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名:《思考的力量》

2022-10-26 15:50:1051:20 64
声音简介

书籍信息

前言

一、思考的基本概念

1.1  思考的定义

1.2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1.3  左脑与右脑

1.4  注意力

1.5  潜意识

二、了解思维定式

2.1  思维定式

2.2  路径依赖

2.3  思维个性

2.4  眼见未必为实

2.5  盲目评价

2.6  过度思考

三、变换思考方向

3.1  全局视角

3.2  逆向思维

3.2.1  方位逆向

3.2.2  属性逆向

3.2.3  因果逆向

3.2.4  原理逆向

3.2.5  结构逆向

3.2.6  缺点逆用

四、有效提高思考效率

4.1  极端思维

4.2  减法思维

4.3  七步思考法

4.4  整合思维

4.5  灵活思考

五、实用的工具

5.1  思维导图

5.2  六顶思考帽

5.3  树状分析法

5.4  持续学习

结语

思考的力量

书籍信息
全书名:思考的力量》
英文名:《The Power Of Thinking》
作者名:[美] 卢斯卡

前言
卢斯卡是一名思考力训练专家,在思考力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经验相当丰富,本书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思考的好处与弊端,并通过学习和掌握高效的思考方式,解决人生中面临的诸多难题。

可以抱着空杯心态,来看看那些「显而易见」的道理,是不是真的懂了,抑或真的做到了。

一、思考的基本概念
思考赋予每个人独立的人格,并因此让每个人区别于其他人。人类在生活中,只有不断思考,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活着」,否则只是浑浑噩噩地存在着而已。

1.1  思考的定义
生命中的每天都是从思考开始的,当你从睡梦中醒来,大脑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你会思考这一天从哪里开始,要做些什么事,以及怎样完成它们。对于人类来说,思考是其中最基本的特征。因此,思考对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古到今的很多哲学家和思想家都试图解释思考。虽然思考是一种看似简单的行为,其实却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

作者列出了两种出发点不同,但内涵相近的解释:
●从行为定义上来说,思考指的是对外界的一个或者多个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得出关于该对象的具体结论的思维过程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思考是把从客观世界中得到的材料,通过主观世界的筛选和改造,得出自己的结果的过程

1.2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我们经常把思考分为两种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感性思维,指的是依赖自己的直觉,凭借以往的经验来进行思考,继而做出判断的思维过程。它的依据是人的主观感受,在经过判断之后产生某种感觉,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不一定带有特定的目的。感性思维往往是本能的反应,和神经反射类似,属于较为低级的思维。

理性思维,则是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进行思考,继而做出判断的思维过程。它的依据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用逻辑思维的方式进行判断,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进而追求对人更为有利的结果。理性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要使用比较和分类、分析和判断、归纳和演绎等方法来进行思考,以知识的理解和表达为主,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属于思维的高等级形态。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虽然存在本质的区别,但并不是彼此割裂的。感性思维是基础,理性思维是更高级的思维形式,就像人需要用两条腿走路一样,无论离开了感性还是理性,思维都是不完整的。

当理性思维不足时,感性思维会占据主动。如果完全陷入感性思维中,人们就可能做出一些主观的、与实际不符的判断。这样的判断会把人引入歧途,甚至造成严重的误判。

但我们也不能每时每刻都处于理性思维中,那样将会耗费巨大的脑力,此时感性思维能够作为缓冲,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

当使用一种思维方式让人感到疲倦时,要注意切换,你不是只懂得一种思考方式。无论使用哪种思维,都不能和另一种思维对立,只有当两种思维共存并且共同发挥作用时,才能让思维更全面,不会冲动犯错,也不会冷酷无情。

1.3  左脑与右脑
在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无论思考什么问题,都要用到整个大脑。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在对癫痫病人进行病理分析时,才发现原来左脑和右脑分别控制着人的不同思维。

左脑的逻辑性强,负责与数据处理有关的工作,善于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还负责语言能力。相比右脑,左脑更注重每一项数据和单独的细节,因此外部世界对于左脑来说是由一个个单独的个体组成的,无法形成一个整体。

和左脑正相反,右脑对具体的数据或语言等毫无兴趣,它负责人们对形象和空间的感受。如果一个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出众,那么就说明他的右脑更加发达。

如果说左脑关注的是细节,那么右脑就是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来观察事物的。但是右脑同样存在局限性,那就是它的眼里只有全貌,没有细节形象。

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依靠人的逻辑思维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句俗话叫「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人们普遍倾向于训练左脑的表现。

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认为人类的下一个发展高峰取决于右脑,我们称之为右脑时代。

不管处于哪个时代,有效的思考都离不开对左脑和右脑的正确运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发挥左右脑的优势,来获得更高效的思考。

1.4  注意力
理解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区别,以及左右脑的分工后,我们来看看思考到底是怎么触发的。

如果你没有汽车,并且也没有购车的意愿时,大街上的汽车在你看来都是差不多的,只有轿车、SUV或者MPV的区别。但是一旦你把购车事项提上日程,你就会注意到你想要购买的那种车型、那一款车。你会发现这款车在街上出现的频率变高了,虽然实际上并非如此;除此之外,你还会认为它比其他车型更好,更加适合你。

你会了解其他车辆,并和你想要购买的这款车做对比。你不但会发现这款车的优点,还会清楚地知道它的缺点。你将在心里权衡这些优缺点,最后对你是否购买提供一个参考意见。

这就是注意力引发思考的过程。注意力是我们的大脑对一个信号或者一个事物做出的反应。因为大脑同时能够处理的信息是有限的,为了保证大脑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信息,在每个时间段里,大脑都会有一个优先级。

来自外界的信息都想得到大脑的注意,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大脑会选出一个它认为最主要的信息来处理。这时我们就会说,注意力集中在了某一件事上,进而引发了大脑的思考。

注意力引发的思考,是显意识的,我们能够察觉并控制这类思考。还有一类思考,是我们难以察觉并控制的,那就是潜意识。

1.5  潜意识
潜意识是大脑中随时发生但是通常无法被人察觉的心理活动,它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受到潜意识的影响。

例如,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会出现口误,写字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出现拼写错误,这都是内心活动表现为外在行为时受到潜意识影响的体现。

有时候,潜意识甚至让我们「上瘾」。

我们都知道,吸烟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不但对健康有严重的危害,而且会成瘾。那么,吸烟是怎样影响我们的身体,最终让人成瘾的呢?首先烟草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这种成分会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进而让人成瘾。

但是这只是生理上的成瘾,很多人难以戒烟,其实不是生理的不适让人无法忍受,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渴望。这就是潜意识在起作用了。你可以想想看,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吸烟的呢?

吸烟对你来说只是简单地吞云吐雾,还是代表着一种身份的认同?在很多影视剧中,那些看起来酷酷的主角都会吸烟。他们或者沉稳,或者潇洒,有的悲情英雄还会在临终前来上一支烟,此时你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烟是如此让人着迷,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渴望。

你周围也会有一些让你仰慕的人吸烟,你心中把他们作为榜样,想要成为这样的人,于是他们的一切都是你学习的对象,包括吸烟。

这些都会进入你的潜意识,让你想要尝试吸烟,并且在形成生理上的烟瘾之后,还会产生心理上的烟瘾。这就是吸烟上瘾后就很难戒烟的原因。

二、了解思维定式
有些在我们看来难以理解的问题,其实都有一个简单的切入点,但是它被隐藏了起来,只有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和思考,才能找到它。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哪些思维定式或是习惯是我们要尽量避免的。

2.1  思维定式
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熊孩子由于调皮,导致头被卡在防护栏或者铁门栏杆间拔不出来的情况,大多数人都会因为「卡住了头」,所以把关注点放在「如何把头从栏杆缝里取出来」的误区,但是忽略了熊孩子并不是把头伸进栏杆导致卡住,而是身体穿过栏杆但头过不去的事实。

当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会下意识地遵循以往的经验或者曾经学到过的知识,以一种不加变化的方式来寻找解决的办法。这种固化的思维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在某种程度上对解决问题是有利的。如果面对的是毫无变化的同一类问题,这样的思考方式无疑会大大节省我们的时间,提高效率。同时,如果遇到了和经验完全相符的事物,也可以通过经验快速地熟悉起来,而无须从零开始一步步探索。

这也正是我们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的目的所在。当我们熟悉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使之成为思维定式,会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经验可以在很多地方提供帮助,这是需要肯定的。但如果你面对的问题有了新的变化,而你却用经验或已有的认知来思考,就只会让你困在原地,无法进步。

当你面对日渐加深的困境而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时,就要仔细想一想,自己在思考问题时是否犯了僵化的错误,从而陷入了思维定式的怪圈无法自拔。

2.2  路径依赖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的电脑键盘会设计成这样?你是否又知道这样的键盘当初是为了减慢打字员的速度而设计的?我们之所以从来不去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市面上卖的键盘都是这样的,而我们也已经习惯了。

在物理学中,一切有质量的物体都有惯性,一旦开始运动,它就会保持一个运动的势头,直到有其他的力阻止它为止,这就是路径依赖的初始概念。

如今,这个概念被广泛运用,当人们选择、并习惯某种思考方式或行为模式之后,因保持惯性而不愿改变的情况,也被称为路径依赖。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释路径依赖产生的原因:
1当你做出某个选择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合适的理由支持你做出选择。在选择之后,惯性会让你不断加深对这个选择的肯定,让你越陷越深;
2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思维和行为上的惰性,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不愿意做出改变;
3人们在做出选择时,不但会有思想上的付出,还会有其他方面的投入。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到曾经花费的成本,然后继续下去;
4改变带来的结果是未知的,而当前的选择是已知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就无法重新做出选择。

路径依赖与思维定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既可以指思想习惯的固化,也可以指行为模式的固化,后者仅指思考逻辑上的固化。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经验的产物。

2.3  思维个性
说到个性大家其实都很熟悉,但你知道思维也有个性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会如何处理问题,做出哪些决定,都取决于你的思维个性。

我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会让那些与自己习惯相近的人靠近自己,最后成为一个群体。这种互相吸引的行为本质上带来了沟通成本的降低。积极的人更倾向于和积极的人交朋友,反之消极的人身边通常也围着一些消极的人。

作者把思维个性主要分成积极和消极两种:
●如果你拥有的是积极的思维个性,那么可能在一些地方得到帮助。但是它的局限在于,你看待问题的时候总是站在积极的角度,而无法注意到那些可能带来危险的因素;
●消极的思维个性更加有害,它会让你不自觉地用消极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得出一些悲观的结论。时间长了,你就会陷入虚无的恐惧中。

因此,对于同样的问题或者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你的思维个性将导致你只能发现事物的某一方面特性,而无法观察到事物的整体。

2.4  眼见未必为实
你一定听过眼见为实这个词,但眼见未必为实。

我们在面对外界事物的时候,首先大都是通过视觉来观察和感受的。我们会用眼睛来观察一件事物是「怎样」的,并对它产生第一印象。很多人都对自己所看到的事情深信不疑,认为这就是真相。当你对他产生怀疑,他就会说,这是我亲眼看到的,怎么会有错呢?

但是,看到的东西就一定是真实的吗?你的眼睛是否会欺骗你,甚至误导你呢?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我们在看问题时都会带有主观色彩
○看到警察打人就一定是警察滥用职权?看到老人被一辆豪车撞到,就一定是车主仗势欺人?
○其实不尽然,你看到的东西并不完全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且不说对信息的掌握不完全,就算完全掌握了信息,我们依然会受到主观意愿的影响,导致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事实」认定。
第二,视觉独特的形成过程会导致视错觉的发生
○我们之所以认为自己「看见」了某种东西,是由于光线通过眼睛汇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感知到光影的信息,将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中,大脑随后做出「看见」的反应。
○但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人眼的生理结构,一个物体所处的位置可能无法在视网膜上形成投影,我们就说它处于眼睛的盲点

与此同时,视网膜还存在一种截留现象,也就是说投影到视网膜上的信息,要过上一小会儿才会消失。比如你盯着一盏灯看上几秒,此时闭上眼睛,你会发现依然能够「看到」灯的光亮,即使睁开眼睛,灯的光亮还是会投影到你新看到的画面之上。

不管是视觉盲点还是截留现象,都会在生理上造成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与事实之间存在差异。

因此,由于主观色彩以及眼睛的生理结构,我们所看见的事物,不见得就是真的「事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容易受到主观色彩的影响,而对事物产生偏离真实的判断。

2.5  盲目评价
当我们在排队等车的时候,如果有人插队,我们会本能地排斥,认为这个人不具备基本的礼貌和社会公德。驾车在路上行驶时,也会遇到其他车辆突然变道。这时我们除了会心生怒气之外,还会暗骂对方「驾照是买的吗?」。

这些评价看似都是有道理的,却都有一个根本的错误,那就是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而没有考虑到对方是否有自己的理由。比如,插队的人可能有十万火急的事需要处理,突然变道的人可能是要赶着送人去医院。

当一个人做出了和你有显著区别的事时,你首先想到的通常不是这个人遇到了什么问题,而是会本能地认为他做得不对。就像前面几个例子讲的那样,你不会意识到对方可能遇到了困难,只会觉得自己被冒犯了。但是当你成为别人眼中那个打破常规的人时,你反而会极度渴望他人的理解,希望他们能体会到你的困难之处。

比如当你有急事想要插队时,你会觉得自己已经足够礼貌地征求了他人的意见并得到了同意,但是队伍末端距离你很远的人肯定不会这么想。他们会像之前遇到插队之人一样,对你进行攻击。

这时你也会很生气,觉得对方不够宽容,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本来就在于自己的插队行为。

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会存在不同。而人们总是习惯于用个人的经历和个性来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和判断,却不会留意对方的处境。

有时候,即便我们最终知道了他人所处的环境和我们有所不同,仍然会做出倾向于自己的判断。因为我们的大脑认为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其他更有价值的思考上去,因此对那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人和事,就容易做出完全主观的评价。

无论是对外界的事物还是他人做出评价,都要求我们具备较高的水平。如果本身的知识储备不够,就不要轻易地发表评价,否则就会贻笑大方。而那些不认真的评价也代表了缺乏思考,会让人质疑你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性。

2.6  过度思考
思考本来是一件对我们有益的事,但是和不懂得怎样思考一样,还存在一种与思考有关的不好的现象,那就是过度思考。

有那么一些人,头脑一刻不停地转动,总是让自己陷入焦虑的状态,像是得病了一样。无论是多么简单的事,在他们这里都会变得无比复杂。一个毫不起眼的问题,都会被他们认为是天大的困难,并且因为感到难以解决而变得十分痛苦。

即便一个问题已经被成功解决了,他们也会在解答的过程中发现某些挫折。所有人和事在他们眼里都是充满矛盾的,需要不停地思考、分析和判断。

对于这些思考过度的人来说,任何事情都不简单。明明是一个直白的意思,他们一定要加以曲解。这种病态的倾向使他们无法正常地完成一件事情或解决一个问题,要么效率低下,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要么半途而废,根本无法完成。

如果你也存在上面所说的这些情况,那么可能就会犯过度思考的错误。

三、变换思考方向
找到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比思考本身更加重要。如果我们在某一个问题上滞留很久而得不到好的答案,很有可能是我们的思考方向不对。当我们用不同的思路和角度来思考问题时,就能够得出尽可能多的结论,这会给人带来更多启示。

3.1  全局视角
很多人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总是先从事物本身着手。这样虽然也能解决问题,但效率往往不高,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比较僵化。如果能跳开事物本身,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先对事物及其外部环境做出一个具体而全面的分析,就能事半功倍,解决方法也会更加巧妙。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博士,曾经在美国西部铁路局做电报员。有一天他正在值班,突然收到一封加急电报,电报里说一列货车堵在了一条单轨铁路线上长达4个小时,不知道如何处理,请铁路局长批示。卡内基急忙去通知局长,却发现局长不在。

因为铁路运输系统十分复杂和精密,因此所有列车的调度命令都必须由局长下达。如果其他人擅自调度列车,会被立即开除。但是卡内基知道,如果这列货车继续堵塞在路上,将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于是他来到局长办公室,仔细研究铁路运行图,发现了导致货车堵塞的原因。然后,他以局长的名义签署了调度令,在他的调度之下,铁路很快就恢复了通行。

事后,卡内基不仅没被开除,没过多久,还被推荐为宾州铁路局局长。

这个西部铁路局局长对卡内基说,一个平庸的人只会做好眼前的事情,但是一个非凡的人会站在更高的地方,从全局看问题。

看问题的角度往往决定了我们最终能够取得怎样的结果,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能只流于表面,而是要全方位地观察事物,要让自己的眼光放得更加广阔和长远,尽量从最佳的角度全面地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3.2  逆向思维
有一位妈妈和她的女儿在聊天,女儿说:妈妈每天过得真开心。妈妈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女儿回答:因为妈妈不需要做作业啊。妈妈笑着对女儿说:那么我帮你写作业,然后你来检查妈妈做得对不对,好不好?女儿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这位妈妈很快就做完了作业,女儿在给她检查作业的时候,不但指出了她的错误,还给她进行了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女儿没有觉得累,反而感到十分开心,因此她不会注意到,为什么妈妈几乎把每道题都做错了。

让本来是「做作业」的孩子,转变为「检查作业」的老师,既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让孩子学习的目的,这就是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把一些常见的思考顺序颠倒过来,从反方向来进行思考。一方面,逆向思维能够用来解决一些相对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逆向思维还能够让你避免从众,从思维的惯性中摆脱出来。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六种逆向方法。

3.2.1  方位逆向
方位逆向有一个更通俗的词语,叫换位思考。但凡涉及人与人之间交往,都有方位逆向的用武之地。

工作中与同事、上司、谈判对象、商业合作伙伴的相处,家庭中与父母、子女、爱人的交流,都需要用到方位逆向。

当双方产生矛盾、陷入僵局时,摆事实讲道理或许都不能让矛盾双方达成谅解,因为各说各理,都认为自己受到了对方的伤害。

这时,如果你能变换思考的视角,站到对方的立场看一看,或许就会有新的发现。

就合作而言,如果你对解决问题有自己的建议,那么应该表达出这样做会为双方带来怎样的好处,而不是开口就说「这件事得这样做」。你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考虑怎样能先让对方获益,同时又满足自己的需要。

就竞争而言,如果有人就某事向你提问,先不要单纯地回答自己的想法,而是要考虑到这件事会对双方造成哪些影响。当你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清楚对方的动机时,你才懂得对方作判断的依据和立场,你才能做出最有利于你自己的回答。

有时一次换位思考就能让你改变自己的认知,但有时或许需要多次。逆向思考也需要不断升华,这是因为当你做逆向思考时,对方也在做着同样的思考。

3.2.2  属性逆向
要想扑灭火焰,有很多种方式,可如果用火来灭火,很多人都会认为绝不可能。但是,美国林业局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以火灭火是防止森林火灾的好办法。

因为全球变暖,一些极端天气时有出现,因此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给生活在森林周边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为森林中不但有高大的乔木,还有低矮的灌木和杂草等,在火灾发生时这些灌木不但会堵塞抢救通道,还会使火势迅速蔓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林业局使用了一种与常人的思维完全相反的办法,那就是进行人为的放火,在森林中制造出一条通道。这样不仅能够让森林中的空气变得更加流通,还能开辟出一条救火通道,有利于扑灭初期火灾。

现在,这种方法被很多国家和地区引进,在防森林大火方面成绩卓著。

「以火灭火」就是属性逆向,它的主要运用就是从事物的属性出发进行逆向思维,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3.2.3  因果逆向
纽约的华尔街上,银行林立。一天,一个衣着考究、犹太人打扮的先生来到一家银行的信贷部,表示自己有贷款需求。信贷部经理闻讯赶来,不失礼节地快速打量了一下这位先生,发现他穿着量身定制的高级西装,戴着名贵的手表,连领带夹和袖口上也镶着钻石。

经理心想,今天又会有一笔大业务了。于是他高兴地问道:「先生,请问您需要多少资金?我们十分乐意提供。」这时,这位犹太先生说:「我需要1美元,谢谢。」

银行经理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问了一遍,得到的答案仍然是1美元。经理感到有些蹊跷,于是继续说道:「如果要贷款,需要提供抵押和资产证明。」犹太先生表示,担保和抵押毫无问题,并从手提包里拿出了一堆债券,这些债券的价值足足有50万美元。

他问经理,这些抵押是否足够。经理更加奇怪了,但是这位先生的态度很明显,他并不是在开玩笑。于是经理按照惯例对贷款条件做出说明,贷款1美元,每年要向银行支付6%的利息。如果到期偿还贷款,抵押物就会原封不动地返还。犹太先生表示同意,并且马上签订了贷款合同。

当他准备离开银行时,经理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疑问:「您手里明明已经有了50万美元,为什么还要进行一笔这样的贷款呢?」犹太人笑了。他说,他今天早些时候去了其他几家银行,想要开设一个保险箱,存放他手里的这些债券。

但是他发现,每家银行的保险箱都需要一笔不菲的开户费和报关费。犹太人的精明这时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来,他以这些债券作抵押,这些就变成了银行的财产。银行自会妥善保管这些财产,而他只需要付出1美元的6%—也就是6美分,来当作报酬。

「想存放债券」是因,「放在银行保管」是果;而银行只保管两类资产,一类是放在保险箱里的客户的财产,一类是自己的财产(比如客户的抵押品)。

犹太人从「放在银行保管」这个结果的角度出发,想到用「抵押给银行」来代替「开设保险柜」,最终实现「存放债券」的目的,就是一次精彩的因果逆向。

3.2.4  原理逆向
你知道人们是如何给网球充气的吗?很多球类都有专门的充气孔,比如篮球、足球和排球等。但是网球是一种全封闭的球体,没有充气孔,那么如果网球漏气了,该怎样充气呢?首先我们要思考的就是,网球为什么会漏气?漏气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网球内部充满气体,因此压强比外界的压强要高很多。气体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开始从网球表面的缝隙向外缓慢泄漏,最终造成网球内部气体不足,失去弹性。

知道这个原理之后,就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思考:网球漏气是因为内部压强大于外部压强,那么只要让外部压强大于内部压强,空气就会向网球内部流动了。

因此,为了给网球充气,我们使用一个可以密封的坚固容器,把网球放在里面,然后向容器内注入气体。当容器里的压强足够大时,空气就会进入网球,过上一会儿,网球就又恢复弹性了。

所谓原理逆向,就是从事物的原理出发,通过逆向思维来寻找解决问题思路的方法。

3.2.5  结构逆向
在制造行业,产品结构的设计很重要,人们一般都从正向去思考,但换个角度,从结构去反推,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我们在进行烹调时,非常讨厌食材煳锅的现象,这是加热的问题,还是锅本身的材料问题?

日本的一位家庭主妇对此进行了一番逆向思考。她发现加热使锅底受热过多,所以会形成煳锅现象,她就想把加热的位置加以改变。

经过多次尝试,她最后在锅盖安装上电炉丝,对锅的受热结构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受热面积,因此缩短了烹调时间,也解决了锅底受热过多的问题,这样的锅就不会再煳了。

从事物的结构出发,运用逆向思考的方法,就是结构逆向。

3.2.6  缺点逆用
说起缺点,人们都会持否定的态度,但聪明的人会因势利导,将缺点转换成优点,将短处变为长处,把劣势转变为优势,甚至把垃圾变换为宝贝。

1974年,位于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因为年久失修,需要进行翻新和加固工程。工程结束后,留下了很多建筑垃圾。这些垃圾长时间无人清运,因为纽约州垃圾处理的标准非常严苛,如果接手了这个工作,不但盈利难以保证,甚至还会因为无法达到标准而被州政府起诉。

此时,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在法国得到了这个消息,他马上来到纽约,接下了这项庞大的垃圾处理工程。但是,他没有单纯地把垃圾运走,而是充分利用了垃圾中值钱的东西。

例如,垃圾中有从女神像上清除的废旧金属,被他熔化后重新铸造成小型的自由女神像出售,并标明:来自女神像本身。废弃的铅和铝被做成了钥匙的形状,意思是能够打开纽约的大门。更绝的是,连从女神像上清扫下来的灰尘,都被他卖给了纽约的各大花店。

通过这笔生意,麦考尔赚了350万美金,这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时的铜价格十分低廉,而他通过制成工艺品后出售,让同样重量的铜价格翻了1万倍。

本来被认为是「翻修女神像产生的建筑垃圾」,却被转换成了「来自女神像本身的宝贝」,就是缺点逆用。

四、有效提高思考效率
4.1  极端思维
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时需要我们从一些极端的角度来考虑。极端的情形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底线思维,一种是极限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判断问题,得出更加完备的结论。

底线思维就是预想一个能够达到的最低目标,并且尽一切努力去实现它。底线思维反映的是,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的预判已经达到最坏的程度,能够出现的结果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现在的情形到了最糟糕的程度,不会再恶化下去了;另一种是在这样的谷底可能实现反弹。

因此,底线思维背后的逻辑是,如果处在最坏的情况下,那么一切努力都将使情况变得更好。如果能够用这种思维来思考问题,在面对困难时就会克服恐惧,充满希望地迎接任何可能。

极限思维就是把所有影响问题的因素都考虑到极致,当进行极端假设时,一些本来复杂的问题也会显露出答案。如果说底线思维是放手一搏,那么极限思维就是充分利用所有条件和思维能力,是一种技巧性更强的思维模式。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需要用到极限思维。

我们都听说过牛顿和苹果的故事。牛顿通过树上落下的苹果联想到引力,并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但实际情况是,牛顿并非只是因为一个苹果就得出了这一重大发现,而是沿着这条线索用极限的方式加以思考。

苹果树如果继续长高,苹果仍然会落到地上吗?

如果苹果树能够一直长高,直到月亮的高度,那么苹果就会落到月亮上。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上,苹果会飘浮在太空中,无法落向地球,也不会落向月亮。

如果有这个临界点,那它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

这引起了牛顿深深的思考,并最终促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很多情况下,用极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在合理范围内,做一个思考的「极端分子」。

4.2  减法思维
过去,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中,人们的思维都在做着加法,总在发现生活中缺少什么,需要补充什么,增加什么。比如某个配置已经有了,就琢磨着再增加个功能。

比如一个充电宝,只能充一个手机哪里够,至少有两个USB输出口,不仅如此,还要加上电筒功能,有的甚至还可以当做移动存储。但实际上,你常用的功能能有几项呢?而当这个充电宝拥有这么多功能的时候,体积变大、重量提高、携带不便都是必然的结果。

思考也是这样,当你思考得越多的时候,大脑的负担就越重,很多时候反而会降低你思考的效率。因此不要总想着「增加」什么,而应该有意识地「减少」什么。

哈佛大学在管理课程中就贯穿着这样一条理念:要是在某一产品中增加一个部件或功能,如何减少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考虑一下能否不要这个部件;其次的办法是:能否改进已有的部件增加相应的功能;实在不行,再考虑如何减少该部件的成本问题。

可见,几种方案都围绕着减法在做文章,在扬弃中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减法思维的核心就在于删除不必要的东西,比如思考的内容、产品的功能、行动的步骤等等,不管是思维还是行动都应该直指目标,减去多余的负担,进而提高思考效率、行动效率,节约成本、节约时间、节省精力。

4.3  七步思考法
当我们被复杂的问题纠缠而无所适从的时候,可以采用七步思考法,厘清思维的重点。

所谓七步思考法,就是从七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并加以分析,按照实际情况判断哪个角度的问题更加重要。有时要考虑到所有的七个层面,有时只需要考虑其中的几个就够了。

这七个因素分别是:
1为什么这样做?
2要做些什么?
3谁是你的合作伙伴?
4何时开始?
5何时结束?
6怎样去做?
7做这些事都需要准备些什么?

这七个角度几乎包括了思考中所有需要注意的事项,因此能让思考变得更加全面。利用七步思考法对问题进行分解,能直接看到问题的核心,进而使问题变得更有条理。

尽管外界的事物越来越复杂,我们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困难,但是只要懂得分析问题的方法,并且有效地进行运用,就总能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

4.4  整合思维
当下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它们缺少逻辑的联系,缺少类型的划分,因此在作用于我们的大脑时,也自然是混乱无序的。要在这样的时代追求进步甚至成功,除了要能对各种信息流进行快速的收集、甄选、处理外,还要能接纳两种甚至更多数量的不同观点。

而当遇到观点冲突时,要做的不是单纯地判断是与不是,而是从不同观点中吸纳合理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有利于自身立场和目标实现的观点。要做到这些,就要学会整合思维。

整合思维,就是通过对一些貌似杂乱无章,甚至相互对立的信息或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有利于我们思考和行动的依据。

运用整合思维有四个步骤:

第一,整合要对各种因素加以考虑;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事件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做出统筹安排,既接纳对立,又形成合力,既关注主导因素,又不忽略其他因素。

第二,对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所有的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必然有一定联系,各种联系有时甚至表现得复杂,这就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出发,做细致入微的分析,通过多侧面和全方位的观察,理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对各种因素做出整合;在明确了事物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就要运用全局视角,从总体架构上去分析;根据重要程度做出一定的排序,不仅不要将问题拆分,还要将分散的部分整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基于你最初思考和行动的目的,发现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之间产生的影响。

第四,作出判断、采取行动。

4.5  灵活思考
我们经常会被一些创意十足的广告,或者身边朋友的奇思妙想所惊艳,有时甚至会感慨:为什么我就想不到呢?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我们思考的灵活性不够。

好在思考的灵活性是可以培养的,接下来我就介绍一下激发思考灵活性的四个方法:

第一,培养迁移能力。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举一反三,将一种知识、一种能力,在新的情景下运用和发挥。我们有些人学了某些知识,在这里会运用了,换了一种场合就不知所措。死记硬背的结果往往就是这样一种局面。当然,迁移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有机地结合,是知识体系的贯通和融合。

第二,抛弃标准思维。许多学生在解答各类题目时,往往会按照一种思路去寻找答案。似乎在「标准答案」之外,还有一种「标准思维」在左右着他们。其实,标准是有,但未必就是仅此一种,我们应该主动抛弃「标准思维」,拥抱多向思维,灵活变通,这样才能打开思路。

第三,在阅读上下功夫,通过阅读不同的文章培养思考的灵活性。一方面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同时,好的文章体现着作者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不管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还是谋篇布局,甚至写作形式,好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第四,有意识地积累知识。要使自己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除了注意方法上的培养,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外,还要注意打牢知识的根基,任何形式的创新思考都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

同时还要注意跨学科,甚至杂学的积累,这些都会对我们锻炼思维灵活性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五、实用的工具
运用这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思考。

5.1  思维导图
大脑在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时候,每个信息在某一时刻都会作为思考中最主要的部分,它会成为一个中心,向四周发散。发散出去的这些信息彼此连接,连接点可能又会成为下一时刻的思考重点。

这种情况不断地在脑海中循环,所有的信息都连成一片。这个成系统的信息框架就成为你的记忆和知识储备,你所知的一切都保存在这里。

思维导图能够通过对关键信息点的划线连接,使这个成系统的信息框架大大简化,让大脑直观地意识到在哪个节点该调取哪些数据,进行何种思考。

因此,思维导图能够让记忆存储和知识结构变得更加便于管理,提高工作和思考的效率。除此之外,思维导图还能充分诱发你的想象力。

你可以随便思考一件事或者一样东西。比如你面前有一个苹果,你就根据这个苹果画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这张图的中心就是这个苹果,然后你可以从中分出几条分支,比如说3个,然后开动脑筋,给这3个分支都填满内容。
这样一来,你就从一件事物中得到了3个信息,并能够带来3个可能的结果。随后,你可以在每个分支上再画出3个分支,再次发挥想象,填满内容。
只需要一会儿工夫,你就得到了9个结果。每个节点上的信息都能够再次加以发散,这将会让你得到的结果呈几何级数增长。事实上,如果你愿意,这种想象的发散几乎是没有穷尽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节点再次发散出的结果,并不一定和发散到这个节点之前的原点有关,不要让你的思想受到束缚。
在比如说,你可以从绿色想到邮筒,又会从邮筒想到信件,但是绿色和信件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5.2  六顶思考帽
由于有专门的书籍《六顶思考帽》介绍,因此这里只做简单的介绍。

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博诺创立了一种流行的思维训练模式:六顶思考帽。这种思维模型能够让几种思维模式同时在不同轨道上运行,并且互不干扰。

什么是六顶思考帽呢?这里的帽子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把六种思维模式用六种颜色的帽子来代表。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分类,这六种颜色分别是白色、黄色、黑色、红色、绿色和蓝色,代表不同的类型。

●白色思考帽,代表的是询问,与会者只表述事实和罗列数据
●黄色思考帽,代表的是分析眼前的事实,与会者进行收益评价,并给予肯定
●黑色思考帽,代表的是谨慎,与会者只考虑否定和质疑
●红色思考帽,代表强烈的情绪,与会者可直接地表达,甚至大胆地预测
●绿色思考帽,代表着创新和发展,与会者可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蓝色思考帽,能管理人们的思维,与会者可决定思考的顺序,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或者要用到哪顶帽子

争论一件事到底是对是错并没有意义,重要的是该如何得到发展和改进,利用六顶思考帽,可以避免产生混乱,争取大多数人的认同和共鸣,并且使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能为解决问题贡献力量。

当我们学会了用六顶思考帽这个工具来理清思路,就能在面对不同问题或者局面时选择不同的思维模式,进而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做哪些决定,以及这些决定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5.3  树状分析法
一个问题有很多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就是一层一层的树冠,而每一层中又有很多树枝和分杈,这些就是每个因素中更具体的影响条件,利用画图的方法,把一个主问题的各因素像描绘树干一样一一列出,进而对每个因素进行分析,就是树状分析法。

使用这个方法的原则,是在确保不重叠和不遗漏的前提下,尽量找到所有与问题有关的证据或理由。不重叠,意味着彼此独立,这样才能保证不会出现重复的因素来干扰我们的思路,加大分析和筛选的难度。不遗漏,意味着要尽量列出每一个因素,进而确保分析的全面性。

运用树状分析法还要注意三个方面:
1每一个因素的扩展都是和原问题有关的,不能随意想象,这也是树状分析法和思维导图的区别
2在列举各因素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确定优先顺序,才能提高思考的效率
3最后,在给问题区分层次的时候,要注意保持思考的完整性,不要忽略了各层次、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则就会以偏概全、顾此失彼

5.4  持续学习
人类用了数十万年的时间才从旧石器时代进入农耕文明,但是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只经历了几百年时间。在20世纪,科学知识的总量提高一倍需要50年的时间,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这个时间缩短到了原来的1/10,只需要5年。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的知识水平可能只需要一两个月就会翻一番。

因此,不管你是读的本科还是研究生,当你毕业的那天其实就意味着你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了,如果想跟上时代的节奏,就要学会持续学习。

持续学习的目的在于知识储备的不断更新,在于生存技能的不断熟练与升级,在于不仅不被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淘汰,还要在其中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有人可能会说:我每天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学习呢?其实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往往不是整段整段的时间,而是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

结语
回首前言所提出的问题,书中所讲的思考方法是不是「早有耳闻」?可在此之前我们真正掌握的方法有几个呢?实践当中我们运用过的方法又有几个呢?读完之后,我们也能明白,思考能力的锻炼是无止境的,空杯心态尤为重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积极思考的力量

阿贝.迪迈特是哈佛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的资深教授,特别是思维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他为美国心理教育学作出了杰出贡献。迪迈特教授关于思考方面的著作被译成38种文字,尤其...

by:修心510

《当下的力量2》(全书完)

《当下的力量2》共有十章,探讨的内容从“寂静与宁静”、“超越头脑的思考”,直到“小我与痛苦的终结”。在书中,作者将自己新近心灵成长历程整合并深化,以古典箴言式的...

by:宁静是扇敞开的门

重新思考-知所未知的力量

智力通常被视为思考和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如今瞬息万变的世界中,重新思考和忘却已知可能才是最重要的技能。全球形势和政治的急剧变化,迫使很多人不得不重新...

by:MOON爸爸

积极思考的力量|人生成败的因与果

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统计,美国的企业每年因消极因素带来的损失大约有30亿美元。这些损失主要来自闲谈、苦恼、抱怨、暗地里打击别人的积极性等所导致的生产力下降。消...

by:碎片化阅读

《思考的力量》- 成就更好的自己

本专辑讲述思考可以带来的9大力量,包括:1.更了解自己;2.更有的放矢;3.目标更清晰;4.遇事更冷静;5.思路更敏捷;6.决策更果断;7.更有成就感;8.心态...

by:黎雅之声

《积极思考的力量》人生成败的因与果

本书最大的优点是,书中许多实用而有效的办法适合任何级别、任何部门、任何职务的企业界人士;本书会将人们的消极行为转化成积极的行动,使你战胜最艰难的挑战,赢得最积...

by:西城大聪明

重新思考:知所未知的力量|第六仙子演播

知所未知的力量是指我们在面对未知、不确定或超出我们已有知识和经验范围的领域时所具备的能力和潜力。它是一种深入探索、开放学习和主动创新的态度,帮助我们不断突破现有...

by:第六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