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爸妈上学后,我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2023-07-03 23:30:0013:48 490
所属专辑:ins生活
声音简介

50禁的地方,是什么样?

终于报名成功的王大爷兴奋地和朋友炫耀:“年轻时没玩过的东西,终于能玩个够了。”

像是一群已经填好人生试卷的考生,彼此心照不宣地擦掉所有正确答案,让时光倒流30年,在倒计时中再纯粹地玩一次过家家。

这里就是老年大学。

50岁以下禁止入内的幼儿园、全员老人的热血高校、不同赛道人生的同一终点线。

以下,是在这座乌托邦发生着的真实故事——

上岸

上学的念头,在我妈心里藏了很久,逐渐成了执念。

她掰着手指头掐日子,50岁生日一过,立刻轻车熟路点开老年大学公众号报名。可直到55岁那一年,她才终于挤进去,“老年人上学,比买房摇号还难。”

没错,如今老年大学的火爆程度,确实要靠“挤”。

一方面,有限资源和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导致“上岸”难。另一方面,这里独特的报名机制更加剧了一座难求的局面。老年大学采取“学位顺延制”,这意味着,只要报名成功且不退学,就能一直“蹲级”,永不毕业。

因此,一所老年大学往往拥有80%以上的蹲级生。余下为数不多的空位,才以摇号形式随机发放offer。

像我妈这样摇号成功的便是幸运的极少数。对门邻居刘阿姨甚至比我妈还大几岁,备战多年,仍未上岸。

老伴去世,儿子成家后不在身边,孙子上幼儿园也不需要她带。常常饭做了一大桌,自己又吃不完,刘阿姨只能敲门热情地拉上我,吃饱喝足临走前才不好意思地打听,“你妈妈去的是什么地方,能不能帮我也报个名?”

像刘阿姨这样企图以老年大学为“孤独逃离”跳板的老人几乎占据了老年大学的半壁江山。有一句话对他们形容得十分准确——看上去忙叨叨的,其实心里空落落的。

老一辈比较惨的一个地方,是一辈子没有“停”的概念。

年轻时为父母子女而活,老了为孙子孙女而活。当撕掉一切标签,没了前缀,极度自由情况下的人反而会产生巨大自我怀疑。关于“想做什么”的问题,这些知天命的老人依旧和20出头的愣头青一样,答不上来。

而为排队等待人生终点的他们画上最后一条起跑线的,正是老年大学。

像溺水的人抓住最后一根稻草,50+大军一头扎进校园,企图重新掌控生活的方向盘。

校园“潜规则”

开学第一天,我妈懵了。

身边坐的同学不是局长、就是干部,履历个个吊打大厂精英。但学习态度,那几乎没有。

小时候上学,多少有被管着的成分在,但显然这样的刻板印象并不能惯性地代入到老年大学。在这里,师生间的尊卑界线模糊,甚至完全消失。

更准确地说,老年大学更像是成人版幼儿园。

班主任不再拥有绝对权威,学生蹲级多年熬走老师,最后“篡位”成功的例子并不罕见;而有了最大程度自由空间的50+学生们,则演绎起了现实版“热血高校”。

一开始,新同学们还礼貌性地遵守课堂纪律,在“蹲龄”十几年老油条的带领下,也逐渐全员放飞自我。

我妈坐倒数第一排,一个可以将所有同学的小动作尽收眼底的位置。由她所捕捉的老年大学实况总能让我一次又一次陷入沉思。

以下,是我的母亲第一时间从现场传回的报道。

上课吃东西,只是老同学们的基本操作。吃脆桃的,吃蜜饯的,最野的阿姨还带了一套茶具,在课桌上当着越剧老师面一字排开。

我妈偷拍同学吃东西

睡觉,在普通大学课堂上通常代表一种沉默的对抗。但对于老年大学的学生来说,这一行为更多来自身体状况的无奈。

诗词鉴赏课上,朗读时间不过10分钟,教室里的鼾声已开始此起彼伏。或许对于这些老同学来说,人生前几十年也只不过是看起来真实一点的梦境而已。

与教室画风再格格不入的画面,在老年大学课堂上都可能是常态。

一位爱好织毛衣的阿姨,从春天织到冬天,织完再拆,再织,再拆,雷打不动。班主任走到旁边,她终于放下毛线把手摸向书包,“老师,我知道我平时很调皮……”说着掏出两支跌打损伤药膏,推搡着塞进老师手里。

据我妈的不完全统计,在老年大学,每堂课老师至少被凤凰传奇打断3次以上。其中,一半学生忘记把手机调成静音,另一半则根本不会调。

每当铃声响起就有一位学生缓缓起身,歉意地向大家摆摆手走到走廊接听,但他们通常走不快,老年机声音又大得离谱。好不容易停了,其他学生又开始低声跟唱,意犹未尽。

在普通大学逃课是大忌,而在老年大学,课桌上常驻的每一个血压仪都在提醒:要学习,更要注意身体。

出于人道关怀,班主任几乎默认,请假条只要交了就一律通过,哪怕是“正在跟保安吵架”这种离谱理由。

但即便如此,每天仍有部分同学无故缺课。并非身体变故,对于他们来说,如何正确使用微信才是更要紧的问题。

在老年大学新生的第一堂课,比起同学们的自我介绍,指导使用微信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光是进群这一步,就已经让半数同学败下阵来。接下来,关于如何正确区分群昵称和群聊名称,同学们只能排好队,一个个把手机交给班主任帮忙修改。

在如此慵懒彪悍的学习氛围下,半个月下来,我妈终于被带坏了。

16点下课,16点02分我就抓到她坐在家里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猕猴桃。

“你不是16点下课吗?!”

“对啊!我逃课啦!”(理直气壮)

逼问下她终于老实交代,越剧老师让同学们上台表演,她害羞所以从后门溜了,还炫耀起来这就是坐最后一排的好处。

那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像极了一个叛逆的高中生。

这可得好好教育。

老年大学可是重中之重,不能输在终点线上啊!当年她的那些唠叨,终于等到这一天我能名正言顺还回去:

“学校真是个大染缸!”

“学习是为谁学的?骗得了老师骗得了自己吗!”

“我这可都是为你好,到老了有你哭的!”

……

送老妈上学2年,我终于活成了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试卷

我妈其实只有高中毕业,读大学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我上大学时她就三天两头往我学校跑,借口看我,实则来感受校园氛围。如今我们身份对换,成了我羡慕她的老年大学,每天以接她放学为借口提前感受退休的乐趣。

与传统大学的教育目的不同,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出发点更多来自“玩”。学习“怎么玩”是老同学们上课的目的,同时也是老年大学教学的内容。

老年大学的课程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其中中医养生、摄影、舞蹈都是大热门,甚至新开设的智能手机、英语口语、电脑基础等新兴课程更有着超高人气。

除了越剧,我妈还报名了诗词鉴赏课,每天早饭前抱着书摇头晃脑,十分乐在其中。

一开始给我妈报名,我觉得上学顶多就是帮她打发一下时间,换个生活模式。

但2年下来,我妈身上确实发生着一些变化。

最明显的变化在于“求知欲”。要知道,一个经历过人生风浪的人,是很难像6岁小孩一样经常问“为什么”。在我看来这是极其诡异的一件事。

以前她总把我看作权威。看电视剧聊到一些历史人物,她随口一问,我偶尔糊弄编一下,她都深信不疑。

后来她的问题越来越刁钻,我那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总在她连珠炮似的“为什么”前败下阵来。

再看电视剧,她开始主动翻史书,查百度,还能和教材上的知识融会贯通,真性情时还能对着窗外背出两句李白的诗。

你问现在?现在我根本接不上话。

老母亲翅膀硬了,我感到很欣慰。

接我妈放学的一个下午,远远看见刘阿姨在公园散步,和一群旗袍打扮的阿姨们站在一起。

你绝对想不到,60岁满头银发的阿姨穿上旗袍后能有多么光彩照人。

从前我以为补课班只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却没想到有一天同样能服务于老年群体。

多年上岸失败的刘阿姨终于放弃执着于老年大学,选择在私立老年培训班报了名。

比起正规老年大学,私立学校限制更少,课程设置也更加大胆,像刘阿姨报名的中老年模特班就是人气最高的明星课程。

如果你也在小区里经常看到一群满头白发,却把旗袍穿得大胆花俏的老太太们自信走 T 台,那大概率就是老姐妹们在排练课后作业。

在这些姐姐们身上,哪里还看得到暮气,在夕阳的余晖下挺直腰杆,迈开步子,光芒掩盖了那些皱纹。

老年大学更像一个乌托邦装置,只有在某种角色扮演的机制里,一些已退化的东西得以跨越时间长河重生。

像是一群已经填好试卷的考生,彼此心照不宣地擦掉所有正确答案,让时光倒流30年,在倒计时中再纯粹地玩一次过家家。

但人生这份试卷,她们已不需要谁来打分。

缺席

乌托邦之外更现实的是,老人的身体状况从不会以赤诚的意志为转移。

一方面,同学们沉迷于老来俏的虚假繁荣中;另一方面,那些永久缺席的同学也在反复提醒着:活得再像年轻人,也不可能真正成为时间的漏网之鱼。

中秋节,太阳很足,爱织毛衣的阿姨罕见地旷了课。班主任晚上在群里发通知,毛衣阿姨心梗去世了。

其他同学倒是看不出什么情绪,几个回复了一路走好之类的客套话。第二天依旧正常上课、吃零食、打呼噜。傍晚,公交站牌下挤满了大妈大爷,一群花花绿绿中终于有人叹口气,“才70 多岁,这么年轻就走了。”

死亡成了房间里的粉红色大象,越努力不想,它的存在反而越清晰。

“人类无法抵抗衰老,找到活着的意义才是比拧巴更重要的事。”教诗词鉴赏的老头打扮得非常气派,虽没透露过具体年纪,但一头花白的长发出卖了他比班里年纪最大的同学还要大上一轮的事实。

我实在好奇老年大学理想和现实的撕裂感的问题,于是专门找到老头请教。这段话便是今天他在微信上的回复。

透过手机,我好像亲眼看到了那个出门前把皮鞋擦得锃亮,打上发蜡,精心搭配马甲西裤的帅老头。

某种程度上,比起学习环境,老年大学的意义更多来自这些终点线前不那么着急冲刺的人。

在一眼就看到尽头的人生时刻,仍有人一路高喊着证明,他们能重新找回生活规律和秩序。

刘阿姨依旧独居,但每天开始有大把事情忙活。

上午8点准时到培训班学习走台步,中午和同班姐妹们一起探店约饭。培训班帮她们报名了市里的比赛后,晚上5点一到,阿姨们回家换好旗袍准时在小区凉亭排练。顺便叫上隔壁摄影班的老法师帮拍照发朋友圈。

她不再做一大桌子吃不完的饭,但隔三差五还会叫我过去,帮挑挑哪条旗袍最好看,再教她如何领优惠券下单。

我妈依然偶尔逃课,晚上电视剧看得起劲,第二天再起大早补作业。

怪不得我总是临时抱佛脚,果然,一切答案都在基因里。

她的好奇心也越来越旺盛。还有了更惊喜的变化,她变得更“自私”了。

老一辈大多天生被某种东西束缚,很少真正热爱着什么。

而现在,我妈会认真思考,她想学英语、学二胡,对任何一种可能性都来者不拒。

她更加坚定地认同,年龄数字越增加不只意味着衰老,同样意味着她越有更多时间探索未知的自己。

今年春节邻居来串门,看见我妈新买的初级英语书,像小学生终于抓住了同学把柄一样在饭桌上传阅。

“一把年纪还学上洋文了,给我们表演朗读一段?哈哈哈!”

以我对我妈的了解,本以为这个软包子打个圆场就过去了。

但她只是冷哼,呛声回去:

“这有什么,我今天还背了50个单词呢!”

感谢@桥长女儿 接受ins生活专访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红书账号:@桥长女儿

这是ins生活

全新生活方式栏目

【乐活living】第3期

我们坚信

生活应该是美好而温柔的

你也是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我去上学啦!

“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又是一年开学季,又是一年新学期。年复一年的过去,最怀念的还是上学的时光。上学时想毕业,毕了业想上学...

by:歌单精选集

铁头上学记之30年后的我

铁头长大了!想看他30年后的日记会是怎样吗?敬请期待!

by:Mary_edf

我的上学记

讲述一下自己有趣的生活和学习

by:Tico梁

《我带唐三去上学》

亲爱的小可爱们!《我带唐三去上学》上百集精彩视频连载,不定时更新,希望喜欢的小可爱们,听后留下你的小票票,小赞赞和评论哦!

by:係罔

琞杍上学

乌市水区五十中,大琞来也。入校分在一年级一班,班主任老师张旭,数学老师周雯,英语老师张阗阗,体育老师万敏;班级共有62名同学。

by:zfh我是你的好朋友

米悠上学记|一年级爆笑故事|新生爸妈别焦虑

同桌好朋友1点击收听同桌好朋友2点击收听同桌好朋友3点击收听同桌好朋友4点击收听同桌好朋友5点击收听同桌好朋友6点击收听同桌好朋友7点击收听大家好我的...

by:小狐仙的故事宝盒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书中内容都是作者的真实人生写照,作者尽力平铺直叙,丝毫没有加以粉饰。作品描述了主人公无法选择的童年艰苦生活,但通过自己好学上进的精神、坚忍不拔的独...

by:graceya丫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