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体面,毁在她手里

2023-07-03 23:28:0417:05 6619
所属专辑:ins生活
声音简介

每当我觉得内娱总算有点像样的节目时,塌房就来得猝不及防。

芒果tv最近收官的《美好年华研习社》开分9.0,全网一片赞誉,“让内娱古偶进来抄作业”。

我以为国风真的要复兴了。

谁知道最后一集演完,豆瓣评分直线跌到6.2。

这档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初心的节目,每一期会以不同的历史故事为主题,展示古典文化中的妆容、舞蹈、服饰、音乐……

本来是件寓教于乐的好事,但坏就坏在最后一期撞上了铁板一块:改编《红楼梦》。

节目水准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金陵十二钗原本各有各的风骨,在改编下却全变成了恨嫁的心机宅斗女;

而柳湘莲、秦钟、北静王等人,直接上演“东八区的先生们”,对大观园的女孩子们评头论足,所有的价值都只落在“值不值得娶”上;

打着改编名著的旗号,却是套了个皮子唱落后婚恋观的大戏,2022年的东西,比清朝还封建。

如果这是“弘扬传统文化”,曹雪芹看了都要掀开棺材板来说:我不背这锅。

这几年以复兴国风为噱头的作品林林总总改编了不少,但你发现没有?名著就像块试金石,无论是综艺,还是前段时间技术满分剧情拉胯的《新神榜·杨戬》,用心与否,一看便知。

无论拉来多少专家,大制作,大投资,大团队,面子上的宏伟,始终弥补不了里子上的单薄。

因为名著是无法速成的东西。唯有用心。

那些伏脉千里的细节,如刀如椽的笔力,是中国人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家底,不是一朝一夕,胡编乱造,光靠想象力就能再捏出来的速成品。

但躺在这么厚的家底上,啃老本也只啃出个6.2,这事挺让人难过的。

在这个时代,还有人真的在乎古典名著吗?

困在改编里的名著

中国人还爱古典名著吗?

这已经成为一个薛定谔式的问题。

你说他爱吧,现在已经找不到几个完整读过四大名著全本的人了;

你说他不爱吧,这些年各种古典文学改编的作品又像过春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只是你发现没有?无论是哪一种改编,原来的名著味儿都越来越淡了。

小时候看的《西游记》,这就是一个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长大了看的《西游记》,已经不叫“西游记”了,而是叫《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月光宝盒》、《大圣归来》,唐僧成了降魔人,猪八戒成了猪刚鬣,孙悟空要么成了大情种,要么成了大反派,要么沦为好莱坞话语体系包装下的失意英雄。

名字还是那个名字,但事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

我们看着各种人物的前传、后传、别传,就是看不到正传。当齐天大圣真的在各种改编宇宙里实现了72变的人生,原著里那个的孙行者光芒却越来越暗淡。

如果说对西游记的改编只是从原著切下一块边角料的“故事新编”,倒也可以安慰自己这是一种文化创新。

可打着还原名著的旗号进行的改编,光景也并不乐观。

即使是拍出过《大明宫词》的李少红,翻拍《红楼梦》也一样翻车。

且不论剧情的改编,单单只看87版与10版元妃省亲剧照的对比,你就会惊讶于影视业已经发展了20年,服道化却反而像倒退了一个大跟斗似的糟糕。

曹雪芹写黛玉葬花,是一种细腻到极致的哀惋,她为委落一地的花瓣立冢,葬的不是花,实则是她自己。

那首《葬花吟》,脂砚斋批“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其中的痛惜,让人说不出话。

可被拍出来时,却是另一种让人说不出话。

这锄头一扛,意境全无。不说大倒胃口,起码也是令人毫无兴致,说是葬花,不如说种地更妥当。

也有人反其道而行,找了一群10岁上下的小孩子来翻拍87版《红楼梦》,可爱是可爱,但终究也只是当玩票性质看个乐呵。

当初陈晓旭自荐演林黛玉,都是给导演写了一封长信,详细分析了对这个角色的理解才被选中。

10来岁的孩子,字都认不全,又能指望他们对人物有多深刻的体认呢?

名著就这样困在影视剧改编的漩涡里,成为噱头,成为点缀,成为养分,唯独成不了经典。

这事让人想不通,我们看的改编影视剧越来越多了,为什么离名著本身却似乎越来越远?

如果我说,这已经是比较乐观的情况,你会不会不相信?

那就看看其他领域的改编吧。

董宇辉在直播里推荐《李白传》的时候,讲诗仙讲了半天,弹幕飘过一条“李白不是刺客吗?”这件事被讲成段子让网友笑了好多天。

其实何止是李白呢?

你跟他们提起《封神演义》的妲己令人又爱又恨,他们会说妲己啊,大招伤害大。

你跟他们讨论曹操是个枭雄,他们会说,曹操啊,武将牌,技能是奸雄和护驾。

曾经在书里颠倒众生的美人、雄踞一方的英雄,如今都脱干水分成为替游戏站台的工具人,除了名字基本已经不剩别的什么与原著相关了。

这就完了?还没结束。

对文学最离谱的改编永远还得看文学自己的圈子。

今天被奉为名著的古典文学作品,其实大部分也是明清时期的通俗小说。

三四百年前的通俗小说是值得一个人“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付出半生心血的。

而今天我们能看的通俗小说,即便背靠古典名著的大树,写出来的也是《穿成宝玉他爷爷》、《红楼梦之黛玉重生》《混在三国当军阀》……

该笑吗?确实好笑。

该哭吗?也是值得一哭的吧。

这些仿佛闹剧一般的改编里,“名著”两个字早就已经被解构得七零八落。

大部分人只想蹭一蹭“名”,但没功夫去还原“著”。

所以《红楼梦》变成大型相亲局,也不奇怪。

毕竟我们的古典文学,早就在这样的消耗里变成了苟延残喘的文化牌位——要用的时候拿下来擦擦灰,不用的时候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但是,你可知那是怎样一笔被蒙尘的财富啊。

短视频时代的退路

知乎上有关名著的话题,来来回回总有人问“四大名著还有必要读吗?”、“哪些名著最值得读?”

这个年代翻开一本大部头似乎都需要额外的勇气,即便是经典,读之前也要先掂量掂量“值不值得”、“必要不必要”。

可你看看大观园起的那些诗社,春日吟柳絮飘舞,“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秋天临水赏月,“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冬日则踏雪寻梅,取暖猜谜。

这些其乐融融的光景,你告诉我,不美吗?

现代爱情剧“车祸、绝症、治不好”的三板斧用了几十年,动不动就是海誓山盟,可你看看曹雪芹是怎么写爱情的:

宝玉瞅了她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

没什么长篇大论、花团锦簇的心迹剖白,所有涌动的情愫,黛玉的委屈、醋意,宝玉的关切、痴情,全部都被浓缩进这短短的三个字里。

越厚重的情意,宣之于口时就越简拙。因为懂,所以无需多言。

只一句“你放心”,意味就绵长不绝,胜过世间所有情话。

这不比一个误会就能水十几集的偶像剧好咂摸?

前段时间老版《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饰演者陆树铭去世,掀起全网哀悼,为什么?

因为关羽的死,给人留下的震撼实在太深。

《三国演义》里对关公败走麦城,死于孙权手下的描写精简得可怕,前后不到1000字。

但关羽死后,普净道人那一句“云长安在?”却能看湿了无数人的眼眶。

因为直到这里,罗贯中似乎才泄出了这口气,发出了一声哀叹,告诉所有人:云长已经不在了。

所有的情绪在此刻如同水银泻地,一直铺到刘备“一日哭绝三五次,泪湿衣襟,斑斑成血”,这是为关公流的泪,也是替读者流的泪。

这种迸发的笔力,再难见到。

或许你还知道,早在孙悟空去须菩提祖师的仙府拜师时,吴承恩就已经把全书的题眼交代在山洞门口的那副对联里了吗?

“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其实是个字谜。

两句的谜底都是一个“心”字。

无论再高深的佛法,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其实不过也是修一个“心”字。

有了心,才能悟,这是从石猴转变到悟空的关窍,也是唐僧四人之所以要耗费十四年在路上的原因。

这种伏笔,在《西游记》里俯拾皆是。

中国人的文化中有一个地位很高的词叫“人性”,所有的作品,写来写去都是写人。戏曲也好,小说也罢,文法只是技巧,故事只是皮囊。

中国人看故事,实则看的是一种对自身世界的关照,是一种了解自我的途径。

夜里打灯读书,看到把“人”写得活色生香、通幽洞微的部分,汗毛都能立起来。

写人的外貌,林黛玉只需要一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就跃然纸上,而现在小说一个眼神里要堆“三分讥笑三分凉薄四分漫不经心”,不画个扇形图都不明白要表达什么。

写人的层次,《水浒传》里对鲁智深有这么一段描写:

离了僧房,信步踱出山门外立地,看着五台山,喝彩一回。

只寥寥几笔,他就不再单单只是一个性急如火的粗鲁硬汉。

那个三拳打死镇关西、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嫉恶如仇,性情暴烈洒脱;而在这个会在行路途中贪看山明水秀,为山影断霞喝彩的鲁智深,又如此的妩媚,如此的动人。

人不就是这样么?一个性格特点走到黑,那叫人设,不叫人。

人是复杂的,是矛盾的。

所以曹雪芹写凤姐协理宁国府,写她精干、聪明、爽快,是“脂粉堆里的英雄”,又写她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借刀杀人逼死尤二姐,狠辣而阴险。

所以吴承恩写猪八戒好吃懒做,总爱搬弄是非,嚷嚷着要散伙;但他以为唐僧真的死了时,又比谁都靠谱,噙着泪安慰孙悟空和沙僧先别哭,“表表生人意,权为孝道心”,为唐僧找了个风水宝地埋下之后,才丢了耙扑在坟头上痛哭。

坏人不是只顶着一张脸谱的工具人,主角也不是一身伟光正的活菩萨,这样的道理几百年前中国人就懂了,放现在却再难在电视剧里找到一个有滋有味的反派。

古典名著之所以是国之瑰宝,也因为它有无法替代的唯一性。它们是现代人得以重返古典文化世界的最佳捷径。

一部红楼梦,藏着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风貌。

只是一道“茄鲞”,就已经说透中国古典饮食文化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平儿理妆用的玉簪花棒,直接把你带进闺阁女儿的案头,读来满纸脂粉的甜香。

觉得场景小?那就带你看看大的人间。

中学课本里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中还有个人叫周进,与范进一样,考了许多年考不中,这个周进有一次去贡院游览,一头撞死在号板前,哭得日月俱暗。

原文写得挺好笑的,但笑过之后,再想想中举疯癫的范进,真是满目的心惊。

你会知道他哭的是几十年岁月如捐,受人鄙夷唾弃,哭的是一整个吃人的科举文化,把一个人的一生都活吞了。

这些东西,作者都不写,但社会风气,儒林面貌,就这样铺在你眼前了。

在充斥着短视频和快穿网文的年代里,我仍然敢对别人说我生活在一个文化大国,是因为有这些东西给我底气。

无论何时,当我受够了短视频神曲的洗脑和降智综艺的智商侮辱,我都知道自己是有退路的。

退回到几百年前精雕细琢的故纸堆里,退回到金陵的温柔乡、《聊斋》的狐妖梦、一个筋斗云就翻十万里的浪漫想象中。

你问我名著存在的意义?

这是中国人最后的精神自留地。

文化退潮与干净的灵魂

波兹曼曾经在上世纪就批判过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数字化媒体飞速发展了几十年之后,我们的文化品味却被喂养得越来越廉价。

名著陷落了,诗词歌赋也陷落了,就连汉语也被困在一茬又一茬的“我真的会谢”、“芭比Q了”的网络热词里出不来。

中华上千年的文化, 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在坍缩着。

说古典文化行将就木,显得危言耸听了。

但老祖宗的瑰宝被人放在荧幕上魔改,时至今日不能不问一句,何以至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看不下那些大部头了,这个时候有了改编的电视剧,所以我们跑去看连续剧;

又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嫌那些东西太严肃,太晦涩,这个时候有了魔改的小说、综艺,剧情简单了,人性也简单了,看着嘎嘎乐就是好东西;

再后来,现代人连看完一部的连续剧的时间都拿不出来了,这个时候有了“三分钟读完红楼梦”,“一个字总结西游记”的短视频……

我们把名著越读越薄,薄到只留下一个个孤零零的标签和脸谱,抽离了血肉,空剩一张垮得龇牙咧嘴的皮囊。

审美一再退让,能看的东西就越来越低俗。是我们自己把自己驱赶进了精神的盐碱地,所以不得不忍受贫瘠,咽下浅薄。

300年历史的红楼梦,读过人数比不上一个夏天爆火起来的仙侠剧。

而我们弃置一旁的瑰宝,被日本人拿来改编成了游戏,火了整整20年。

更可笑的是,去年这部游戏被中国人重新拿回来再次改编成了电影。网友戏称“中国根据日本根据中国根据历史改编的小说改编的游戏改编的电影”。

这种套娃式的揶揄,笑过之后只觉得荒唐。

自己家里万贯家财放着,隔壁从你家切走的一块边角料却要拿回来再反刍一遍,像块口香糖,嚼得没味道了尚且不肯罢休。

泱泱大国,何至于此!

不是说人不能有简单而直白的娱乐,只是当碎片化成为常态,当赶热度成为流行,我们躺在几千年的家底上,却只顾耽溺于奶头乐,怎能不叹?

这是一场漫长的文化退潮,等所有人反应过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光着身子在一片荒芜的海岸上站了太久。

这种荒芜,是你刷了几个小时短视频后感到突如其来的空虚,是你在今后无数场人生境遇里感到困惑时,回头想找找答案,却发现身后一片空荡的凄凉。

虚无是时代的病症,但解药不就在你手边吗?

还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读名著?读也读不懂,读了也会忘,图什么?

范雨素在她的书里说,“读书不是为了记住,是为了让人干净。一本书可能读了就忘,就像竹篮打水,但你一直读下去,竹篮就一次次被放进水里,时间长了,竹篮就变得干净。”

就图一个干净透亮的灵魂。

就图在那些故事里,把我的人生拉成几辈子那么长。

就图还那些被改得七零八落的珍宝,一个原貌。

图我们的传承,图中国人的根。

图夜里挑灯,寒风乍起,从那些烟海里抬起头的时候,我感到由衷快意淋漓,

从此短短几十载人生,

精神饱满,千里快哉,不再寂寞。

这是「ins生活」

全新的时代记录栏目

【时代显微镜】的第23期

我们相信

这个时代总有一些需要被记住的事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玉荷凝香

说的太好了!

毛功成

字幕错别字太多,不忍目睹!

听友215530553

声音优雅清晰能抓住人心灵

猜你喜欢
中国人的精神|还原中国人曾经拥有的体面与分寸感|AI电子书

【内容简介】《中国人的精神》是辜式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于1915年出版。辜鸿铭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

by:高高国际_电子书

人生三气:嬴在和气、毁在脾气、成在大气

【内容简介】本书分别从和气、脾气、大气三个角度点拨为人处事的智意和成功的秘诀,告诉我们如何变得和气、变好脾气、成就大气的技巧和方法。全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具有...

by:北方文艺出版社

体面的解脱

相爱容易相守难,两个人开始的时候有多热烈,结束的时候就会有多冷漠。慕容晓晓全新单曲《体面的解脱》,用心诠释爱情里的心酸历程,曾经的敷衍、逃避、心酸难过都可以接受...

by:华语音乐

音乐是我最后的体面

一首诗一幅美景在这个音乐集里呈现出隽美的画面如诗般流畅如美景般动人听完后终于相信音乐能带给我最后的体面音乐也能让我展现最初的尊严如果你拥有殿堂级的音...

by:音浪我不浪

中国人的气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1872年来中国的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生活多年后写成的书,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向我们讲述了晚清时中国人的生活。书中通过对比西方,也向我们展示了当...

by:蒹葭大帝

中国人的性格|100年之前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本书内容包括了有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国人孝悌为先、中国人知足常乐、中国人的生命活力、中国人的忍耐力、中国人的勤劳等内容。

by:幽龙随想

别让成功毁在无效社交上|成功打造社交|AI电子书

【内容简介】《别让成功毁在无效社交上》旨在帮助你成为一个高效沟通者,更好地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你频繁参加社交活动,却没有多少有效人脉?四处拜访客户,业...

by:斯坦威图书_电子书

姑娘,你有权活得体面

【内容简介】一个女孩成长为女人的过程中,要面对多少人的眼光?逃开庇护,独自疾行于世间,已经是令人夸赞的勇敢,但如何去接纳这个不太完美的世界,却是生活的大命题。体...

by:三聲有幸_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