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知超解读《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如何解读高质量男性?

2023-08-22 15:55:2912:50 5362
声音简介

更新说明:

每周一、周三、周五更新 


点击图片,通过左下角分享按钮,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起来学习社会心理学。

课程原文:

最近有一个梗,叫人类高质量男性,有个人化着奇怪的妆容,用一些非常怪异的词汇和紧张到差点喘不上气的语气录了一段视频求偶,有人看完之后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普信男,“普通且自信的男性”。

这个人明明连话都说不清,还敢说自己是高质量男性,这就不就是典型的普通且自信吗?普通且自信这个说法,就让我联想到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服务偏差,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一种本能。今天我就想跟你聊一聊这种心理。
 
所谓自我服务偏差,说的是我们总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一种盲目自信,对自己的命运有一种盲目乐观,而且为了维护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我们总会在无意中扭曲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我们今天会谈到自我服务偏差有哪些表现,它有哪些好处,以及它的危害。你也可以参考今天听到的这些知识,分析一下你自己的自我服务偏差有多强烈,以及可以思考一次啊怎样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放大自我服务偏差的那些好处,避免它的危害。

你可能以为,普通且自信——也就是自我服务偏差——这种现象只会出现在类似于“人类高质量男性”这种人身上,但实际上,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是非常常见的,甚至包括你自己。
 
我来给你讲一个《社会心理学》这本书里的例子,让你体会一下自我服务偏差这种现象有多普遍,先给你出一道题。请听题:“如果用0-100分表示自己的道德水平,0分表示道德水平禽兽不如,100分表示道德水平无比高尚,那你会给自己的道德水平打多少分?”
 
在美国开展的一下研究里,50%的美国人给自己的打分在90分和90分以上,只有11%的人给自己的打分在74分以下。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都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非常优秀。这说明在很多伦理道德方面的判断上,人们往往都是这样过度自信的。你刚才是不是也给自己打了个挺高的分数?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还有一项研究发现,大多数生意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生意人更道德——奸商,那都是别人,我可是个童叟无欺的本分商家。

再比如,在荷兰, 大部分高中生都人为自己比普通高中生更诚实,更友善,更可靠。还有,在美国,只有14%的白人认为自己的歧视黑人的程度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这让我想到了那个经典笑话,有个人说:“我只讨厌两种人,种族歧视者和黑人。”
 
刚才这些例子都说明,在我们的主观认知里,我们总觉得自己的道德水平是很高的,但绝大多数时候,这肯定都是种盲目自信。你可能说,人们也许只是在道德上普遍过度自信。但事实上,在工作能力上,人们更是如此。
 
你觉得你的工作能力在单位里处在什么水平?是比同事们的平均水平高,还是低?我猜你的答案十有八九是高一点。其实,不是只有你这么认为,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在一项调查里,90%的企业经理都认为自己的表现优于普通同事。

在另一个研究里,有86%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业绩高于平均水平。显然,在这些自我评价里,大部分都是不符合事实的错觉,因为显然不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比平均值更好嘛。
 
既然我们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明显高于普通人,那我们的聪明才智自然也是不在话下啦。
 
请问,你觉得你比周围的普通人更聪明一点,还是更笨一点?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周围的普通人更聪明。更好玩的是,当有人表现得比明显比自己更聪明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自己没那么聪明,而是会倾向于把超过自己的人当做天才。

我既然已经是个小天才了,那超过我的肯定是万里无一的大天才嘛。但这很有可能也不是事实,对吧?真实情况大概率是,你的聪明才智根本没你自己想象的那么高。
 
我们不但总是高估自己的脑瓜,也总是高估自己的脸蛋。有一个实验是这样做的:研究者给受试者看一系列照片,其中有一些是没有经过处理的,还有一些是经过轻度美颜的,结果很多人都认为轻度美颜过的照片才是原始未经处理的照片。
 
脱口秀演员杨笠在段子里调侃说,男性群体总是莫名其妙的自信。但听完刚才这些例子,你有没有发现,普通且自信的何止是男人?不论男人女人,其实都一样地普通且自信。

美国专栏作家戴夫·巴里总结得好,他说:“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无论年龄、性别、种族、经济地位或宗教背景,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

普通且自信其实就是自我服务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除了盲目自信呢,自我服务偏差还有一种典型表现,叫“自我服务归因”,归因就是归纳原因,自我服务归因,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总会把成功归因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总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啊、问题本身就很难啊等,这样的一些不可控的因素。

考试考好了,我们就觉得这是自己实力的体现,是刻苦学习的结果,如果考得不理想,我们就觉得这是卷子出题太偏,是考试当天正好状态欠佳。公司利润如果增加了,CEO们就会说这是自己管理有方,如果利润下滑,他们就会觉得,经济这么不景气的时候还能指望什么呢?一句话,功劳归自己,黑锅别人背。
 
那为什么人们会有自我服务偏差呢?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一种心理机制如果非常普遍地存在,很大概率上它是有“有利于生存繁衍”的这一面的。也就是说,自我服务偏差虽然看起来很不靠谱,很不着调,但它对我们其实是有一些潜在的好处的。

自我服务偏差到底好在哪里呢?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种可能。
 
第一个可能是,它能让我们免于陷入抑郁。虽然自我服务偏差非常普遍,但其实还有一种人是几乎没有自我服务偏差的,那就是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患者的自我评价没有表现出夸大的倾向,他们非常客观。

虽然这并不能说明准确的自我评价和抑郁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但是存在这么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大部分人的生存处境其实都是很艰难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太过清醒,ta就会意识到凭借自己的真实能力,对很多事情都是无能为力的,这很容易让人陷入抑郁。
 
那么,与其清醒着抑郁,不如糊涂着开心。自我服务偏差能让我们感觉非常良好,这很可能避免了抑郁。有个成语叫“难得糊涂”,说人在必要的时候要糊涂一点,但其实人生的真实状况是“难得清醒”,由于有自我服务偏差,人们大多时候都稀里糊涂地觉得自己很好。如果只是“难得”糊涂,那人们恐怕很快就抑郁了。
 
自我服务偏差的第二个好处与对抗抑郁类似,它可以帮我们缓解压力。有一项美国的研究考察了那些9-11事件中的幸存者,结果发现那些喜欢夸大自己的人更容易从创伤里恢复。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似乎对压力有强大的免疫力,这可能就是自我服务偏差的第二个好处。
 
除了对抗抑郁和压力,心理学家格林伯格和他的同事还发现了自我服务偏差的一个比较深层次的功能,那就是对抗死亡恐惧。他们在研究里发现,如果提醒人们人终究要面临死亡(比如让人们写一篇关于死亡的小短文)。

那么这些人就会更加夸张地肯定自己的价值。这样看来,对自己的夸张肯定有可能也是我们对抗死亡焦虑的一种手段。
 
不过,尽管自我服务偏差有这样一些好处,但它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危害。首当其冲的危害是,自我服务偏差会危害人际关系。团队里,哪种人最招人记恨?

答案可能是:抢功劳的人。一个人如果只出三分力却要抢七分功劳,那简直太让人讨厌了。但是由于自我服务偏差的存在,很多人难免都会表现出抢功劳的倾向,因为很多人主观上都会高估自己在合作中做出的贡献。2008年有一项调查发现,49%的已婚男士认为自己承担了一半或者大部分的子女教养责任;70%的已婚女士认为家里的饭大部分都是自己做的。

而与此同时,56%的丈夫认为自己做饭更多。很多这类研究得到的结论趋势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群体里的每个成员几乎都会高估记得贡献值,他们自己估计出来的贡献值加起来的话都会超过百分之百。你看,团队里、婚姻里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做的贡献更多,而对方的观点又正好相反,于是就酿成了很多婚姻矛盾、职场矛盾。
 
自我服务偏差的另一个危害是,它往往只能保证让我们感觉良好,却未必能让我们真的获得成功。换句话说,盲目乐观、盲目自信通常只会让我们的表现更差。比如,越是认为自己意志力超常的人,在戒烟时就越不在意靠近其他正在抽烟的人,而这其实会导致ta戒烟失败。

再比如说,过度自信的考生往往倾向于不做充分的准备,结果他们反而比不那么自信的考生成绩更差。这样的例子很多。良好的自我感觉反而造成了不够好的行为表现,这就是自我服务偏差的第二种危害。
 
那我们有没有办法减少或者避免自我服务偏差的危害呢?首先必须要指出,消除自我服务偏差的影响是很难的。因为非常讽刺,自我服务偏差会让我们无视自己的偏差。

哪怕人们知道有这种偏差存在,他们也仍然会觉得自己就是客观的,有这种偏差的只是别人。不过,我们还是有一些方法来适当缓解自我服务偏差带来的危害。

比如说,虽然盲目乐观是一种天性,但其实我们可以培养自己形成一种叫做“防御性悲观主义”的思维方式。防御性悲观就是“怀着最好的希望,做着最坏的打算”,在战略上保持藐视敌人,但要在战术上非常重视敌人,就像是很悲观地觉得仗要打败了一样。

这种心态会让你充分做好准备。有不少研究发现,持有这种防御性悲观主义的人最容易成事。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点过分乐观、过分自信的人,那么不妨以后多留意培养自己形成这种“怀着美好希望做最坏打算”的习惯。
 
好,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在《社会心理学》里,戴维·迈尔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自我服务偏差”这个概念,自我服务偏差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一种思维模式,人们总是会在不经意中扭曲自己的认知,拔高自己,维持住一种“我很正确,我很优秀”的感觉。

这种偏差有好的一面,它能帮助我们保持乐观心态,缓解压力和焦虑,但它也有危害,它是人际矛盾的导火索,也是成功的阻碍,有时候我们得引入防御性悲观主义来制衡这种偏差。

好,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讲再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思宇_t8

怀着美好的希望做着最坏的打算,像政治里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猜你喜欢
魏知超聊心理学

心理学掺和一切!用心理学看懂世界。

by:魏知超

魏知超:心理学新知课

【魏老师说】这是一个基于30本海外新书但绝不纯粹讲书、认真兼怀科学态度但绝不严肃枯燥、对人性充满敬畏之心但又不吝于调侃戏谑的心理学新知节目。【同学们说】这是一个...

by:魏知超

魏知超讲《社会心理学》豆瓣9.0经典心理学著作

节目中探讨了:如何看待自己、人与人的关系、实际的应用与实践案例。其中涉及自我概念、亲密关系、群体影响等内容,以及当前面临的全球问题,比如人口增长、全球变暖等话题...

by:主编讲书

电影心理学:魏知超的硬核新知课

【同学们说】老魏是一个跨界鬼才,他教心理学只讲最新前沿成果,他聊电影只说你看不到的视角。当你以为他在讲电影的时候,其实他在讲心理学;当你以为他在教心理学的时候...

by:壹心理精品课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300讲,彭凯平推荐 魏知超导读

全球畅销600万册,1500多万学生学习心理学通识经典教科书《社会心理学》作者迈尔斯亲述,通俗解读五大章节重点魏知超博士领读,专家团答疑,津巴多彭凯平力荐专辑...

by:小麦学堂

解读生活 诠释社会 社会心理学

放开双手,闭上双眼,打开双耳,倾听学术的声音。

by:晓寒的风

魏刚心理微课

魏刚,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0年主要讲述:婚恋,情感,人际关系,亲子教育等心理方面的科普内容。

by:魏刚心理微课

积极社会心理

积极社会心理,人人听得懂,塬山带您慢慢讲述,仔细理解

by:塬山

乌合之众|心理|社会现象|社会心理|思考能力

《乌合之众》探讨了人群心理与集体行为的规律。书中主要分析了人群是如何形成、如何运作以及人们在集体中表现出的特征和行为模式。在《乌合之众》中揭示了人们在集体中所表...

by:书苑研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