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老家的年味》王召辉(配乐成品)

2023-06-08 06:13:4010:19 100
声音简介


                                                                 

老家的年味儿







 


年货市场何卫东何卫东 摄摄




喜迎牛年(剪纸)白素菊




    王召辉

 我的老家是一个典型的农村,我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现在想想,老家那时过年还是很有意思的。

    过年是农家人一个大节日,有些东西从很早就准备了,比如公鸡是春天养的,大白菜和花生、芝麻、黄豆等杂粮是秋天留下的,棉籽儿油是冬天里榨的,白面是进了腊月磨的等等。而有些东西只有临近年关才开始准备,我就从过了腊月二十开始说起。

    赶集

    我们村附近的镇上逢农历二、七日便是一个集,在集上可以买到生熟肉、干鲜蔬菜、服装百货等很多东西。腊月二十二是一个大集,乡亲们会在这一天买回大部分的年货。附近三乡五里的乡亲都去赶集,集上有时会聚集几千到上万人,很拥挤,赶一次集需要大半天的时间。而小商小贩们也会趁机大赚上一把,他们最会见机抬价、看人要价,有时一种东西的价钱会在一小时内被连续刷新,有时同一种东西不同的人买价格不同,所以买东西要会还价,很麻烦。有些人不会讨价还价,便委托乡亲代买,村里的人都很热情,赶集回来总是要先把给别人捎的东西送到乡亲家里,然后才回自己家。请人捎东西的人家也不愿给人添更大麻烦,总是站在街口等着。所以整个下午街上总是有很多人,相互交谈着年货的种类、价格、质量,老人们还不时的和往年比较这个贵了、那个贱了,更多的是乡亲们的笑声,那笑声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新年的期盼。

    而二十七那个集,无论人数、规模,还是商品种类、数量都要小得多,村里的人只在这一天买一些不能长时间存放的年货。

    扫房

    老人们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虽然有些迷信的成分,但也反映了淳朴的乡亲们的朴素的观念,对神灵的敬畏其实是人心向善的表现。另外,一年到头了,是该好好拾掇一下自己的家了。于是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来一次彻底的卫生大扫除,一家大小,搬进搬出,忙得不亦乐乎。到了下午,邻居们便在胡同里议论开来,今年我家不脏、收拾东西累得腰疼啊之类的话题,于是在这些说笑声中又结束了一天的生活。

    备年货

    接下来的几天,便要准备、加工一些年货。

    抽出一天来做豆腐,头天晚上就要用水桶泡黄豆,第二天去磨成豆浆(村里有专门加工的人家),挑回来自己做。卤水是提前买好的,但也有的人家不会,就去找邻居帮忙“点豆腐”。在这两天里,大街小巷里到处都飘着一股浓浓的豆香味儿。

    抽空还要炒花生,用我们当地特有的一种沙土和花生一起倒入大铁锅翻炒,炒出的花生颜色香味都很特别。还要抽空磨香油、芝麻酱(我们村曾经专业磨香油,据说手艺是祖传的,就是到现在也还有不少村里人在外地的城市里做小磨香油的生意),所以街头巷尾又弥漫着熟花生和芝麻的香味。

    这几天大家还自发地把村里的旧石碾清理干净,套上一头骡子给乡亲们碾黄面(粘面)。黄面是用一种叫做黍子的作物碾成的,因为黍子产量很低,所以不是每家都种,也不是每年都种,但淳朴的乡亲们总是一家种、大家吃,每家都会把自家的黄面分给没种的人家几碗。黄面用来做一种非常好吃的特色食品——粘(年)窝窝,是黄面配上自家种的大红枣蒸制的。也有的人家配上芝麻烙成“干饼”,有咸甜两种口味儿,又脆又香。

    到了二十七八还要挑一两只自家养的大公鸡宰杀洗净,剁成核桃大小的块儿,拌上作料入足了味儿,裹上面粉、蘸上鸡蛋入油炸成金黄色,等到年三十那天,下锅用木火炖上4—6个小时便做成了一种特色美食——黄焖鸡。

    还有一个重要工作便是蒸干粮,有馒头、包子、枣花儿(枣馒头)和粘(年)窝窝。

    做完这些已是腊月二十九了。

    过年

    腊月三十这天有很多活动,首先是“请爷爷奶奶”(祭祖),早上天刚一亮,本族的族长和值年的族人一起去祖坟上烧纸、上香,然后在“祠堂”(族里议定的一处房屋)里悬挂供奉“家簿(音bū)”(写有自明初1412年迁民以来的历代祖先名字的巨幅布轴,横向的,高约2.5米,宽近10米)。各家的长子也要到自家坟上烧纸、上香,然后将燃着的香捧回家插到供桌的香炉里,接下来还要放鞭炮,象征着把祖先请回家里过年。而女主人则是在家准备午饭——黄焖鸡,这需要小火慢炖好几个小时。也有的老太太要供奉全神灵位。

    上午是贴春联,春联是自己买的大红纸请村里书法好的人写的,用白面打的糨糊一粘即可。鲜艳的大红色加上墨汁特有的气味是过年的标志之一。

    午饭大多是黄焖鸡就着馒头。吃饭前要放鞭炮或点二踢脚,第一碗饭要给祖先或全神上供,以示尊敬和感谢。

    下午男人们要在大门口安装电灯,尤其是老年人的门口必须得有,以便给来拜年的人照路,然后还要打扫院子和胡同。女人们则是结伴到当年娶媳妇和嫁闺女的人家去请媳妇和请女婿,邀请他们过了年去串门儿,以示祝贺和友好。

    吃完晚饭,男人们要到本家的有当年去世的人的家里,参加一个祭奠仪式。有一些辈分高的人要到“祠堂”议事。女人们则是在家里包饺子准备“五更(音家          jīnɡ)”里吃。然后全人一起守岁、聊天儿,后来主

    要是看电视,老人们会给孩子压岁钱,还要烧整夜香,有的在院子里撒上干芝麻杆儿,人踩上去“啪啪”脆响(取节节高、步步高之意)。等到夜里12点时要放鞭炮、煮饺子给祖先或全神上供,全家吃完饺子才睡。

    初一早上天不亮就得起床,又是煮饺子、上供、放鞭炮,吃完饺子全家的大人便要去拜年,按照辈分和长幼次序,先从父母开始,然后到本家长辈,再到本族长辈,最后到本村长辈都一一拜年(注:有当年丧事的人家不拜年,也不接受拜年)。女人只拜完本家长辈就回家,男人们则要先去“祠堂”拜祖先。

    上午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送爷爷奶奶”(祭祖)。届时族长主持,全族男丁都要参加。先在“祠堂”里上香烧纸收起“家簿”,然后燃放大量的鞭炮,有大型的二踢脚,有缠满6、7米长的竹竿的长鞭炮,由族长带领一直送到村外的祖坟地(这是本姓氏家族最早的祖先墓地,保留着自明朝迁民以来的先祖墓),然后给每个坟都烧纸、添新土、磕头,最后由族长宣布仪式结束。一般族里的大事也都在祭祖仪式上宣布。

    下午,女主人要去请本家当年的新媳妇来认门儿吃饭,认认本家儿。

    到此过年告一段落。

    拜年

    从初二到初四是外出拜年的时间,主要是外村的亲戚。男人们拿上些点心结伴串亲戚,也有次序,讲究是“先拜姑、后拜舅”。一般是两顿饭一顿酒,有的到了亲戚家还要拜亲戚的本家长辈。

    初六是回娘家的日子,尤其是当年结婚的新女婿要拜年(有的老女婿初四就拜了),娘家本家的长辈要摆酒请新女婿去认门儿。

    至此拜年活动结束。

    其他

    初五日子不吉,俗称“破五儿”,一般不能走亲戚串门儿,除非本家或亲戚家有当年去世的人,在这一天要去上坟。到了坟上要祭拜、放鞭炮、添新土,回来本家要管一顿饭,一般是“粉皮菜”(用当地特有的绿豆粉皮加肉炖成)。

    正月初十到十二的其中一天要包饺子,俗称“捏老鼠嘴儿”,祈求新年丰收、无有鼠害之意。

    正月十三日子不吉,俗称“杨公日”(村里人也说不清纪念谁),不宜串门儿。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其实我们村并不怎么吃元宵,而是中午一顿饺子,很隆重,跟过年一样,放鞭炮。晚上也不闹花灯,有时放点儿当地制的“土烟花”。

    走百病

    正月十六早晨天一亮,人们便起来到村外的路上去“走百病”。就是沿着村路走上一大圈儿,边走边捡一些碎柴火,回到家里用来烧火做早饭,据说这样就能免除一年的灾病。

    仓官节

    正月二十五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村里人并不叫仓官节,而是叫“打囤”。

    早晨天刚一亮,人们就要起来“打囤”,就是把灶里的草木灰掏出来,用铁锨端着,根据院子的大小,在地上画出两三个边缘相交的半径2米——3米的圆圈,从大门进来的地方还要画出一架梯子的形状。每个圆心处放上一把粮食,有小麦、谷子等,并用一块砖压住。然后要放鞭炮囤,还要在囤心处烧香。淳朴的乡亲们用这种方式祈求丰收,希望新的一年粮食满囤。有的人家还会在正屋的方桌下打一个“钱囤”,囤心里压上几个硬币或几张零币来祈求日子能富裕一点儿,但乡亲们都不贪心,没有人压大票儿。

    中午饭还是饺子,要先给囤上供、烧香,还要放鞭炮。

    晚上很热闹,一入夜便要“照囤”,把灯笼(老式的,靠烧煤油,现在不常见了)放在囤心照。晚饭后还要放烟花和鞭炮,烟花是本地土制的,叫“起(音qì)花”,是一个烟花炮绑上一根长一米左右的苇秆儿,点着后“哧”的一声,拖着一溜火光直冲夜空,最后在空中炸响。一时间,一条条银蛇载着庄稼人的梦想飞翔在夜空中,人们仰着头看着笑着,一直闹到很晚。

    小孩子们则是提着灯笼跑来跑去地闹。

    龙抬头

    二月二有几个传统活动。

    早晨天一亮,主妇们便开始做一种特色食品——“灯斋儿”,是用黄面包上糖入油炸熟,类似于城市里的炸糖糕。

    有不少人在这一天理发,是因为据说正月里不让理发。

    这一天还是一个吉日。打算今年上半年结婚的男女,在这一天要举行一个仪式,叫“换字儿”,一般由媒人带着男方家的长辈去女方家登门递帖定下婚期。

    至此,年算彻底过完。老人们说过了这一天就一点儿年味儿也没了。

    我说的这是十几年前的风俗,现在有很多习俗已经改了,不过我还是很怀念那时过年。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过大年,回老家

春节期间,河南省旅游局推出了2018年“过大年回老家文明旅游看河南”主题旅游推广活动。为配合此次主题活动,河南18地市也推出了精彩的各项民俗节庆活动,并拿出相...

by:私家车999

老家河南

余独爱秋。夫秋之韵,在中秋,在暮秋。

by:那年_暖阳暖心

老家老妈

作者生长在农村,历经磨练。为走出大山,求学不辍。78年考入大学,母亲为其收拾行囊,彻夜不眠。临行送了一程又一程,殷殷祝托,言犹在耳,挥手极目,音容宛在。如今母亲...

by:华语音乐

老家的故事

书籍信息:这是作家甘茂华的小说《定风波》,这本书讲述了土家族最后一个巴王和卾水娘悲壮的爱情故事,把这个故事讲给您听,希望您能喜欢并分享美好的爱情,愿天下有情人终...

by:玫瑰白白

老家在河南

这是一档关于河南人文旅游的节目河南妹子带你走遍九州腹地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感受当地风俗文化深入了解每一座城市独有的故事。。。如果你是河南人如果你的根在这里如果你热爱...

by:兜里有糖仔

老家呢边的故事

一部良心作品!免费哦!!!小说情节跌岩起伏,小说角色活灵活现,紧扣事件脉搏,高品质音频!!绝对震撼您的心灵。欢迎您的关注和订阅。。如果喜欢请给作品点赞,点赞,点...

by:天空九十天

声音主播

17099493

简介:一个从事声音创作和声音教学的咏者;一个用声音还原心声,用心声传递真诚的播者;一个主任播音员用职业的守候和放飞灵性的期许迎候我们对声音、对美、对心灵、对自然的共同认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美声耳畔来”,是你、我、他共同营造的心灵景致。作品其实就是你的认证,和不自觉的介入…… ——车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