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混得好的人,都是洞悉人性的高手

2022-07-05 21:19:2511:32 43
所属专辑:美文明亮心灵
声音简介

秦丞相李斯曾评范蠡:“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



纵观范蠡一生,进可封侯拜相,退能富可敌国。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谋局可察人心,处世可识人性。



01


古语有云:先兴之者,欲使其骄危也。



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但被捧得越高,往往会摔得越惨。



25岁那年,范蠡和好兄弟文种一起离楚入越,受到越王允常的重用,被任命为大夫。



感念于这份知遇之恩,范蠡下决心要为越效忠。



然而在越王勾践继任后,越国就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公元前493年,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正日夜练兵准备伐越,率先发兵攻打吴国,结果大败。



为保存越国,范蠡向勾践大胆谏言,请他假意投诚,忍辱负重以待转机。



之后,范蠡陪同勾践前往吴国,为奴三年。



三年里,君臣二人苦心忍耐,毫无怨言地干着刷马、除粪等各种脏活累活。



在一次吴王举办的庆功宴上,范蠡为勾践准备了一篇祝词,大力对吴王歌功颂德。



这番赤裸裸的马屁,拍得夫差心里舒坦极了,终于相信了他们的归顺之心。



吴王哪里想到,刚被释放回越国,范蠡转身就和文种一起制定了“兴越灭吴九术”。



因为已经很了解吴王的为人,范蠡清楚地知道,该如何投吴王所好。



他先是以献媚的姿态向吴国进贡金银珠宝,名贵木料,接着又送上美女西施和郑旦。



就在吴王耽于美色享乐,无心政事之际,越国暗中开启强国兴邦的计划。



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先大力发展经济,再提升军事力量。



在重建都城时,范蠡特地命人建了两座城,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大城更是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



被迷惑的吴王彻底放下了戒心,可范蠡私下正日夜组织敢死队训练,培养精兵强将。



就这样,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吴国实力一落千丈,而越国却蒸蒸日上,日益壮大。



公元前475年,眼看时机已经成熟,范蠡果断率军北伐,令吴国不战而溃。



很显然,吴王夫差的失败,正是被捧杀的结果。



《菜根谭》中有言:“宁有求全之毁,不可有过情之誉;宁有无妄之灾,不可有非分之福。”



过度的赞誉,最容易让人蒙蔽双眼,迷失自我。



当一个人得意忘了形,就是他走向愚蠢和失败的开始。





02


在范蠡助越灭吴的过程中,遭遇过一个劲敌——伍子胥。

伍子胥是吴国大夫,有经世治国之才,曾辅佐吴王阖闾得位,又力荐吴王夫差继任上位。

可这样一位大功臣,却落得个极其悲惨的境地。

吴国打败越国后,伍子胥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

但夫差刚愎自用,不仅听不进忠言逆耳,还对伍子胥渐生厌烦。

公元前484年,夫差听信谗言,以为伍子胥有谋反之心,赐剑令其自杀。

满腔忠义却错付于人,伍子胥死得极其悲愤不甘。

范蠡闻之,心中却没有欣喜,只有悲悯。

因为他深知,伍子胥的今天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明天。

十年后,范蠡终于帮助勾践成功灭吴,实现称霸大业。

当越国上下所有人都以为范蠡该自此安享荣华富贵时,他却毅然跟勾践提出了辞行。

勾践半诱惑半威胁,说我可以跟你分国而治,但你要走的话,我绝不会对你和你的家人客气。

范蠡仍不为所动,只是淡然回复:

君王有君王的法令,臣子有臣子的意愿,各行其是就好。

一天,趁勾践举办庆功酒之时,范蠡悄然乘船泛舟而去,彻底消失在越国境内。

为什么范蠡会如此执意地选择功成身退?

他在写给好友文种的信件中,做出了解释: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辅佐相伴二十年,他早已了解勾践的为人,知道一旦对勾践没有了利用价值,就会被过河拆桥。

可惜的是,文种并没有采纳意见,最后落得和伍子胥一样被赐剑自杀的下场。

伍子胥和文种,相似的命运背后,是对人性缺乏深刻的了解。

韩愈有言:“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世道艰险,世情难测。

对人性深处的黑暗保持警惕,是一种理性,更是一种智慧。

不高估和任何人的关系,留有退路,才能更好地保全自我。



03


如果说前半生的范蠡,已经是一个极其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

那么后半生的他,则创造了人生另一个领域的巅峰。

公元前465年,范蠡三迁至陶邑(今山东定陶),认为那里位居天下的中心位置,是适合经商之地。

范蠡最初举家来到陶邑时,本小利微,只能做一些当地的粮盐买卖。

一次,他从往来的商贾口中打听到,吴越一带需要好马,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商机。

但收购马匹容易,把马匹运送到越国去贩卖却是难事,单凭范蠡一己之力,难以做到。

后来范蠡通过探听,了解到有一个叫姜子盾的商人,常年贩运麻布到吴越一带。

于是,范蠡想出了一条妙计。

他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城门口,告知他人:范蠡新组建了一批马队,可以免费帮人向吴越地区运送货物。

果不出他所料,姜子盾很快就主动找到了范蠡,希望范蠡帮他把北方的麻布运到吴越。

两人一拍即合,一路同行,顺利把货物连同马匹安全送达吴越,范蠡也因此而赚了一大笔钱。

如果范蠡直接去求姜子盾帮忙的话,事情肯定不会如此顺利。

逐利是人的本性,实现互利共赢的前提,必是先懂得满足他人需求,让人感觉有利可图。

赚到第一桶金后,范蠡开始积聚货物,据时而买卖,从商品交易中获取利润。

至于如何判断买卖的时机,范蠡经营理念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市面上别人都在降低抛售的商品,他果断出手,大量买进;

别人卖东西都想着多赚一分是一分,他却一直坚持以“薄利”促“多销”。

范蠡这么做是因为他傻吗?

当然不是,他深知一个道理,图一时之利只会因小失大。

要想更长远地赚钱,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学会克制贪欲。

几年后,范蠡果然成功积累了巨额家产,成为一代首富。

究其根本,并非范蠡拥有多么异于常人的经商天赋,而在于他对人对事的透彻理解。

《鬼谷子》中有言:“顺人性做事,逆人性做人。”

真正的高手,都是反人性的。

不让自己被欲望所操控,利己利人,知取知予,方可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苏轼有言:“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也。”

范蠡进退自如,在于他对世事洞若观火的智慧。

看人见微知著,做事见端知末。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范蠡

范蠡「FànLǐ」(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我国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

by:喜马王牌自制

范蠡之迷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

by:每一日都在喜雅

商圣范蠡

兴越灭吴,擅治国能安民,一代名相;三散千金,懂经营知进退,千年商圣。复国将军,争霸谋士;商界圣人,慈善之祖。关键他样样成功,实至名归。发明了斤两称,发明了算盘,...

by:迦南有声丨郝家班

道商范蠡

2500年前的“越国复兴梦”,首度揭幕道家兵法核心智慧--隐态战争。带你重温“商圣”范蠡的人生哲学,用道商思维迎接商界“大圣归来”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道士下山”之...

by:豆沙冰ice

范蠡的智慧

素未谋面,谢谢你,关注我的声音。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by:国学展先生

千秋商祖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祖”。他博学多才,曾帮助越国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

by:赤松子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