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刺热

2022-09-11 16:36:4505:19 59
声音简介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
  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素问》篇三十二《刺热篇》完

《刺热篇》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第三十二篇文章,本篇所论,涉及五脏热病的临床表现、针刺方法及预后等内容。据经文所述,五脏热病的表现多为实热证候,如肝热病小便先...

by:導法自然1

素问

黄帝咨岐伯作《内经》,垂《素问》、《灵枢》之篇,医法渊源,自此而始,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者也。秦汉而后,韦绝简乱,错落舛互,譬之棼丝,不可理矣。玉楸子盛壮之年...

by:信受奉行px

素问吴注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渊源,几千年来它在防病治病、保健养生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那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辩证的哲...

by:自然张君

《黄帝内经》素问·篇六十三《缪刺论篇》

本篇主要论述各经络脉发病所采取之缪刺方法。刺法有不同之处,故名。凡病在经脉,则刺其经穴,是谓经刺(又名巨刺);病在络脉,则刺其皮络,是谓缪刺。

by:導法自然1

《黄帝内经》素问·篇五十三《刺志论》完

志,同“讠志”,即记在心里。就是针刺疗法的辨证准则。本篇以形与气、血与脉以及饮食与气,气与身体寒热虚实的对比,说明疾病的正常与反常现象。进而阐述邪正虚实与针刺补...

by:導法自然1

素问养生

日常养生小方法,身体大改变。

by:素问堂健康中心

内经•素问

文化自信,先从内经始吧!

by:正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