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参同契 第8讲第3节-人欲能平吗

2022-01-10 15:57:0406:12 1223
声音简介

第八讲 第三节 人欲能平吗

讲到做人难,现在做人是不太容易,不过这个生命也是来之不易,因此说,“下手速修犹太迟”。可是老年的修,超过这个卦气怎么办呢?只有加倍下工夫了。道家几乎没有一个不通医药的,也没有一个不懂军事的,都懂!你要修道,在庄子的观念称为“心兵”,是天理人欲之争。人的欲望非常大,把这个欲望净化了,才走上道业的路。所以佛经有句话,“染缘易就”,这个欲望一旦黏染住了,越来越严重,道业就难成。所以修道做工夫,心里头有干戈之相,天理人欲之争,只有人欲平了,那个所谓天理,道的境界才能出现。 我常跟青年人说,我们有些错误的情绪思想,不完全是心理的,而是生理的变化限制了人。所以道家的方法与佛家不同,第一步先要把生理变化了,也就是从物理开始转起,把你转过来。有些密宗讲气脉也是走这个路线,先改变了血肉之躯的生理气质,然后打坐得定就很容易了。也就是自己心中对自己不再斗争,在佛家讲是妄念平息。儒家的理学家也引用来讲理,但我们经常说,理学家的名词很好听,但只是空话,能做到很难。 理学家得什么道呢?儒家孔孟之道是“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妄念杂想平静净化了,就达到道的境界。这是把佛道的主旨用孔孟的观念思想“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这个人欲净尽谈何容易!天人合一境界是人欲净尽了,天理才能流行。理学家也用道家、佛家、禅宗的方法静坐,从静来人手,可以达到“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境界。不过他们是不盘腿的,打坐就是正襟危坐,这是儒家坐法。 以前我们小的时候家里有老师教书,去找老师时一看老师坐在那里,大家不敢动了。为什么?因为老师在入定,不是老僧入定,他们是静坐,每天也规定时间。那么,“人欲净尽”何以能够做到呢?理学家讲变化气质,这个变化气质也是从佛家、道家里头拿出来的。气质就是这个肉体生命实际的东西,怎么把它变得过来呢?道家所谓真正修道要修到自己脱胎换骨,整个肉体都转换了,这也就是变化气质。 道家把七岁做一个单元,这里就告诉诸位要懂中国医学的儿童保健了。要培养小孩子身体健康,七岁到八岁是一个阶段。二七十四到十六,所谓少年的烦恼时代,身体变化这个阶段也要注意。女性是七的数字,男性是八的数字,所以我们讲:你这个人七七八八的,乱七八糟,不三不四……都是《易经》数理的观念。不三不四,因为第三爻第四爻最难办,这是由内卦到外卦;乱七八糟,是说七不能乱,八也不能糟,七七八八就形容糟乱了。所以这些俗语俗话,都有很多的哲学道理在内。 男女两性的保养观念,可以从七年缩小至七天一个变化,再缩小至七个时辰,也就是十四个钟头,乃至于七秒钟都变一次。我们现代医学也知道,一个人七年之中身体大部分都换新细胞了。十二年一纪,从内到外没一个东西没有换的。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假定十二年以后我们还坐在这里,你是你还不是你?这个生理的变化有它的法则,我经常说修道学佛是个科学,先要把理论搞清楚才能下手修。有许多人以为这个修道做工夫,打坐就是了,何必懂那些理论!不懂理论叫做盲修瞎炼,盲修瞎炼有没有用处?当然也有用处,但那等于是保养一台机器一样,你少用一点,经常给它抹抹油,经常把它包起来,也就可以拖长一点才坏。但是,那可不叫修道!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我说参同契》

根据南怀瑾文教基金会网站资料整理。

by:东西精华协会

《我说参同契》

《我说参同契》是南怀瑾老师著作,此编辑系列是读诵,并非南老师原声。《参同契》又名《周易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著。其学说汇融周易、黄老、丹火之功于一体,用《易》的...

by:源66

南怀瑾|我说参同契

《参同契》又名《周易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著。其学说汇融周易、黄老、丹火之功于一体,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阐述炼丹、内养之道,证明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

by:南怀瑾大学堂

我说参同契-南怀瑾

《我说参同契》书,是南怀瑾先生继《论语别裁》后用力最深、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共八十余万言,分上、中、下三册。内容涉及广泛,旁征博引,举证极多,更有南师本人所经历...

by:人好哥

我说参同契 南怀瑾

<<参同契>>这本书在中国整体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古人更直指<<参同契>>是千古丹经之鼻祖。这本书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魏伯阳真人,约出生于公元100年,距今...

by:浩润

南怀瑾 我说参同契

《我说参同契》是南怀瑾先生继《论语别裁》后用力最深、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共八十余万言,分上、中、下三册。内容涉及广泛,旁征博引,举证极多,更有南怀瑾大师本人所经...

by:寻道有声

我说参同契——南怀瑾

向南先生致敬《我说参同契》是南怀瑾先生继《论语别裁》后用力最深、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共八十余万言,分上、中、下三册。内容涉及广泛,旁征博引,举证极多,更有南怀...

by:城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