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演讲】2017上海书展《我们的诗 与诗的远方》(2017.08.16)

2023-12-19 23:07:30134:18 3710
声音简介

2017上海书展“书香中国·阅读论坛” 暨解放日报第73届文化讲坛《传统里的诗与远方》2017.08.16)


演讲嘉宾: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唐代文学会会长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董卿: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主持人:曹可凡


郦波老师演讲文字实录(个人听录,仅供参考):
谢谢曹老师的介绍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在这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其实我和蒙老师观点一样
其实是到这来学习的,抱着学习之心
我还兼任江宁织造博物馆的馆长
就是曹雪芹从小长大的地方
所以我听了蒙老师讲的也很受启发
听了陈老师讲的
陈老师是学界前辈
我听了之后更受启发了
说老实话
我本来准备演讲的是一个非常轻松的题目
叫“诗背后的丝”
第二个丝是什么,是粉丝的意思
我本来要讲讲孟浩然有个粉丝叫李白
李白有一个粉丝叫杜甫
当然他还有一个著名的粉丝叫魏万
追随了他三千里,到处找他
杜甫的粉丝就不用说了,太多了
有一个叫张籍的
每天早晨把杜甫的诗烧成灰拌着蜂蜜当早餐吃
这就是粉丝
所以现在的粉丝经济不光是现在开始了
在古代就是这样
白居易的粉丝把全身都刺满了他的诗和画
当然我本来想讲到最后古人的这种粉丝
讲到像看杀卫玠,魏晋的
包括当时有两个大帅哥
一个叫杜预,一个叫卫玠
都很帅,以至于粉丝无数
但是谢安的哥哥谢奕就评价说
那个杜预只是貌清
喜欢他的人水平不如我高
要喜欢谁呢
喜欢卫玠,看杀卫玠,最帅的人
为什么呢
因为卫玠才值得人崇拜
他是神清
所以其实卫玠是魏晋时候著名的玄学家,也是演说家
而且他性格冲和,和王维一样
但是呢,长得又帅
可惜就是到南京的时候粉丝太多
把他围观了一天,把他给看死了
所以我本来想讲这么轻松的话题
但是我刚才说我是来学习的
听了陈老师的讲解之后特别受启发
而且真的很多地方心有戚戚焉
陈老师是前辈大师
他讲的是鸟瞰,俯瞰
我在听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点的启发
触发灵感
有一点和我最近研究的有相关
所以我就产生启示
临时起心想换一个题目
在这个大雅之堂
不讲这么谐趣的粉丝话题了
讲一个真正和诗歌有关的
我看到这个题目“传统里的诗与远方”
我临时起了个题目叫
我的题目叫“我们的诗与诗的远方”
这还是一个很唯美的题目
但具体呢
我没有陈老师那么宏阔的视角
我就讲一个小小的个案
解剖一个麻雀
比蒙老师的那个香菱学诗还要小
我看到陈老师刚才讲到我们读的诗,好多诗
原来我们学的李白,学的王维,学的崔颢
原来我们学的都是假诗
但我们毕竟用了那么多年的时光去学了这些诗
我就选一首
曹老师告诉我只有20多分钟的演讲时间
我的水平只够讲一首诗
而且只能讲一首绝句
五言绝句,最短的
我就选李白的那首《静夜思》
刚好我们又在静安区,我们还有静安寺
虽然陈老师告诉我们
我们学的《静夜思》是首假诗
但是我们应该
我想还是一起纪念我们这么多年学的这首假诗
我们来一起朗诵一下这首《静夜思》好不好
《静夜思》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陈老师,您看我们学的假诗多么深入人心啊
已经深入我们的灵魂了
有关这首《静夜思》
确实大家已经耳熟能详
从小我们对诗歌的感悟
几乎都要从李白的《静夜思》开始
但是有关这首诗其实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陈老师讲的版本问题
确实这首诗在宋代以前
我们看到各种包括著名的选本,唐诗选本
比如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比如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
里头确实都写做陈老师刚才写的那种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其中有两句不一样,一、三句不一样
请注意
而且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几乎在宋元以前的大多数选本都是这个本子
我们知道宋人对唐诗是非常推崇的
唐诗是我们华夏民族这个诗词国度里头的一个标杆,一座丰碑
所以既然宋人本子基本上都是这个
可以证明唐代李白这首《静夜思》的原貌
可能是最接近于这个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旁释证据是什么呢
传入日本的《李太白文集》
它的写法就是陈老师刚才说的这种版本
就是床前看月光和举头望山月的版本
要知道日本人对唐诗是非常推崇的
而且日本人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选本
还是这个本子
以日本人对唐诗的推崇
这就更可以证明
这确实就是李白原来的
但是自明清以后
我们今天这个面貌
陈老师刚才讲的
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后
然后到沈德潜《唐诗别裁》
最关键的,我们今天为什么会背成这样呢
是因为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
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这个样子
《唐诗三百首》影响之大
陈老师刚才讲
我们几届诗词大会
才完成了《唐诗三百首》一半的任务都不到
可见它影响之大
我们今天就变成这个样子
那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既然宋代以来
我们看到最接近李白的版本是那个
为什么明以后的人
居然敢篡改李白的诗作呢
而且学者考证
不光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事实上跟原作不一样的版本
大概至少不少于8个
甚至有学者提出来,多达50种版本
我没看到过全部的50种版本
有学者提出来
你想想总共五言四句20个字
它都有将近50种版本了
中国人的山寨和改造能力太强了
但是另外一点我们要说的是什么呢
就是李白杜甫是唐诗的两座丰碑,两座巅峰
连日本人都不敢轻易的去改李白的诗
为什么是我们中国人
我们却把他的诗会改成这个样子
而且还不是改成一种版本
近几十种版本
这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吗
我们把这个疑问留下来
放到最后再说
其实这首诗里不止这一个版本问题
还有两个疑问
一个音韵上的疑问
刚才陈老师讲了,韵律、音韵很重要
这个音韵就是这个诗题的读法
我们现在都读做静夜思sī
但也有人主张这个思啊,应该读sì,是个仄声字
我们知道在古诗词里
思有两种读音
它如果是动词,相思,思念
它都可以读作平声
但如果它是名词的话
尤其是表达悲伤、抑郁、哀愁的情感的时候
它就要读仄声,短而促
我们上海话读仄声最好了,刚才陈老师说的
所以那个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那么哀伤的愁绪下
这首诗这个《天净沙》的诗题应该读作什么
应该读作秋思sì
它应该读入声字
但是我个人主张
这里应该还是要读作思sī,不要读思sì
为什么呢
“思”既可以当名词
也可以当动词啊
既然你可以说是静夜里的思念
也可以说静夜里思念
差一个“的”
如果静夜里的思念
那就是汉语结构里的偏正的一个短语
属于名词性的
但是静夜里思念
静夜里就是时间段嘛
况且“低头思故乡”那个“思”是动词
即使是名词,它本身表达的情感也不是一种哀怨
反而我个人理解是非常纯净、素净、素色
甚至是清澈的一种情感
不是极端哀愁的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
我就觉得如果读成仄声字
前面两个字又是仄声:静 夜 思
读起来好别扭啊
还不如静安寺呢
“安”是一个平声调节一下
三个仄声读起来好别扭
所以我主张,还是把它读作静夜思sī,韵味悠长
那么第三个问题是什么呢
其实第三个问题比前两个问题
当年引发的争议都大
就是一个训诂学的问题
就是这首诗的第一个字
床前明月光的“床”
它到底是哪张床
不要上错床是不是
当年马未都老师在百家里头讲
胡床,根本不是睡觉的床
是胡床,是小马扎
这一下一石引发千层浪
当时社会上还争议
连那个搞科学打假的方舟子
还专门写了篇文章
床就是床,就是睡觉的床
其实马老师,还有方舟子老师
他们说的都对
为什么呢
《说文解字》解释
床者,安坐之器也
确实它最早指的是板凳,坐下来的
看甲骨文的床
我们就可以理解它是一个支撑物
当然它也可以是睡觉的床
《诗经》里头说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这应该就是睡觉的床
《诗经》里好多都是睡觉的床
所以它也可以睡觉
它也可以去坐
像我们所熟悉的魏晋时期,东床快婿
王羲之坦胸露腹他不可能是躺在床上吧
他在揣摩书法的境界
他一定是坐在板凳上
所以这个“东床”也应该是板凳
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
可以证明这个胡床是小马扎
胡床是什么呢
就是那个马扎子
我们现在很少见到了
以前啊我在军营长大
部队里头都有那个马扎子,方便
这是胡地传来的一种非常方便的坐器
我就突然想起来
《晋书》和 《世说新语》里都记载
在我们南京发生的一件事情
特别美特别浪漫的一件事
就说有一次
王徽之,就是王羲之那个特别喜欢行为艺术的儿子
雪夜访戴的家伙
到了一个渡口,叫萧家渡
上渡口的时候
突然看到迎面关照
来了一队人
有一位风神玉朗的男子坐在马上
王徽之在旁边一愣
这就是魏晋时期的大帅哥桓伊桓子野
王徽之也是他粉丝
然后提笔写了一张纸签
让小童呈给桓伊桓子野
写的什么呢
桓伊打开一看
闻君梅花曲,能为一奏否
听说桓伊啊
你的音乐,你的笛子吹的天下无敌
据说蔡邕(蔡文姬他爹)的柯亭笛
最后就传到桓伊手中
说我从来没听过,很遗憾,这是我人生的遗憾
既然我们在人生这条路上萍水相逢
你能不能下马吹给我听一下
陌生人我也对你有过关注
他们俩并不熟识
桓伊这个时候不得了了
已经是荆州刺史了,省部级干部了
但是桓伊看了之后
看看对面的王徽之
就下马取床
然后就安坐
为王徽之弄《梅花三调》
这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的由来,原创
吹完之后,起身默默地看了看王徽之
两个人点头致意,然后擦肩而过,并不致一语
从头到尾
在音乐里目光里有交流
这两个男人的境界
已经达到了无限默契的地步
最后不需要任何一句话
擦肩而过
魏晋名士的风范
那种襟怀,气度从容
真让人无限感慨
所以这个地方呢
下马取床,应该就是胡床
但是我并不同意马老师的观点
这个如果是胡床小马扎的话
李白坐在小马扎上
然后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那就不是26岁的李白
那应该是6岁的李白
那就不是李太白
甚至不是李大白
应该是李小白
小白的年纪才差不多
否则太无厘头了
所以我不同意这个说法
但有人又说了
这个“床”应该是通假字,通窗户的“窗”
为什么呢
你看现在为这首诗配画的,大多是李白站在窗前
中小学课本就是这样
看着远山,看着月亮
为什么呢
因为他第三句是什么
举头望山月,一望山月
这个山和月要在一起
两样东西要在一起
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同框
现在网络经常用这个词叫同框
要把它俩框在一起
一框在一起怎么样
窗含西岭千秋月了,这就合在一起了
也很有意境
确实很有意境
但是没有其他方面的支持
尤其是在文献训诂上的支持
所以我个人认为
这个床其实是什么呢
也不是睡觉的床
李白很喜欢写床
不光是在这《静夜思》里头
还有著名的《长干行》
大家都知道对吧
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就这几句诗,两个成语出自里头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这个床和《静夜思》的床都是什么呢
这就要回到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了
他说床是安坐之器也
原意是什么
你看甲骨文的原形
就是一个人要坐下去躺下去的最重要的支撑物
很平实的支撑物,最稳的支撑物,它要撑住
所以你看这个床后来引申为不光是支撑人的
不光是坐器,不光是卧器,躺下来睡觉
还有什么
搞机械的都知道,还有车床,还有机床
弹琴的还有琴床
说明它是什么
它的本意就是下面的那个支撑物
所以对古人来讲
这种床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是什么呢
什么东西最需要支撑
对古人的生活,尤其农业文明息息相关的呢
就是那个井上打水的时候,辘轳的那个支架
那个就是最重要的一个支撑物
那个支架,包括井栏周围的所砌的那个石栏
都叫做床
因为它都是最坚实的支撑物
你要有辘轳,主要是指辘轳的支架
你要没有辘轳,直接用手拎的话
井的那个围栏,石砌的,就是床
而且经常因为用石砌的,所以叫银床
古人的诗里有很多了,我们不用举例
在这个时候
这个床应该是指的院子里的那口井
为什么呢
为什么李白的“床”指的是那口井呢
因为他在思故乡
在古人看来那个井,井文化在农业文明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到一个地方去生活
一个家庭里头一定要挖一口井
如果是聚族而居,一个村子的人可以共用一口井
有一口井就有家,就有故乡
所以当我们离开家的时候叫背井离乡
为什么叫他背井离乡,不是背着屋子离乡
为什么是背井呢
因为井特别重要
所以你看我们都知道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他为什么是强调井水
这就是说的凡有人家处,即能歌柳词,流传之广啊
甚至连我们孔子所崇拜的周公设计的封建制度
它重要的一个制度叫什么
井田制
所以井文化就是家文化,就是故乡文化
所以他这个床和那个绕床弄青梅
《长干行》我在这儿不展开说了
那也非常重要
在中国诗歌史上
李白第一个为商贾儿女代言
把他们的爱情写得极其的纯美
但是那个床也是指的家
后来他们两个商贾儿女相亲相爱的爱情和家庭
其实这个床已经是一个喻旨在里面了
所以解读了这个问题
我们就明白
李白当时也可能在屋中隔窗而望
也可能在院中
正是深秋时节
有关这首诗的创作年代
陈老师是唐诗学会会长
我的一位师爷,郁贤皓先生
原来是李白研究会会长
他考证认为应该作于开元十四年还是多少年
就是公元726年
公元726年李白刚好26岁
李白出川壮游天下
然后南及苍梧,东临大海
这个时候26岁
从南京到扬州
前面张若虚在扬州的扬子江边,写了一晚上的月亮
变成了孤篇横绝、盖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而李白来到扬州,写的是什么
一瞬间的月亮
你想想,床前明月光
而且还有学者考证
这个时候李白
郦老师也考证
他的应该是30万金已经散尽了
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出川的时候带的旅游的游资已经用完了
还有学者考证
他在扬州刚好又病了,住在客栈里头
所以这个时候临秋夜
秋天,秋阴不散霜飞晚
这时候看到秋夜里的明月
疑是地上霜,这个“疑”字就用得特别好
疑是什么,很恍惚的一个状态
说明他这个时候,客旅天涯,大概又染病在身
关键是游资都花完了
这个时候思乡之情,那一瞬间
那个月光和那个庭院的霜,重重叠叠
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
我们都有这种错觉
所以为什么说这是一瞬间的错觉
你看他接下来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就是一举一低,这叫什么?这叫一俯仰
当然了,王羲之《兰亭集序》说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那是刻意的俯仰
那是俱怀逸兴壮思飞的时候
李白的这个俯仰是什么
我们平常人的一举头一低头
这就是一个瞬间,瞬间的一个心理活动
人人皆有,但是口中皆无
就李白生花妙笔
就把它一下子在这个时光的长河里
就把这一两秒的瞬间给抠出来了
就是一抬头一低头
这叫什么
这是重要的一个美学规律
瞬间即永恒
这世界上有永恒吗
没有永恒
唯有最短的瞬间可以凝结成一个永恒
而且那么干净
加上他的思乡之情
那么纯粹
在秋月之下
那么清澈,那么美
而且是人人皆有,只不过是李白把它写出来了
所以请注意我刚才用的这几个词
纯粹、素色、清澈、干净
什么叫纯粹、素色、清澈、干净
越简单越简约,就越纯粹,越永恒,越清澈
所以你想想原来的李白诗作
我们现在可以解决它版本的问题
为什么到明清之后会变成这样
区别在哪?区别就在于简化
床前看月光,这里头是有动词的,是有一个动作
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而床前明月光是什么?是个短语
没有主谓宾啊,只有名词性结构
床前,明月光,把它们组合起来
这就是汉语的妙处啊
汉语是一种在语言学上叫做分析性语言
其他的语言很多都是一种叫做综合性语言
综合性语言靠着语式结构,复句,格的变化,时态变化组合起来
所以学英语你要学那么多时态
汉语没有
汉语靠语意的丰富性组合起来
所以汉语特别注重实词的运用
我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汉语和英语的区别
你看我们现在小学生学语文
他、它、她
单人旁、宝盖头、女字旁
包括的、地、得
最难用的
什么时候用白勺的、土地地、双人得
小朋友写作文最痛苦的
这都是什么
古人没有
刘半农他们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学习英语,加上了这些
我有一年教留学生
我们学校有留学生,在我们学校宾馆里上课
上完课外面在下大雨
一年级的欧洲学生,汉语说得很好
走到大堂门口的时候
外面在下大雨
我就拿伞准备出去
我们一个留学生特别有意思
在门口一点点往外呲,就这样
我说你干嘛呢,跳舞呢,行为艺术
结果他指着地上的地垫跟我说
老师,小心地滑
你想想你见过这种地垫吧
地垫上有四个大字
中国人一定会读小心地滑
老外他就会读成小心地滑
小心地滑出去,别摔了
为什么
因为他看到这个“地”,就要读作虚词
而我们中国人一定先把它读作实词
所以你看最唯美的一幅图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哪有动词啊,几个名词一组合
所以告诉大家另外一个
辛弃疾的《西江月 》里
明月别枝惊鹊
这个别枝不是一个动词
它是指“别”的本意
原来甲骨文里指骨肉分别的意思
然后分别出来的是一个特殊的一块,叫特别
所以它是一个特别斜出的横枝
所以它组成的是明月、别枝、惊鹊,这三个名词
为什么呢
因为它后面对的是
清风、半夜、鸣蝉
这是一个名词性对仗
所以,床前明月光一下子省掉了一个动词,简洁了吧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举头望明月,虽然两个“明”字重复了
但是“山”去掉了,就只剩月亮了
意象变得简洁而纯粹
当所有的意象都变得简洁纯粹、玲珑剔透
我们的情感就变得简洁纯粹、玲珑剔透了
所以为什么李白的原作
会变成我们今天这个样子呢
这就是因为华夏文明的特点
因为诗不远人
诗存在每个人
每个普通的你我的心中
所以李白的这首诗就印证了
中国的诗歌不光是有作品,有版权的
还是一个全民创作的结果,和一个时光积淀的结果
所以我要说
唐诗不光是唐人的诗,还是我们的诗
虽然诗在远方,但其中的传承从未断裂
华夏文明薪火相传,一直到今天
我们知道远古四大文明
只有华夏文明延续到今天
为什么
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
就是因为华夏文明有这种时光的沉淀,文化的传续
以及全民的价值与情感投入啊
所以即便陈老师说董老师董卿老师要去台州了
我们还可以送别董老师嘛
董老师是独生女,算起来也叫“送董大”
所以我们一起跟董老师说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谢谢大家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轻烟晓梦

鉴于听友反映听不太清楚老师讲的内容,我对郦老师演讲环节做了一个文字实录,已更新到声音页面“简介”中(不是AI文稿哦,那个是系统自动生成的,错误较多),结合着文字来听,效果就好很多了🍀

葳蕤830

好可惜啊,听不清楚

阿兮妃

加油干

悠然自得mu

可惜,音响效果太差了

会飞的鸢尾花

完全听不清楚说什么!

猜你喜欢
郦波老师讲座、演讲、访谈、节目等合辑

郦波,字云水,号沧溟,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央视《百家讲坛》特约主讲人,《中...

by:轻烟晓梦

郦波语文启蒙课

全民阅读形象大使郦波带你踏上语文启蒙之旅——“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郦波语文启蒙课》可以让孩子们学会独立思考,得体表达,使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成...

by:箫老师讲语文

郦波:中华诗史

郦波老师2021年最新力作《跟着诗词去学习》,以诗词为线索,串讲地理、历史、科学等十二个领域中孩子必备的基础知识“123知识节”重磅上新点击此处抢购

by:郦波

《宋词简史》郦波

从今天开始,读郦波教授的《宋词简史》,每日更新,希望大家能喜欢我的声音。

by:临风轻语

生命觉者| 郦波

通过感知和体验,认识到深刻的真理与规律!

by:自助者得天助

郦波讲曾国藩家训

郦波,生于1972年,祖籍江苏丹阳。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南京明清文化研究中...

by:谢一一同学

郦波-曾国藩家训

音频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目录表:上部:1.谁来拯救笨小孩2.无一日不读书3.撑起两根穷骨头4.养得心中一种怡静5.最败人的两个字6.小家里的大智慧7...

by:谢一一同学

郦波-曾国藩家训

郦波,生于1972年,祖籍江苏丹阳。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南京明清文化研究中...

by:ThinkTank百家智慧

郦波品千古最美情诗

读诗,品味语言之美,释放情感,追问人性。从《诗经》《楚辞》到纳兰性德,从上古先秦到唐宋明清100首情诗,100个古典爱情故事。爱是什么?少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y: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