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2022-05-07 22:07:1816:55 44
所属专辑:为你诵读
声音简介

母 亲

作者 周良才

在我读新邵一中的时候,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可一直不知如何下笔,生怕写不出真实的母亲。我也知道,母亲的心灵是那样丰实而厚重,我的文笔是那样粗浅而笨拙,既使洋洋万言,也无法刻画得入骨入魂,可30年来,这份倾诉的情愫一直深压在我的胸口,让我愧疚得喘不过气来,猥琐得象个不孝子。今夜,我的思绪飞扬,用方块字凝结成文,献给我的母亲。

母亲与共和国同龄,已近古稀之年。母亲是邵东县范家山镇洪桥村人,书读得很少,19岁时嫁给了我的父亲,一年后生下了我,数年后我又有了两个妹妹。在儿时的记忆中,母亲身材高大,身板结实,面慈目善,为人和气,吃苦耐劳。如今母亲身板不再硬朗,背驼得厉害,弯得似一张拉不动的弓,身形显胖,有不少银发,肠胃病缠身。

母亲特别勤劳,特别能吃苦,为支撑这个家,可谓是呕心沥血了一辈子,严重透支了身体。2003年我调到新邵县教育局后,母亲与我们住在新邵,虽然身体不好,但总是尽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又喜欢操心,全是为了这个家。可能是对县城生活的不习惯,两年前又回到了老家,种菜养鸡,生产和销售米酒,倒也忙中有乐,享受自在。我很想将母亲留在身边,以便多尽孝道,可也尊重母亲的选择,老家是她熟悉的世界,她觉得好那就好,勉强不来。

母亲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在上世纪70年代,母亲就开始打豆腐、酿酒。那时候,农村在集体经济时期,不管寒暑还是闲忙,生产队每天都要安排劳动力做工,吃大锅饭也好,磨洋工也罢,反正白天的时间奉献给了集体。每天吃过晚饭,母亲就开始打豆腐,那时候我们那没有通电,点的是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母亲将浸泡好的黄豆一点一点地放进石磨里,右手推着石磨柄机械性的旋转近1个小时。待黄豆全部磨细成浆状物后,母亲就要去烧一大锅开水,特别是在冬天,我是最乐意帮助母亲烧火的,看着一串串跳动的火苗,那种温暖的感觉直到现在还是那样回味绵长,有时还可以在柴火中烤上一点红著或土豆,感受着等待中的幸福、翻烤中的期盼、品尝中的甜蜜、分享中的快乐。待黄豆浆状物烧开后,母亲一瓢一瓢舀起来倒进一只土布袋子里过滤,袋子架在木桶上,不停地左右来回摇动,直到把所有的豆浆滤出来,每次要分几袋分装过滤,花上大半个小时。热腾腾的新鲜豆浆是儿时难得的美食,可惜那时生活太苦,很难放上一点白糖。接着,母亲将细磨后的石膏粉放进装满豆浆的木桶里搅拌,约过十来分钟的光景,将一根筷子插进去能屹立不倒后,便将豆腐脑一瓢瓢舀起倒进准备好的豆腐木匣里,盖上匣盖,打豆腐的流程便算完成了。第二天清早,母亲挑上豆腐担子,挨家挨户叫卖,虽然只卖5分钱一块,但那个年代农村太贫困,豆腐算得上是奢侈品了,每天一百多块豆腐往往要卖上两个小时。成块的豆腐母亲总是舍不得吃,我们老是吃一些不成型的边角豆腐,就算如此,每天有豆腐吃在那时已算是很不错的生活了。

母亲为人善良,邻里关系相处很好,在我的印象中,从未与人红过脸、骂过架。邻里间有借东借西的,母亲从不小气,即使损坏了,也不多说什么。对于太贫困的人家,母亲总是施与援手,小得哪怕是一升米、几块豆腐、一勺油、一两盐。

母亲没有读过多少书,几乎没有给我们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和辅导,但母亲确实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一个人,通过身教言传给了我们最美好的品格,诸如勤劳、上进、不怕吃苦、慈善、孝顺。母亲将这些最美好的文化传统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给了我们,烙刻在我们的心灵,融汇进我们的血液。我非常感谢母亲,不仅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更是给了我一盏人生的明灯,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处家。

母亲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其孝行在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我没有叔伯,没有姑子,也没有姨子,只有一个舅舅,也就是说爷爷、奶奶只有父亲一个儿子,外公、外婆也只有母亲和舅舅两个儿女,对四个老人的服侍更多地落到母亲身上。母亲行孝完全是出自本能,发自内心,完全是自然而然,没有去想为什么要这么做,值不值得这么做,只是觉得做人就应该这么做,也必须这么做。对待老人,母亲总是尽心尽意,几十年如一日,从无半点怨言,从未发半点牢骚,即使家道变故,母亲也没有丁点改变。1987年,父亲在外有了别的女人,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对家庭尤其是对母亲的伤害太大了,那一年,母亲只有38岁,我读高中,大妹妹读初中,小妹妹读小学,爷爷奶奶都77岁了。从87年开始,父亲完全变了一个人,对父母不孝,对妻子不屑,对子女不管,虽然一两年回来一次,对家庭也是颐指气使,有的只是虚情假意、欺哄和伪装,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从老实的母亲手中不断地骗钱去养活别的女人抑或别的家庭。母亲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人,不管父亲走得多远,总盼望父亲有一天能够浪子回头。小时候,父亲的形象在我心目中确如山一般高大,轰然倒塌之后,历经30几年,已然灰飞烟灭。我对于父亲已无恨无爱,无牵无挂,等同陌路。30年,母亲是如何走过来的,我们做子女的也无法真正体味,要养育三个孩子,要侍奉两位老人,这个家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她吃过多少苦,她流过多少泪,她承受过多少煎熬,母亲始终挺立不倒,从未放弃对家庭的责任。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担,老黄牛一样的耕耘去维系家庭。母亲一个人将我们三个子女拉扯成人,我们三姊妹的婚姻全由母亲操办。奶奶96年过世,瘫痪在床两年,爷爷05年过世,老年痴呆一年,瘫痪在床半年,其间,都是母亲一人服侍,喂饭、扶他们大小便、帮他们擦洗澡、换洗被褥等比亲女儿还要做得好,没有丝毫怨言,没有丁点嫌弃。爷爷奶奶离世时均在炎热的夏天,由于母亲服侍得好,虽然老人瘫痪时间不算短,身上却从未因天气或卫生方面的原因导致皮肤红肿或溃烂。

写到母亲,总有说不尽的万言千语。在82年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前,农村的生活是很清苦的,能够吃饱饭可算是幸福之至了,更别说奢望什么好菜了。小时候,每年要吃五个月的红薯,一大锅红薯上只蒸了一小钵米饭,母亲总是将米饭让给我们吃,至今仍记得母亲开心地看着我们吃米饭甜蜜时的样子。那时候,一个月只能吃上一两次肉,缺少油水的我们总是狼吞虎咽尽快多吃,母亲吃得很少,大多是将残羹剩炙一点也不浪费地倒进饭碗里。记得读高中时,每逢家里杀猪,母亲总会给我送来一大盆蒸好的佳肴,一个来回要走20几里路,坐几趟车。

母亲和我们住在一起时,她是一刻也不愿清闲。每天清早六点钟就起床为孙子做早餐,说孩子长身体在外面吃早餐不好;七点钟到金三角买菜,说又新鲜又便宜;上午洗衣服,手洗的多,说小孩子衣服脏,机洗不干净;房子比较宽,卫生要搞上大半天;一日三餐我们从未操心,只是吃现的;儿子入睡后,母亲总要起来两三次,看被子是否盖好,睡态是否安稳。

母亲喜欢操心,喜欢唠叨,我是懂得母亲的,我们是母亲生命的全部,她是为我们好。记得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写了一篇日记,题目是“奶奶不是婆婆妈妈”,9岁的儿子都能理解奶奶的唠叨,都能感受奶奶的一片爱心,作为父亲的我倍感欣慰。妻子以前多次笑说我真正是老妈的亲儿子,每次看电视都是一个频道。坦白地讲,母亲看电视基本上停留在欣赏简单故事情节的水平上,看电视只是一种轻松的方式,更多地是想跟我们说说话。由于工作的关系,晚上我很少在家,只要一在家,我就会陪母亲看电视,就会聊电视,拉家常,目的是陪母亲说说话,让母亲开开心。后来,我与妻子做了一次认真的交流,妻子哭了,她也更多地了解母亲、理解母亲。之后,妻子和母亲都在看同一个电视频道,一起聊电视,一起拉家常,我想,母亲是幸福的,妻子是幸福的,我也是幸福的。

这几年母亲住在老家,总是不断给我们送来好吃的东西,诸如坛子杂菜、剁辣椒、大萝卜片、干牛肉、猪血丸子、土鸡蛋。母亲年岁大了,我次次劝其别再劳累,要好好保养身体,母亲总是说孙子孙女喜欢吃,她还有力气。现在,我每个月回去一两次,是因为家有老母。每每给她买去新衣,母亲总说衣服多,浪费了,舍不得穿;给她钱要她买些喜欢的东西,可她却舍不得花,到了年底又给了我们,说我们开支大,花钱的地方多;带她去外地旅游,她总感舟车劳累,说花的是冤枉钱,是受罪。而只要我们一回家,母亲总是最高兴的,我们是母亲的全部,我们是母亲的世界。

再美的语言也写不出母亲的风骨,极具人格魅力的母亲也无需苍白的语言去刻画。在我的心中,母亲是全天下最好的母亲。

我爱我的母亲。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母亲

专属母亲的爱

by:学者__

母亲

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天下百姓的太平生活,与儿子一起全身心投入到反战争的队伍中,她秘密做年轻人的交通员的故事。

by:瑾言人

母亲

这本书是连接到Gaia的能量,以其身份进行自述,来告诉我们人类一些实相。Gaia(盖亚)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神。每个章节,都适合静静聆听,去感受。

by:嘉音相慧

母亲

茸芭莘那-母亲不忘亲恩真情献歌母亲节茸芭莘那是来自云南的实力歌者,《星光大道》中她的一举夺魁让更多人认识了茸芭莘那这个歌声大气朴实,笑容灿烂的普米族姑娘。如...

by:华语音乐

母亲

作者在小说中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勤劳节俭,保持善良、纯正的品格,以身作则,在做人、做事方面给儿女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

by:婉卿讲书

母亲

《母亲》是在我国影响最大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by:涅槃重生勇往直前

母亲

出身贫寒的母亲饱受丈夫的凌辱,过着屈辱的生活。在儿子和其他革命者的影响下,母亲逐渐认识了真理,走上了个名的道路。

by:教有声的子冉

母亲

《母亲》是高尔基的名篇之一,被誉为“一部超越国界的伟大文学作品”,标志着高尔基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语文必读书目,今年教育方向内...

by:勺子姐姐故事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