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浅谈

2022-05-14 01:18:3410:06 249
所属专辑:修行悟道感言
声音简介

中庸淺談
      中庸思想源于上古时代,《尚书》之《周书》,有《洪范》提倡中道。《洪范》高扬"三德",以正直为主,有刚柔相济,求得刚柔相济的中正平和。
      又,《尚书·大禹谟》中舜传位禹时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也就是人心与道心达到中和守正,精神专一,才能合内外之道,达到中正和谐。
《中庸》乃是礼记的第三十一篇。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和君子理想人格,也是儒家待人接物处事的重要思想方法。在平时日常中经常用到而极细微,同时也是天道与人道、仁与礼、忠与恕的完美统一。
      《中庸》开篇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所赋予人的自然禀赋叫“性″,按照人的"性”行事就叫做道,以道的原则来修养自己就得到了教化。此乃是全篇的总纲。所谓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庸,有平庸,功用,庸俗之意。宋代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谓之庸。"后来朱熹又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后面又写道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这里先圣孔子赞誉说中庸的品德大概是至高无上的啦!极少有人能够做到,已经很久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庸是天之德,天地的道理是诚一不二,化育万物而不可测。至诚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同参。中庸认为至诚尽性是可以通天的,天之德就是广博、深厚、光明、承载万物,作为人是天的衍生,人就应该效仿天,做到心胸广阔,厚德载物,承应天之伟大,树立远大的抱负。
      第二、中庸是圣人人格精神的外化。在孔圣人看来只有尧舜禹、商汤、文武、周公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推行中庸之道,就要向这些大圣人学习践行,用圣人的人格精神来熏陶自己。
        第三、实践中庸精神难能可贵。
    这是因为人们处事不是过头就是不及,很难做到无及无不及,恰到好处。"知道者过之,愚者不及″与"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聪明者过头,愚笨者不及,贤德者过头,不贤者还不及,在孔子眼里"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中庸要求遵守一定的标准,但又反对不顾一切地拘守某一固定标准。子绝四,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意为君子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这充分说明中庸思想的灵活性。
     现在来谈谈《中庸》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几个方面。五达道即君臣、父子、夫妻以及朋友五种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中庸》认为要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需要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这三者培养的基础要靠"诚"来实现。而″诚"也是实现中庸之道的最根本条件。如能至诚,便能成己成物。“以诚修身,成己也;以诚治人,推而至于赞化育,参天地,皆成物也。”所以,“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这个”一“,就是“诚”;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以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以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以无怨恨、敬重大臣以明治政、体恤群臣让将士就会尽力报答、爱护老百姓以勉励百姓、劝勉各种工匠意充足财富、优待远方来的客人意归顺四方、安抚诸侯以得天下敬仰。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状态。
《中庸》一文在极力推崇“中庸”思想之时,也看到了中庸之难行。中庸之道,非常难行,过与不及都会偏离中庸。君子能时中,故其为真中庸;小人不能适中,而自以为中,故实为反中庸。知者、贤者以中庸为平凡而不屑知,不屑行;愚者、不肖者,则又不及知,不能行。所以“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这些都说明了“中庸”之难行。
      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知难而进才能升华自我的人格。把握中庸,运用中庸的思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使我们人生路上更自在与逍遥。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