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烦恼与菩提的关系01

2023-06-25 12:43:1215:31 1559
声音简介

云何为疑?请翻开卷六 227 页,是讲心所的问题,这是由根本烦恼,今天讲的是疑开始。 怎么是“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就是多疑的心理,这个多疑心理呀,也都是天生的,就是带来的,我们宿业所带来的根本,就是对于一切理搞不清楚,生理都搞不清楚,“犹豫为性”,确定不了,譬如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句话,老实讲我们听是那么听,没有办法实证,没有办法实证啊,就怀疑。譬如很多人学佛学法修道,究竟哪个方法是对的,那个自己搞不清楚。没有一个人自己真正搞清楚的。多是禅宗祖师骂人,是鼻子牵在别人手里,这个话骂人都是转弯的很艺术,鼻子牵在别人手里走的就是牛啊,非常笨,都靠人家走路,拉住走的。所以我们一切众生,鼻子都牵在人家手里。即使佛说的话,是不是真的,要自己的智慧透过证道,但是不犹豫。所谓疑,就是我们普通讲迷信,大家都是迷信中,自己没有证得,所以真实学佛成佛,禅宗祖师有一句话叫,直到不疑之地,这才是成就了。不过这个话,我们经常看起来也很有意思,两种人没有疑。大智慧成佛的人绝对没有疑了,什么都证得了,最笨的人也没有疑,什么都不想。所以不疑之地啊,也是非常难的。 “能障”,所以这个疑的心理啊,障碍不疑的善品为业。不是说障碍不疑就是了,那个不是唯识所讲,使我们一切的善行道业不能成就,就是多疑。在今天有一位朋友带一位老朋友来,讲身体不好,那么我就讲,我说你何必呢,身体不好就去看病嘛,一定要学这些?我说人啊,究竟要功名富贵还是要命要紧?向外,我们人都是手伸出去,修道是手收回来这个样子,你究竟要伸手还是要收手啊?这些决定了再跟你谈正事。搞了半天,他说我想啊,接受三分之一,我说那个不够的,我们今天先讲好一个条件,你收了一半还可以讲一点,收三分之一,来不及了。还有些事情不能处理完,我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把事情处理完了走路的。讲这个道理呢,为什么人都是这样?这是像我们有些同学们,以前好几年,现在有位同学呢,杜忠告来归队了,今天第一次看到,因为前几年要忙到建立家庭,建立事业,现在他觉得要赶紧归队了。那么一般人都是这一种思想,生怕学这个妨碍了我世间功名富贵的前途。这是疑的心理,其实不妨碍的。可是搞不清楚。所以疑是“能障不疑善品为业”他造的业,这种心理作用他造的是这个业,是恶业之一,所以疑也是一种恶业。 “谓犹豫者善不生故”,他自己加以解释,什么叫犹豫?我们只晓得普通用的术语,中国文字术语,犹豫这个词就是不决的意思,没有决定性,那么唯识这里对于犹豫两个字下一个定义“善不生故”,我们不做中文的解释了,做了中文的解释,犹是犹,豫是豫,两个字,含义不同。犹代表一个动物,这个动物是多疑性的,叫犹,那么这个我们不加解释了。现在只讲这个名字,这个名词。唯识所讲犹豫啊,不是我们普通讲犹豫,“善不生故”善念不能发起的,这就是犹豫。譬如说,我们都晓得,打坐这个不算是佛法,这没什么了不起的,打坐并不是就是修行,是练习走上修行之路,修定的一个基本动作而已,但是打坐为什么自己有许多好的境界,佛经上所说的,一般修行的人,打坐起来生不起来呢?因为他见地不清,其实每一个人都会有的,自己智慧不够,看不清楚,所以善法不能生起。譬如讲打坐的人气脉一定通。另外用不到专门学一种练气脉的方法,可是一般人,他没有觉得坐中气脉发动,这个善生不起啦,为什么道理?是自己的变化没有看清楚,善不生故,是犹豫,心理障碍。1495 那么这个下了定义以后。由各派大师们的辩论“有义此疑以慧为体。犹豫简择。说为疑故”这都同我们观念差不多了,他说有一派的理论,什么叫疑呢,疑本身就是智慧,所以我前天讲,我们本院有个同学,写日记我看到,非常高兴,他说的非常好,他日记啊编了一个故事给我听,先我还不晓得,我一看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都不知道他哪里听来的。我现在一下记不得他的故事,大意还记得,他说有一位弟子来问这个法师,法师啊,问师父,我的烦恼好多哦,好难过,烦恼很大。这个法师一听到,马上下坐,刚才打坐了。就来见这个弟子,顶礼磕头了,哎呀,了不起,了不起,这个问的人突然搞的莫名其妙,师父怎么来给我磕头。智慧大的人烦恼才多,可见你智慧很高。所以我来给你顶礼。看了这个故事新鲜的很,我从没看到这个故事,它出在哪里,下面一句,他说老师啊,这是我自己编的。可是他编的真好。那是编的真好,所以这个道理也就是这样,“此疑以慧为体”烦恼跟菩提俩一样啊,是一个体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啊,萝卜花不同,开的花不同,所以他同智慧一个体。 因为疑,你像禅宗都是用参话头,要提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这个疑。那么疑就是有问题,处处在怀疑,为什么要打坐?生死,妈妈没有生我以前究竟在哪里?这个什么生命是不是,死后还有没有?你说有个六道轮回,会不会变鬼?我们查不出证明,第一自己没有死过。第二死了朋友没有来证明过,这些都值得疑,所以生死之疑,宇宙之疑,禅宗用这个,禅宗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呢?这是非常特殊,同现在的科学一样,有问题才要去试验。要去研究,这是禅宗走的路子。 这里所讲的这个原理啊,因为你的本身就有慧,就有智慧,他要求出答案来,求得答案是慧的答案。慧跟疑两个是一体的两面,那么因此他的理论,什么是所谓人疑的心理?犹豫,矛盾,摇摆不定的,两可之间,怎么样去简择、选定,这个简择在佛经里经常用,等于那个检察官那个“检”是一样道理。是选择,选择定,就是选材的意思。因此啊,我们有许多理上,都要靠智慧来选择,所以,叫他是疑。 “毗助末底是疑义故”,很奇怪啊,玄奘法师在这里有个梵文的名称他不翻,只翻音。毗就是帮忙,毗邻,跟你两个住在隔壁,就是毗邻,也念成(bi)。助,这是辅助的意思。“毗助”就是辅助的,“末底”是梵文,梵文名字讲慧,我们中文的智慧这个慧。 他说疑呀,有时候是帮忙慧力的开发,因为有疑,他研究,研究结果则得结论,智慧开发了。所以“毗助末底是疑义故”这就是疑的道理,义是指的,这个义是代表内涵,他的意义。那么他下面又加解释。“末底”就是“般若”,般若也是智慧,梵文的,不过般若不同,得道的慧称般若,“末底”,普通的智慧是末底,总而言之末底也好,慧也好,般若也好,得道的智慧也好。“义无异故”内涵的意思差不多。 “有义”他说另有一派的说法,他把这个资料,各派过去大师们所研究的都告诉我们,“有义此疑别有自体。令慧不决。非即慧故”另外有一派道理,所以我们这个心理,多疑这个心理啊,他本身有他的体,有他的个体,他是一种心理作用,障碍我们的智慧,不能决定性的。所以他并不是就是智慧,疑不是智慧。 所以“瑜伽论说”,《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所做的,他说“六烦恼中。见世俗有。即慧分故”六种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恶见我们等一下再提到他,这六种是根本烦恼,人的一切众生的根本烦恼。六烦恼里头,见世俗有,见就是观念,一切思1496想观念,世俗认为有的,我们认为有,譬如我们大家学佛修道,老实讲我们的见地,没有成道的见地,就觉得假使我明心见性了,成佛了,这个观念都是工商企业观念,所以吃素出家拜佛还是投资观念,先修一下吧,我至少至少能够成佛,差一点,来生总好一点吧。因为你靠不住啊,你没有证据啊,现在这种观点啊,遍世都有,这个观念啊,学佛修道还是世间观念的,世俗观念都是什么都属于我的占有,寿命也长,钞票也好,想什么有什么,那是佛法有灵。如果学学明天生病了,就生气了,我吃了那么久素,学了那么多年佛,结果还叫我生病,气起来了。因为他动机学佛求道,是世俗有的见解来,所以是根本烦恼。但是“见世俗有”在《瑜伽师地论》,在普通人讲呢“即慧分故”,也是属于智慧的一部分,很小、小部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夏韵菩提

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觉悟本心上印下广法师早年看破红尘,即放弃优越的社会地位与生活环境,志向佛乘,于福建福鼎昭明寺剃度出家,修习《大乘妙法莲华经》及《大佛顶首...

by:夏韵菩提

爱的烦恼

一个人的一生,都被爱牵绊着,每个人都想得到更多的爱,但常常事与愿违…我是喜马拉雅未来的有声书主播——真真说事,请朋友们听我细细讲来…

by:真真说事

菩提十书之《清凉菩提》

林清玄(Lin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1]...

by:原野妈

菩提

从小,菩提就有计划的接近陈安琪,陈家的大小姐,除了陈家是督军的财政大臣之外,还因为陈家大小姐的乳名跟自己一样,叫丫头。跟陈安琪成为朋友,不断的向她讲述有关顾麟凡...

by:CV司宁

菩提

感悟人生

by:芸霏_

浮世烦恼

每个时代,都有无数的人会对自己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产生怀疑和不安。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当医疗系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病毒并未随时间而消散时,人们应该期待什么?该如...

by:中译出版社

23号的烦恼

故事导读:牛乃唐在班级的学号是23号,考试也一直稳定在班级的第23名,万年23可让牛乃唐太头疼啦,哪怕只是进步一点点,排在22名也好呀!牛乃唐下定决心要好好努...

by:亭亭玉立的妞妞

唐豆的烦恼

这是一部关于初中小女生唐豆成长的有声长篇小说,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解读了成长中的一个又一个烦恼。基本主题是“小孩子眼里的大世界”。小说时间跨度大约是始于初一开学...

by:kting小人书

消除烦恼

《消除烦恼》是由林俊杰监制,“消除联萌“乐团演唱的18年最新单曲,也是JJ带领消除联萌乐团出道以来的第三首歌曲,这首对比与去年的摇滚风的《单宁执着》以及LIV...

by:华语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