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通治(清·唐容川)

2017-10-30 11:24:0004:19 353
所属专辑:中医
声音简介

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


胆病战栗、颠狂,宜补心为主。
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为主。
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泄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为主。
肺与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
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
以古医学哲理而论,心为君火,胆为相火,君相相附而行,即相通之义。然此虽有理,而无征弗信,不以折服。醉心科学及推重实验者,上文既言心与胆通,则自必有相通之道路。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联,而连网中全有微管以行血气、水液,据此可知心与胆通道路亦在乎是。盖胆附于肝,肝系着脊,上循入肺系,连及于心。按此即知心胆虽非径直相通,而间接相通,则铁证矣,故心病怔忡宜温其胆,欲使不足之君得相火为助也。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欲使虚怯之相反得君火而相救也,非虚论矣。至于胆则言温、心则言补亦大有分别,盖胆之相火乃虚火也,当温之以气。心之君火乃实火也,宜补之以味,如内经所言以苦补心是泻心火也,即是补心以益其阴也,温之以气是益其阳也。
肝内膈膜下走血室,前连膀胱。厥阴肝脉又外绕行肛门,故大肠传导亦全赖肝脏疏泄之力,且以哲理而论则金木交合,以形质而论则血能润肠,肠能导滞之故。是以肝病宜疏通大肠,使行其郁结也。大肠病如痢症、肠风、秘结、便毒等症反宜平肝和血润肠,以助其疏泄也。
脾居连网之上而小肠全部皆与网相附,有微管可以互通。是小肠与脾亦间接相通也,故脾所生病多由小肠之火蒸动湿气,而发肿胀泻泄及小便浑浊等症,故治之当泻小肠。至于小肠所以化物不滞,亦全赖脾液有以濡之,即所谓甜汁入肠化物是矣。故小肠病痢及秘结,阑门不开、膈食等症皆宜润脾。
肺主全身之气,其气下降则可由三焦膜中下输膀胱,以通调水道,故肺与膀胱位置虽距离甚远,其实相通。肺病则水气停滞而为痰饮,故宜清利膀胱以泻之。膀胱病多由肺之上原不得疏泄,故宜清肺气以从上泄之。
三焦之原发于肾系。肾与三焦实径直相通也,且三焦能为肾行水化气,故肾病宜调和三焦。例如肾气丸用苓,泻以利三焦之水;而保元汤(少读了)用黄芪,以充三焦之气,而名曰肾气是矣。反而三焦有病不能行水则宜滋肾阴,不能化气则宜补肾阳。
凡此五条皆脏腑相通之在治气化变幻之玄微,医者不明乎此,欲免头痛治头,脚疼医脚之诮不可得矣。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东垣老人

你读不给解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