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论2:读书的好处

2021-11-29 13:02:2357:52 111
所属专辑:神秘人说
声音简介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时杰老师的读书讲座,对我的阅读影响很深。与大家分享。



时老师:

又到了年底,肯定是各种各样跨年以及各种各样大师给大家开书单的时候,我也看了一些。作为一个走了不少弯路的读书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读书人,实在是不敢有什么成功经验和大家分享,但是有一些教训倒是可以抛砖引玉。

回到今天的正题,读书有什么好处呢,在上学的时候当然是读书,是为了应付考试,尤其是现在,我们研究生院也好,我们大学也好,都面临着期末考试。大家好好复习,应付考试而读书,这个应该不是我今天报告的内容。

有一些商务人士介绍,读书啊,找什么大趋势,小趋势,做什么投资配置,这当然也是一种读书;这种战术式读书也不是我所擅长的,也是本人爱莫能助的;虽然我是学财务的,很不幸学了二十七八年财务,也没有实现传说中的财务自由,所以这也没什么可分享的。这里面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读书其中的无功利目的。是指把读书当成一种需求,而不是一种工作来看待,我们不能把这两者混在一起,就类似不能把导游工作和旅游等统一样。

第一个问题:

读书有没有需求层次?

说到读书的需求,也是一种需求。马斯洛的需求论或许有一点解释力。我们大家该多多少少都听说过。我们中国的经济现在已经世界上第二了。不管怎么样吧,无论是数量,质量,发展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样的长处,短处,但是基本上已经算是衣食不愁了吧,如果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对于工作多年的人,读书是情感的需求(如读小说,看电影)/尊重的需求(如读康德/追捧哲学)和审美的需求(如今天我们对故宫的热爱)。这是我们今天读书的需求所在所以呢,我们读书该怎么读呢,该怎么定位呢,比如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很多的有车有房啦,然后呢,还需要读书吗?

应该这么问自己,在生理和安全需求已经满足的基础上,不读书,那该怎么办呢?是继续打麻将,继续酒色财气,还是去盘串儿、撸猫、遛狗呢?这恐怕是职场中人、红尘中人都不得不进行的一项选择。因为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吃饱了一定会没事儿干的;跟动物不一样,动物吃饱了还可以发呆。而人呢,恐怕发呆对大多数人来说太奢侈了,所以对于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那生活就基本上算是进入了生活的深水区了吧,用现代医学来解释,恐怕为了避免抑郁和狂躁。那么大家还真是得稍微读点书,寻找一下生活的出口,这或许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读书或这么多人感兴趣。

马斯洛的图可以充分的解释,不同的层次需求有不同的读书需要,比如说生理需要,为什么是生理需要呢,我们是小孩儿的时候必须认字,会算数,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包括本人在内,所用的这些语文和数学知识就是小学三年级学过的,这会伴随着我们一生,这可以归结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呢,当我们上了大学,或者是考了研究生,读了博士生,可以找份儿工作,像我这样可以写点儿字儿为生,有点儿对自己有点自信,有碗饭吃,这叫安全需要啊。

今天重点讲的是第三层次、第四层次、第五层次,情感、尊重和审美的需要,也就是说你不用担心,不认字、找不着工作,而是为了治疗抑郁,给我们的人生做个定位,用希腊哲人的话总结,成人读书是爱智求真。如果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旅程的话,这个阶段的旅程,或许我们的读书方法和读书内容是有一些变化才行。所以读书或许就是孔老夫子那几句话,有的人是生而知之,有的人是有学而知之,有的人是学而不知,大概就是读书的不同层次。

我就算是一个不知名的导游,给大家介绍介绍。读什么样的书来或许对于解决我们目前急迫的这些情感需要和尊重需要以及审美的需要。


第二个问题,

从什么书读起最合适?

古人还有些话非常值得玩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怎么理解呢?恐怕我们读书第一,还要思考思考,思考的当然越具体越好了,首先不要找错方向。

世界上那么多书,那看哪一种算是比较牢靠呢?个人认为对学和思更有帮助的,最基础的应该就是历史了,毕竟历史是一个综合性的知识,毕竟中国是个历史民族。另外呢,中国历史有很丰富的经验,我们个人很容易切入。这也是我判断年底大师罗列各种书单可靠不可靠的标准,如果一个书单没有中国史、没有世界史(首先是通史)那么我认为是有缺憾的,是有知识盲区的。

古人讲读史可以明智,如果没有读过历史的话,显然就对于提升人的理性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如果不懂历史,尤其是世界史,那知识体系或许就是老话说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有常识性盲区的原因。

读史或许最好的办法是学以致用:宽学窄用,深学浅用。可能读历史对大多数人来说有点小的问题,就是怎么读呢?一种就是读戏说,就是说软化历史。因为历史它太难消化了,就像小孩儿要吃的米糊啊,奶粉啊等等,这个当然可以了;比如说我们看二月河的小说,听单田芳的评书,看金庸的武侠,但是有点儿问题,这个恐怕在某种程度上,是需要进行改良的。怎么改进呢?


第三个问题,

改进读书的方法是读?还是悟?

读书当然是开卷有益,是不是越多越好,以量取胜呢?像现在各种大师开列的书单,动辄几百本,很吓人。首先书是人写的,人和人思想差距有多大?例如所有的历史,都是人在写,是当代人在写,需要不停地进行重新的整理,仅此而已。

读书兴趣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恐怕就是悟性了。没有兴趣,就会有些害怕畏难,没有悟性,就会茫然没有方向。说到悟性,这是东方人(包括印度、华夏甚至波斯)和西方(主要是希腊)的不同,这里的东方是指欧亚大陆这个东方西方,因为以前并不存在欧洲也不存在东方。东方以悟性见长,如果我们大家去观察世界上的这些轴心时代,会发现没有几次,不过四次而已,第二都是短短一代人的悟性(佛家语叫觉悟)。影响我们现在思想的这些人,无论是孔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摩西,默罕默德,并不比我们读得更多,他们更多的是一种悟性,而悟性呢,恐怕不能用精确的语言来描述。

过去我们中国的语言是不太精确的,没有时态、语态这些内容,所以逻辑性比较差,这是个缺点,在五四运动的时候把它作为批评,我们要改造我们的中文,还把它变得有逻辑性,也就是现在所用的这些新现代汉语。但是好在现在有了啊,这种人工智能AI技术,逻辑性、重复的、简单读书(例如纯粹靠记忆力好的读书,检索式读书)可以留给机器了(手机终端)。现在而言,至少中国人的这种模糊,这种不确定,这种不精确,逐渐一点一点地显现出来它的优越性或者是优势。个人比较推崇的一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经讲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天我们读历史的心态,或许不应该是我注六经,论证什么伟大(尤其在一个信息高度对称的年代,所有的大师必须经过每个人独立的判断),而是六经注我,学以致用。至少解决我们的情感、尊重和审美。

好消息是,中国人这种悟性应该说是比较好的,一点就通,这方面有很的例子,比如说禅宗的祖师六祖慧能,就是一个不认字的人。比如说犹太教的摩西,摩西就是个结巴,也不认字,那他怎么来影响后世呢?他的思想,恐怕就是靠悟性啊。

庄子曾经说过,生有涯,学无涯,有涯求无涯,殆矣。他的意思是说,指人类的信息还是有无限多的吧,我们读书的时候啊,不能够指望所有的东西都掌握,尤其在我们这个年代,书籍浩如烟海,不能劈头盖脑,一通乱读。应该处理好有涯和无涯的关系,构建一个立体的阅读体系,殊途同归啊!其实无论是哪条路径伸进去,你会发现最后的核心内容就很少。比如说近500年以来,西方的历史就俩字可以概括自由。例如看过《西方现代思想史》,它说的现代西方的所有思想,六个词可以概括。儒家学说,它的核心就一个字:仁!所以呢,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抽象能力,还有概括能力。

所以呢,个人认为,越往下这些层次读书需要: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越靠读越需要死记硬背(这也是广受诟病的教育问题),考证儿啊,读书啊,考律考,考注会,考acca、考各种各样的证书等等。越往上越靠悟性,也就是说首先一定要会选,要做减法,找到根基、六经注我、渐行渐远渐无书。


第四个问题,

如何构建三维立体阅读体系?

我们或许都感觉生活在一个剧烈变化的历史之中。假设这种感觉靠谱,那么在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该怎么样的读书呢?个人认为是不是可以建立一个三维立体式的阅读,什么叫三维立体式阅读呢?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西方文化中,很多大人物并不读书啊,他也不写书,那他的书怎么出来的呢?他找很多仆人给他念,边念边听,听着,那他也有感悟。这个很有意思,就是过去大人物(有权有势)的读书方法。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技术的扩散,我们每个普通人现在都可以实现这种便利。我们可以在各种地方听书,也可以像我这样用语音输入来写点儿字,像大人物当年用的秘书一样。

在我们这个时代,你们可能更多的并不是说要占有越来越多的书,而是说构建一个利用现有技术的阅读体系,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对罗马的历史不了解,当然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把盐野七生的《罗马史》都买来看一遍,但是《罗马史》就15本儿,够看一阵的了,这没关系,你可以先去看HBO拍的电视剧《罗马》,你就大致明白罗共和国怎么转变为帝国,罗马是怎么一回事儿了,他这个政权的性质,老百姓的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等等,这在古人读书是不存在这样的条件的。

还有说艺术。艺术是很奢侈的,我们从马斯洛的六种层次上看到,审美的需要对人要求很高的。我们怎么可能平时接触到歌剧啊,音乐剧这些内容等等?很难,尤其是西方的那些艺术的传承啊。艺术传承,像我们故宫博物院经常办一个展览,千里江山图,或者是清明上河图之类的,就需很多人要排六七个小时。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第一个我们大家到了这个需求的阶段了,第二个我们现有的方法,看样子需要进行改进,个人而言。

推荐看肯尼斯克拉克勋爵,BBC的纪录片,《文明的轨迹》,我看了十几遍,非常有收获。第一个他是13集的,容量足够大;第二个他介绍了西方500年的艺术史;第三它是BBC(英国广播公司),在为了推新出现的彩色电视,而制作第一部彩色电视的节目,不惜巨资制作这部纪录片。不是现在的事,50年前的1969年做的,但是现在看,我相信各位去看也颇有收获。

但是就算是这样的纪录片也有他的盲点。如在他的纪录片里,是没有西班牙的艺术,因为克拉克勋爵对弗朗哥政权有偏见,或者有成见,他就不介绍西班牙的,他也没有俄国的。但好在后来BBC拍了相应的纪录片,专门讲西班牙和俄国的,这就可以补全了。这就是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啊,我们这个时代读书的条件是空前得好,因为你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古人没有的条件。古人为了亲眼所见一幅画,或者想知道一件事儿,那要花费很长时间,很多精力,所以要到处游历,但是我们现在呢,就好多了。牛顿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才有所发现,我们今天读书也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趴在巨人的脚下来看世界。有赖于技术条件的进步,今天我们更有更多的机会来立体的接触到世界文明的精华。

这个三维立体呢,还要指内容而言。据我听说的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来以后,他的父亲啊,也就是毛主席,要让毛岸英跟着于光远去看三言二拍,这是干什么呢?了解中国民情。毛主席在他晚年的时候,七八十岁啊,80多岁还在看小人书,和历代笑话选。这是在干什么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读书现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啊,我猜他是在构筑一个立体化的阅读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就是读古书,因为我们应该对毛主席的悟性是很有信心的吧。这就是我们要处理精读泛读,各种读书手段之间的关系。


第五个问题,

读书的空间范围多大?

把读书看作一个旅程,旅程除了一个空间范围以外,还有空间维度啊。我们首先要定位一下,我们应该有多大的范围。相信随着春节来临,很多人愿意到国外游。但是从国外游完了一圈以后得出的感慨是,还不如在家自己呆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发现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实际上从表面旅游能得到的新鲜刺激越来越少了。没什么新奇的啊。也就是说,我们读书也是一样的,浮光掠影的占有量,站在自己原地不动来读书,显然越来越不利了,或许我们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这么读书更有收获。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这不是我的观点,是李零教授的观点,他说如果一个人站在中国看世界或者是从世界看中国,这样都是很有前途的。

什么叫做站在中国看世界,在站在世界看中国呢?举一个例子吧,现在是1月1号,应该这会儿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进行直播,不少人都很喜欢看啊,但是如果你对世界历史不了解,或者对奥匈帝国的历史不了解,肯定影响到你对这个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欣赏。比如说,如果什么是哈布斯堡王朝?尤其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倒数第二个皇帝约瑟夫一世的一生是不太理解,你就不太明白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父子)的音乐表现了什么?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个作曲家他的音乐会这么契合于我们当前的中国的人的心灵。如果你理解了解这段历史,就能发现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个宫廷的音乐家,就是经常说的是体制内人士,专门是写这个音乐的。所以他很符合皇帝的这种口味啊,相当于我们的春晚,当然比春晚的艺术水平还是高的多了。既表现了奥匈帝国的盛世,也是这个盛世的烟花、盛世的浮华。这正好呼应了当前我们神州大地大国崛起的人的心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到了卢浮宫也好,到奥地利也好,尤其到奥地利,必须去金色大厅,甚至放过歌剧院。到了金色大厅还不算完,还得在上面唱一首才行。这是说明什么呢,我们站在中国来理解世界,有点儿视觉盲区。经常有一些价值盲区,老话说叫不识货。不畏浮云遮望眼,今天我们读书就是弥补这些盲区?

我们站在世界来看中国,就会觉得似曾相识,周恩来总理和第一次到访中国的基辛格曾经说过,你们觉得中国很神秘,你如果熟悉了就会发现并非如此。这也是我们读书的时候,所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和世界彼此不分的。所以个人以为:读书的时候,世界史是读书硬功夫,必须看完,不看完的话,恐怕会经常会出现这种常识性的问题,既不理解世界,也很难说了解中国。比如说只要一个人说到中世纪,是1000年的黑暗。只要一根筋认为宗教和科学是绝对对立,那就说明他常识不足,读书有盲区。


第六个问题,

读书有没有时间维度?

读书应该有一个时间维度,什么叫做时间维度呢?我认识一个同事,他就给我说,低于300年的书,他不读。当年我觉得他这个人说的话有意思啊,我们都是求新,求变,低于300年不多,那读什么?后来这十几年以来,林林总总的读了一些书,发现说的有点道理啊。

比如说我们很喜欢造新名词,什么零边际成本,社会了,风口上的猪,灰犀牛了,什么大象了,明斯基时间了,还有第四次工业革命了等等,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浮光掠影。造词而已。

我们读书到底是寻找变化还是不变呢?怕是为了培养生活的定力而言,我们的读书是需要寻找一些不变的内容,从变化中找到不变的定力,在不变中才能需找到变化的踪迹。其实我们周围生活很多事情是没有发生过变化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至少从住和吃而言,1000年没变化,我们一日三餐、还有吃炒菜啊,还有这种和餐的习惯,就大家一块儿吃一盘子菜的习惯,这都是宋朝以后确定的,我没有改变过。五百年前,康德上所讲的伦理学高于认识论。和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齐治平是不是也是一脉相承的呢?那我们了解了这些以后,恐怕我们和古人之间的对话平台就很多,连续性大于变化性。那么那些变化呢,往往有些只是词语啊。所以读书,我们就是为了找出定位,找这些不变的啊,这或许才能使读书让人明智。

有人认为20世纪是解构的时代,但是除了造新词儿以外,并没有什么新的文明的贡献,我觉得这话有点儿道理。所谓的变化,往往是词语的变化,而并不是一些实体的变化,实际上变化是非常慢的啊,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一年一大步,三年一变样儿。哪怕是在我们的新闻里,我们也说是一种复兴的状态,所以我们才叫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嘛。另外呢,我们读书的时候会发现,人同此心,情同此理的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无论是牡丹亭,无论是凯撒与克里奥派特拉,这些爱情故事都能打动我们,这就是我们要寻找那些不变的。这些爱情故事中间体现的爱恨情仇是不是不变的呢?当然变化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但是我们要追求的并不是这社会的浮光掠影,也并不是那些现象学,而是为了解决我们心理需求的,更多的是来解答这个不变的是什么?


结语

读书有什么好处呢,古人曾经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当然有功利性目的啦,没有功利性目的干嘛要读书呢?只是需求层次不一样。

如司马迁的话说,民富足而知礼节,仓廪实而知荣辱,老话一句就是,为官三代,穿衣吃饭。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马斯洛的前三层次或者前两层次的需要,所以呢,为了第三层次,第四层和第五层次的需要,恐怕读书是我们最节约成本,最节约时间的一个路径了,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读书体系,也是技术条件非常充分了。

我们成人读书优势并不是死记硬背和电脑比赛数量,而是悟性,现在在一个AI,也就人工智能的年代,越来越重要,读史可以使人明智,爱智求真是对自己有所约束,而不是学法术挑战人类伦理底线。但是这个悟性需要一个紧箍咒,也就是康德,说的伦理学高于认识论。

我们中国人的悟性呢,在这个读书的时代是非常有帮助了,所以中国人的心理疾病应该比美国人要少,满足我们的需求,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当然啦,如果一个人需求到里第六层次了自我实现,那就更不是只是读书里,甚至像三国里刘备说的,自古英雄不读书,用马克思所说的哲学家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但好在读书的需求和操作系统一样,是向下兼容。

对于我们,尤其像我这样啊,还是徘徊在第三到第五层次,读书,就是提高自己的悟性,尤其是在这个人工智能逐渐侵蚀到我们生活的年代,我们不要抵抗它,而把它要充分利用好。来读读历史,来理解一下历史,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以中国的眼光来看世界,恐怕这样读书还是比较有收获的,也是我给大家要报告的。

这就是一个秀才啊,一个读书人给大家要报告的一些读书心得,最后祝大家新年愉快,读书悟性大增,谢谢大家。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行云ll

古典音乐好听,读书方法很有价值,开卷有益,知行合一

老喂_神秘人 回复 @行云ll

谢谢行云☁️,欢迎常来!

行云ll 回复 @行云ll

会常来的,有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听后没有评论😄

小喵悟

这个节目非常棒呀!很有价值,值得细品,反复学习,我还会再听一遍的,涨姿势了

老喂_神秘人 回复 @小喵悟

嘿!小喵好久不见!

小喵悟 回复 @小喵悟

好久不见,甚是想念,哈哈哈

暖兔子

唉~听了三遍,边工作边听,结果,还是漏掉好多点

老喂_神秘人 回复 @暖兔子

哈哈,有文字版。或者,等我再做个精编版给你听。

老喂_神秘人 回复 @暖兔子

哈哈!好呢,那你听了看看有哪里需要改进的就跟我说,帮我提高一下

暖兔子 回复 @暖兔子

那倒也不用这么麻烦,我下班路上再听听

寻源记美食

又听到您熟悉的声音 谢谢分享

老喂_神秘人 回复 @寻源记美食

哈哈,我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好久不见你了啊

猜你喜欢
读书的方法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饱受各种信息流轰炸的我们,本来时间、精力和注意力就已经稀碎了,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想看看书,再一看读个书还有这么多条条框框,瞬间就泄气了。...

by:打麦场的小孩

读书百种方法

书是良师益友介绍白中读书的方法,选择适合你自己的。少儿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by:Z姐记录册

李新海读书方法论

李新海老师于2018年6月份至2019年6月份,出版了《培训师思维》《五步成师:优秀培训师轻松炼成法则》两本书。这是在普通人眼中,是不可能办到的。而李新海老师要...

by:五步成师培养中心

《怎样读书》民国大咖读书方法集

图书介绍:《怎样读书》就聚集了胡适、蔡元培、王云五、林语堂、丰子恺、朱光潜、马寅初等当时就令人瞩目、现在更令人追怀的学者、文化人士。在读书方法的问题上,他们中有...

by:范老师3000

有效的读书方法

这本“读书秘籍”将使你成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考试健将。

by:雅珺读书

古今名人读书方法

信息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及资料,我们常常面对一系列的难题,比如说,看过的书,书中的内容记不住;想用时,找不着;这是读书方法的问题!有了科学的读书方法,才能...

by:黑白鱼001

读书方法及推荐书籍

介绍了一种个人独创的“哑铃型”读书方法,即一方面优先选择大历史、思想史、经济史、经济学基本原理等基础书籍,另一方面优先选择(以证券基金行业为例)CFA、CPA、...

by:微彰琦谈

有余读书丨读书精进

努力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只为成功找方法,别为失败找理由,拿结果论英雄!

by:有余有声

白水的读书饭|读书下饭

读书能有饭,有饭能吃饱,吃饱把茶泡。

by:白水玉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