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专辑 上海最“刮三”方言大全(148) 从“炭结”讲到“炭墼”

2024-01-12 05:28:3605:04 1185
声音简介

从“炭结”讲到“炭墼”


叶世荪
 上世纪中叶的许多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提及一些上海人所熟悉的场景或物品,譬如在《倾城之恋》中说:“荣贞阿婆刚刚生好一只炭结铜手炉”。其中的“炭结”指的是“炭墼”,一种用碾成粉的木炭加入适量粘土做成的燃料。


 过去的城市人家常把炭墼点燃后放入铜制的手炉、脚炉里取暖,使用这种炭墼的好处是因为它一般都是阴燃,不出现明火,没有扬起的灰尘,而且可以燃烧保温的时间比较长。这种加工炭末使其更久阴燃的经验可追溯至南北朝。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杂说》介绍:“炭聚之下碎末,勿令弃之;捣、簁,煮淅米泔溲之,更捣令熟;丸如鸡子,曝干;以供笼炉种火之用,辄得通宵达曙,坚实耐久,逾炭十倍。”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炭墼”,其中掺入的米泔水和泥土一样,起粘合的作用;《清异录》还记载有“研米煎粥用以粘合炭末”的做法。


 到了宋代,民间广泛流传的《夏九九歌》中,明确提到了“炭墼”:“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宋代吴自牧在其《梦粱录》中说:“其巷陌街市,常有使漆修旧人……供香饼炭墼,并挑担卖油”。不论是“家家打炭墼”还是满街卖炭墼,都说明“炭墼”这种东西很久以来便是深受人们欢迎并被普遍使用的。


 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市场上还能见到炭墼的身影。2017年12月21日《新民晚报》有篇文章,题为“老底子上海人是这样过冬的”,里面说到:“以前上海的煤球店还供应一种用耐火材料制作的,不能燃烧的‘炭墼’,有的家庭或单位使用炭缸取暖,燃烧使用木炭,木炭发火快,燃烧也快,放入这种不能燃烧的炭墼,能够起到阻燃的作用,可以在保证室温的前提下节省木炭”。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气候的变化,“炭墼”更多的是在江南地区使用。原因一是上述从宋代一直传到清代的《夏九九歌》,其实是根据南方气候特点形成的吴地农谚;二是歌中的一些语句只有用吴地方言才能押韵,譬如“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三是前面提到的《梦粱录》,写的就是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日的杭州)的坊间风貌和市井生活,它的作者吴自牧也是杭州(钱塘)人。


 还有就是这个“墼”字的读音,在普通话里它念ji,但在古代这是个入声词;《广韵》注为“古历切”,《集韵》注为“吉历切”。这种民间日常用品经历朝历代口口相传,依然读作入声词、保留了其原有音韵的恰恰是包括上海人在内的南方人。


 也许正是因此,许多文学作品中把它写成了“炭结”,“结”是沪上人人熟知的入声词;情愿牺牲字形也要维持读音,毕竟语言系统的首要表现形式就是语音。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上海故事广播之星期广播阅读会

现场聆听星阅会之《我们身边的文学风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a1c70b0102vikz.html)相关声音文件...

by:女书生申语然

天上海-34期7班广播剧

这是一个有妖修和人修的神奇的大陆,正义、邪恶、奇幻......在天上海轮番上演后期主做:1.我是有道042章2.漠夜带刀043章3.我是孟夏...

by:声暖洋洋

上海闲话最"刮三"个方言大全

这是有近2000人的QQ群“上海话顶呱呱学院”的上海话配套节目。更多学习交流,请参与QQ聊天群:上海话沪语顶呱呱学院。群号:246407815历史上群的人...

by:阿拉顶呱呱

广播剧《羊脂球.上海.1937》|和声社

根据莫泊桑小说《羊脂球》改编1937年八一三抗战刚过一群身份不同的人乘坐租界开出的最后一班长途客车逃离危机四伏的上海途中却又遭遇日军拦截和蹂躏人性的光辉与丑恶...

by:玄尘_不二斋主

广播剧《微广播》

此专辑记录转载一些客串或者参与的广播剧

by:宅男虎

广播剧《前夜》(上海长宁艺术中心出品)

广播剧《前夜》以信仰的光芒点亮迷雾黑夜,以忠诚使命守护一座城市的美丽与未来——谨以此剧献给为上海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革命勇士编剧:陈...

by: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

上海1939丨悬疑谍战剧|梦飞扬广播剧组录制出品

剧情简介:1939年,已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的上海暗流汹涌。以川岛芳子为代表的特高课、以岩黑秀夫为首的竹机关、以岩井英一牵头创建的岩井公馆等日本特务组织,纷...

by:茶花楼主

上海兵回上海

【内容介绍】"姬季远告别了他六年的军旅生涯,回到了家乡上海。父亲已经平反昭雪了。他踌躇满志,以为这下就可以,展开自己的那双,远航的翅膀了。但是,残酷的现实,却仍...

by:Meilin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