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3D电影确实可能是智商税

2023-05-19 02:37:5910:17 2.1万
声音简介

10月末,两部好莱坞大片《沙丘》《007》同期上映,却都遭遇中国观众对其3D版本的抵制。2D拍摄而成的进口大片在中国影院出现3D版本,并非首次,次次引发观众不满,却屡骂不绝。背后的原因牵涉多方,乃至最终引人思考,3D电影到底是不是一种智商税?

作者| Veronica(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张黎娜

来源|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5044字 | 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先来真诚发问:

你喜欢看3D电影吗?

每次看3D电影你的体验都是很愉悦享受的吗?

当同一部电影有2D和3D版本上映时,你会更倾向去电影院看哪一个版本呢?

如果你的回答是“不喜欢”,请大胆说出来,因为你绝不是一个人。

近日,来自好莱坞的两部大片《沙丘》《007:无暇赴死》同期上映。这两部电影由于科幻、丹尼尔·克雷格卸任之作等因素与噱头,都备受期待,但上映后不少观众却发起了抵制这两部电影3D版的话题,甚至制作了精美的海报来呼吁大家拒绝3D版。


《沙丘》《007》本身是由2D技术拍摄完成,它们的3D版本都是通过后期转制制作出来的,所以又被称为“伪3D”。

倒也不是说所有的转制都不好,2012年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重映时,也是将原来的2D转制成3D,但卡梅隆转制大概花了1800万美元,请300个技术人员花费将近1年时间才完成,最终的3D效果是很不错的。

可惜像卡梅隆这样对3D效果追求精益求精的导演是少之又少了。大多数后期3D呈现的效果都被吐槽为:“全片只有字幕3D”“暗到看不清”“模糊、重影”。

《沙丘》《007》则无疑就是廉价的后期3D成品了。



其实,《沙丘》《007》在海外主流地区影院并非完全没有3D版本,但电影在宣发时不会强调3D,国外影院安排3D场次也微乎其微,而到了中国大陆地区,在排片方面,则明显偏向了3D版本

也许有人会说,排片倾向3D来坑观众,这是国内影院的问题,与电影制作方无关。仔细想想即可知道,2D拍摄而成的电影,要不要转制成3D版本,这是由片方决定的。这些年海外地区如英国美国的影院其实越来越少看到3D电影了,因为欧美观众不爱看,片方不可能不知道这一观众喜好趋势。在这一趋势下,仍花费几百万成本去转制,瞄准的市场主要就是中国大陆观众市场。这便是所谓“中国特供3D”


中国特供3D由来已久

其实,这种好莱坞大片中国特供3D版并非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影院,也并非第一次被吐槽。

2014年,能被大众说得上名字的好莱坞大片中,就起码有3部是中国特供3D。它们分别是: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超体》,约翰·德普主演的《超验骇客》和《机械战警》。这些大片几乎每一部都拥有过亿票房。



看着格式这一栏明晃晃的“中国特供”,不清楚情况的人可能还要引以为傲一下


2016年3D版《谍影重重5》被吐槽为《叠影重重》,诸多媒体发起声讨,拒绝中国特供3D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2017年,同样来自《沙丘》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的作品《银翼杀手2049》,凭借罗杰·迪金斯(Roger Deakins)的摄影,本身是一部绝对适合2Dimax观赏的电影,却也出现了“大可不必”的3D版本。这又引发一轮声讨,院线才又重新排片。


这就更令人不解了,明明观众们已经多次表示不要3D,但为什么到2021年了,这种摆明了让中国观众交智商税的事情还是再度出现?还是一次性同期2部大片的“盛况”?!


中国特供3D屡骂不绝的原因

中国电影市场乱象丛生已经不是稀奇事,特供3D也属于乱象中的一“象”,

国内政策曾大力支持3D电影

2009年卡梅隆《阿凡达》上映后,中国电影届也掀起了3D热潮。

2012年,中美签署了《中美双方就解决 WTO 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中国从美国引进电影的数量由20部增加到34部,但这多出来的14部,必须是imax或3D电影,并且,美国票房分账比例也将由此前的13%提高到25%。

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并且它们中很多都有3D版本,既是一种幸运又是一种不幸

这一政策的效果是显著的。2014年,全球共生产了29部3D商业电影(下图里的“40部”,包括商业电影及纪录片,补充知识点:纪录片使用3D技术早于商业电影),其中美国21部,中国13部,印度和俄罗斯各1部,而21部美国片中,有14部进口到了中国,这14部中有多数都是由2D转制而成的3D。其中,有3部是为中国特供的3D,也就是前述的《超体》《机械战警》《超验骇客》。



但还不得不提一句,由2D转制成3D的做法,国内片方也常常使用。这也得益于那几年国内政策对3D电影的补贴。2012年,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简称“专资办”)颁发了四项补贴措施,业内称“新四条”,其中就有“满足标准的国产3D、巨幕电影,当票房收入在5000万元(含)至1亿元、1亿元(含)至3亿元、3亿(含)元至5亿元及5亿元以上这四个区间内时,均将相应获得不同金额的补贴资金。”这一政策的补贴对象并不区分真3D还是后期3D,所以除了外国大片给中国特供3D版本,中国电影也这样对自己人。(说好的中国人不骗自己人呢?)

片方责任转制成本低

但,2D转3D,并非原罪,毕竟技术无罪。


△ 《阿凡达》剧照

3D电影技术在《阿凡达》这里达到巅峰,此后也几乎没有哪部电影能够超越它,甚至望其项背。因为3D技术难度和成本始终居高不下。所以很多好莱坞3D大片,即使不特供给中国3D版本,给美国人自己看的版本,也是2D转制成3D的,2D转3D并非就一定是很差劲的3D,比如卡梅隆转制《泰坦尼克号》。

甚至,作为北美地区最大的3D影像技术公司,RealD也曾表示,在效果上,后期的转制比起实拍的3D效果可以有更灵活、更艺术化的效果,因为它一方面在技术上可以完全对应实拍的效果,根据实拍镜头的需要匹配3D的效果。目前90%的3D电影都使用转制,实拍3D反倒成为“非主流”。

所以有罪的地方是很多片方不好好转转制,最终出来的效果就是只有字幕是立体的。也就是说2D转3D,在成本上也分档次。

好莱坞转制成本大约为1分钟1万美元,随质量要求、工期要求的不同,有的两三百万美元便可匆匆完成,有的则需要千万美元。目前我们看到的3D电影,不论中国美国拍摄,不论是否中国特供,立体效果都一般,问题在于不肯花钱花精力好好转制。(当然这里还有个考虑因素是,并非所有类型的电影都适合转制成3D,比如《谍影重重》这种电影,以手持摄影风格、大量的快速跳切以及众多的人物特写镜头为特点,这些都是与强调景深与透视的3D技术难以融合的。所以不要强行3D。)


△《谍影重重5》

要么就好好拍3D,要么就好好转制,想赚那笔3D票价钱,总得多花那份成本,不能粗制滥转了3D,还想要观众笑着付多出来的票价钱。

但笔者推测,照这样的大趋势走下去,转制3D商业电影并不会如RealD公司所说,称为长久的主流,想花小钱割大韭菜的片方将渐渐意识到,中国观众也会学聪明,越来越不买这个帐。花大钱去转制或者实拍3D,也仅有卡梅隆、李安、阿方索·卡隆这样的个别大导演会尝试,当然目前也不存在了。据说卡梅隆在研究裸眼3D技术,可以期待一下。

影院责任,3D利润大

众所周知,3D票价更高,一般来说3D票价比2D电影高25%。而中国的影院自09年以来增加了大量3D银幕,这些银幕也等待着3D电影喂饱它们。对于院线来说,则当然是能排3D就排3D。根据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票房440亿元,其中58%来自3D 电影。

观众责任,3D=大片

前面说到美国观众不买3D的帐,于是好莱坞大片就为中国观众转制,这当然也是与“有什么样的观众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有关系的。

虽然我们看到从14年15年开始,就有观众抵制中国特供伪3D,但实际上这始终是部分年轻影迷的心声。中国几亿电影观众,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对影片的质量并不在意,并且仍持有“3D才值得去电影院看!”“3D才是大片啊!”的跟风落后观影习惯。尤其是一家老小一起去看春节档、国庆档电影,必须上大片,3D=大片,不然就亏了。

当有人非要拉你去看转制3D电影(当你已经知道这部电影是转制版),你可以学习此文开头的灵魂三问,问问对方真的喜欢3D吗!


真3D也不受待见

伪3D不值得看,真3D却也不见得备受欢迎。

首先,归根结底,3D电影也许本身就是个需要打上问号的存在。

电影的本质之一就是通过平面来制造纵深立体错觉(另一个本质是通过断裂来制造连续流动感)。场面调度与摄影手法也大多是以此为目标的,而平面本身其实已经能制造出足够真实感,3D技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画蛇添足。

其次,遑论真伪,也不论片方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去完成一部3D电影,依据目前的技术,3D电影的观感都会是差强人意的。

3D电影简单来说是利用双眼视差产生立体感的原理,在屏幕上同时投放针对左右眼的不同的画面内容,然后通过3D眼镜来过滤掉左右眼睛分别不需要看的部分,使我们的双眼看到不同的内容,再经过大脑的加工,产生立体效果。


也就是没有这幅眼镜,我们是无法看3D电影的。但这个眼镜是通用眼镜,在参数方面不可能适配所有人的眼睛状况,并且很多影院配的眼镜的参数和3D摄制或转制的参数也不一定匹配(3D电影的放映其实很麻烦,还要考虑影院的各种配置的)。

再加上,很多人本身就是近视眼,如果不爱戴隐形眼镜,那么看3D就是用6只眼睛来看了;更何况 3D眼镜都是一样的参数,两幅眼镜视轴如果不能重叠,体验就两个字:累、重。

即使不近视的人,看3D电影,也会感到疲惫。一方面,左右两只眼睛看到的画面不一样,需要我们的睫状肌张弛来调节晶状体,需要我们的大脑不断地、快速地将两只眼睛所看到的不同影像合成为一个立体的影像。尤其是那些双眼立体视功能不良的观众,比如屈光参差、斜视、散光、眼镜验配不准确的,更容易出现视疲劳、眉弓痛、眼胀、重影等不适。


再有,3D电影的亮度一直也被诟病。这也和3D眼镜有关,因为镜片过滤掉了左右眼不同的光,那自然会暗一些,颜色失真。一般3D电影亮度设定为7FL(英尺朗伯,亮度单位),但很多影院的老旧3D厅设备是达不到这种亮度要求的。


看3D电影,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受罪。

有无解决办法呢?

也许裸眼3D是最好的出路。但运用到商业电影上,还有待时日。

裸眼3D也就是无需佩戴任何其他设备,仅凭肉眼就能将平面二维图片或视频看出三维立体的效果。它背后的原理其实是利用了视错觉中的视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技术,本质上仍然是利用视觉错位。这其实在很多城市的街头大屏幕都出现过:

但想要运用到电影上,这一技术还有很多的不足,如需要观众在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出立体效果,需要影院特供裸眼3D屏幕。据说卡梅隆目前也正在研究裸眼3D电影,用来拍摄《阿凡达2》,只能说,让我们拭目以待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


总结

谁也没想到,3D电影发展到今天,会被大众嫌弃,这也再次说明了,观众也许会一时被坑,交智商税,但群众的眼睛最终还将是雪亮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SHILZ

非常非常反感3D, 无论真假。3D电影限制了想象力,是典型的“多即是少”的范例

繌苽橷樣

我就不喜欢3d,看着头晕

缇琪诺娅 回复 @繌苽橷樣

144141111111151111411111111444111144444414

猜你喜欢
树我直言

树泽,知名财经评论员,擅长将复杂知识化繁为简、直击本质,其财经短评十余年来收获大量好评和口碑;荣获2022年百家上市公司特约分析师奖;著有作品《不可不知的经济真...

by:许树泽

第一财经:树我直言

树泽带你一起轻松愉快地学习财经知识,读懂财经资讯^-^

by:第一财经

微咨询|直言不讳答疑

最直言不讳的答疑;—国企改革、国企管理、国资发展、企业管理、个人生涯...您还有哪些问题?

by:资深顾问王强

马云-直言东方与西方完全不同

想得不一样,才能活得不一样,用持续精进的努力,撬动最大的可能,教你用最短的时间,超越身边更优秀的人!我是东岳老师,期待你接下来的学习,可以打破你的思维逻辑,让...

by:互联网健康商学院

我爱拍电影/30节课学会拍电影

各位喜欢拍电影的朋友你们好,我是编导子杨,我自2002年从事影视编导工作至今15年时间,随着科技的发展,拍电影已变得大众化,几乎是只要有一部手,...

by:喵响人声

不正确的看电影方式

港影港圈怀旧党,八卦随心聊,同好云聚会,每周六20:30聊足一晚!欢迎大家关注和互动哦~

by:阿呆民

我的电影配音

这里是我尝试配音的习作,有喜悦,有进步,当然也有很多的不足,感谢真诚合作,幕后指导,剪辑合成的好朋友们!

by:俄罗斯大猫

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

很多年后,才明白至尊宝那个转身有多难,才明白程蝶衣的不疯魔不成活,原来想看懂一部电影,真的很难。想把关于电影的一些想法告诉你,希望你觉得有趣,希望你能...

by:燕大小广

电影、生活与我——那些触动我心的电影

大概总是有那么一部电影,会让你反反复复观看与品味。打动你的,可能是触动心弦的剧情;也可能是某些生动感人的角色;又或者是那句让你泪流满面的台词。在这里,我会不定期...

by:猫又阿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