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1910年 十六—十七岁

2022-08-31 23:22:5704:07 2652
声音简介

 复学,在韶山乌龟颈私塾就读,塾师毛简臣。

当时,韶山冲李家屋场由外地回来一位维新派教师李漱清。他常给韶山人讲述各地见闻和爱国维新故事,宣传废庙宇、办学校,反对信佛。人们对李漱清的言论有各种议论,毛泽东赞成他的主张,并同他建立了师生和朋友关系。

1910年 十七岁

 到韶山东茅塘一位秀才毛麓钟家里读书。选读《纲鉴类纂》、《史记》、《汉书》等古籍,还读一些时论和新书。

4月 湖南粮荒,长沙饥民成群结队到湖南巡抚衙门示威要求平粜救灾,被巡抚的无理答复所激怒,冲进衙门,砍断旗杆,吓走巡抚。后饥民暴动惨遭镇压,许多人被捕杀。毛泽东和同学们对这件事议论多日,对“谋反者”所受冤屈深感不平。这件事给毛泽东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个时期,毛泽东读了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对国家前途感到担忧,开始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离家时,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以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东山小学除教经书外,还教授被称为“新学”的自然科学和其他新学科。有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体育教员,经常向学生讲述日本明治维新和列强窥视中国的情形,并教授音乐和英语。毛泽东在这所学校里很有长进,写得一手好文章,受到校长和教员们特别是国文教员的喜欢。[2]国文教员贺岚岗见毛泽东对历史很有兴趣,买了一部《了凡纲鉴》送给他。这时,毛泽东的心思不在读经书上,而经常到学校藏书楼借阅中外历史、地理书籍。对中国古代尧、舜、秦始皇、汉武帝的业绩表示仰慕,读了许多关于他们的书。同时也学到一些外国历史和地理。从一本世界英杰传里,读到拿破仑、叶卡特琳娜女皇、彼得大帝、华盛顿、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和林肯的事迹后,对同学萧植蕃(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东山学堂期间,读了表兄文运昌借给的关于康梁变法的书报,其中有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毛泽东对这些书报反复阅读,有的可以背诵出来。对《新民丛报》连载的梁启超《新民说》一文,看得非常用心,并写有批语。对该文“论国家思想”一节所写的一段批语,说到两种君主制国家:一为“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一为“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这时,毛泽东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只是反对君主专制,而赞成君主立宪制,希望由康有为、梁启超那样的维新派进行改革。他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


[1]这首诗1916年曾载于《青年》杂志第1卷第5号,原文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署名西乡隆盛。据考证,这首诗不是西乡隆盛的作品,而是日本和尚月性所作,原诗是:“男子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2]萧三在《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说:“这个学校每个星期天的上午都要由教员出题目,由学生各自作一篇文章,作完后整天休息。毛泽东同志每次都认真为文,成绩很好,他写的‘言志’、‘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全校有名。”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2023年经济趋势2023年经济趋势2023年经济

2023年经济趋势2023年经济趋势2023年经济趋势2023年经济趋势2023年经济趋势2023年经济趋势2023年经济趋势2023年经济趋势2023年经济趋...

by:产业地产章伟

亚洲的决裂:1909年前远东的兴衰

《亚洲的决裂:1909年前远东的兴衰》是美国有名远东记者汤姆斯·F.密勒对20世纪初期中国所面临的远东局势全面而深刻的观察,是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对远东问题新阶段...

by:七星诀

1967年

1967年,是主播独立创作,演播,在喜马拉雅原创首发的一篇小说。小说以1967这个特殊的年代为历史背景,描述了文革时期机关大院一个单元居民辛酸苦辣的经历。小说以...

by:晨风茶室

2022年

读古文,背古诗,赏传统文化,做文化自信中国人!

by:龙文素养

2023年

《数字化转型》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多事之秋,对于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来说,数字化转型从锦上添花变成了雪中送炭,但本书绝非应景之作。面对数字化时代,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

by:风中的雨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