一般警方在犯罪现场采集到指纹,指纹专家做判断要走一个分四步的程序。首先是「分析」,看看这个指纹的质量怎么样,有哪些突出的特征;然后是「比较」,跟数据库里的指纹作比对;然后是「评估」,作出判断,两个指纹到底是不是属于同一个人;最后还要「验证」,也就是再找一位专家,看看能不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你想到了,第四步容易出问题。第二位专家如果听说了第一位专家的意见,他很可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如果你听说第一位专家是个资深专家,你就不太愿意推翻他的看法。

但是信息级联也可以发生第一位专家身上。比如给你指纹的警察随口告诉你,“这个嫌疑人有不在场的证明”,或者“那把枪肯定是他的”,请问你会不会受影响?又或者你已经知道现场有目击证人,或者罪犯已经招供了,你会不会受影响?

你肯定会的。现场指纹有时候非常模糊,答案并不是显然的。如果你事先告诉一个专家这次鉴定的方向,这位专家关注到指纹中的细节就会更少 —— 他会陷入确认偏差,只采纳定向的证据。研究者做实验发现,指纹鉴定专家如果得到一个强有力的背景信息,有五分之四的可能性会改变自己的判断;另一个研究认为是六分之一,但是这个比率也不小。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美国 350 个后来翻案成功的案例中,有 45% 都是因为法医的判断错误导致的。

那么据此,决策研究者提出了三项建议。

第一,给判断者提供信息,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千万不能给早了。

比如你要让这位专家比对一个指纹,那你就把指纹给他 —— 别的什么都别说。他要做的唯一判断就是这个指纹是不是那个人的。至于说那个人是不是嫌疑人、有多少其他证据指向那个人,与指纹判断无关,他根本就不应该知道。

第二,专家应该详细记录自己每一步的判断,严格按照程序顺序进行。

比如第一步是分析指纹,这时候你先不要看要对比的那个指纹。你就把眼前这个指纹看清楚,它有哪些关键特征都写下来。完了再去作对比。这也就是把调研和决策分开。这样就能降低你“只看自己想看的”的风险。

第三,第二位专家做判断的时候,不应该知道第一个专家的判断结论。

这些建议显然对所有集体决策都有意义。



这一讲中决策卫生的关键就是信息披露的顺序。做判断并不是知道的越多越好 —— 不该你知道的你不知道,反而能做出更客观的判断。有些信息应该在判断做出之后再给,否则就有可能引发信息级联,导致偶然噪声。

有个著名的集体判断方法叫「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是把决策进行很多轮。每一轮中每个人独立判断,匿名提交判断结果,然后一起公开,大家充分列举自己的判断理由,然后再来下一轮匿名判断。

卡尼曼把这个方法简化成了「评估 — 讨论 — 再评估」三步。更具体的做法,咱们下一讲再说。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噪声太多

历史政治,音乐影视,相声小品,曲艺杂谈,主播神圣不可调戏。历史政治文化电影音乐读书声控催眠干货

by:噪声太多

钱鸽精读《噪声》

想象一下,两名医生对相同的病人给出了不同的诊断;两名法官对犯了同罪的嫌疑人给出了不同的判决。再想象一下,同样的医生、法官或决策者做出了不同的决策,而这种决策仅仅...

by:钱鸽的财富圈

钱鸽精读《噪声》

想象一下,两名医生对相同的病人给出了不同的诊断;两名法官对犯了同罪的嫌疑人给出了不同的判决。再想象一下,同样的医生、法官或决策者做出了不同的决策,而这种决策仅仅...

by:钱哥财富读书会

助眠轻音白噪声

失眠专用,深度助眠

by:一粒青团

听水|纯流水白噪声

你有认真听过水的声音吗?来吧,随我一起,进入水的世界。你的秘密,水知道!

by:虫鸣声音博物馆

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是为了防治噪声污染,保障公众健康,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的法律。20...

by:改命的羊驼

白噪声 助眠神器

本专辑有助于睡眠白噪声进来啦先点个五星好评再点个赞最后再点个关注叭么么✌️

by:啃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