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她为何从麦肯锡裸辞,回国做创新教育?

2023-08-19 07:20:1014:17 100
所属专辑:林安的会客厅
声音简介

今天跟大家分享上一期「个人IP成长计划」中的一个学员窦豆的故事。

她是一个充满能量的女生,每一次我都能透过屏幕感受到她对自己正在做的事业、生活状态以及身边人都充满了热情与善意。

从小就是尖子生的窦豆本科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毕业后工作于全球咨询巨头麦肯锡,原本她的人生之路会一直“精英”下去,如果没有发生那件事的话......

一位头顶“学霸”&“职场精英”人设,拿了二十几年“王炸”人生剧本的女生,突然从美国麦肯锡离职,在“双减”政策下回国做创新教育。

周围很多人都觉得她是不是要把一手好牌打烂,殊不知,这背后还有一个关于生死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窦豆,一名创新教育创业者。希望聚焦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积极心理,引导每个孩子拥有自信蓬勃的生命力。

在找到这一使命之前,我其实是一名典型的“学霸” +“职场精英”人设。从小国内奥数尖子生,考到美国麻省理工本科,毕业后很顺利地进入全球咨询巨头麦肯锡。二十多岁过出了别人眼中妥妥的成功剧本。

但是,我并没有顺着剧本写好的故事继续走下去。

2021年5月,工作三年后,我毫不犹豫地从麦肯锡美国旧金山办公室辞职,成为一名教育轻创业者。很多人疑惑我为什么放弃这份国外大公司光鲜亮丽的"精英工作",在国内教育行业“双减”大地震的背景下回来做教育。

这个决定背后,是我作为一名职场人,这三年多来每一天对自我灵魂的拷问;是滴水沉舟、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是人生不断超越自我的螺旋上升,而非一时冲动。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人生断崖式转型的思考,希望和有共鸣的朋友们共勉。

按部就班,追逐物质和外在的成功

回顾我的职业经历,与许多从职场人转型自由职业的小伙伴们类似,有三个重要阶段:

按部就班,追逐物质和外在的成功

自我觉醒,找到自己的热爱和使命

重新开始,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回到故事的开端,是我即将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那时本来打算报考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圆自己的音乐梦想。

有一天,我无意间听了麦肯锡在学校的招新宣讲会,被各种出差机会、薪水、福利政策、以及师兄师姐的推荐、精英行业的“光环”吸引。最后踩着截止时间报了名,两周后便通过面试拿到了offer。

刚入职,我被分到一个银行的大项目组。带着初出茅庐的新鲜感和职场小白特有的干劲,虽然项目组每天的工作内容繁琐枯燥,头一个月倒也忙得不亦乐乎。

很快,一个意外点醒了我,指引我通向第二阶段的自我觉醒。

自我觉醒,找到自己的热爱和使命

进入麦肯锡的第二个月,我接到了一位朋友的来电。

她告诉我,曾跟我一起在中东支教,比我早入职麦肯锡的好友,自杀了。

我整个人都懵了,只感觉四肢一点一点变得冰凉,脑海里疯狂追问着:为什么?

朋友是人人眼中堪称完美的精英人设——斯坦福毕业,绝顶聪明,热衷支教,怀揣着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理想。是什么事情能让如此优秀自信的一个人,失去了生命的希望?

后来我了解到,朋友在自杀前的一段时间状态很不好。大半年前被公司派到了韩国的国际项目组,原本希望可以锻炼自己,结果“每天在公司拼死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领导却永远都觉得做的 ‘不够快、不够好 (Not enough)’”。

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落差,朋友渐渐开始抑郁。但在这个“处处是精英,人人都不愿意示弱”的工作环境中无处诉说,每天带着面具工作。

高压环境、同事的漠视、领导雪上加霜,种种因素的堆叠,让他质疑自己的人生价值,彻底崩溃了。

换言之,让他生前绝望的,不是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而是领导的常规否定带来的自我价值否定;不是抑郁本身,而是天天需要隐藏抑郁、强颜欢笑却得不到理解的绝望。

追悼会结束的第二天,我回到公司,世界悄悄发生了改变。朋友用自己的生命敲响了一面警钟,帮助我看破那层蒙着的窗纱,一切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我看到了身边人,甚至是团队领导,一味追求旁人和上司的肯定,以此作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多么可笑;我看到了许多领导在团队成员心理健康问题上的无知和无措;我看到了咨询、投行这些所谓精英行业对职员心理健康的漠视,认知落后和文化歧视。

这件事成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拐点之一。我突然意识到,大家一味追求的单一价值观定义的“成功”,很可能带来空虚,甚至死亡。

反观我们身边的年轻人,很多人就算成绩优异,自我价值仍然是建立在别人的肯定之上。万一某天不再能得到这种肯定呢?是否能接受脆弱但真实的自我?是否能觉得自己值得活着,值得被爱?

我也开始关注和研究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发现如今公司和高校每年自杀的案例越来越多,抑郁、焦虑人群越来越低龄化。单是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就有惊人的四分之一。

心理健康问题绝不仅仅存在于压力大的行业和工种,而是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巨大的疑问开始在我心中盘旋:

到底是什么,让当代年轻人越来越抑郁、焦虑,越来越不快乐?

我们怎么才能让新一代年轻人,还有下一代的生命蓬勃、怒放,而不是枯萎,走向死亡?

围绕这些问题,我可以做些什么?

带着这些思考,我和几位同事在旧金山办公室成立了”心理健康小组”,后来遍及全美各个办公室,成为了一项运动。但这远远不能直击根儿上的问题。

美国研究儿童疾病的顶级专家 Dr. Nadine Burke Harris 打过一个比方——如果一村子的人在喝了同一口井里的水后纷纷生病,除了给病人治病外,我们不得不问:这口井里的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追本溯源,我认为,教育便是其中一口被污染了的井。

传统教育体系中,学校课程与社会需求的能力脱节,家庭缺乏引导,孩子们缺乏目标感和真正的自我认知。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力在“内卷” 竞争的恶性循环中渐渐耗竭。

如今唯分数、唯竞争的教育体系还停留在为工业革命时代服务的设计,与当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严重脱节。教育体系如一块贫瘠的土地,又怎能期待从上面长出郁郁葱葱的森林呢?

如果我们不去改变这个环境,就会有更多的人,更多的孩子,像我朋友那样,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那一刻,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用真正给人赋能的创新教育,引导新一代的年轻人拥有自信蓬勃的生命力。

重新开始,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辞职回国创业的这一年,我有计划地在创新教育领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调研和尝试。自己开设的青少年英语演讲课程,与机构合作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一对一成长教练等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我每天都很有干劲,还如愿收到了哈佛教育学院的offer。8月返美深造一年,继续在我热爱的领域深耕。

我很庆幸在第3个阶段重新出发的时候,遇到了自由会客厅的IP孵化营,在对的时间刷到了对的广告:)

其实这也是偶然中的必然,我关注林安已经好几年了。

朋友出事后,我也曾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迷茫过一段时间。一次闲逛书店看到林安的《只工作,不上班》,标题一下子戳到心里去了,二话不说买了书,成为了林安的小粉丝,希望有机会认识和请教。

没想到年初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做个人教育IP的时候,真的就看到了IP孵化营的广告,直接报了名。

我的小红书账号 (@哈佛豆子)开号一个多月,积累了近5000粉丝。没想到第一篇视频笔记便是小爆款,观看7w+人,点赞7000+。

特别感谢林安、助教Jane和我们这一期每一位小伙伴真诚热心的指导。这里想给大家分享四点自己在IP营的学习和做小红书新人账号的体会:

明确自己做IP的初心

在要不要做个人公域IP这件事上,我纠结过一段时间。我是一个比较私域的人,不喜欢现在快餐式的“短视频文化”和注意力经济,更倾向于阅读、面案、写长文这些信息方式。

但在这一年创业的过程中,看到了行业和优质教育机构的困境,也看到过新的市场环境下个人IP的影响力。

我意识到既然自己是带着使命而来,希望把前沿的教育理念传递给更多家庭,打造一个好的教育IP分享这些理念是非常明智,且与我的目标一致的选择。

想清楚了这个“为什么”,我在做的过程中才能保持长久的驱动力。

想做好一件事,必须下功夫先学习

个人IP看似门槛很低,要做好却很难,基本上是一个集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和市场宣传为一体的创业过程。而且很多IP都是军团运作,小白很难与之抗衡。

在上IP营之前我就意识到,自己再多的学历光环,进入一个新领域上没什么用,还是得老老实实从零学起。

事实也证明,在正式打造IP之前系统地学习如何打造是非常有必要且事半功倍的。最关键的就是找到自己的IP定位和目标人群,而且是有方法的去找,不是想当然。

我原以为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人群很明确,但在林安和小伙伴们的帮助下才发现原来没有聚焦,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另外,在选择跟谁学习上,我也很庆幸遇到林安的IP孵化营。我喜欢它的不浮躁,不是只教给我一堆账号包装和蹭流量的方法论,而是踏踏实实的通过六周的小班讨论和实践,引导我挖掘自己的精神内核,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一直到现在我还和几个同学们自成一个陪跑小组,大家继续鼓励和交换心得。

学会寻求帮助,而不是单打独斗

目前我在平日工作比较忙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小红书账号持续输出更新和好的剪辑质量,很大程度归功于我找到了两个非常好的帮手,形成了三人小团队。

其中一个朋友是我的小学闺蜜,帮我做个人IP的日常运营(发布、合作沟通、粉丝管理、评论管理等);另一个是一位非常有创造力的在校大学生,兼职帮我剪辑所有的视频和笔记。我只需要创作内容,剩下的都可以交给团队管理。

我非常推荐大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找一两个帮手,而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最简单的是从熟人开始,不需要太高的成本就可以做到。做个人IP前我最大的担忧就是自己没有那么多时间运营账号,毕竟这是一件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很难长时间坚持下来。

作为内容创作者,时间应该更多集中在创作上,而不是剪辑和运营上,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当然,能不能找对人是有运气成分的,我也没有诀窍。但这绝对是值得尝试的事,很可能直接关乎你的IP是否能长期做下去。

做就是了

如果说这段时间做个人IP最大的收获,就是林安的这句“做就是了”。行动力是一切成果的基石,特别是开始尝试新的事物时候,内心自我否定的声音往往会很强。

我看到一些小伙伴们经常觉得自己的视频还不够好,必须完美才能发布,或者数据不好就怀疑自己的IP是不是没有价值。最后的结果就是一鼓没作气,二鼓已放弃。

说实话,完美主义倾向我以前也会有,第一篇爆款视频发布前我也能找出一堆问题。但是我一直记得IP营里林安说的“做就是了”,用它铿锵有力的击碎所有的自我怀疑,做了再说。

我自己的体会是当你带着一个“实验”的心态做IP,不把数据当成评判好坏的标准,而是当成学习的机会,那一切都会变得有趣。

小红书开号一个多月以来,我的笔记数据也是忽高忽低的,但是通过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选题、封面风格、发布时间、标题等等,我学到了许多原来根本想不到的东西,而且感觉很好玩。

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和打造IP的过程都是一个探险的奇幻旅程。我不知道自己的事业一年后、五年后、十年后发展得怎么样,具体在做什么事情,正如我无法预测个人IP会做成什么样,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

但既然坚定了热爱的方向,又何不张开双臂拥抱这一路的大冒险呢?

很幸运能遇见林安和IP孵化营优秀的伙伴们,是你们陪伴我勇敢的踏上这个大冒险,拥抱未来的一切。也祝愿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踏上属于你的精彩旅程。

我是林安,一名帮助更多人探索职业自由的创业者。第一个创业项目「自由会客厅」,链接无限+自由人,共同探索无边界的自由人生。正在采访“100个不上班的人”,已出版第一本书《只工作,不上班》。

在这里分享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的成长探索,不定期会客有趣又有料的美好人类。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她唇之下京墨秦艽

京墨想睡秦艽,日思夜想,想得入魔,想到最后,差点连命都丢了……后来,秦艽拿着刀抵在她的喉间逼问她,要命,还是要我,你选一个!京墨淡然一笑,我不要命,更不想要你小...

by:麦兜学妹

九拳之下

【内容简介】方武:“大叔,我要学武!”张雄:“好!”方武:“大叔好难啊!不学了!”张雄:“可以!”然而到最后,方武发现这个世界很危险!只有自身的武力,才是最可靠...

by:天方烨談

飞云之下

专辑:《飞云之下》语种:国语发行时间:2018-4-23发行公司:肆想文化类型:Single流派:pop《飞云之下》——用音乐写一封信《飞云之下》...

by:华语音乐

深空之下

地球被不明能量所毁灭,月球基地的幸存人类如何在这个冷酷的宇宙中挣扎存活。大就是美,多就是好,爆炸就是艺术!“一艘十五公里的飞船,光靠我们的技术,应该怎么推动?”...

by:牛旦

传说之下

新来的不喜勿喷

by:peijil

灾变之下

这是一个人类和怪物的故事这是一个地面和地底的故事这是3165号,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

by:無名氣小說家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