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诗经小雅车攻.m4a

2022-12-01 15:26:0413:16 25
所属专辑:诗经朗读
声音简介
诗经•小雅•车攻
《小雅·车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叙述周宣王在东都会同诸侯举行田猎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八章,每章四句,结构完整,一气呵成,首尾呼应,层次分明,按田猎过程依次道来,有条不紊,纹丝不乱,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极富表现力,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射猎的场面及各种不同的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

小雅·车攻1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2。四牡庞庞3,驾言徂东4。
田车既好5,田牡孔阜6。东有甫草7,驾言行狩8。
之子于苗9,选徒嚣嚣10。建旐设旄11,搏兽于敖12。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13。赤芾金舄14,会同有绎15。
决拾既佽16,弓矢既调17。射夫既同18,助我举柴19。
四黄既驾20,两骖不猗21。不失其驰22,舍矢如破23。
萧萧马鸣24,悠悠旆旌25。徒御不惊26,大庖不盈27。
之子于征28,有闻无声。允矣君子29,展也大成30。[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小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攻:修缮。
同:齐,指选择调配足力相当的健马驾车。
庞庞:马高大强壮貌。
言:句中语气词。徂(cú):往。东:东都洛阳。
田车:猎车。
孔:甚。阜(fù):高大肥硕有气势。
甫:通“圃”,地名,在今河南中牟西。
行狩(shòu):行狩猎之事。
之子:那人,指天子。苗:毛传:“夏猎曰苗。”
选:通“算”,清点。嚣(áo)嚣:声音嘈杂。
旐(zhào):绘有龟蛇图案的旗。旄:饰牦牛尾的旗。
敖:山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北。
奕奕:马从容而迅捷貌。
赤芾(fú):红色蔽膝。金舄(xì):用铜装饰的鞋。舄,双层底的鞋。
会同:会合诸侯,是诸侯朝见天子的专称,此处指诸侯参加天子的狩猎活动。有绎:绎绎,连续不断而有次序的样子。
决:用象牙和兽骨制成的扳指,射箭拉弦所用。拾:皮制的护臂,射箭时缚在左臂上。佽(cì):“齐”之假借字,齐备之意。决、拾:射者所用工具。决以钩弦,拾以护臂。即扳指护臂衣。佽(音次):用手指相比次调弓矢。《传》:决:钩弦也。拾:遂也。
调(tiáo):调和,相称。
同:合耦,指比赛射箭的人找到对手。
举:取。柴(zī):即“紫”,或作“胔”,堆积的动物尸体。
四黄:四匹黄色的马。
两骖(cān):四匹马驾车时两边的马叫骖。猗(yǐ):通“倚”,偏差。
驰:驰驱之法。
舍矢:放箭。如:而。破:射中。
萧萧:马长鸣声。
悠悠:旌旗轻轻飘动貌。
徒御:徒步拉车的士卒。不:语助词,无义。一说丕。惊:“警”之假借字,机警。一说不惊即不喧哗。
大庖(páo):天子的厨房。
于:往。征:行,此处指田猎归来。
允:确实,实在。君子:指天子。
展:诚然,的确。大成:大的成功。[2][3][4][5][6]
白话译文
猎车修理已坚牢,辕马选出都健矫。四匹骏马壮又高,驾车向着东方跑。
猎车装备已完成,四匹骏马势威猛。东方甫田茂草长,驾车出猎快驰骋。
天子夏猎在野郊,清点士卒声嘈嘈。队伍前后旌旗飘,敖山打猎意气豪。
驾起四马行原野,四马从容又迅捷。红色蔽膝金黄鞋,会合诸侯有序列。
扳指护臂已戴正,弓箭调配已相称。射击比武有对手,搬运猎物相帮衬。
四匹黄马已起驾,两旁骖马无偏差。驾车驰骋有章法,放箭中的技艺佳。
凯旋萧萧驷马鸣,迎风悠扬飘旗旌。徒步拉车兵机警,猎毕厨房野味盈。
天子猎罢上归程,但见队伍不闻声。勇武果敢真天子,确实成功有才能。[4]
创作背景
《小雅·车攻》是表现周宣王在东都朝会诸侯举行狩猎典礼的乐章。《毛诗序》云:“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修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造车徒焉。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诗经·小雅》44首

当你被物欲扰心、心智枯寂时,不妨翻开《诗经》,和那里潜伏着的高尚灵魂剪烛共话,让古人的智慧之光照亮前行的路。

by:融荣夜读

诗经国风小雅大雅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

by:汇缘堂先峰老师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诵读国学经典,开启幸福人生

by:踏雪寻梅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

诵读国学经典,开启幸福人生。

by:踏雪寻梅

丫丫诵读《诗经·小雅》│国学

《诗经·小雅》是《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的诗歌。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作品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

by:丫丫家人读书

绍南文化《诗经》朗读二(小雅)

与绍南文化编订的《诗经》配套。

by:绍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