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讲弟子规》第三讲:“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首重孝道

2022-11-09 17:53:5040:13 24
所属专辑:晨曦书单
声音简介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上一讲提到,世界、社会、家庭的安定并不是没有办法达成,关键就在每个人的心念。假如自私,就会发生冲突;假如时时可以为人着想,家庭、社会就会圆满安康。我们也提到,一个孩子假如从小就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那他从小的起心动念就在培植自己的福分。因为有这份存心,他知道读书志在圣贤,要把学的道德学问好好地去奉献这个社会。所以,他一入社会就知道替社会造福,他的福分就愈来愈大,到了老年福报现前,就可以安享晚年。
  我们中国人讲五福,其中有一福叫“善终”,也就是好死,不会死得很痛苦。俗话讲“不得好死”这句话好像是骂人的话,不过现在这句话不算骂人,算什么?算一个普遍的现象。我记得小时候,还常常听到某位长者晚上睡觉很安详地就去了。现在这样的情况多不多?不多了。为什么以前的人可以很安详地离开这个世间,而现在的人死的时候可能都要急救,死的时候可能都不省人事?那都是因为他不懂得照顾身体,不懂得培植自己的福分,福太薄了,就没有办法善终。而人要有福分,根源还在一念善心。以前的人存心比较良善,处处为人着想,所以死得很轻松;现在的人比较自私,临终前还患得患失,很多事情还很执著,放不下。我们想要晚年享福,就要懂得心存善念,要懂得时时能够放得下来,不要执著。
  很多人都觉得,人的一生好像要工作才会对社会有帮助,人老了以后,就比较没有办法尽自己的心力,所以觉得二十岁到六十岁这一段,才是造福社会的黄金时段。其实,当一个孩子从小就接受圣贤教诲,他造福社会绝对不是只有四十年的光景。我们曾经在课堂当中讲过,有个孩子才两岁多,第一天上课回来,他的父母问他:“你今天学到什么?”这个孩子马上精神抖擞说了四个字:“孝顺父母。”他的父母也很震惊,两岁多的孩子学得非常笃实,非常扎实。
  第二次去上课的时候,老师请很多的同学上来分享本礼拜做了哪些孝顺父母的事情。因为学问贵在力行,学了以后,回到家里要好好落实,所以很多的同学都上来讲,他帮父母端洗脚水、削水果给父母吃。这位两岁多的小朋友,看到这些大哥哥、大姐姐都做到这些孝行,就生起效法之心。所以诸位朋友,大人教小孩是一个方法,小孩教小孩又是另一个好方法,所谓“相观而善”,他们会互相观摩。这个孩子第二节课回去,马上就拿着茶杯去端开水给他的父母喝。
  诸位朋友,他两岁多就时时有这样的存心,所谓“福田心耕”,他已经在培植自己的福分。相同的,他这样的行为是修身,他也会感动他的父母。连两岁多的孩子都知道端茶给父母喝,都知道处处为父母着想,相信他的父母也会感觉,我们自己更要积极力行孝道。所以这个孩子已经开始在齐家。这个孩子的事例,我在大陆已经讲遍了大江南北,甚至于还让他扬名海外,把这个故事讲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因为有这个孩子真实的修身功夫,我们才能够把这些事例推广开,让更多的人、让天下的人都能够引以效法。
  所以,一个孩子假如从小受圣贤教育,他的生命绝对不是从二十岁才开始发光。从几岁?假如妈妈怀孕的时候就知道给他放《弟子规》的光盘,给他听这些圣贤经典,可能这个孩子一生出来第一句话就是“弟子规,圣人训”,那这个孩子从出生就可以弘扬圣教,他的生命可以从小就有价值。再来,从小读圣贤书的孩子,他长大造福社会,他的智慧与日俱增,他会愈老愈值钱。走到哪里,很多的后生晚辈都要亲近他,因为只要亲近他就可以得到很多人生的启示,减少很多无谓的摸索。所以接受圣贤教诲的人,他的生命不是六十岁结束,而是到老都会很有价值。
  我的老师今年已经七十九岁了,走到世界各地都有一大堆的学生希望能得到他的教诲。不止我们中国人希望得到他的教诲,现在世界上很多宗教、种族都非常希望能亲近这位长者、这位老师。所以他的生命绝对不是六十岁结束,他的生命什么时候结束?不会结束。因为他的教诲是从真诚心中发出来,真诚心可以超越时空。《中庸》里面讲,“诚者,物之终始”,真诚一定可以成就事情,而且至诚如神,至诚可以感通。用真诚心做出来的言语、行为,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影响力。所以诸位朋友,孔老夫子死了吗?他的精神长存,垂范后代。
  范仲淹死了吗?在2002年,大陆举办了一场全球华人读经的活动,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印尼等很多地方的华人都到了山东曲阜。活动还邀请了一个特别来宾,就是范仲淹的嫡传后代,已经八百多年,他的后代都很有成就。
我在演讲当中结识了两位,其中有一位我看他脸大大的,耳垂也很大,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一看就是富贵相。所以范仲淹的教诲,八百多年来还影响着他的后代子孙。他的这位子孙在山东曲阜的活动当中,上台唱了一首歌,人们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谱成了一首曲,当他唱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信范仲淹在天之灵,也会觉得他这一生真有价值,这一生没有白来一遭。所以,当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诲,就知道用真诚、用爱心去经营他的人生,相信他这一生会永垂不朽。
  诸位朋友,作为父母,你到底要让你的孩子经营出什么样的人生格局,这个很重要!你是希望他能垂范后世,还是希望他不要饿死就好了?我们的思想观念会直接影响后代子孙。诸位朋友,做人要有志气,当我们知道传统文化可以解决这个社会跟世界的问题,我们就应该责无旁贷,要勇敢走出来。
诸位朋友,勇敢走出来也不用抛头颅,也不用洒热血,只要从哪里开始?从自己的修身开始,很多的大事业都是从小处一步一步做出来的。《大学》里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教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就是说,不管他是国家领导人还是贩夫走卒,要把国治好,把家治好,下手处在哪里?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当你有道德、 学问,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很复杂的事,你把它抽丝剥茧,其实很简单。
  我们已经了解到,有仁慈之心,念念有仁慈,人人都有仁慈,社会就能够往大同世界发展。我们进一步要再思考,一个人的仁慈之心从哪里开始培养?从哪里下手才能够长养他的仁慈之心?我们常常把问题往根本去思考的时候,真理就出现了。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孝敬,他会对其他的人孝敬吗?所以,《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护他人,叫“悖德”,这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在课程当中,也曾经请教过一些还没有结婚的女性,我就问她们:“有一个男士很积极追求你,数十年如一日地努力。他追求你三年,三年如一日,你有任何的要求,他一定尽心尽力帮你办好,而且只要有空都陪你喝咖啡,陪你爬山、郊游,但是他从来没有跟他父母喝过咖啡,也没有去爬过山。这三年,你也觉得他对你很好。然后,他跟你求婚。这时候有一位长辈,刚好是他的邻居,他告诉你,这位男士对他的父母不孝敬。请问要不要嫁给他?”不要!有些女士还会迟疑一下。当局者迷,假如作为旁观者还会迟疑,真正遇到的时候一定陷进去。
  所以我们要理解,孝对一个人很重要,当一个人没有学到孝道,恩义、道义的人生态度就没有办法形成。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养育、教育的付出。如果他没有长恩义,没有长道义,会长什么?很多的父母说“我的孩子没学好,也没学坏”,有没有这档子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的社会是个大染缸,你不赶快教他好的,他一定学坏的。我曾经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教书,一般人会认为,在偏远地方污染比较少,所以孩子比较单纯。其实不然,因为现在有一个大魔王,无远弗届,就算你住在山上,它都会跑到那里,把不正确的观念告诉你。这个大魔王是谁?电视!
  我们要警觉,你不赶快把正确的态度、观念教给孩子,他每天都在学不对的。所以让孩子看电视,一定要选择没有污染的内容,要选择好的节目。
  当孩子恩义、情义没有长,会长什么?会长利害。他喜欢的,就会尽力去追求;他不喜欢的,可能就翻脸不认人。孩子对人的态度都是利害,那利害靠不靠得住?利害是瞬息万变,今天没有什么利害,兄弟还相处得很融洽,明天因为父母的财产,可能马上就会翻脸。这个男士为什么在这三年来可以这样尽心尽力为这个女士去付出,原因在哪里?有利可图!现在的男孩子看到漂亮的女生,都会无怨无悔替她付出。半夜这个女孩子肚子饿了,打通电话给他,他马上就跑出去帮她买些热的芝麻糊,或是热的杏仁糊给她吃,这背后的动力是利。
  当你嫁给他了,三年之后也帮他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儿子,但是生孩子很辛劳,所以脸上长了几条皱纹,没有像以前那样年轻貌美。结果这位男士出去工作,看到一个更年轻貌美的,那你从利变什么?变害。因为他又想追求那个女孩子,你就从利变害。当婚姻也变成利害时,离婚率就攀升了。离婚率一攀升,直接影响的就是下一代的教育。不只是你离婚以后影响这个孩子,离婚前夫妻的冲突,家庭不好的气氛都深深地烙印在小孩的心里。所以夫妻不和、夫妻离婚,对孩子是一辈子的伤害。
  离婚率还会带动另外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犯罪率。我曾经去问过一位监狱的领导人,他说监狱里面,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是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因为家庭不健全,孩子从小没有好的家庭教育,所以他人生的根基就不扎实,到学校、到社会上遇到不好的缘分,马上连根拔起,很容易就被不好的朋友给带坏了。当社会的犯罪率愈来愈高的时候,诸位朋友,你再有钱、再有社会地位,你有没有安全感?没有。现在整个世界确确实实很少人有安全感。像我到海口去,我的背包都怎么背?一定要背在前面,而且要放在肚子前面,不然很害怕后面会有人要抢你的背包。
  现在呈现的社会治安不好是个结果,诸位朋友,原因在哪里?家庭没有稳定。再来,人从小没有学孝道,没有学圣贤教诲。今天婚姻不好,根源在哪里?根源在从小没学孝道。我们了解到这点,就要更重视孝道的教 诲、圣贤的教诲。我们与其常常抱怨社会治安不好,不如现在从自己做起,教孝。再来,看到别人的孩子也要同时教育他孝顺父母,我们要尽心尽力去推广这个重要、正确的观念。孔老夫子在《孝经》里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叫“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没有从孝道入手,一个人的德行是长养不起来的,所以教育首重孝道。根本找到了,路就不远了,所谓君子务本,本立仁道就生了。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就有讲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孝”开始教起。
  我们要讲的《弟子规》,就是从“孝悌”扎根。在我们开始讲《弟子规》之前,我们要先确立一些正确的学习态度。当我们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就会很好,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习首重立志,所谓“学贵立志”。我们在海口办教师课程,第一节课我们跟所有的老师共同立了一个志向,叫“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常常祈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是个结果,要先种什么因?要先种每个人有仁爱的思想、观念的因,而仁爱的思想、观念要通过学习、教育,也就是要学习圣贤的智慧。所以“开太平”是结果,“继绝学”是种因。“为往圣继绝学”才能承先启后,要承先就要先自己学好。
  我们有一位老师,他教的是五年级,他有这样的使命,所以每天除了教书以外,还安排三个小时深入圣贤经典。每天早上他都很早就到学校,然后打开《弟子规》、《孝经》来读诵。他的学生一进门,本来还拎着早餐准备在那里慢慢地吃,结果看到老师已经正襟危坐在读经,马上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来把经书拿起来跟着念。所以诸位朋友,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以身作则。由于他的用心,他们班成绩还有礼貌都有很大的进步。他们校长看了以后就问他,“你们班是怎么教的,怎么会教得这么好?”这位老师跟校长说,因为我请了数百个古圣先贤来教我们的孩子。
  有一套书叫《德育故事》,里面有七百多个圣哲人的故事,分成八个单元来编排,这八个单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 耻”。这位老师每天跟学生讲两三个德育故事,这些孩子听了以后懂得见贤思齐。他又以《弟子规》为他们班的班规,学生犯错不等老师讲,自己就会知道错在哪一句。
比方说在教室里面跑,结果却撞到椅子,学生会说“宽转弯,勿触棱”、“事勿忙,忙多错”。当孩子有不好的行为出现,孩子会想到“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也会想到“德有伤,贻亲羞”。所以孩子变得勇于认错,勇于改过,不会推诿,不会掩饰。
  诸位朋友,当我们的下一代遇到事情都能提起《弟子规》的教诲,他这一生一定会过得很充实、很踏实,也会很有影响力。他们班上表现好,校长重视以后,两次邀请我们中心的老师去跟他们全校的老师做演讲,然后我们又把《弟子规》都发送到他们学校去。所以一个人立定志向要“为往圣继绝学”,他的影响力就会不断扩展,进而他对自我的要求就会非常地深,他就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位老师跟我们接触了半年时间,就开始跟着我到大陆去演讲,把他的经验传授给各个地区的老师跟家长。
  所以诸位朋友,“为往圣继绝学”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一念心是不是真正发出来!我们要立志“继绝学”,当然要从自己身旁最亲的人开始,我们去做他的榜样,所以我们可以先立志当孩子的好榜样。诸位朋友,你这个志真的立下去,保证你下一刻就变一个人,因为你开始讲话变得很小心,“奸巧语,秽污词”讲出去了,就不是孩子的好榜样。在家庭立志当好父母,在公司立志当好的领导、好的同事,在社会当中立志当好公民。我们有个老师坐公车,看到一位长者上来,他马上站起来,请这个长者坐。结果他这个动作一做完,接连有四个人让座,他看了很感动,眼泪差点就掉下来,这也印证了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所以,当我们有志向要去改善社会风气,相信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谨慎,会克制自己,我们的道德、学问也会因为立志而不断地提升。
  我们在深圳面对的都是五六岁的孩子,我们问他们读书要做什么,他们的答案很标准,“要做圣人”。他们说不做圣人,读书干什么!六七个同学要从外面回他们的幼儿园,就一路上争先恐后捡垃圾。他们一看到垃圾好像看到宝一样,觉得自己可以为社会付出。有一次路上遇到了一些下课的初中生,这些初中生手上拿着雪糕,还有其他吃的东西,边吃边丢。突然看到一群小孩在捡垃圾,本来要丢的垃圾,在半空中停住了,没有丢下去。然后有一位初中生就对着其他的同学说:“我们别丢了,这么小的孩子都在捡。”小朋友的内心,会觉得原来我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影响这个社会,所以孩子的定位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志立对了,这一生才不会白来一遭。
  学习除了立志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叫“学贵力行”。我们学习一句经教,一定要做一句,所谓解行相应,这样我们的道德、学问才能够提升起来。在唐朝的时候,有位高僧叫鸟窠,唐朝的诗人白居易晚年好佛学,他希望能够去亲近这样的大德,提升自己的学问。当他遇到鸟窠禅师,就开始请教他怎么学佛。“佛”在印度本来叫“佛陀耶”,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它直接翻成一个“佛”字。“佛”用中国话来解释,就是觉悟的人、有智慧的人,再讲白一点,叫明白的人,明白道理的人。所以,学佛就是要去学当一个明白人。
  鸟窠禅师就对白居易说,学佛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完之后哈哈大笑,说三岁小孩都知道。诸位朋友,你三岁的时候知不知道?(答:不知道。)以前教导善恶、教导做人,不是在学校,在家里就教了。所以确实白居易说得没错,三岁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又说,八十老翁都没做到。所以道德学问的枢纽、关键,不在你念了多少,而在你做到多少。我们自己学,并引导孩子学圣学贤,一定要确立这个正确的态度。
  我是那年3月15日到了深圳,给当地的老师和家长上了一堂课。隔天,老师请我去给他们幼儿园的孩子上一堂课,我就给他们上《弟子规》。我一进去,就说:“诸位同学,我们今天来上《弟子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我们都学过了,都会背了。”诸位朋友,学《弟子规》 给了这些孩子什么?这些孩子觉得那个我早就会背了,我都学会了,给了他们傲慢,而不是谦卑。所以老师一开始的引导,对孩子很重要。
  然后我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道德的“道”。我说:“诸位小朋友,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唯一可以把人生哲学、人生智慧流露出来的文字。走字底“辶”,加一个首先的“首”,这个字就告诉我们,真正有道德的人就是首先能够实践,首先能做到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所以我们学《弟子规》就是要做有道德的人,诸位同学,《弟子规》哪一句话你做到了?他们本来头抬得很高,听完之后,突然低下头,“父母责,应顺承”,昨天才跟妈妈顶嘴,所以马上开始反省。
  接下来我就《弟子规》的经句,一句一句告诉他们如何落实在家庭生活之中。其中有一个孩子回去,当天日记的第一句话就说:“今天蔡老师来帮我们上课,蔡老师说《弟子规》是拿来做的,而不是只拿来背。”诸位朋友,这个孩子会写在日记上,说明他的印象很深刻,这个印象很可能影响他一辈子。教育有三字真言,叫“慎于始”,当他一开始求学问就重视力行,那他功夫的得力一定跟其他的人不一样。另外有个孩子学完了,回去也很认真,隔天就站在他父母的门前,等着父母出来。父母一出来,他就跟父母鞠个躬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吗?”他爸爸妈妈吓了一跳,赶快给幼儿园打电话,说:“昨天发生什么事了?我的孩子怎么今天会给我们问好、问安?”老师才说昨天讲到“晨则省,昏则定”。所以其实孩子好不好教?很好教,只是我们没教。
  在汕头有个孩子,才七岁,学习《弟子规》学了一两个月,在一次分享课上,他第一句话就说:“我上了《弟子规》才知道做人原来要孝顺。”诸位朋友,这句话很有味道,“原来要孝顺”,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所以现在很多家长很生气: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连这个都不懂!他真的都不懂,因为没人教。所以我们要明白,哪些道理一定要赶快教。
  你看这个孩子,你跟他讲“晨则省,昏则定”,他隔天就去做。而这位家长懂得赶快打电话去学校,这个动作说明他很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了解到把孩子教好,亲师合作很重要,所以这个家长很有教育敏感度。假如他觉得很奇怪,然后摸摸他女儿的头说:“女儿,你今天是不是发烧了,怎么这么有礼貌?”假如这样做,可能会扼杀了孩子的孝心跟学习的心。所以,当你的孩子学了《弟子规》,回去帮你端洗脚水,你应该怎么样?你可不要说:“不要这么麻烦,等一下烫到你怎么办?”不然,他要学习的机会都被你断送掉了。所以我们为人父母要懂得跟老师配合,要懂得成全孩子的孝心,成全孩子的德行。
  有一位母亲就说了:“我的孩子这么小,到时候他把水打翻了怎么办?”我跟她说,打翻了更好。她就很纳闷,为什么打翻更好?因为他打翻了,除了你已经成全他的孝心以外,你还可以借机跟他说:“儿子,你这份心,妈妈很感动,这么小就能尽孝。但我们今天要想一下,为什么你会把水打翻,一定是你双手没有拿稳,下次拿稳就不会打翻了。来,我们一起把地擦干净。”你同时教他如何拿东西,又教他如何收拾突发情况,给事情收尾。所以,我们当家长的不要有太多的顾虑,也不要有太多的不舍,因为让孩子多做,他才能多学习、多体会。好,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里,谢谢!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蔡老师细讲弟子规

《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孝悌。

by:听友63372326

李兆福老师细讲弟子规

弘扬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

by:李兆福老师细讲弟子规

弟子规诵读+弟子规讲解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by:潇湘故事荟

王西胜老师《细讲弟子规》

《弟子规》的总纲出自《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所倡导的待人处事接物的基本行为规范,均源自周礼,多见于《礼记...

by:tonglai

复讲略讲《弟子规》

复讲略讲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欢迎收听订阅留言点赞转发,感谢收听。耐心解决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弘扬传统文化、国学。

by:德喜读书

弟子规讲座

改变人生命运的必读宝典——《弟子规》李显峰老师关心教育,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有很深的研究,在家庭教育、校园德育和弟子规有过深入的教学实践。现今担任中国关心下一...

by:金苹果的精彩生活

精讲弟子规

此书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

by:清新人生播读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

读懂弟子规,方能会做人,方能读懂人生幸福的真谛!感恩蔡礼旭老师的讲解!书籍信息:弟子规—蔡礼旭老师讲解适合人群:所有人群读懂弟子规,方能理解人生幸福真谛!弟...

by:懿骅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