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一如道德经第74章

2021-11-24 12:30:2008:09 368
声音简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解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意思是,人不畏惧死亡,为什么还要用死来吓唬他们呢?这里有个问题,一般人是很怕死的,蝼蚁尚且贪生呢,人怎么可能不怕死呢?事实上,人真不怕死,谁都知道自己将来要死,但大家依然一路凯歌地奔向死亡,很少有人想一想,人生注定是一条死路,我们有没有办法逃离这条死路?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意思是,假如人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现在医院、药店越来越多,生意都非常红火。别的生意竞争都很厉害,唯有火葬场不需要打广告。而墓地的价格更是高到让很多人都死不起了。



我这么说肯定有人不同意了,文中说的是"为奇者",你说的是广大良民。我说,我们六道众生都是"为奇者",都是自取灭亡!我们生生死死不知道轮回多少次了,谁警醒过?谁觉悟过?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意思是,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这个"司杀者"是谁?是自然法则,是"天道"。这里,大家千万别着相的把"天道"理解为"大力神"。



"天道"是一个绝对公平、公正的法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力量,随着宇宙诞生初始的那一念妄动,就有了"天道"。牛顿惊叹于星系运转的神奇,找不到答案,于是追上帝去了,却不知道这正是"天道"所为。我们每个人的命运竟然是如此的不同,也如此的无常,却不知道这也是"天道"所为。总之,十法界一切事物都无不遵从于"天道"。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掌管"这个"天道"的竟然是我们的自性!打个比喻,在一个转动的圆盘上,一切事物都得随着它转,而驱使圆盘转动的是圆心。而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圆心是没有数值大小的,也可以说它是空的,不动的,一个不动的圆心驱使着圆盘不停的转动,"天道"就是这么运行的。关于"天道",大家初步了解一下就行了,因为只有彻悟后才能真正明白。有些修行高人以为成就后想干什么都行,甚至可以胡作非为,其实,他还是没懂"天道"。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司杀者"理解为掌管权势统治阶层,事实上,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管他多么的仁治,都是"代大匠斫"者!毕竟大家都是吃五谷杂粮的俗人,只是因为幸运的取得了权势,就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了,就可以生杀予夺了,这是造大业!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看看朝代的更替,看看家族的兴衰,看看个人的成败,我们这些"代大匠斫者",有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没有?我们以为自己是正义之士,是在替天行道,自己是好人,别人是魔王,而对方也持同样的观点,这样下去只能越来越糟糕,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希有不伤其手矣"。



《道德经》为什么难解?因为我们老是用自己的心意识去分析、研究,说到"司杀者""大匠"之类,最高就只能想到国王了,也难怪,世俗人的眼界就只能看这么远。所以,哪怕是学富五车的大文豪解《道德经》,如果不能跟老子一样站在"道"上看问题,都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一章要按这么说下去,似乎都是大道理,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没多大关系。现在换个说法,我们把"民"解析为"妄想"。我们绝大多数修行人是不是都想把妄想给灭了?要知道,妄想是灭不掉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要是妄想怕灭的话,它出一个灭一个,出两个灭一双,那修行何其简单!



"常有司杀者杀",这个"司杀者"是谁呢?它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所有的妄想都是它的儿孙,只有它能管控得了妄想。既然这样那就好办了,要真如直接灭妄想不就得了,还搞那么多麻烦事干嘛。事情要是有这么简单就好了。虽说真如能够管控妄想,但是,如果他真想管控,只要一动念,真如自身立马变成了妄想,所以说"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真如变成妄想之后,就是以妄想来除妄想了,结果除来除去还是妄想。那么,妄想能干什么呢?除了造业,实在干不了别的,所以说"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照这样修行的人往往越来越烦恼,越来越灰心丧气,最后没招了,干脆彻底放弃修行了。当然,不修归不修,面子还是要的,于是给自己找个借口:"哎呀,想成佛,想成道都是一样的贪,做个平常人,该吃吃,该喝喝,生活就是修行嘛。自心就是佛,直心就是道场,只要不坑人害人,凭良心做事,不就是很好的修行吗?你看看那些和尚、道士......"看看,说得还好像是那么回事,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吃亏就吃亏在这个"好像"上,拿了一点相似佛法当究竟的东西,除了遗憾终生,只能造业无量。



若问,那到底怎么除妄想呢?答案是:无妄想可除,守真如就是除妄想!真修行人一定要在这一点上下功夫。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佛道一如道德经

终日学佛不识佛造业总比消业多若能见性明根本贪嗔痴慢皆弥陀

by:听友212210666

佛道一如道德经

书籍信息:【佛道一如道德经】内容重点:一部《道德经》,仅仅五千言,却流传了几千年,散播到全世界。尽管无数人诋毁,却依然不损它的光辉。尽管无数人解读,却依然扑朔迷...

by:云光梦人

佛道一如道德经

本书作者山顶洞人,以道解道,观点得到,直指人心。揭示了佛与道的无二法门,愿诸位有缘人,读后能有所感悟,皆大欢喜。【特别声明】节目中的章节「标题」是朗读者根据自己...

by:枫烨无住

佛道一如道德经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一共81章,它汇聚了老子李耳的哲学思想,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等,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

by:宙斯宇

《佛道一如道德经》

以“道”解“道”,颠覆性的解读。是一本万宝全书,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我们需要的营养。我在这本中找到了营养,解决了我的很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常听常新。我很幸运遇到这本...

by:墨挽清

紅爺戏说|佛道一如道德经

还道德经一个公道颠覆三观即可入道老子是站在“道”的高度俯瞰宇宙的,而所有解《道德经》的人都是站在地球上仰望星空。即使用最高倍的望远镜,看到的星空也是极其有限...

by:江湖紅爺

佛道一如道德经-山顶洞人

《道德经》真可以说是一部万宝全书,是一部人人值得学习的书,不管从政、从商、从军、从工、从农、从学等等,拿了《道德经》都有用,都可以从中找到他需要的营养。所以,我...

by:鹤严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