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类,会遭遇印加帝国那样的“科技锁死”么?

2022-11-21 07:02:2912:55 593
声音简介

也许,人类真到了要完成第二次“科技自觉”的时候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曾在主号上写过一篇介绍腾讯WE大会的稿子,这是一个由腾讯牵头,将全球顶尖科学家聚在一起给大家做做科普的峰会,很多聊出来的话题都很开脑洞。

前两天朋友又转我一个视频,说是今年WE大会上,腾讯发布了一个“科技树”,计划将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汇总起来,这个事儿挺有意思,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下。

提起“科技树”这个词儿,身为资深游戏迷,我总是不自觉地想起自己平日里经常玩的一款游戏,名叫《文明6》。

科技树是一个历代《文明》都会延续的、非常有意思的创意,设计者为了模拟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到近未来的科技发展,也引入过一个“科技树”的概念。这个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项技术往往是以另一项或另几项技术的研发为前提的,比如你想研发“砌砖”这项科技,就一定要先研发“采矿”,而一个文明在学会“导航术”之前,又一定要学会“占星术”。这些科技彼此排出枝枝蔓蔓的先后顺序,形成了宛如一株大树般的系统。这就是游戏中的科技树。

有意思的是,《文明》的这株科技树中,有些科技的先后顺序如前所述,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有些则初看起来比较让人费解,比如说,“畜牧业”这项科技,在设定中是研发“轮子”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游戏设计者默认一个文明如果不会畜牧也就无法发明轮子,而没有了轮子,后面的水磨、工坊、乃至工业化等技术就又都不能点开。

这看上去好像挺奇怪的。但如果你真的了解了人类的技术的发展史,或至少看过《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样的书后,你又会理解这样的设计是有道理的。

因为这些书会告诉你,人类历史上真的出现过因为某些阴差阳错而“科技树点歪了”的剧情,发生这种悲剧的文明会遭遇“技术锁死”,也就是文明停留在某个层级,无法实现跃迁了。

这个困境我们中国人在近代之前曾经感同身受。而更典型的例子,是欧洲人到来之前,玛雅、阿兹特克、印加等美洲土著文明的悲剧。

与不看科技树的《文明》新手玩家遭遇的情况非常类似,现实中,由于这些文明形成时美洲已经缺乏可以驯化的大型动物,所以“畜牧业”这个科技分支美洲文明始终没有点开,而缺了牛马驴骡这样的可以拉车的大型牲畜。没有了马车牛车甚至驴车,于是车轮发明当然也就不可能出现了。

而没有了车轮的启发,进而打磨精细器具用的砂轮、机械必不可少的齿轮,勾吊重物用的滑轮,乃至风车、水磨这些东西,统统都不可能在美洲出现。

所以美洲土著没有发明畜牧业,绝不仅仅是错失了这一个科技,在与欧洲人对战时无法骑马、步兵被骑兵克制,那么简单,而是由于失去了一个关键科技,就失去了某个“科技枝杈”上的整整一个分支。他们的科学技术,因为这种“科技树点歪”而被锁死在石器文明阶段。

即便是欧洲人不来,再给美洲人成百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其技术只怕也难有突破。最终会因为遭遇资源困境而衰败、甚至消亡。

美洲土著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文明当“科技树点歪了”,造成技术难产停滞的时候,其窘境会有多么可怕。

但由此引发的一个让人的联想,则有些让人后怕——如果现实中全人类的科技树都这样一不小心“点歪了”那又会如何呢?

我记得以前曾经看过一篇有意思的科幻网文,叫《六十亿疯狗出笼,猎杀全宇宙》。

做的就是类似这样一个假设。小说中假定,星际宇航技术其实本是一种非常基础的科技,但由于太阳系这个地方缺少一种全宇宙普遍存在的资源,所以人类其他方面的科技树虽然都点爆了,但却偏偏没有解锁该技术,于是我们的科技就这么被锁死了,文明始终只能局限在地球上无法航向“星辰大海”……

当然,科幻网文么,大家一说可能就是一个乐。但这种脑洞给我们的提示是非常有趣的——如果我们的回顾科技史,会发现真实世界中人类的“科技树”能攀到今天这个地步,得益于各个文明之间的科技的互相沟通启发。

比如东方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启发了西方文明,西方的工业化、现代化反过来又西风东渐、成就了今天东亚各国的经济成就等等。人类文明的科技树,就是在这种互相之间的“查缺补漏”中成长起来的。于是越是交流多、沟通多的文明越难出现“科技树点歪”的窘境。而一个文明一旦变得闭关自守起来,往往会迅速陷入发展的盲端之中,进而出现技术锁死。最惨的情况,就是像印加那样因为隔绝太久、落后太多,一见面就被对方灭掉。

可是,当下人类遭遇的问题,是全球化让全世界的文明至少在科技上都成为了一个整体,全人类都已经无法再从其他的“异质文明”中获得启发、嫁接自己所缺少的科技树枝条了。

所以我们未来是否真的会像科幻小说,或历史上的印加人一般,因为长期的技术封闭而“科技树点歪”,进而在科技树上被锁死呢?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谈过人类未来“技术大停滞”的猜想,而这其实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隐忧。

那么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也许好好的自省一番,重新审视一下我们迄今为止点开的这条“科技树”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回顾人类迄今为止的科技史,你会发现启蒙时代之前和之后,人类的科学技术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时代,我们不妨称之为“经验科学”或“点状科技”时代,这个时代科技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们接触的知识往往是零散而不成体系的,大诗人屈原在《天问》里问了170多个问题,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也在谈物体的运动,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了石油、化石,他们问的问题,记录的知识,与现代科技是有相似性的的,但他们的思维方式依然与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是两码事。

原因就在于,彼时的人类除了对宗教和哲学之外,对于其他知识往往缺乏成体系的研究。科技知识只是哲学下的一个总分支,或被称为“自然哲学”。这种思维方式,无法把这些零散的知识归纳到一些特定的集合之下,当做一门学问去琢磨、量化计算。

所以其实很多文明都会出现类似古代中国的“李约瑟难题”——点状的知识明明总结了一堆,某个技术早西方几百甚至上千年就出现,但这些知识始终没有实现从经验到理性的那关键一跃。

而与之相比,启蒙时代后的人类科技之所以出现突然爆发,就是得益于一批当时出现的思想精英,帮助人类成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已有的经验知识、并提纲挈领的形成一些知识体系,物理学的牛顿、化学的拉瓦锡、生物学的达尔文,这些人将不同的知识分别列入不同的科目中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形成了所谓的“分科冶学”的传统,这就是“科学”。

人类通过这种系统梳理的方式完成了的第一次“科技自觉”,于是近代科学真正产生了。

我们今天上中学时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升入大学时分专业填报志愿,很多人可能没有认识到,仅这一点,我们其实就已经比启蒙时代以前的人们强上很多。启蒙时代的“分科冶学”与科学的诞生,是人类对科技的第一次自觉。

那么一个有趣的问题就随之而来了,这种“科学的自觉”,既然有了第一次,是否就会有第二次呢?如果说,人类科学史上的第一次“科技的自觉”,是将我们所获得的各种知识分拆开来,用“分科冶学”的方式分别梳理。那么是否会有第二次“科技的自觉”,人类能借助互联网等技术,将被分离的各门各类学科重新汇总聚集起来,梳理成一个整体,引发第二个启蒙时代?

其实这种进一步的梳理,已经有很多人尝试在做了。

全球最著名科普杂志《连线》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也就是所谓的KK),2015年时曾经写过一本小册子,名为《科技想要什么》。

在这本书中,KK回顾了人类迄今为止的整个科技发展史,进而提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KK说:“有个生物学家曾写过一本书,他通过基因视角观察生命,指出生命的不断繁衍某种程度上是基因不断繁衍的自我需要。而我从技术角度看待生命,得到结果同样如此。我认为,技术是生命体的第七种存在。人类目前已定义的生命形态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而技术应是之后的 新一种生命形态。这是我所收集的一些图,它们展示了各生命体的演化时间和过程,对比后你会发现,其实技术的演化和它们有着惊人的相似。”

换而言之,KK认为人类迄今为止发明的各项科学技术,非但不是分离、割裂的,是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这个整体还有如同生物一般的生命。技术是宛如生物一般在发生进化的,且它的进化有它自己的目的。

只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梳理和看待时,你才能够分析出它到底“想要什么”。

科学技术,就是传说中的“第七种生命”。

从这一点上说,腾讯科学WE大会此次提出的“科技树”概念,可谓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大计划——和KK的观点类似,腾讯似乎也认同科技是一种能够自我生长、演化的“第七种生命”,并更确切的用一棵“树”的模式来呈现人类百年科技史的全貌。

根据腾讯高级副总裁郭凯天在WE大会上的介绍,这个“树”的根脉,正是人类第一次科技自觉中出现的基础科学分科,随着这些科目的不断发展,彼此交叉和衍生,这棵树将不断展开新的枝干,向上生长。

百年科技史的全貌,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腾讯会联合顶尖科研机构来做,并且邀请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们共创,而腾讯也会提供自身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来实现这个浩大的科学工程。

这棵树最终会在5年后落成的科技馆中亮相,它还会有数字分身同步上线,两者都将随着科学的不断突破而生长。我们可以想象,在不远的未来,每个人,无论是走到这座科技馆,还是打开手机登陆相关APP,都能够查到人类从蒙昧时代一路走来的科技之路,不仅仅是科学发现、科学家、科学事件等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整个人类“科技树”的全貌。

这种全局式的阅览,给用户带来的认知提升,和很多知识学习是不一样的。它是系统性的,因为它给你带来的启迪超越了具体的某一个科学知识,而是在你的知识体系中构建一棵大树,或者说书架,让你再接触到相关的知识时,能够知道这个知识应该被归纳在人类整个科技树的具体哪一个枝杈上。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全局式统览的学习,是高阶的科学普及,而对于科学研究人员,对纵向发展脉络和横向学科交叉的总览,所带来的见解和思考,将更大可能避免人类出现“点歪科技树”的现象,科技将借助信息的翅膀突破条块状学科划分的壁垒,我们相当于拿到了一张明晰科技走向的“航图”,而按着这 航图来行走,设想中的“第二次科技自觉”,也许就将出现在不远处。

这对我们意义重大。在当下世界中,科技(至少在今天)是一种世界性的“公共产品”,它放之四海而皆准,“环球同此凉热”,这也同时意味着它的发展或者停滞,最终将与你我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全球最近这十年以来,面临的反全球化浪潮和经济下行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其实与人类当下面临的很多技术困境有关,在信息技术革新带来的增长浪潮过去后,人类能否及时找到下一个技术出现爆炸的“风口”,其实关乎每个人未来的生活状态。

这些问题口说也许无凭,但我们希望也期待更多“科技树”的主动发起,绘制成人类未来科技发展的航图,带我们更快走向畅想中的“第二次科技自觉”。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人类的未来

书籍信息:《人类的未来》是克里希那穆提一部重要作品,是克与博姆继《超越时空》之后的再次对话,同样以清晰,明确有力的穿透人类迷相和幻觉,直指真相。内容重点:本书从...

by:月轮千照

了解人类起源,思考人类未来

10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到21世纪资本与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智人如何成为地球的主宰?是什么让全世界的人在彼此不认识的情况下通力合作?快速跨越历史长河,启发你的好奇...

by:人生不设限的豆豆姐

未来新人类编码人

废土的归来故事设定在太阳系衰败中的未来地球女主人公:艾莉,一个普通人类,在一次突发的太阳风暴中被辐射暴露,身体上出现了独特的编号DNA序列这个发现引起了科学界...

by:申美籽

地球之肺与人类未来

自前工业化时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1摄氏度。曾经“百年一遇”的火灾、干旱、洪水和风暴,现在每年都在发生。2020年,澳大利亚迎来了其史上炙热的夜晚,加利...

by:湛庐阅读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完)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

by:眉伶

谢琴宁学校——人类的新未来

俄罗斯的一所谢琴宁森林学校,因为《鸣响雪松3:爱的空间》一书对此深刻的描述而一举成名。它每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众多的访客,等候入学的孩童更是多到让他们应接不暇。...

by:熹蒙

【完结】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科学跨界对话

将棋棋士羽生善治与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所长关于人类与AI的未来探讨式对话。

by:鹿鹿汀屿

2052气候、环境与人类的未来

如果工业化、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的增长趋势,保持不变,我们将达到并在未来100年的某个时候突破地球的承载力。人类要转变发展模式,从无限增长到可持续增长,把增长限制...

by:sunny学习分享读书会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

基辛格百岁沉淀之作,联手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麻省理工苏世民计算机学院院长丹尼尔•胡滕洛赫尔,从政治、经济、科技等维度探讨人工智能及其改变人类社会的...

by:东篱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