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05】为什么大义灭亲是缺德?

2023-06-24 06:25:0611:40 1.7万
声音简介

你好,我是林欣浩。今天咱们继续来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咱们接着来说孔子。前面说了,孔子的梦想,是恢复周代旧制度。那么您想想,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哎呦,这问题很复杂吧?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在孔子的心目中,社会制度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孔子说,社会制度啊,来自于每个人心里本来就有的是非观。什么意思呢?比如在学校里,学生见老师,应该鞠躬。孔子认为,这个鞠躬啊,不能强迫。不能说学生心理骂着老师呢,表面上鞠躬,这个没用。学生应该啊,先从心里明白是非。如果这个老师本人确实不是坏人,那么做学生的啊,他心里应该知道,这个老师啊,都是为他好,是值得尊敬的。这个心中尊敬的感情一出来,然后,学生就能自动给老师鞠一个躬。这学生跟老师之间的等级关系,就明确了。孔子认为,这才是好的社会制度。


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是非观,光有外在的规矩,您说会怎么样啊?孔子啊,举了一个非常时髦的例子,孔子说了,这就好比是女生化妆。女生化妆啊,你不能直接上彩妆,你得先打粉底,然后才能上彩妆。这个粉底啊,就相当于是内心的是非观。彩妆呢,就是社会上的各种规矩。如果你不打粉底,直接上彩妆,那就不好看啊。孔老先生,对这个化妆过程,还有一个专门儿的词,说这叫“绘是后素”。你看,孔老先生什么都懂。还能通过美妆讲哲学。


孔先生的意思是啊,一个人,一定要先有内心的是非观,然后再讲规矩,要不然,就没法形成好的制度。


好,说到这里啊,您可能觉得,孔子讲的都太简单,都是没用的大道理嘛。哎,可是接下来,马上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你说,亲人犯错,我们要不要揭发,要不要大义灭亲?


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极端情况,咱们都知道怎么处理。比如说,我跟我爹走在马路上,我爹地上往吐了一口痰,我立刻当场急了,说:“你无耻!你卑鄙!你怎么能干这种事?”我啪,拿出手机,打110,我要报警!我要大义灭亲!举报我爹随地吐痰。咱们都知道,我这么做就过分了。


那再说一个极端情况,如果有一天,咱们有一个亲人,搞到一个按钮,一按,地球就爆炸。他就想按,你说报不报警?咱们得报,对吧?就别说地球爆炸了,就是伤害一个无辜的性命,咱们也得想办法阻止他。所以这个到底要不要“大义灭亲”啊,得看具体是什么事情,还有这个大义灭亲是怎么个灭法儿,这是个,具体的分寸问题,不同的时代,标准不一样的。那咱们就说,孔子的那个时代,孔子是什么标准。


《论语》里,讲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一件事,有一个人的父亲啊,偷了别人家一只羊。咱们要知道,古代人可穷,一只羊的价值是很高的。如果偷的是穷人家的一只羊,可能就相当于啊,今天偷了别人家一辆汽车。如果偷的是有钱人家的一只羊,可能就相当于,偷了一个手机。哎,不管怎么看,都属于刑事犯罪了。就是这么一个罪,你说这个小偷的儿子,应该怎么办?应不应该举报自己的爹?


孔子说了,这个时候,你就想想,你内心深处的是非观,到底是什么?孔子说,答案很明显,我们内心深处的是非观告诉我们,就已应该为父亲隐瞒。亲情可以战胜社会规则,这就叫“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亲亲相隐”。


那孔子的这个结论,其实不重要。因为儒家认为,这个社会最基础的纽带是亲情。因为古代的政府管不了基层的事儿,必须让家庭自治。如果亲情没有了,家庭就没有了。家庭没有了,古代社会就崩溃了。所以儒家认为,亲情是重中之重,宁可邻居家少一只羊,也不能把社会的根基破坏了。哎,这是孔子他们的逻辑啊,这个结论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孔子得出结论的思路。


你说社会制度的根源是什么?有的外国人说了,是自然法,是宇宙中本来就有的一些规则。还有的外国人说了,制度的根源,是社会契约论,人一出生,就跟他所在的社会,签了一个合同。那孔子说的是,制度来自于人的内心,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冲动,反映到外表,就是社会制度。实际上,整个儒家,从孟子,到朱熹,到王阳明,都是这个思路,这条路他们是越走越深。那开头儿的,就是孔子的这个“直在其中矣”。


好,现在在孔子的理想世界里啊,已经确立了一个东西,就是每个人心里的是非观。可是光有这个东西啊,还不能建立社会秩序。为什么呢?您想啊,您心中的是非有了,万一您没表达出来怎么办?万一您口是心非怎么办?所以孔子还特别在乎一件事,就是人要表里如一,人不能虚伪。


《论语》里啊,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古人叫“微生高”,据说这个人很讲信用,为人也很直爽。结果孔子有一天啊,冷不丁来了一句:“谁说这人很直爽了?有人找他借点儿醋,这微生高家里本来没醋,可是他不说没有,他啊,从别人家里要来了醋,借给那人了!”这孔子很生气。这事儿咱们乍一听,觉得孔老先生有些太是非了,婆婆妈妈管人家借口醋的事儿。再说人家微生高最后不也是借了么,不挺好么!你管人家呢?


结果啊,冯友兰先生,在书里就分析了。你以为这是小事儿么?这事儿严重大发了!因为按照孔子的理想,一个人啊,首先内心得有是非观,然后还要表里如一。那么要是到了这种境界,这个人做事啊,就不管别人怎么想,他只听从自己的内心。内心的道德标准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他就去怎么做。而表里不一的人呢,他做事啊,他要揣测别人的心情。就比如这个微生高啊,他家里没醋啊,他不直说。他揣测别人的心情,他觉得,我要是直接说没醋啊,那借醋的人可能不高兴。所以我不说,我想尽办法,也把这个醋借给你。所以微生高这个人,他做事不问自己心中的是非观,他光取悦别人,这叫什么啊?这叫“巧言令色”。你听这词儿,这可就是个罪名了。孔子说了,“巧言令色,鲜矣仁!”说巧言令色的,没有几个好人!你瞧瞧这罪名,我就是好心借您个醋,我就不是好人了。


这就是孔子的逻辑啊,宁可你们家今天晚上没醋吃,做人也要表里如一。听着有点荒诞,但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孔子认为,社会制度建立在每个人内心的是非观上,每个人都必须表里如一,才能把这些是非观,变成每天的行为。是非观就好像是社会制度的根,“表里如一”就好像是树干。所以这个“表里如一”,是整个社会体系里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整个社会体系就不存在了。哎,逻辑上能成立,对吧。其实相当于,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得当直男,谁情商高,谁就是“巧言令色”,不是好人!哎,偷人家羊没事儿,情商高了,借个醋,那就得报警,就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论语》里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有人问孔子,说什么叫好人?如果人人都说他好,他是不是好人?孔子说,不是。这是“巧言令色”。只有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坏的人,那才是好人。那才是内心有是非观,而且表里如一的人。


所以孔子有一句名言啊,“乡原,德之贼也。”这个“乡”,就是“乡村”的“乡”,“原”呢,有的版本的《论语》里啊,写成“原来”的“原”,这个字,其实是通假字儿,通“愿望”的“愿”,“乡原”就是老好人的意思。孔子说,老好人是什么啊?是“德之贼”,是社会秩序的敌人。得消灭他。早晨上班去,“哎呦~刘总,你这身衣服真好看~”“乡原”,拉出去毙了。朋友圈里给领导点个赞,“领导辛苦啦!么么哒!”“巧言令色”,毙了。哎,就是这么个意思。


咱们今天说的啊,是孔子理想中,社会制度的根源是什么。两部分,根部,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是非观。根部往上的主干,是做人要表里如一。最好每个人都明辨是非,而且是个大直男,这个社会就好了。当然,现实世界里很多人不喜欢直男,所以孔子在古代,就很不招人待见么,人人都夸他,但是没人真敢用他。那么,这么一个不招人待见的人,是怎么改变中国历史的呢?咱们啊,下一讲再说。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畏德

关于父亲偷羊件事,孔子说得不对:如果偷盗父子相隐的话,那么大家都偷,今天你偷人家的,转眼人家又来偷你的,这个世界还会安宁吗?

小布的家长 回复 @畏德

这是个二难,孔子以用孝顺用父子关系解决了。

青峯徐来

城门失火

猜你喜欢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全书分十卷,四十四篇。它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资料汇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的必备书,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

by:多云下的蛋

孔子为何成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

by:每一日都在喜雅

孔子

本书讲述古代伟人—孔子的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

by:肥妖

孔子

当今世界,乱象丛生,圣人之魂,丧失殆尽。孔子之志,启迪智慧,兴我中华。

by:飞鸿惊雷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

by:冰瑶_2s

北斗太玄讲:孔子思想密码精解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

by:北斗太玄国学

《孔子 论语 孔子家语》

我们很难相像一个呀呀学语的孩子、耄耋老人,可以朗朗上口的诵读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

by:书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