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23 野有死麇

2022-11-25 02:34:0001:41 28
声音简介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注释】
麇〔jūn〕:獐,小型鹿科动物之一,比鹿小,无角,尾短。
白茅:多年生草本,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古代常用以包裹祭品及分封诸侯。
怀春:比喻少女思念婚嫁。
吉士:男子美称。
朴樕〔pò sù〕:丛木,小树。
纯〔tún〕束:缠束,包裹。纯,通“屯”,积聚,一说为“稇”的假借。
脱脱〔duì duì〕:舒缓貌。
感〔hàn〕:通“撼”,摇动。
帨〔shuì〕:佩巾,古代女子出嫁时母亲所授,用以擦拭不洁。
尨〔máng〕:多毛的狗。

【翻译】
野地里有只死獐,用白茅将它包起来。有位少女怀春思嫁,男子前来引诱于她。树林中有灌木丛,野地里有只死鹿。用白茅将它捆起来,献给如玉的少女。舒缓而又安然啊!不要碰到我的佩巾,不要使多毛的狗吠。


【解读】
《野有死麇》这首诗,历来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读,主要的观点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厌恶无礼”说,以《毛诗序》为代表,其中说:“天下大乱,强暴相陵,遂成淫风。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郑玄《笺注》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此诗描述的是一位女子对一位男子不以礼法胁迫成婚的行为的厌恶之情。欧阳修《诗本义》则认为此诗反映的是“纣时男女淫奔以成风俗”,表达了对男女不以礼法自由结合的鞭挞,此一观点也得到朱熹、王柏等人的支持。

第二种是“拒招隐”说,以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为代表。他对传统的“恶无礼”“淫诗”诸说提出批驳,认为此诗以“如玉女子”喻隐逸之士,以“吉士”喻求贤者,表明纵然求贤者不断相“诱”,力请隐者出山,隐者仍不为所动,拒绝出仕。这种观点,不失为解读《诗经》的一个新奇视角。

第三种是“情诗”说,以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为代表,近当代学者亦多持此观点,认为此诗反映的是上古时期山野之民及时缔结婚姻之事。女子怀春,男子相诱,言其婚恋及时;吉士,玉女,言其身份相当。男子应为猎人,将其猎物“麇”和“鹿”以白茅捆扎,作为求亲之礼,反映了上古时期的一种婚俗。最后一章写的是“定情之夕”,女子叮嘱男子不要过于心急,要“舒而脱脱”,从容而为;并接连使用叹句加重语气,让其不要“感帨”,莫使“尨吠”,表现了先民真挚、率性、淳朴的婚恋观念。

本诗共分三章,前两章联系较为密切,第三章结构相对独立。用语朴实自然,精当贴切,寥寥数语间就包含着几个不同意象,且文末口语化的词句吟咏起来极具韵律感,不觉就如同回到了那个数千年前质朴无华的时代。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野有蔓草丨《诗经》里的草木时光

人间草木,有情世界,再现草木纷呈的有情世界。植物文化中的所有诗意都可以追溯到《诗经》。诗三百,涉及植物的篇章在半数以上。而且,这些关于植物的字句往往并非只是描摹...

by:中外文学经典名著

有声书|《诗经》

《诗经》中国文学的开端!

by:叶子anan

诗经

百诵不厌

by:九云飘飘

诗经

诗三百,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让《诗经》,滋养你的情感,化为你的血液。

by:茉莉清辉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

by:故磊溪边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

by:北国飘雪6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反映了...

by:日月光明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