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参同契 第55讲第4节 修道与日月法则符合

2022-09-10 20:23:1405:40 646
声音简介

《我说参同契》第五十五讲第四节  修道与日月法则符合


日属太阳火精”,所以太阳永远“其光无盈无亏”。这一段要注意,同修道做工夫有关系的。“月属太阴水精”,属于水的精华、精神,“借太阳以为光”。所以你不能说我们过去的科学落伍,古人早就知道月亮不发光,它吸收太阳的光才发出光亮反照过来。所以以阴历为标准,“晦朔之交,日与月并会于黄道,谓之合朔”,晦是阴历的月底,二十九或三十,月亮光明没有了;朔是每个月阴历的初一、初二、初三。“晦朔之交”,为什么每个月阴历的月底、月初,月亮没有光呢?这是太阳与月亮“并会于黄道”。黄道、赤道,这些都是天文专有名辞,我们不介绍了,若介绍又是一大堆。他说在中国古代天文科学的观念,这个时候太阳和月亮合在一个轨道上,所以看不到月亮光明,中国古代的名称叫做“合朔”。朔的方位代表北方,古文诗词“朔风凛烈”,多半形容冬天北方的风或西北风,都冷得很。春天则不同,春风一般形容叫东风,从东方来,暖和的。夏天的清风南来,秋天是金风,西风多,秋高气爽都是西风。所以这个朔也就是代表北方方位。

但是,“然但同经而不同纬”,“”同“”不同。“故虽合朔而日不食”,太阳没有被月亮遮住。假使“若同经而又同纬”,经纬度都相同时,“月不避日阳光”,月亮没有逃过太阳光,“便为阴魄所掩”,月亮反而把太阳的光明遮住了。“所以太阳薄蚀”,就是日蚀,太阳缺了一点,其实只是月在那个轨道上把太阳遮住一点。“长在朔日”,太阳日蚀常常在阴历的月底,因此这个理论用之于丹道。

故曰,日月相薄蚀,常在晦朔间”,日月蚀永远都在阴历的月底。你看我们讲了老半天,道家多啰唆,都是天文地理、太阳月亮。许多人说,你就告诉我一点口诀,我依着做工夫去修就会成仙了。都是贪便宜!你这个理论不懂,告诉 你口诀做工夫永远都不会成功,必须要懂它的理。所以古人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

下面慢慢讲到做工夫境界,“人身与造化,若合符节”,我们这个身体生命的变化,同天体太阳、月亮、地球的形成是一模一样的,是同一个法则,只是自己观察不清楚。所以道家说人身是个小天地,换句话说,这个宇宙天地只不过是个大的人身。道家的观念认为这个宇宙是一个生命的全体,因此中国古代不大主张开发地球,矿藏都不大开。我们挖石油、煤矿等于在身体上每个骨节抽骨髓、抽血出来用,慢慢抽久了,这个地球就毁坏了。

美国一个学者问,这个人口问题怎么节制?我说那是你们的理论,人口越来越多,限制不了,这是中国道家的道理。我说你看那个水果,无论是橘子或梨子摆在那里,一条虫也没有,所以说“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水果里面开始烂了,外面那些虫越来越多。我们人类就是地球外面的虫,现在人类自己毁灭它,挖矿藏又采挖石油,都快要挖空了,地球内部像水果一样开始烂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多。将来这个地球上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然后就毁坏了。

这是我们老祖宗道家的科学道理,所以人是限制不住的,结扎节育也没有用,这是自然变化,不是笑话。我亲身感觉到,在今天物质文明发达的科学世界修道,不但要懂这个道理,还要另外加一套方法去修,不然就很难修了。过去成仙很容易,现在成癫很容易,癫者疯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我说参同契》

根据南怀瑾文教基金会网站资料整理。

by:东西精华协会

《我说参同契》

《我说参同契》是南怀瑾老师著作,此编辑系列是读诵,并非南老师原声。《参同契》又名《周易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著。其学说汇融周易、黄老、丹火之功于一体,用《易》的...

by:源66

南怀瑾|我说参同契

《参同契》又名《周易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著。其学说汇融周易、黄老、丹火之功于一体,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阐述炼丹、内养之道,证明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

by:南怀瑾大学堂

我说参同契-南怀瑾

《我说参同契》书,是南怀瑾先生继《论语别裁》后用力最深、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共八十余万言,分上、中、下三册。内容涉及广泛,旁征博引,举证极多,更有南师本人所经历...

by:人好哥

我说参同契 南怀瑾

<<参同契>>这本书在中国整体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古人更直指<<参同契>>是千古丹经之鼻祖。这本书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魏伯阳真人,约出生于公元100年,距今...

by:浩润

南怀瑾 我说参同契

《我说参同契》是南怀瑾先生继《论语别裁》后用力最深、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共八十余万言,分上、中、下三册。内容涉及广泛,旁征博引,举证极多,更有南怀瑾大师本人所经...

by:寻道有声

我说参同契——南怀瑾

向南先生致敬《我说参同契》是南怀瑾先生继《论语别裁》后用力最深、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共八十余万言,分上、中、下三册。内容涉及广泛,旁征博引,举证极多,更有南怀...

by:城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