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分段译解:第三章积善之方第18小节

2023-08-15 15:03:1505:23 44
所属专辑:家教家风
声音简介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译解:

怎样叫做是非呢?从前春秋时代的鲁国定有一种法律,凡是鲁国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但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他很有钱,虽然也替人赎回被抓去的人回来,子贡却是不肯接受鲁国的赏金。他不肯接受赏金,纯粹是帮助他人,本意是很好。但是孔子听到之后,很不高兴的说:这件事子贡做错了,凡是圣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后,能把风俗变好;可以教训,引导百姓做好人,这种事才可以做;不是单单为了自己觉得爽快称心,就去做的。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赏金就算是贪财;那么不肯受贪财之名的人,和钱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赎人了。一定要很有钱的人,才会去赎人。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从此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

子路看见一个人,跌在水里,把他救了上来。那个人就送一只牛来答谢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自动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这两件事,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称赞子路,责备子贡。照这样看来,要知道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讲究是不是会产生流传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论一时的影响,而是要讲究长远的是非;不能只论个人的得失,而是要讲究它关系天下大众的影响。

现在所为,虽然是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对人有害,那就虽然像善,实在还不是善;现在所行,虽然不是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能够帮助人,那就虽然像不善,实在倒是善!这只不过是拿一件事情来讲讲罢了。说到其它种种,还有很多。例如: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叫做义,但是有的时候,做该做的事,也会做错,做了倒反而坏事。

譬如坏人,可以不必宽放他,有人宽放他,这事情不能说不是义;但是宽放了这个坏人,反而使他的胆子更大,坏事做得更多;结果旁人受害,自己也犯罪;倒不如不要宽放他,给他儆戒,使他不再犯罪的好,不宽放他,是非义,使这个人不再犯罪,是义,这就叫做非义之义。

礼貌是人人应该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礼貌对待人,是礼;但若是过份,反而使人骄傲起来,就成为非礼了,这就叫做非礼之礼。

信用虽要紧,但是也要看状况,譬如:顾全小的信用,是信;要顾全小信,却误了大事;反而使得大信,不能顾全,此变成非信了,这就叫做非信之信。

爱人本来是慈;但是因为过份的慈爱,反而使人胆子变大,闯出大祸,那就变成不慈了,这就叫做非慈之慈。这些问题,都应该细细地加以判断,分别清楚。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了凡四训浅释|慧剑解读《了凡四训》

全新解读《了凡四训》,重听有新意。

by:谦德文化

了凡四训:译解

命自我立,福自我求。心作良田耕不尽,善为至宝用无穷~

by:且听风吟的精神乐园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原文诵读。了凡先生此四篇训诫,阐立命之理,明改过之机,辨积善之方,言谦德之效,字字珠玑,句句良言。与诸君共勉。

by:李庐阳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家庭的传世之学,为作者袁了凡留给子孙的训示。曾国藩模仿它写了一部名动海内的家书,两者被后世尊为“一书一训”。它还是国家、企业的经世哲学。日本汉学家...

by:水墨初语

了凡四训

经云谷禅师“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精辟开示,令其利行断恶修善,谦卑自牧,以其改造既定的命运。

by:岩名姐读书

了凡四训

“治国宝典”“传家之宝”“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

by:晓晴静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