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12禁忌

2022-09-04 20:28:4122:02 707
所属专辑:青春期关键对话
声音简介


亲子沟通之12 禁忌

1.开头过于心急
大多数父母在谈话前心里都没什么底,不知道孩子会作何反应,所以常常沉不住气,一张口就像机关枪一样,巴望着能赶紧把头疼的问题说完,然后再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结果呢?孩子只想拔腿就跑,跑到个能让自己耳根子清静的地方躲起来。我的建议是,不要一上来就直奔主题,不妨先探探孩子的口风。在引人敏感话题前,给自己,也给孩子一些时间,确保你们的节奏是同步的,或者说至少两个人心理上都有所准备。这感觉就像你和孩子并排坐在游泳池边上,孩子战战兢兢不敢下水,你得想办法说服他下去。你会怎么做呢?笑着鼓励他,分散他的注意力,或者给他一些支持?这些方法在对话中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主观臆断孩子的感受
十一二岁正是渴求独立的阶段,而情绪和感受是比较隐私的个人体验,因而家长的主观臆断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冒犯和侮辱。“等你长大了你一定会后悔当初不该这么做”,孩子听了这话,要么只能被动地接受,要么会跟父母吵起来。糟糕的是,十一二岁的孩子特别喜欢与人争长论短,你可得做好心理准备。事实上,孩子们完全想象不出他们长大之后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父母其实更不知道,可他们却一口咬定孩子将来肯定会后悔,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十一二岁的孩子最无法忍受的就是家长们口口声声地说他们比他还了解自己。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开放的心态,不能算断孩子的感受,问问题的态度要诚恳,孩子表达观点的时候也要专心听。


3.表述模糊
十一二岁的孩子喜欢明确的表述。一方面,模糊的语言有很多种解读方式,常常会引起误会,会让对方有种受骗上当的感觉,觉得自己蠢极了。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敏感,而父母都小心翼翼的,生怕一句话说错就把炸药桶给点着了,但其实你大可不必这样--我们得靠谋略取胜--用事实和数字说话,而不是被主观看法和情绪牵着鼻子走。也就是说,家长在谈话前得做足工作,比如搜集研究数据。你可以这么说,“新闻报道说吸食过电子烟的初中生人数上升了48%。你觉得这数字靠谱吗?”不能说,“我听说现在初中电子烟已经泛滥了,完全失控了。太吓人了!”
按照这个思路,等孩子上初中之后,你就不能再含糊其辞地跟孩子解释人体和人体功能了,当然也包括和青春期有关的知识和性知识。有的家长觉得讲这些内容太难堪,所以在和孩子谈到性和生殖系统的生理构造时总是支支吾吾,语焉不详,这么做实际上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这还是最好的结果,而最坏的结果就是孩子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而且,如果孩子从你这儿无法获得具体而准确的信息,他们就不会再来问你,他们完全可
以自己在网上去搜索。

4.说话太绝对
和说话太模糊相反,有些父母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了强调自己的想法有多重要,他们说话总是太绝对,一点余地都不留。这种方式其实体现出我们内心迫切地希望孩子能严肃对待我们所说的话,但过于绝对的措辞会给人一种黔驴技穷的感觉。""你从来不听我说话!”这是在指责孩子,会让对方觉得非常讨厌,尽管父母本意是想表达“我需要有人听我会说话”。“每个人”“只有”“完全”“总是”“就是”“从来不”这样的词语会让对方火冒三丈,因为它们描述的并不是实情。如果孩子感觉到父母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夸大其词,他们对这场谈话就不抱任何希望,因为他们认定了父母不能公允地对待自己。谈话到此结束。

5.说话拐弯抹角
我们已经习惯了向别人暗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这或许是不好意思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从小到大没人告诉我们要勇敢地表达自己。来看看下面这句话,“你成天和朋友在一起,都没空待在家里。”这句话想表达什么?说话人有着怎样的诉求?再次强调,说话时不能留下过多的解读空间,以免造成误会。我们应该直接表达出自己的诉求,不要让对方以为你在抱怨指责他。“这周我们能一起做些什么嘛?我真想你!要是你周六不忙,我想跟你去户外掷球,或者玩其他的也行,一个小时你看行吗?”这样说才对。

6.恐吓威胁
绝望的父母冲着不配合的孩子咆哮着最后的通牒,可孩子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亲眼见过很多次?“要是还不停下来,我现在就去收拾东西,你给我马上离开游泳池!”父母的如意算盘是只要把话说得够狠,恐吓得足够有力,孩子一定会听话的--而且效果是立竿见影!可他们心里却又清楚得很,一边收拾游泳包、毛巾和浮具,一边嚷嚷一个浑身湿答答,玩得正起劲,心情又难以捉摸的孩子回家,简直比登天还难。孩子其实聪明得很。空头威胁只会给他更多胆量去试探你的底线,而不考虑结果。我很不喜欢空头威胁,当然,我也不喜欢真的去威胁孩子。威胁让人感到敌意,感到愤怒,产生报复的冲动。你可以清楚地告诉孩子后果,不要夹带任何负面情绪,因为你陈述的只是事实。或许每个人的喜好不太一样,但我认为注视着孩子,沉默片刻,然后轻声细语地告诉他后果,这个方法比声嘶力竭地吼叫要管用得多。“听我说,我已经告诉过你必须停止了,可你还是老样子。如果再踢弟弟,那你就得跟我一起坐在这边的椅子上,坐30分钟,这段时间里我可以看书,但你什么都不许做。"这种方式既强调了行为的后果,父母也不会觉得痛苦,甚至都不会动气,但孩子却实实在在地明白了如果不配合,后果有多严重。
还有一点我必须要提的是,有些父母告诉我,他们有时给孩子气得实在没办法了,就会威胁要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这个做法真令人忧心。“你要是再这样下去,我就带你去看心理医生!”这种威胁跟要带孩子去医院或者去看牙医没什么两样,把看医生当作是一种惩罚,这个做法后患无穷。

7.消极攻击
这是我的致命弱点。你是不是跟我一样?有时也会因为孩子忽视了自己而感到失落,在懊丧无助时,也会说出消极攻击的话。事后冷静下来,我能意识到自己表现得就像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大概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强迫别人关注我,拯救我吧。对我来说,感恩之心非常重要,要是自己所爱的人把我的付出不当一回事,我会本能地表现得很受伤,好让对方觉得内疚,觉得感动,然后回报我的付出。这种本能很糟糕,幸而我已经学会了如何不放纵自己的本能。现在我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是故意装出受伤的样子,那样只会让关心我的人觉得莫名其妙,慢慢远离我。

下面几个例子是比较常见的消极攻击,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尽量避免:

“你倒是高兴点啊。”
听到类似的话,对方都会以为你在暗示他是个不懂幽默的人。如果这个玩笑是善意的,也很有趣,人们自然会笑。反之则是说话人的问题,他或许应该换个方法开玩笑,而不应该抱怨对方没有幽默感。

“挺好。”
再比如“挺好,你爱怎样就怎样”或者“没事,我挺好”。这些句子听起来一点都不好。为什么要让别人猜测你的想法呢?如果你不太习惯说出自己的感受,那么你可以说,“我不太确定自己现在是什么感觉,我得想一会。”你也可以写日记或者利用手机App记录这两种方法来跟踪和探索自己的真实反应,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别小题大做。”
这话说出来会让听的人觉得他没控制好情绪,太情绪化,太冲动。但这对别人很不公平,我们不应该这么说话。没错,按照我们大人情绪的强弱标准来看,十一二岁的孩子确实有时会小题大做。可按照青少年的情绪标准来看,那都是正常的。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也不一样。如果你希望孩子能略微收敛一下情绪的话,不妨这么说,“听起来你很难过,我猜那肯定不好受。我也讨厌那种感觉。你不如花上20分钟(哭一会,去跑会步,冲个澡,自己待会儿,或者写篇日记),然后再过来,我来泡壶茶等会认真听你说,好吗?"


“随便你。”
注意,十一二岁的孩子只能理解字面意思。我们应该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否则走着瞧吧,有你好看的!记得小时候我晚上经常不按时回家,我的父母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气得挥着胳膊冲我喊道,“很好,我们不管你了。随便你吧。”他们以为我肯定高兴极了,因为他们把决定权交给了我,我是个大人了,他们相信我会改正错误的。你一定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对吗?下一周的周六,我凌晨两点才到家,因为这事儿,有一段时间他们不准我随便出门。

“你没明白我的意思。”
我把这句话放在最后,因为这句话最让我恼火。我在网上经常看到这句话,我接触过的孩子们告诉我,他们的老师也有同样的不满,只不过换
了个说法--“我已经解释过了,我可不想再重复一遍。”实际上,这些句子传递的是同一个意思--我已经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你没明白只能说明你刚刚没认真听,或者是太笨了听不懂。问题在于,每个人处理或者理解信息的方式不尽相同。在你看来非常清楚的内容,在别人眼里或许并不明确--哪怕你解释得很细致。你的解释虽然很准确,但并未引起共鸣。
如果你希望别人能理解你的意思,那么在解释时就应该灵活变通。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糟糕的体验,你打电话给客服,结果对方只会一遍又一遍地跟你“解释”你完全听不明白的条款,不是吗?

8.未设置边界
我希望你能用开放的心态来跟我一起探讨下面的问题。上文我们讲过,跟孩子沟通时,有些情况就是得由父母说了算,对于有些问题,我们完全没必要诚恳地去跟孩子讨论事情的动机、具体的情况和结果。有时我们应该通过语言给孩子设置一扇安全门。没错,以BRIEF原则为指导的亲子对话能帮助孩子提高决策能力。但如果你想快刀斩乱麻,想给孩子设置清楚的边界,让他知道你的期待或事情的后果时,最好不要使用BRIEF对话模式。当孩子身体或情感上面临危险时,你必须设置安全门。而且,最好能开门见山地告诉孩子对谈话别期待太高。“今天我没打算跟你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等以后我想清楚了再跟你仔细谈这事。现在我只是要告诉你,具体应该怎么办才能保障你的安全(或者不会受到进一步的伤害)"

9.总想证明自己
十一二岁的孩子会觉得跟人争论是件很刺激的事情,所以他们有时候会拉着你议论个没完。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大脑思维方式开始从具体往抽象转变,他们总喜欢假设出各种情况。初中生天性上是个辩论家,蹩脚的解论家。跟大人的意见发生分歧时,他们会先得出一个完全不合乎逻辑的结论,然后罗列出一大堆驴唇不对马嘴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或者一直抨击你,迫于无奈的你只能捍卫自己的立场。等到你差不多无招架之力的时候,他们再来一轮猛烈攻击,把你逼得走投无路。孩子不断地纠缠肯定会让大人发毛,于是你就想找到证据来说服他们,让他们相信你是对的。你可千万别上他们的当。比如,9点上床睡觉最合适--你不需要证明它的合理性,不如干脆利落地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很不痛快,因为你想晚点睡。很抱歉,时间不能再往后拖了。如果有什么办法能让你高兴点,你不妨告诉我。”问题轻松搞定。

10.别把自己当成主角
初中生是人尽皆知地以自我为中心,这其中有它的道理。离开父母我是谁?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年轻人在走向独立的旅程中关键的一步。父母越是想占据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中心位置,他们越是要把父母从身旁推开。到了初中,孩子开始与父母分离,你的本能反应或许是想把他们给拉回来(保证他们的安全!要重视家庭!),但帮助他们安全地成长帮助他们和家人保持联结的最好方法是给予他们足够的探索空间,给他们一个温暖安全的归巢。把自己的角色凌驾于孩子之上,这会让他们觉得很拘束。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告诉你,在学校有人对他很不友好,然后你回答说:“哦,别人伤害了你,我也觉得受到了伤害”,或者“你难过,我也难过”,这就是把自己设置成跟孩子同等重要的角色。你的初衷是好的,想跟孩子共情,但孩子们不喜欢父母在他们的社交场合中出现。你可以换个说法,比如:“听起来挺痛苦的。我能帮你什么嘛?”这同样能表达出你的同理心。安静地倾听孩子说话也是对他很好的支持。

11.夸大其词
夸大其词就是夸张或者言过其实,它比传染病还可怕,这种错误咱们能不犯就坚决不犯。父母为了让自己说的话显得更有分量,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夸大其词。遗憾的是,夸大其词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觉得你的话不可信。我经常听到父母拿孩子跟自己小时候比较。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爷爷奶奶常在耳边唠叨,他们那时候上学怎么艰苦,要大雪天爬山之类。现在的父母只不过换了个说法,“我说,我小时候没有社交媒体,不也活下来了吗?你也能。果你打算地跟孩子聊聊社交媒体的问题,让他知道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那千万别这么说话,这一句话就能把天给“聊死”。有交媒子当然能活下来,可养孩子难道只是为了让他“活下来”吗?这个养育标准未免有点低。
父母会说,有时候夸大其词可以让谈话更轻松、更幽默啊,照我看,这只是父母一厢情愿的乐观想象。这种对话方式的本质是一种挖苦。听起来好像是在说,“你子是,居然不知道没有社交媒体,人照样能活下来。”它否定了孩子真实的情感--孩子想融人群体,想找到乐趣,想和同龄人沟通。或许你认为社交媒体没有这么大的作用,但孩子的感受却是真真切切的。父母那个年代的生活条件和社交媒体的出现是时代的走向,这是孩子无法控制的,我们为什么要归罪于孩子呢?“我小时候没有也活得很好啊,为什么你就非得要呢?”父母轻飘飘的一句自以为是的话,实际上是在批评孩子。注意,不要言过其实,结果会适得其反。

12.喋喋不休
哪个更重要?是一定要把该叮嘱的都叮嘱完,反复重申自己的想法,还是见好就收,等孩子再有什么问题或想法的话回过头来找你?我们都知道,面对一个啰里啰唆的人,听者肯定会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有问题坚决不找他。你希望孩子能好好听你说话,却坚持最后要由自己说了算,只会让孩子对你敬而远之。如果你还有话没说完,不妨试试这么讲,“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好像还有几点要商量。不过今天就先讲到这儿,大家先放松放松,过几天再说吧?”然后把它记下来,以免忘记。

跟孩子交谈是门大学问,所以我们不能指望一下子问题都得到解决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从根本上来说,确实是个艰难又让人觉得难堪的过程,尤其是刚开头跟母语人士交谈时无法领会对方的意思的那种尴尬常常存在。但你一定能做到。你需要的是时间和实践。在学习青少年语言的过程中,不要总因为那些失败的谈话而懊恼。每个人都有劳而无功的时候别放弃,继续努力,你一定能学会如何跟孩子轻松地交谈。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亲子沟通

兰海说成长如何与孩子好好说话父母懂说话有效亲子沟通共70讲需要免费获得完整版或者需要更多海量免费个人成长心理学资源请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并关注解忧心理...

by:解忧心理社

亲子沟通

贠劲松叛逆期亲子沟通让你轻松赢得孩子信任共9讲需要免费获得完整版或者需要更多海量免费个人成长心理学资源请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并关注解忧心理社现...

by:解忧心理社

亲子沟通技巧

本书围绕“如何说”“怎么听”两个主题,综合教育专家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1.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2.鼓励孩子与父母合作3.鼓励孩子自立;4...

by:颜色老师

亲子沟通小妙招

书中用实例和漫画的形式,通俗易懂地展示了亲子沟通中常用的简单操作和使用技巧。它包括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代替惩罚的方法,鼓励孩子自立学会赞赏...

by:爱靖瑶

高效的亲子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父母无条件信...

by:青教练

亲子沟通的魔力

家长和孩子沟通的心理基础课程,让家长的教育不再茫然,和孩子沟通变得简单。让成长的矛盾增进感情,让面对的问题成为亲情的纽带。南京市律协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静静律师...

by:静静_姐姐

亲子沟通宝典

本专辑针对青少年家长的困惑,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讲述,从了解孩子成长因素、父母情绪管理到亲子沟通等全面系统地阐述一套父母效能训练方法和技巧,帮助父母“知行合一”,有...

by:紫兔之声

亲子沟通禁忌:打造和谐有爱的亲子关系

了解孩子喜欢听什么样的话语,不喜欢听什么样的话语,哪些话语给孩子带来益处,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哪些话语带来伤害,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恶化亲子关系,不利孩子健...

by:金桔果课堂

高质量亲子沟通

榜样的力量。妈妈是温暖呵护的臂膀,爸爸是树立典范、确立价值观的权威者。

by:薄荷叶_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