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2022-10-04 23:25:1306:37 305
声音简介

10.战国的七雄

    战国七雄,谁都知道以秦为最强。然而当其初年,实以秦为最弱。秦处关中,本杂戎狄之俗,其文化和生活程度,都较东方诸国为低。而战国初年,秦又时有内乱,魏人因之,攻夺其河西之地;而且北有上郡。现在陕西南部的汉中,则本属于楚。对于江、河两流域,秦人都并无出路。前三六〇年,已是入战国后一百十八年了。秦孝公即位,用商鞅,定变法之令,一其民于农战,秦遂骤强。前三四〇年,秦人出兵攻魏,取河西。魏弃安邑,徙都大梁。秦人又取上郡。于是关中之地,始全为秦人所有。

    秦国的民风,本较六国为强悍,而其风气亦较质朴。秦国的政令,又较六国为严肃。所以秦兵一出,而六国都不能敌。于是苏秦说六国之君,合纵以摈[bìn]秦。然六国心力不齐,纵约不久即解散。张仪又说六国连衡以事秦。然秦人并吞之心,未必以六国服从为满足,而六国亦不能一致到底,六国相互之间,更不能无争战,所以横约的不能持久,亦与纵约同。

    秦人灭六国,其出兵的路共有三条:一出函谷关,劫韩包周,此即今日自陕西出潼关到洛阳,而亦即周武王观兵孟津的路;一渡蒲津,北定太原,南攻上党,此即文王戡[kān][qí]之路;一出武关,取南阳,又出汉中,取巴蜀,沿江汉而下,三道并会于湖北以攻楚。文王当日化行江、汉,亦就是这一条路。

秦既破魏,取河西,后又灭蜀。蜀是天府之国,其人民虽稍弱,而地方则极富饶,于秦人的经济大有裨益。于是秦人的东方经略开始。前三一三年,秦人败楚,取汉中。前三一一年,攻韩,拔宜阳。前二八〇年,秦又伐楚取黔[qián]中。于是江、汉两流域,秦人皆据上游之势。前二七五年,白起遂伐楚。取鄢、邓、西陵。明年,又伐楚。拔郢[yǐng],烧夷陵。楚东北徙都陈。后又徙都寿春。前二六〇年,秦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降赵,秦败赵军于长平,坑降卒四十万。遂拔上党,北定太原。于是韩、赵、魏三国,都在秦人控制之下。前二五七年,秦遂围赵都邯郸。当这六国都岌岌待亡之时,列国虽发兵以救赵,然多畏秦兵之强,不敢进。幸得魏公子无忌,窃其君之兵符,夺魏将晋鄙之军以救赵,击败秦兵于邯郸下。赵国乃得苟延残喘。

然而六国的命运,终于不能久持。前二五六年,久已无声无臭[xiù]的周朝,其末主赧[nǎn]王,忽而谋合诸侯攻秦。秦人出兵攻周,周人不能抵抗。赧王只得跑到秦国,尽献其地,周室于是灭亡。前二三一年,秦人灭韩。前二二八年,灭赵。这时候,赵人已拓境至代。于是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与燕合兵军上谷。燕太子丹使荆轲入秦,谋刺秦王,不克。秦大发兵围燕。燕王奔辽东。前二二五年,秦灭魏。前二二三年,灭楚。明年,大发兵攻辽东,灭燕,还灭代。又明年,自燕南袭齐,灭之。于是六国尽亡。其春秋时代较小的国:则许先灭于郑。郑亡于韩。曹灭于宋。宋在战国时,其王偃曾一强盛,然不久即灭于齐。陈、蔡及鲁,则均亡于楚。惟卫国最后亡。直到秦二世元年,即前二〇九年,才迁其君而绝其祀。然而偌大一个中国,区区一卫算得什么?所以当民国纪元前二一三二年,即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灭齐之岁,史家就算他是中国一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右南山觉

3.惟卫国最后亡。直到秦二世元年,即前二〇九年,才迁其君而绝其祀。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灭齐之岁,史家就算他是中国一统。

右南山觉

2.前三六〇年,秦孝公即位,用商鞅,定变法之令,一其民于农战,秦遂骤强。

右南山觉

1.战国七雄,谁都知道以秦为最强。然而当其初年,实以秦为最弱。

猜你喜欢
秦之霸业第十章

在那个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年轻的嬴政肩负起了秦国的未来。。。。。胸怀大志,他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果敢的决断力,一步步走上权利的巅峰。。。。。

by:枫叶枫林晚

战国七雄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东周腐朽的统治,造就了诸侯争霸的传奇。无数次的刀光剑影,齐、楚、燕、韩、赵、魏、秦脱颖而出。成就了“战国七雄”的神话。然而。战争的号角...

by:瑞棵丁

战国七雄争霸

儒家文化始于春秋战国时代,了解那个特殊时代的政治、文化、人文、历史等背景,对于学习儒家文化来说,具有必要性和借鉴性。我们用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方式为您演绎那个群...

by:听友71888815

四柱8字算法 第十章十神对应的应事特点

第十章十神对应的应事特点,如有缺少是官方系统删除,后期发现会补上,记得收藏关注

by:易学guoxueyijing168

战国 七雄博弈

向您讲述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起伏跌宕的命运,再现时代背景下吴起、商鞅、孟子、张仪等旷世之才的耀眼人生,带你领略一段惊心动魄的华夏历史。

by:小书虫文化

袁田《战国七雄》

袁田,女,营口市人,著名评书演员,评书大师袁阔成之女,自幼随父学艺。参加工作以来多次在各级文艺汇演中获奖,其所录制的现代主旋律评书《明镜高悬》《中国...

by:尽在尘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