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第四章 唐卡中的佛教基本观 第四篇《佛教的苦难观一切皆苦》

2023-09-19 13:48:2819:59 94
所属专辑:唐卡艺术全书
声音简介

篇章标题:《佛教的苦难观一切皆苦》

内容简介:

——因苦创教;出家苦行;拓展阅读;佛教的苦难观: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释迦牟尼画传;相关链接;

——三苦;四苦和无量诸苦;拓展阅读;佛教的苦难观:“苦谛”--须弥山图;相关链接;

——人生八苦;一切皆苦;佛教的苦难观:一切皆苦--释迦牟尼画传;相关链接;


正文

佛教的苦难观一切皆苦

世界上的一切宗教,都是基于苦难的现实和忧患的人生,提出的种种摆脱痛苦的途径或方法。佛教也不例外,甚至比其他宗教对苦难的感受更为深刻。因此佛教的诸多智慧中,都蕴含了对现实社会和苦难人生的超越。


因苦创教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宫廷生活。有一天他从东门出游,看见一个佝偻携杖而行的老人,老人牙齿脱落,头发稀疏,皮肤枯黑,四肢无力,行走艰难。驾车的侍从说,是人都会衰老,这是谁也无法避免的。释迦牟尼顿时感到了人“老”之苦。又一天,他从南门出游,看见一个羸弱枯瘦的人饱受病痛折磨,痛苦不堪。释迦牟尼触目惊心,顿时感到了人“病”之苦。又一日,他从西门出来,看见一个死去的人直挺挺地躺在那里,奇臭无比。而死者的亲人在一旁捶胸顿足,悲呼哀号,这种情景让释迦牟尼感到了人“死”之苦。又一天,他从北门出游,看见一个沙门精神矍铄、威仪有度。内心一直疑惑不安、闷闷不乐的释迦牟尼,终于决定要放弃荣华富贵的生活,通过修行的道路,来摆脱人世的痛苦,追寻人生真正的幸福。


为此,他经过6年的苦修,历经种种磨难,最终在菩提树下证悟了四谛:苦、集、灭、道,将之作为佛教的基本宗旨,从而开创了佛教。可以说,佛教是释迦牟尼基于对人生苦难的认识而建立的。


出家苦行

释迦牟尼在证悟前,曾经历过长达6年的苦行生活,他为了求得解脱苦之道,每天只吃一麻一麦,身体极度消瘦,却始终没有悟道,他自己也濒临死亡。此时,他才懂得一味苦修并非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从而挣脱了当时沙门教派修行的错误方法,创立了新的教派——佛教。佛教因此对苦难有了与众不同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拓展阅读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他在菩提树下坐下来发誓道:“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七七四十九天后,他豁然大悟,彻底了悟生命的真谛,成就了正上正觉的智慧,被世人尊称为“佛陀”。此后,他一直四处奔走,传播佛教。



佛教的苦难观: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

释迦牟尼画传




图为《释迦牟尼画传》的一部分,描绘了释迦牟尼出游在外所见生老病死的情况。为了寻求一个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法,释迦牟尼在29岁时,舍弃了奢侈的宫廷生活,外出求道。


释迦牟尼从北门出游,见到一个沙门矍铄有度,决定出家修行。

释迦牟尼从西门出游,见到一个僵硬的死人,顿感“死”之苦。

释迦牟尼从南门出游,见到一个痛苦的病人,顿感“病”之苦。

释迦牟尼在一天夜里离家出走时,宫廷众人都熟睡不醒。

释迦牟尼从东门出游,见到一个衰弱的老人,顿感“老”之苦。

释迦牟尼出游时,见到一个行动迟缓的孕妇,顿感“生”之苦。


相关链接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出生时,天空仙乐鸣奏、花雨缤纷,宇宙大放光明,万物欣欣向荣,天空有九条龙喷水为太子沐浴。太子刚出生就能行走说话,每走一步,脚下就涌现一朵莲花,一共走了七步,他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迦牟尼画传》的其他部分也描绘出了这些场景。


释迦牟尼既然是基于人生的苦难而创立了佛教,那么他对人生具体的苦相有何看法呢?在佛教经典中,对人生诸苦的描述比较多,有三苦、四苦、无量诸苦之说,所有的苦皆归苦谛所摄。苦谛是佛教四谛之一,说明了人生皆苦的真实本相。


三苦

在佛教经典中,三苦是指苦苦、坏苦、行苦,又叫三受。苦苦是人们生活中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包括内在生理和外在环境所引起的所有痛苦,主要有八种,所以又称人生八苦。


坏苦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所能体会到的快乐的感受。佛教认为,这种“快乐”实质也是苦的,并非真正的快乐。因为凡人所感受到的“快乐”,往往是因为满足了他的某种欲望之后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平衡。比如,享受美食时人们会感到快乐,是因为美食满足了人的食欲。一旦人吃饱了,如果还让他继续吃,那就成了痛苦。世间的一切快乐都是如此,仅仅是满足了一时的欲望,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这种快乐最后都转变成了痛苦,称为坏苦。


行苦是诸行无常、不停变化、不得安定所引起的痛苦。世事无常,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但世人却无法认识到这一点,往往执着于追求永恒:永恒的爱情、永恒的事业、永恒的生命……事与愿违,人们因此感受到无尽的痛苦。


四苦和无量诸苦

佛经中的四苦,一为生苦,果报始起为生,生时有苦,故名生苦。二为老苦,身体衰变为老,老时有苦,故名老苦。三为病苦,四大增损为病,病时有苦,故名病苦。四为死苦,五蕴坏离为死,死时有苦,故名死苦。除了这“生老病死”四苦,人们还要承受人与人之间的无礼、侮辱、诽谤、污蔑、谩骂、冤枉、加害等等,并且还有来自自然界的日晒、风吹、雨打、饥渴、寒热等,这些要是超过了人的忍受力之后,也是一种非常大的痛苦。这就是无量诸苦。


拓展阅读

原始佛教的四谛,事实上是以“苦谛”为核心的。“集谛”是对“苦谛”进一步的分析和了解,是苦集,目的是找出苦因;“灭谛”是苦恼的消除和止息,即是苦灭;而“道谛”是达到苦灭的方法。可见所谓苦、集、灭、道四谛,均是围绕着人生中的苦恼而建立的。



佛教的苦难观:“苦谛”

须弥山图




图为《须弥山图》一部分的放大效果图。《须弥山图》表现的是藏传佛教世界构成的观点,同时也描绘了不同世界人们的生活状况。从此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都在苦海中挣扎,呈现出各种各样痛苦的表情和状态,体现了佛教的苦难观。



相关链接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苦谛意味着对问题的认知,即“知道其存在”。既能知道其存在,当然也能“知道其不存在”。“苦的不存在”正是佛法的目的,也就是灭谛。所以,佛教的一切修行都应该围绕一个“苦”字走。这同时也说明了佛法的实际性,即一切修行皆不离人生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并不是要人们消极避世,反而是积极主动地正视人生当中的苦难,最终通过修行来消除苦难,这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因业力在六道中轮回,要承受八种苦果,即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皆苦。苦就是人生的真谛。


人生八苦

佛教认为,人生具体有八苦:生苦是指人出生和生存的痛苦。长大之后,短短几十年便老之将至,头白齿落,羸弱无力,这是老苦。病苦是指人的身体易罹患诸多疾病,身体备受折磨;同时,因为人在生活当中易产生种种焦虑烦恼、各种忧思,导致“心病”丛生,使人心力交瘁、痛苦不堪。死苦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人生在世,终有寿尽之时,且人又易发生各种意外事故而夭折,实在是苦不堪言。怨憎会苦是指人生活在社会当中,都会有自己不喜欢甚至憎恶、仇恨的人,虽想避而远之,却偏偏冤家路窄,经常遇见,令人痛苦。爱别离苦则是因各种原因不得不与亲爱的人,如父母、子女、夫妻、朋友等分离,始终离多聚少,造成莫大痛苦。求不得苦是说人的欲望无尽,总在追求一切美好迷人的东西,但欲望越来越多,终究难以实现。越是得不到,就越想得到,这样求而不得的痛苦也就越大。五蕴皆苦是指一切物质和人的精神,都是因缘和合、无常变化的,因此有了五蕴,就会产生各种痛苦,这就是五蕴皆苦。


一切皆苦

前面说到佛教有“三法印”之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另外,在佛经经典中,也有“四法印”之说,即在三法印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切皆苦”。其实这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诸行无常”,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是迁流变动、刹那生灭的,所以一切事物或现象中都没有常住的灵魂或自我,即“诸行无我”。人生如果不能认识到“无常”“无我”的道理,而是执着于“有常”“有我”,那就是痛苦的根源,是“一切皆苦”。“涅槃寂静”则是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根本消灭了苦因苦果的理想境界。




佛教的苦难观:一切皆苦

释迦牟尼画传




图为《释迦牟尼画传》的一部分,主要描绘了释迦牟尼修道成佛的经历。释迦牟尼外出求道时,最初是向一些婆罗门教的著名学者求教,但他发现这些教派的学说并不能解脱世人生死轮回之苦,于是开始独自苦修,长达6年。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冥思苦想,终于证悟了苦、集、灭、道四谛,这成为佛教的基本学说。

人们见释迦牟尼苦行受冻,关切地为他送去柴草以抵御寒冷。

释迦牟尼经历了长达6年的苦行生活,他每天只吃一麻一麦,身体极度消瘦。

释迦牟尼认识到苦行并不是解脱之道,便在河水中洗净了身上多年的积垢。

释迦牟尼结束苦行,开始吃牧女送给他的乳糜,身体慢慢恢复了。


相关链接

佛教的人生八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第二类是忧悲恼、怨憎会、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足之苦。最后归结为五蕴苦,是指对人生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人的存在本身为苦。这样,苦就具备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第四章:人性管理

我干企业的方式就是高待遇,分钱、分利益、讲诚信,不讲忠诚度、不讲感情。—陈昌文

by:妙巴

第四章 被害人

第四章被害人第一节概述一、被害人的概念二、被害人的特性(一)被害性(二)互动性(三)可责性第二节被害人的类型一、被害人类型的概念与划分被害人类型...

by:玉玲心理

第四章:人性营销

现代企业的营销很大程度上涉足了心理学、行为学,特别是互联网,简直就是深入的研究了人的心理学与人性。———陈昌文

by:妙巴

第四章:减法系统

但求日减-陈昌文陈昌文读书社群掌握关键人类智慧。

by:妙巴

呐喊-啊Q正传第四章

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类——的正气。他的学说是:凡尼...

by:蒲公英_bli

绿山墙的安妮第四章2

你这样的孩子我还真没见过,听都没听过。”玛瑞拉一边嘟囔着,为了快点脱身,就到地窖里取土豆去了。“还真像马修说的,这孩子有点儿意思。我似乎也想知道她接下去会说点儿...

by:蒲公英_b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