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一次好的采访?丨犯愁电台 vol.4

2022-05-21 21:35:3156:51 57
所属专辑:犯愁电台
声音简介

最近一年,新媒体圈越来越强调“采访”的重要性。有人从写作技巧出发,认为“采访”可以增加内容的临场感,方便读者代入,在读完之后更好地和创作者产生共情;有人认为“采访”是社群运营的好办法,希望通过“共创”的形式,让读者和自己的品牌更有“整体感”和“参与感”;更多人则是功能性地把“采访”当做“选题枯竭”的应对策略,用个人故事展现出来的“随机性”来打败创作者自身积累的有限。


然后肉眼可见的大趋势是纯观点类、评论类内容逐渐退场,带着故事线的内容更容易刷屏出圈。《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员》《全网刷屏的天才翻译家金晓宇》《TikTok内幕:张一鸣的巨浪征途》从深度报道变成了新媒体从业者们人均研读的“教材”,“拥有扎实的采访功底”成为了新媒体团队的招聘JD里的标配。


不过“采访”不是一本万利的策略,难点肉眼可见。例如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就可能会反复考虑这些问题:在非工作被动安排的情况下,去哪里认识合适的采访对象?在品牌影响力有限的情况下,怎么让受访者放下对“采访”的警惕感?应不应该在采访提纲中“有所保留”,以免受访者进入强烈的“自我审查”中“提前脑切”?


更何况“采访”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故事性太强,可能会缺乏普适性,不适用于对信息量有要求的行业观察和现状解读;普适性太强,又缺乏可读性,在传播上严重缺乏记忆点;一对一采访,可以把问题聊到很透,但个例视角很接近人们心中的“软文感”;群访可能会模糊文章主线,出现“谁都聊到但谁都聊不深”的状况……


所以在我看来,相比起反复论证“采访”在当下的必要性,重新复盘一下“基本功”或许是这一届新媒体人更重要的命题。


对话嘉宾:原极客公园的资深记者,现DoNewsTMT组组长李昊原;科技自媒体光子星球主编吴先之


01:18

吴先之分享《OV无兄弟》的背后故事

蒲凡:第一个问题是想面对吴先之老师的,因为先之老师刚刚发表了一篇雄文,叫做《OV无兄弟,沈炜摸着陈明永的石头过河。这一篇里边的采访涉及到的人非常广泛。包括OV的基层员工、OV的前员工、沈炜和陈明永的家乡人,然后不肯透露姓名的一些知情人。


但是这一篇在我看来又是非常典型的一种功能型的采访,就是它采访的要素虽然非常多,但是这些采访本身它并不支撑主线。它是工具式的设置在必要的地方作为一手例证出现在整个文章里边,所以我觉得对于采访这个命题来说,这篇文章非常有代表性。


吴先之:这篇稿子其实是我去年在关注这个行业的时候,跟几位同事、一些同行聊天,手机厂商的一些管理者,还有分析人士的聊天时发现的一个共同感受,就是OPPO和vivo感觉他们很保守。但是呢,大家也不知道为什么保守,只是发现了一些现象。


然后今年2、3月份的时候,当时和另外一位老师聊天,他当时就聊到一个东西,他觉得OPPO很激进,vivo很保守。我当时也有这种感受,我相信就是说大家稍稍了解一下手机市场都会有这种观感。


我跟他聊到比较深的时候就突然发现问题,就我们还是停留在一个现象层面。并不知道这两家公司为什么OPPO会变得激进?为什么vivo会变得这么保守?所以后面我就试着去接触OPPO和vivo的员工,也去了两个老板的老家。


当时为什么去?去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当时他们给我不断透露出一个信息,就公司的向上管理非常非常强。那既然如此,这种向上管理非常突出的公司的话那可能就要从老板入手。整体的一个思路,当时是这个样子形成的。


但是采访的话,主要还是从3月份开始做的。前前后后包括补采总共花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其实成稿是比较快的成稿的时间大概就是三天左右吧。但是前期的处理包括录音的整理,大概还是有个七八十万字吧。


图片

(图源光子星球)


蒲凡:受访者为什么愿意和你聊这么多?慢慢被你感动,放下戒备心?


吴先之:你首先要知道对象他在什么氛围下愿意去跟你去聊天,因为我觉得我们一般做采访的时候最难的一点是破局,就要把话说出来。


我曾经做过一个采访,破局就非常非常难,就是那个是采的一个工程师。他的经历其实非常非常好,就是各种云计算的大厂都干过。然后我当时采他的时候,他只告诉我是和否。


但是我当时就因为加了他微信,我就看他朋友圈,我就发现他朋友圈特别喜欢听歌,于是我就跟他聊歌,(聊歌聊了很久),后面半个小时基本我问他啥,他啥都说。因为他瞬间会觉得你跟他会有共鸣。


第二个技巧是我听王潘(光子星球的另一位编辑)告诉我的,我觉得这个也挺有意思。他当时采一个公司的高管,那个公司高管不愿意告诉他,说自己虽然离职了,但是不能说。然后(这位高管)后面去创业。然后王潘就三天两头去夸奖他,说他这创业项目好。然后这个人有一天就开心了。就自而然就把王潘想了解到的信息就告诉他。我觉得这是第二种吧,就尽可能去让别人就是放松戒备心。


第三个呢,我在去沈炜老家采访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些小技巧的话,估计这次去(实地采)也没有用……


12:40

李昊原和“海康威视”的故事


蒲凡:有一个蛮常见的问题,当受访者接受完我们的采访之后,普通人或者是路人们对待“采访”,他个人会觉得你是正面来宣传我。


但实际上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否正面是否中立或者我怎么解读,其实我有自己的想法,我不能保证我一定就是夸你。我一直很纠结这一点,就是说我后面把你摆在了一个,我个人感觉是“异化”的视角上,这时候我会纠结怎么去面对这个被采访者。


李昊原:我大概最近一年做得比较好的稿子是有关海康威视的一篇稿子(《海康威视静悄悄)。因为海康威视是去年十一的时候吧,有一些人说是海康威视年后终于要取消大小周,这让我当时看了很奇怪。


因为我去过杭州,很多次他们经常听说海康威视是杭州市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非常厉害。但是脉脉上他们很多人说海康威视的大小周惨绝人寰,就感觉先进制造业的企业不应该呀。


图片

(图源DoNews)


我当时就纯粹出于一个好奇,就很想做这个事情。后来花了很大很大的精力,也采了很多事情。


你们听到这儿也能知道这篇稿子站在海康的角度来说,肯定是不太好的,而且当时就是很多人是很会维护自己的企业。我想来想去,希望能保持坦诚的。


所以我当时做了一件事情,在脉脉上把所有的进度以手记的形式全部写了出来,包括我做到哪一步,然后得出了什么结论,有哪些消息……


后来写完报道之后,也的确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多事情就是不好的,而且就是我哪怕一开始我就说了,我很坦诚说我这个稿子为什么要这么写,我采你这问题是什么,但是很多人看了之后第一反应你千万不要显示我是谁,然后连我的部门最好都不要写,因为感觉好像不太行。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就会觉得你至少要对自己有一个很强的心理建设,在采访当中,这种比较有争议性话题会有一些网络暴力什么的,那你肯定是要坚定下来,哪怕到时候你会觉得有些忐忑,但你不应该觉得自己是做了一件错事。


这篇稿子后来实际上反响还不错,而且让我觉得比较开心的是,真的有人看了之后,他们在脉脉上会加我,然后跟我说很感谢我写这篇稿子。


24:25

“群像采访”怎么做到“真群像”?


蒲凡: 对于群像类的报道我一直有一个困惑,就是现在的群报道其实蛮泛滥的,而且这些群像感觉都差不多,如果我不知道你的背景的话,我会怀疑这个人物的真实性,我会觉得他立不住。我个人觉得现在因为这种群访群像过于泛滥了,以后导致这种群访的公信力反而有点下降了。


李昊原:我有这样的感受,说一下我的小经验吧,也是跟我在大学做的研究工作有关。我们当时特别讲究“做抽样就一定要有随机性、有代表性”。所以具体到“群访”当中就是第一要非常注重你的随机性。虽然滚雪球,但是我们一般,假如说我滚十个人,每个人都是理论上是合格的受访者,但是我一定会从里面挑三四个身份不一样的对象,年龄、性格或者就是工作什么都是不一样。


尽量把人错开,这样才能真正覆盖每个小部分的人,而不是说会出现有那种情况,你找了几个人,而他们属性很近。所以变成了那种感觉几个人很类似的一个伪群像,我觉得那种群像没有真正的群像意义。


第二个就是你的采访提纲。我们当时做问卷设计的时候会花很大很大的精力。整个问卷半个小时一两百个问题,而且不停地做设问,最后还要那个电子输入,当时我负责的时候崩溃得要死。不过也是因为这样,当我开始转来做记者、做采访提纲的时候设计十几、二十几个问题,对我来说简直太容易了,而且就是抓细节也好,抓你这个人的属性也好,就感觉会方便很多,就很清楚哪些东西是你能和别人区分开的,哪些东西是我真的要问的。


群像选择的个体有代表性,能分散开,并且你的问题是有深度、有细节的,就能一定程度上规避你刚刚说那那种情况,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


29:10 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媒体人,我们用什么来“规范”自己的采访?

40:00 做好采访获得“预期外”结果的准备

47:20 采访不是万能的,有些类型的内容不适合“接入采访”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一次战地采访~刘知侠

当代中短篇小说集。刘知侠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收入小说7篇,内容都是描写战争生活的。其中有取材于淮海战役战地生活的《一次战地采访》、《火线入党》...

by:热水屯屯

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

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就不缺好的故事,缺的是好的解读。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凡四训》,拨开了生命重建的重重迷雾——孔先生给袁学海算命,本质上是一种负面心理暗示,一种洗...

by:听心小主

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

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就不缺好的故事,缺的是好的解读。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凡四训》,拨开了生命重建的重重迷雾——孔先生给袁学海算命,本质上是一种负面心理暗示,一种洗...

by:用叉子梳头

采访嘉宾

警告!警告!该专辑没有正常人!请务必确认收听,负责被染上神经病,本作者概不负责。

by:小刘懒得起名

做最好的自己

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人跟人是不能直接比较的。但很多人喜欢和别人比,比来比去,乱了方寸,失了自信,只感到深深的迷茫和焦虑。更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丢失了自己...

by:海霞煦时

做最好的主管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做最好的主管:一部让主管更加优秀的职业导航书》内容简介:主管的位置有差别,但面对的管理问...

by:赤尔斯文化电子书

做最好的自己

生活有很多镜子,我们却看不到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多少人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有多少人走到尽头才发现自己从未真正开怀?这样的遗憾不能再有,我们应该找到最有意义的活...

by:利剑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