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心要》连载-第十三章(四)

2022-07-08 07:26:3509:09 70
声音简介

第十三章(四)


《庄子·外篇·天道》记载了一个“轮扁斫轮”的故事,以妙喻“中庸之道”: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释文大意:世人喜欢将各自珍重的“道”,写成文字载入书籍。书籍不过是一堆语言文字而已,但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语言之所贵者是其所表现出来的含意,含意自有它的指向。含意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多拘泥于文字与书籍之表面而已。世人虽然珍视书籍,但我不觉得这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世人都在“得言而忘意”,不是“得意而忘言”,这是本末倒置),因为他们看重的不是它本身内在重要的东西。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色彩,可以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可悲呀!世人以为凭借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真实情形。可是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实在是不足以表达那大道的实际情形的。知道者不说(因为道难以言传);四处说个不休的人,其实是不知大道的。可怜的世人哪里晓得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事实上非常愚昧,离道日远而不知(以盲引盲,很是可悲又可恨)。

春秋时期,齐桓公在堂上读书,齐国著名的造车匠人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圣贤之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匠人怎么能横加议论呢(太放肆了)?(你若能)说出道理,(我)就可以放过你;(你若)没有道理可说,(我)就要处死(你)。”轮扁说:“我是从我的手艺上得出来的经验:砍削(木材)制作轮子,(轮与轴之间)太松不可用,(轮与轴之间)太紧亦不可用(车轮无法转动),只有不松不紧,才能使用。这里面的奥妙,我只可意会,无法言传。(此与儒家所谓的“调整琴弦时,不可太松亦不可太紧”,同一理趣。)我无法告诉我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精湛的技艺和微妙的经验。所以我现已年过七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由此推知,古代的圣人和他们那不能言传的领悟是一并死去的,因此,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这句话为后世诞生了至少四个脍炙人口的成语:不徐不疾、得心应手、口不能言、心中有数。可见庄子是古今罕见的语言大师,深得文字般若三昧。此层层递进的四大成语,生动有力地解释了“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由此也可证明,不仅儒家发现并自觉地运用“中庸之道”,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同样发现并自觉地运用“中庸之道”。只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不使用“中庸之道”这个词,而使用他们自己的称呼,曰“吊诡”。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中庸】心要》连载

中华文脉与道统之正宗——儒家,不共之价值与意义之所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已经给予了准确之概括:内圣外王。儒家内圣之义理架构,通过伦理觉醒以实现道德觉醒;复通过道德...

by:一缕儿阳光

《〈中庸〉心要》连载

“中者,天下之正道”不仅是孔孟一贯之正道,程朱一贯之正道。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东方传统文化主要流派,无不自觉地恪守中道,认定中道为唯一之正道唯一之光明大道,非此...

by:清珠6868

《〈中庸〉心要》——潘麟先生

如何从经典中学到生命的智慧?修炼人生的至德?潘麟先生的《〈中庸〉心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诠释经典的全新角度。他从生命学的视域探寻中国传统从“治心”到“治世”...

by:读给神听

中庸

中庸原文诵读

by:善德巨在

中庸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薇x“哲學II藝術”攻重浩​

by:朝彻見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