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缘别别境而得生故01

2022-01-01 10:22:4312:35 1736
声音简介

第 330 讲 缘别别境而得生故今天,我们《成唯识论》是卷五第 192 页,心所的六位心所。上次我们已经大约的把六位心所的这个观念,而且留意两点,一点是现代文化的心理学发展的一个综合的研究,第二点他这个偏重在修证方面,所谓修行成佛,自己了解自己心理状况。那上次我们讲到本页的第七行。 “如是六位”第七行上面有个定啊,不定有四。“如是六位。合五十一”,这个大要说过了。 现在“一切心中定可得故”这两句话,说五个遍行,五遍行这个心所。这个五种遍行,这个遍行是什么,等于都有已经解释过的,在任何一种心理状况里头,乃至于成佛,他是必定的,都有这个作用,所以这个要注意了。五种心所,作意,触,受,想,思。这五种,归纳起来。八个识里头都有。一切心中,定可得故。不是说入定,必定都有的。所以,有些人学佛,那么开始一学佛,或者看了《六祖坛经》,错解了《六祖坛经》。认为无念为宗,好像入定什么都不知道,那也是一种定境,那叫做昏沉定,不对的。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完全空,也离不开作意、触、受、想、思,不过他的情况不同了,心量不同,扩大了。转化不同,这个道理所以要了解,所以他叫遍行。详细的还有解释的。“缘别别境而得生故”,这句话讲别境,五个别境,特别的境界,有五种心理状况,那么这五种心理啊,是缘,别,同我们现在心理状况不同,譬如大家念佛,或者修佛法的人,到了心里头老是念那个佛的境像,念念在心里状况里头造成功一个佛的境界,或者做梦看见,那是偶然不算数。就是随时随地开眼闭眼,这个佛的境界现前,那么这个要知道并不是了不起,这属于别境。缘别别境,特别的境界,而得生故,心理状态会成长起来。所以学密宗的人修观想。佛法,大致上,各派各教的密宗,分两部分的程序,做功夫的次序。第一部分就是生起次第,本来心理上没有,我们普通人没有,特别把他形成的,生起次第。生起以后,就是真空中生出妙有,还非究竟,那么还是要证入到圆满次第。所以圆满次第呀,整个开始由真空生妙有,生起次第,形成了,又把它舍掉了,空了,叫圆满次第。又返归于空。那么这些道理是属于别境的境界。特别的境界,五种。 善,“唯善心中可得生故”。善的这一种心理是一种善,善的心理呢,也不容易哦,是我们受教育,修行,改正自己心理状态,完全做到起心动念,念念善心。所以像我们自己中国文化,孔子的系统。孔子的这个传统,传道的门人,曾子所做的《大学》,大学之道,是在明明明德,是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在唯识的分析,善的心理有十一种,归纳性的。先来告诉我们,“唯善心中可得生故”,随时在起心动念去观察,修证自己,慢慢把这个善念,善心增加。到达了止于至善,那么才是善的境界。是经过修持来的。“唯善心中可得生故”。当然这里头还是要讨论一个人性的问题。究竟是天生是善,还是恶,这是另一问题了。因为现在讲是心所,心理现状。那个是说人性生下来,本来是善,是恶,这个问题讨论啊,不属于心理现状,心的本1327体了,那是另一层,那讨论第八阿赖耶识,讨论真如了,不在这个范围,现在讲心理现状,“唯善心中可得生故”。 那么跟到下面是解释烦恼“性是根本烦恼摄故”。所以烦恼是贪嗔痴慢疑悔等等。这是与我们生命俱来的。他的性质性能,根本,与生命根本同时来的。他是烦恼。我们也特别要注意啊。佛学经常提到烦恼,我也经常跟各位讲过烦恼不是痛苦,痛苦是痛苦,痛苦属于苦这个心理,属于三受,学唯识所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叫三受的境界。烦恼不是痛苦,所以我们任何众生,随时随地有烦恼,譬如我们觉得这个地方天气太闷了,烦恼,真讨厌。那么冷气一开坐久了,哎呀,太凉了,忘记了带衣服了,烦恼啊,这个麻烦了,这个很罗嗦,这个都是烦恼。人随时随地在烦恼中。烦恼分两种,有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悔,他的性质是根本烦恼摄所包含,还有一种随烦恼,比较轻,跟到根本烦恼来起的心理,就是我们普遍,一天到晚,一辈子,几辈子都存在。根本烦恼与随烦恼。归纳随烦恼有二十种。 “唯是烦恼等流性故”,等流两个字连起来是个名称,唯识所讲异熟、等流,等流等于那个大海里头的水,他是普遍的来,普遍的存在、推动,所以叫等流。而这种烦恼来,我们自己都不觉得,我们这个人生中随时有烦恼,不如意的事情,不如意的环境,一切都是不痛快,就是普通我们讲的不痛快心理,没有真正得意过,即使得意也是烦恼。譬如我们这个人快乐,快乐到极点会哭出来,会流眼泪不是哭,叫做乐极生悲,你说他是哭吗?他不是哭,可是太高兴了,这些都是随烦恼的道理。他是个等流性的,你做不了他主。 还有不定心理有四种,“于善染等皆不定故”,我们有一种心理是不定型的,我们有时候碰到某一件事,高兴起来会做好事,正要做好事,譬如我们看到一个可怜的人,身上需要钱,把钱所有都想拿给他,口袋指头一摸到钱的时候,我还是要留一点,这个时候,善染不定,这个心理,有四种,皆不定故。他分析这六位大的纲要。心所。所谓六位心所,总名称。遍行,别境,善,根本烦恼,随烦恼,不定,这六位。六位总名称下面,这个含义,这个定义。所以,古书是这么印,照现代我们排列这个书,就不同了,一行一行,另外排列出来,再加一个注解。就感觉到很科学了,实际上不过是白纸上黑字,转变个花样。古文一篇就连下来,所以读古文,头脑要自己科学了,我们一看,就这一句话,归纳到哪个范围,现在假设学统计画表格,就把他放到另外一个范围去了。那你头脑就很清楚了。 “然”现在是讨论,“瑜伽论合六为五。烦恼随烦恼俱是染故”,他说但是啊,弥勒菩萨说的《瑜伽师地论》,唯识宗的这一部大论,他的分类不同。他把六位的烦恼归并只有五位,归并只有五位,为什么呢?根本烦恼同随烦恼属于染法,染污法,等于说我们这个心,天生下来是张白纸,譬如我们中国文化墨子就讲过,因为你们诸位年轻同学们,这个教育没有读过《千字文》《三字经》,像我们等于现在幼稚园的时候就背那些,所谓墨悲染丝,墨子就悲叹人性像丝一样,白的,干净,本来很干净,这个丝,你把他染成黑就变成黑了。染成黄就变成黄了,人性本来都很纯洁的,人性心理的不纯洁是后天的染污,教育的染污,那么现在的教育叫做塑造,可塑造性,所以儿童教育可以塑造成功。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讲染字的道理,所以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他把烦恼,随烦恼归并在一起,不算六位,只算五位。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仙乡圣境芙蓉缘

什么是道?道是什么?玄、玄、玄!仙魔之战一触即发!跟着本仙一起踏上寻道之旅!

by:天和声

境缘师兄谈打坐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

by:晚安姐姐FM

密藏心境,有缘则遇

简单的生活,积淀的感悟,交错的瞬间,成长与回归,看破与看淡,都同你分享。

by:幸运禾禾

生而有爱,别亦无憾

人们通过爱,超越了死亡

by:子午書簡

生活别别窍

生活灵感无处不在,带你快速发现

by:江苏音乐广播

丧尸别跑|末日风|绝境历险

“你要不出去找吃得回来,我们就把你女朋友扔出去,你要是把吃得找回来了,你女朋友就能平安无事!”顺着秦风手指的方向望去,赫然是看到讲台上,自己的女朋友林清雪嘴上贴...

by:涧明

人生三境

内容简介《人生三境》语言生动、逻辑缜密,道理与故事相结合,文字灵动而深刻,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深有体悟。相信当你手捧此书的时候“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的...

by:视纪印象工作室

人生三境

只有甘于寂寞,平淡简单,方是真正的人生!低得下头,沉得住气,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成大事的基础。达到这种境界,便可鲜花掌声等闲视之,挫折灾难坦然承受。经得起诱惑...

by:颓废书生_墨

人生三境

人生三境,低的下头沉得住气经得起诱惑耐的住寂寞看的透人想得开事希望这本书能对大家人生有所帮助!

by:鑫凝888

人生三境

古人认为:“恬静养神,弗役於物。”意思就是说,恬静可以养神,使人不拘于外物。恬静讲的就是一种“退”的处世态度,万事不萦于怀,保持这种心境的人,在养心方面必然可以...

by:郭博云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