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 禄东赞的瞒天之计(一)

2023-06-02 21:33:5218:07 2.2万
所属专辑:通俗西藏史
声音简介

通俗西藏史(六十九)——禄东赞的瞒天之计(一)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老布又来讲藏史啦!

前面三期,老布给大家梳理了唐蕃战争的脉络,对于这场耗时百年的大战,老布坚持认为,双方一直处于僵持状态。

如果要说到双方的优势,那应该说吐蕃占地利,唐朝占人和。

因为吐蕃占的这块地方,唐军是真打不上去。

那个传说中苏定方打进拉萨,导致大小昭寺换了佛像的说法,也就是个传说而已。

其实,唐军打不上去的问题,倒还真不是什么高反问题,古代行军的速度没那么快,士兵未必不能承受。

乾隆五十六年(1790年),廓尔喀洗劫了扎什伦布寺,福康安在寒冬腊月天里进军,从西宁到拉萨,全程四千六百里,耗时六十天。

这是进军西藏速度最快的一次,清军并没有因为高反而大规模减员,可见高反不是主要问题。

更何况清军是行军,唐军是作战,只会更慢。

真正难住唐军的是后勤,要知道从西宁出去不到一百公里,就脱离农耕区了。也就是说,唐军的供应链要支撑两千多公里。这个难度别说是唐朝,就是刚建国的解放军都差点撑不住。



至于唐朝的人和,其实就是人多,经济底蕴厚,吐蕃可以把唐朝打得鼻青脸肿,但打不死唐朝。

所以这是个双方谁都打不死对手的局。

至于天时,双方都差不多。

当时正好赶上了气温高的一段,所有玩农耕的种族都支楞起来了,唐朝吊打了突厥、薛延陀,吐蕃吊打了周边的各种羌。

战略层面上也就是这样了,但在战术层面,唐蕃真是各出奇招,打得火花四射。

从这里开始,咱们就正式进入战术层面,一个战例一个战例的细细讲。


另外,从这期开始,我们讲述的唐蕃关系,开始转向战争脉络了。因为战与和之间的交替,成了这两国关系的主轴了。

不过,在交代战争的同时,老布也会仔细交代吐蕃和唐朝国内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也在影响两国间的关系。

所以,我们以后的讲述,将沿着战争主线和内政辅线展开。


再有一点,唐蕃战争的空间跨度太大,老布没法同时讲川西、河陇、西域三个战略方向。

我考虑了一下,准备按战场位置来讲述,以河陇作为主线,川西和西域作为辅线。先讲一段河陇,然后再回过头来,分别讲川西和西域。

虽然这么讲,会让时间线比较破碎,但可以把三个战略方向上的变化讲清楚。

好啦,整体叙述就到这里了,下面开始讲我心爱的禄东赞。


松赞干布去世后,继位的芒松芒赞年纪太小,禄东赞成了吐蕃政坛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吐蕃再次走下高原,开启了唐蕃战争的第二个阶段。

当年的十二月,“禄东赞挥兵一十二万击白兰羌,苦战三日,吐蕃初败后胜,杀白兰千余人,屯军境上以侵掠之。”[1]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松赞干布对吐谷浑用兵的过程中,第一个挨刀的也是这个白兰羌。

关于白兰羌到底在什么地方,现在学界还有争论,有的认为在玉树一带、有人认为在柴达木盆地东部、有人认为在四川阿坝一带、有人认为在青海果洛一带。[2]

但从两次进攻吐谷浑都从白兰羌入手,可以看出,白兰羌所在的地区,应该正好位于吐蕃与吐谷浑之间。

征服白兰羌应该是进攻吐谷浑的前戏,之后几年禄东赞一直坐镇青海稳固局面。

但禄东赞心里很清楚,搞定吐谷浑的关键,不在吐谷浑身上,而是唐朝。不管怎么说,吐谷浑都是唐朝的属国,对它进攻就是在打唐朝的脸。

于是,禄东赞使出了一条瞒天过海之计。



这条计策由一明一暗两条线组成,明线是用请求和亲来麻痹唐朝,暗线是挑动西域事端来吸引唐朝的注意力。

咱们先说明线,之前咱们曾经讲过,松赞干布时期唐蕃关系很好,每年正月蕃使成了一种定制,但从650年开始,使臣互访的定制被中断了,连续三年都没有蕃使到访的记载。[3]

但到了654年以后,蕃使来访的频率又增加了。

当年8月,“吐蕃使人献野马百匹及大拂庐,高五丈,广袤各三十七步。”

也就是送了马匹和一个大帐篷,“大拂庐”就是大帐篷的意思。

657年“十二月,遣使献金城,城上有狮子、象、驼马、羚羊等,并有人骑。并献金瓮、金颇罗等”。

注意这个时间节点,已经是禄东赞进攻白兰羌的第二年了。

有的学者认为,吐蕃这次以厚礼相赠,可能是求和亲的前兆。因为到了658年,吐蕃正式提出了请婚要求。

《册府元龟》记载,“显庆三年,冬十月庚申,吐蕃赞普遣使来请婚,仍献金盎、金颇罗等。”

求亲的结果是李治没答应,至于为啥没答应,唐史里没写原因。


660年(高宗显庆五年),禄东赞图穷匕见,正式发动了对吐谷浑的进攻。但是一开始,吐谷浑军队顶住了吐蕃的进攻,双方打得互有胜败。

松赞干布那次进攻吐谷浑,给人的感觉是吐谷浑特别囊,好像松赞干布一抬手,吐谷浑就躺下了。

其实那次吐谷浑速败的原因在于,刚被唐朝锤了一顿,还没从打击中缓过来。不管怎么说,吐谷浑都是青海地区的大国,实力还是够看的,要不然也不会这么重要。

就拿这次来说,禄东赞以十二万之众北上,又在白兰做了两年准备,吐谷浑依旧能打得有来有回。


这时候,如果唐朝能够给一个明确的支持,吐谷浑顶住吐蕃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李治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唐史的记载。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与吐谷浑不和,龙朔、麟德(661年—665年)中递相表奏,各论曲直,国家依违,未为与夺。吐蕃怨怒,遂率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大败,河源王慕容诺曷钵及弘化公主脱身走投凉州,遣使告急。”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吐蕃与吐谷浑不和,都跑到长安来申诉,各自说对方的不是,然后李治给的答案“未为与夺”。

关于李治的态度,《资治通鉴》记载得更清楚,“吐蕃与吐谷浑互相攻,各遣使上表论曲直,更来求援,上皆不许。”

这个“上皆不许”是个很有意思的态度,你说吐谷浑是唐朝的属国,被别人攻击了,跑来向你求援,这个是合情合理的吧。

吐蕃是这件事里面的进攻方,也跑来“求援”,你觉得使臣能说出啥理由来?

最多也就是说,吐谷浑不是啥好人,抢了俺家两匹马,我去找他要,结果俺俩打起来了。

结果李治的态度是没态度,也就是说这件事在李治的眼里,是两个小弟为点小利益,发生了争执,这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估计打几天都冷静下来了,事儿就过去了。

而这正是禄东赞各种障眼法、烟雾弹想要达到的结果。


最有意思的是,就在禄东赞对吐谷浑下刀的时候,发生两件特别诡异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在659年(高宗显庆四年),唐蕃两军时隔21年后,再度交手,地点在青海的河源,大概应该就在今天的黄河源,也就是扎陵湖鄂陵湖附近。

也有人认为是在乌海,也就是冬给措纳湖。

这俩地方离得不远,也就是一百来公里,都应该算对。

这场战役只有敦煌文献《吐蕃大事纪年》里面有记载,“大论东赞前往吐谷浑,达延·莽布支于乌海之东岱处与唐朝苏定方交战,达延死,以八万之众败于一千。”

由于这是一条孤证,只有敦煌文献有记载,另外苏定方带着一千多人深入青海七八百里,打了这么奇怪的一仗。而且更怪异的是,这仗打完了,也就打完了,看不出任何后续影响。

唐朝这边打赢了,没有任何后续动作,瞪眼瞅着吐谷浑垮了。输的这边,也没看出任何影响,接着揍吐谷浑。

这就是怪异的地方,一般来说,战争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战争之后的结果才是目的。

可这一仗倒好,没头没脑地打了一通,没有任何结果。所以,有些学者干脆认为,这个记载写差了,可能根本就没有这件事。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倾向于这条记载确有其事,并且大致框定了一个时间范围,认为应该在659年的10月到11月之间。



这件事的脉络是这样的,显庆二年(657年)的春天,李治命苏定方带兵进入西域来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叛乱。

苏定方从阿尔泰山以北出兵,一路杀到了碎叶,显庆三年的十一月,阿史那贺鲁被押解到了长安。

这次征西域,唐军“收其人畜四十余万”,安西都护府也迁回了高昌故地,苏定方因功受封为左骁卫大将军,邢国公。

但是到了659年的10月,葱岭附近的疏勒、朱俱波、朅[qiè]盘陀这三个国家又反了。

这三个国家在哪儿呢,古代的疏勒国就是今天的喀什、朱俱波国就在今天的叶城、朅[qiè]盘陀就是今天的塔什库尔干,也就是以后葱岭守捉的所在地。这三个都是绿洲国家,主要依靠冰川融水形成的绿洲生活。这哥仨反了以后,向东攻击另外一个绿洲,这就是于阗,也就是今天的和田地区。

这次去平叛的又是苏定方,《通鉴》记载“定方选精兵万人、骑三千驰往袭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至城下,都曼大惊,战于城外,都曼大败,退保其城,及暮,诸军继至,遂围之,都曼惧而出降。”

按照当时的行军路线分析,唐军知道有一条斜穿青海,直达于阗的道路。

薛宗正老师在论文里谈到这条道路时,说此路“史称大海道”。[4]同时薛老师还在“大海道”这条后面特意标出是引用了“斯坦因编号S·0382敦煌本《西天路竟》”。

可惜我没找到引用的原文,不知道原文是怎么写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薛老师说的这个“大海道”,不是我们今天越野爱好者穿越的那条大海道。因为越野车穿越的大海道是从敦煌到吐鲁番,也就是从东南到西北的走向。而薛老师笔下的“大海道”应该是从西宁到和田,也就是从东北到西南的走向。

我觉得薛老师可能是笔误了,他本来要写的应该是“青海道”,也就是丝绸之路的吐谷浑复线。

这条古代商道早就有了,估计张骞凿空西域之前就存在了。公元5世纪到7世纪,吐谷浑道甚至是通西域的主线,只不过隋朝强盛以后,河西走廊趋于稳定,自然环境更好的“河西路”,取代了青海道。

隋末至唐初时期,中原动荡不堪,青海道可能再次恢复。等到李世民下手经营西域,相继在天山已北设了伊、西、庭三州,也就是新疆的哈密、吐鲁番吉木萨尔,河西道再次取代了青海道。

我们现在了解的青海道,北线是出西宁后,经青海湖南北,向西进入柴达木盆地后,可以向西北可以去敦煌,再通过大海道可直达吐鲁番。

这条路向西南,可以经且末,去于阗(新疆的和田),也就是走柴达木盆地东南边缘的绿洲链条。

这条路还可以从青海湖向北,通过扁都口(大斗拔谷)穿祁连山直接去张掖(甘州)。

贞观九年,唐军征伐吐谷浑的时候,吐谷浑王慕容伏允西逃,一支唐军在契苾何力的带领下,就是走这条路一直杀到且末西南的突伦碛


青海道的南线,是从日月山南下,经苦拔海、公主佛堂、那录驿、大非川,然后再向西走,进入柴达木盆地。[5]

贞观九年的战争中,另一支唐军在侯君集、李道宗的率领下,走的就是这条南线。

要知道,军事行动不可能闭着眼睛瞎走,一定是有向导带路。也就是说,唐军对青海道至少是不陌生。

既然贞观九年唐军都走过了,苏定方取这条道轻骑奔袭也不奇怪。再说了,这条近路大部分都在吐谷浑境内,当时吐谷浑是唐朝的属国,唐军借道而行不存在问题。要是苏定方取南线穿行的的话,那就离发生战争的河源不太远了。



这就能解释,咱们前面说的两个问题了。

一个参战唐军为何只有千人,当时苏定方是带着精锐骑兵长途奔袭,因为《通鉴》里面写的是唐军赶到于阗城下,都打了一仗以后,“及暮,诸军继至,遂围之”,可见苏定方带着的是先头部队。

另一个就是为啥没有后续,估计当时苏定方本来是在赶路,正好碰上达延·莽布支了。结果达延·莽布支以为唐军是来援助吐谷浑的,两边稀里糊涂的就打起来。等于说苏定方是赶路之余,顺手给莽布支脑袋上来了一锤子,然后急匆匆的就走了。

唐朝也没把这事儿当回事儿,吐蕃挨了一锤子以后,等了一段时间,发现好像也没啥后续了,就接着该干嘛干嘛了。


这场没头没脑的战役,到这儿就说完了吗?

远远没有呐,下一集咱们接着讲这场战役的影响,还有禄东赞在西域打出的另一套迷踪拳。


这期就先到这里吧,最后还是感谢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们,如果您觉得老布讲得尚能入耳,麻烦您来个订阅,最好再转发给您的朋友们,这是对老布的最大支持啦!

要是您不嫌麻烦,给老布这个有点另类的西藏史节目,来一个五星好评,那老布就感谢地眼泪哗哗滴啦!

再次感谢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们,咱们下期再见!!


参考书目:

[1]、《册府元龟·外臣部·交侵》_(宋)王钦若等编纂 周勋初等校订;

[2]、《白兰考》_周伟洲、黄颢;

《白兰新探——族源、地望及其与玛卿邦热的关系》_刘铁程;

[3]、《唐蕃交聘表》_谭立人、周原孙;

[4]、《噶尔家族专国与吐蕃的北部领土扩张——兼论唐、蕃间的河源、西域争夺》_薛宗正;

史载十一月苏定方统兵驰援“思结保马头川,定方选精兵万人、骑三千驰往袭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洁旦,至城下,都曼大惊,战于城外,都曼大败,退保其城,及暮,诸军继至,遂围之,都曼惧而出降。”按乌海归属吐谷浑境,而吐谷浑全盛时领土跨有流沙东西,自乌海别有道路可直通于阗,史称“大海道”,故乌海战役结束后,即可取此道迅速返师西域,救于阗、击思结,足证破达延·莽布支与救于闻、破都曼乃紧相衔连的两役,前者发生于十月前,后者发生于十月至十一月间,更确切地说,它们是同一战役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故此役结束后苏定方进一步加官晋爵,“以功加食邢州、巨鹿真邑五百户。”可见吐蕃发动的第一次反唐攻势以失孜告终。

[5]、《唐代吐蕃史研究》_林冠群;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

地图里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居然包括了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疆域辽阔守起来可真难!古代交通不便,边疆有战,千里奔袭真是不易!人、钱、粮都不能少!国强则边稳,国弱则边危!

听友420790994

好听,出书了吗

18681937djt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猜你喜欢
豫东调红脸『梁赞』专辑

梁赞:安徽阜阳太和人,豫东调演员主攻:红脸丑角代表作品:《国舅抢亲》《刘公案》《卧龙奔丧》等豫东名剧

by:我是冯蜀

记忆导图 | 东尼•博赞

主播:金宇Jaime内容介绍"如果你对神秘重要的宇宙主体——大脑以及如何能高效地利用它感到好奇,那么《记忆导图》对你而言将是一本大开眼界的书。书中讲解了包括近因...

by:金宇Jaime

三大平台超赞房东运营宝典

关于互联网经营的一切。当然仅限于我知道的:)很多知识,可能讲完就过时了,读书不信书、听讲不信讲才是真小人

by:东篱村居

秒赞

文案女王林桂芝20年创作文案与心法中信出版社出版

by:磊哥有芳法

回赞

回望羊皮卷里律动的霞光和诗行故城湮灭不了遐想楼兰的旧影摇晃吐鲁番姑娘的发辫散发瓜果的飘香云杉和青松,拱卫白头的长老阳光泻下瀑布,催开绿野花坡没有颜色,能调出喀纳...

by:安_乐d嫡

秒赞

文案女王20年创作技巧与心法

by:呀讨厌鬼

思维导图完整手册——东尼博赞著

零基础快速掌握思维导图——东尼博赞著

by:小鱼老师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