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岚云 京韵大鼓 博望坡(返场片段)

2024-01-11 11:29:1402:00 6205
声音简介

这一段在本专辑中属于:名家名段的不常见版本。小岚云晚年演唱的曲目不多,常演的仅《战长沙》《游武庙》《大西厢》三段,常以《华容道》《博望坡》《赵云截江》《长坂坡》作为返场。这个《博望坡》返场的录音里,小岚云在甩板一句使用了少白派特色的音符(所谓“凡字腔”),其主要表现特点为“诸葛亮才出了山”的“亮”字是一个倒字,感觉声调为一声,非常有意思。可以与小岚云早年留下的完整版实况录音对比欣赏。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1_6q37h8

鼓套子也是一绝呀

千万别提人

其实少白是刘的发展,它没有脱离刘,再加上少白的凡字腔也不感染人,少白的继承人,实际就是北京的孙,钟二位。我个人以为孙书筠先生在唱念上比不过岚云先生。

甘霖广泽 回复 @千万别提人

句号之前,比较赞同。句号之后,天生的,孙中年嗓子遭祸,没办法。

千万别提人

“少白"其实是"刘"的一种发展,白氏兄弟对于"刘"的创新,其实孙书筠,新岚云继承较多,而在天津的尤其是岚云,我觉的是晚"刘"的发展,某种程度来讲,岚云在86~92年是艺术成熟期,高腔一翻翻的,听起来不比骆差,但低音欠缺,不如骆,但在同时代的"刘派女艺人"中应是翘楚

千万别提人

小岚云是刘派正宗,少白的东西少。

志扬小盆友 回复 @千万别提人

少白现实中终究还是没立住,形成派别的几个条件,没有完全充分地具备。不过是解放前靠媒体造声势就能叫起来罢了,解放前也叫过“小(綵舞)派”的,同样有很大炒作的成分,而骆派真正立住,还是在80年代。条件不具备,炒作起来也不过昙花一现,条件具备了,水到则渠成。我还是倾向于把少白作为一个过渡性的产物看待。

甘霖广泽 回复 @千万别提人

@志扬小盆友 。说少白够不够一派都可以,看个人对派的大小界定不同,就好像北京琴书和奉调大鼓够不够一个曲种。我想意义在于比较。“少白派”肯定没有“刘派”大,不宜并称;但是,仅从艺术上(而非影响和传承上),我个人认为,“少白派”至少不比“骆派”小,如果认为骆有一派那少白就有一派。

志扬小盆友 回复 @千万别提人

长坂坡喜马上有,别人发的。徐母没有。

猜你喜欢
京韵大鼓·小岚云

小岚云(1923-1992),京韵大鼓演员,本名钟俊峰。她生在北京宣武门外的一个曲艺世家。她的祖父钟有亭是北京三弦名票,父亲钟贞荣是著名弦师王鸿...

by:河蚌曲艺

小岚云(钟俊峰)京韵大鼓专辑

小岚云(1923-1992),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小岚云从四十年代中期便声名鹊起,舆论界盛赞她“执鼓界之牛耳”,与小彩舞并称一时之“瑜亮人物”。她生在北京宣武门...

by:尽在尘烟中

【鼓曲名家】京韵大鼓-小岚云((钟俊峰))

钟峻峰(1923-1992)女,艺名小岚云,满族,北京人,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出生曲艺世家,从小接受曲艺熏陶。8岁开始向自己三姑妈学习京韵大鼓,在其成长过程中,...

by:红居堂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广泛流行于河北省和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京韵...

by:穆长陵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

by:文浩爱听曲儿

京韵大鼓合辑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

by:猫头鹰传书

京韵大鼓合辑

京韵大鼓,中国曲艺曲种之一。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

by:恒悦畅读

刘宝全京韵大鼓

刘宝全(1869年-1942年),男,曾用名刘顺全,字毅民,河北省深县人。京韵大鼓演员,刘派京韵大鼓创始人。本专辑收录1925-1936年间灌制百代,胜利,蓓开...

by:小王哥_7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