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浅说》之平天下1——周五

2023-05-16 20:17:3631:39 208
所属专辑:大学浅说
声音简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
本段讲的是平天下的总原则,下面六段内容来分讲。第一段是从孝道治理天下,儒家秉承传统文化的大经大法。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能把天下都能够治得太平,求具和谐世界,那首先要把自己的国治好,先治其国。那是要有前提的,一是孝道,上老老而民兴孝;这个"上"是指在上位的人,君;前面第一个"老"字是尊敬的意思,是动词;后面这个"老"是指老年人。在上位国君,你要尊敬老年人,而民兴孝,"孝"定行孝道。二是悌道,上长长而民兴弟;这个"弟"是悌音,尊敬:前面的"长"字当尊敬;后面的"长"字就是比自己年纪长的;在古代礼节里,大概长自己不超过二十岁就当兄长看待,那要是比自己大上二十岁,那就当作父亲一辈来看待了。现在有些没有礼貌的人,直接叫什么老李,老张。"弟"就是行悌道,悌道就是在家里面,作弟弟的要尊敬自己的兄长,就是兴弟:国君能尊重比自己年龄长的人,那你的国民自然的效法,这个民风,那自然也就厚道了。三是慈道,上恤孤而民不倍;这个"恤"字当"忧"字讲;"孤"字在古时候,幼年丧父的人,自己称孤子。恤孤,在上位的人,忧那些孤子,怜悯他们;前面讲过如保赤子,何况在这里幼年孤子,那就更要照顾他们了。在《礼运大同篇》里面讲:鳏寡孤独。"鳏"是指男子年老无妻子,鳏夫;"寡"是指结婚的女子年老无夫;"独"是指的年老无子;这四种天下穷困之人,是无劳动力又无亲人赡养的人,国君要关注关心这种穷人,特别关怀这个孤子,文章里是拿这个孤子作一个代表。而民不倍,这个"倍"字当弃,但在这里当"违背"讲。前题是国君怜悯孤儿,那一般国民百姓,也就跟着你学习效法,同情、关心别人,那种厚道,就叫不倍。与国君的仁政不相违背。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是总结了。这个"絜"就是持,手里拿着,可以掌控;这个"矩"字是划方的工具,古本子里面没有"矩"这个字,没有左边那个矢字,只有右边这个巨字。这个巨字,是工作的工字,如同一把量尺,中间那个是一个手,手抓住这个准则,这个矩,这里当作法则来讲;我们常讲的规矩,规是指划圆的工具,古代有个传说女娲补天,后来同伏羲在一起,女娲手里拿着规,伏羲手里拿着矩,告诚天下的后人,一切事情皆有规矩,做事情不要妄为。所以一个君子有絜矩之道,换言之,一个有品德修养的君子,在治国是有治国法则的,要以身作则,就是絜矩之道。紧接着,就在下文开始解释什么是絜矩之道。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本段内容就来解释絜矩之道的。所恶于上,毋以使下;在你上位的人,对待你态度不好,你觉得不对,那你就不要再去传递给你的下属,这就是上使于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你认为你的下属对你态度不好,反应出来的各种情绪,你觉得这个很憎恶的,也很讨厌,那你就不能将这个情绪,反应传递到你上级,这就是恶下而事于上。这是从上下来讲。
再就我们看在中间层,就是从你周围的前后、左右来讲,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这个"先"是当动词讲,你前面的对待你不好,有意见,你觉的受不了;那你对待你后面的人,你不要再传递给后面的人了,《论语》言:君子不传,但好的可以分享下。"先后"就是你不能拿你憎恶于前的,你去对待你后面的人,那同样,你也不能够拿恶后面的,你来对待你前面的人,这就前后来讲。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就对待你周围的人,从右侧的人,对你有意见和情绪,你感觉不好,你就不能拿这样的不好的情绪,来对待你左侧的人了。同样你左侧的人对你,那也就不要传递给右侧人了。那上面说的就用絜矩之道来概括;这个絜矩之道是最重要内容,就是让我们能够从自己的感受,别人是如何对待我,我受不了,既然受不了,自己不接受的,就不能再拿这样态度,来对待他人了。现在社会上有些人,遇到烦心事,情绪不好,就到处找人转换宣泄啊,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古人用这个絜矩之道,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自我反省,儒家就是用恕道,就是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平天下在治国者,治国者开头讲要老老、长长、恤孤来做,用孝梯慈对待百姓,这就是仁政,就是德政。在家庭里面讲,也是要孝、弟、慈,这是最基本的。那治国之道是君子用絜矩之道,也就是保持一个法则,法则就是对于上下、前后、左右的人际关系,你自己受不了的,绝对不能够强加给别人,这就是恕道。从上面的图示里,可以看出我们每个人在家庭和社会,虽然是个体,但不是孤立的,以你为中心,有上下的关系,同时又与前后、左右四周的关联,在这个上中下的立体空间里,位置不同、角色个同、责任也不同,但你时刻与周围的人,是有关联的,是一体的,所以处处要合乎絜矩之道。再看下国君在治国时,一切都合乎这个法则,教全国的人都能够学恕道,最后就是能平天下了。接着下面举三个例子,用家、国、天下来说明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
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举第一个例子是从家来印证絜矩之道的。《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是选自《诗经.小雅.南山篇》;这个"乐"是欢乐;"只"可以当语助词讲,这里当是、此字讲。就是指欢乐的君子。作为国君,来领导国民,将其国民都当作赤子、儿女来看待,得到民众的拥戴,民心所向就能作全国民众的父母了。
前面所讲絜矩之道,你做国君的先要落实,作国民的父母,你就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用国民所好的、所关心的,你国君要想办法供给民众,得到了所想的,那么就是所恶恶之,所好好之。这里第三次提到"好、恶",那要用诚意,来对待你的国民,此之谓民之父母。
举第二个例子是从国上来印证累矩之道。《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是选自《诗经.小雅节南山》篇,是用的兴体;"节"当很崇高讲,"南山"一座高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就是说南山那么高大,山上的石头堆积得很高,堆积很多。"赫赫"就是很显著的意思,"师"是指太师,"尹"是太师姓尹。"师尹"是周朝,周幽王时的一位大臣。古时有三公辅佐天子,师尹就在三公那样高位置上。师尹就像南山上的高大石头,又多又很明显。这个"具"是指惧;"尔"是你,"瞻"指瞩目。大家都惧而又瞩目你这个师尹。接着讲,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这里的"有国者"就是治国者;"辟"是僻,指不正;这个"僇"就通戮,诛戮。你治国者身在高位,在办各种事情时,不可以不谨慎,要谨慎啊,因为天下的民众,都清清楚楚的看在眼里,如果不合乎礼的话,天下民众就来珠戮你。这意思就是你自己办这个政治,你自己行为都要慎重,不是你自己想怎么做就乱来,提醒你处处要诚意。
举第三个例子是从天命来印证絜矩之道。《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是选自《诗经.大雅.文王》篇;这个"殷"是指殷朝;"丧"就是失去;"未丧师"民心还是归向殷家;"师"在这里当民众讲;殷家还没有丧失掉民心时。克配上帝的"克"是指能够的意思;还能符合天命的;在这里讲殷朝时,没有失去民心,他还是能与天命相配的,来实施统领天下的臣民的使命。仪监于殷,这个"仪"当宜字,这里当应当来讲;"监"字就当镜子,看着来讲;在这里说,是拿殷家做个借鉴,来对照一下,谁是贤君,谁是暴君。峻命不易,的"峻"当大讲;"命"就是天命;"易"字,汉儒郑康成的注解当改字讲;天命不会改的。也有注解,"易"当容易讲,天命不容易。这两种住都以。看看殷家的合乎天命时,他就能够继续保有大下,他要违背天命,殷封王是暴君,不得民众的拥护,这个天下就不属于他。所以周武王伐纣,这个殷家就亡国了。《易经》里讲,"天有好生之德";天命它不会改的,但你是个暴君,天命要改了,个会就让暴君,胡作非为,那是不会的,这就是"峻命不易",下文用三次"得、失"来讲述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在这里第一次用"得、失",从民众上来讲的;这里的天命,是你身为国君对民众,在治国道上,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得到民心,你就能得了国,这就得了天命;那要失了民心,老百姓不与你这个治国者同心,就是失
众,就是失去了国家。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这里总结出,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是要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君子先要谨慎自己的德行修养,后面讲治国的人有德四项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你治国者,时时为你百姓着想,那百姓看在眼里,自然来效法,来靠近你这有德的国君了,那就会有很多的国民,国民多也就会有更多的农田土地:那土地多了,粮食财富也就多了,那作国君在治国时,当然需要钱财了,有了这些财富,还要用于保民富民上。
所以在这里讲,你身为治国者,先要考虑谨慎自己的德行,上行下效,这就是古人总结的,治国四则方策,国盛而不衰之道。按照这个次序来讲,先有德,然后有人,有土,有财,最后要好好的用。我们看看历史故事,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在吴国做了三年的奴役,二十五六岁放回越国后,勾践采纳范蠡的建议"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就是十年增加人口粮食财富,十年再教育和训练。但这句要有前提的,一是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一切勤俭,卧薪尝胆;二是要德政予百姓,不误农时,减税减刑,体恤鳏寡孤独,有如保赤子之心,与民同心;三是进贤用贤。百姓才真心拥戴,开垦的良田扩大,接着人口增加,十年国库财富爆棚,财富用于富民保国,最后也就完成勾践的复国大业。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里又一次从本末来论述,德是本,
财是末;你身为治国者,要知德为根本,钱财是枝末。在春秋时期的范蠡,财富三聚三散,后世称为"文财神",就是君子取财有道,最好的佐证。外本内末,这就是常说的"本末倒置";不论你是谁,如果把这根本看外了,看轻了,忽略掉了,而去注重哪个枝末,当作内在的本了;结果就会出现,争民施夺,这个"施"就是施教;你心里想的都是财,那就会跟民众争利,就是国君与民众争财利,那就等于你教民众,互相争夺,只是注重眼前的钱财和利益,而不讲道德,那国家还怎么能持久的发展?但在这儿讲,你作国君时,最重要的要修养你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注重在钱财上。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恃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这里也做个小的总结;是故财聚则民散,所以作国君把民间的财物,都搜聚到你自己的国库里来,那天下的民心就散了。财散则民聚是在反过来讲,让这个财产散用于民间,这样百姓的心
也就聚起了,一起来拥护国君了,这就叫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这个"悖"就是违背;这里用个比喻,古人讲"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假使说你所言的这个不合理,你所收到返回的信息,也是不合道理的言语。你身为国君,先慎乎德,除了治理好国家,还要教育国民啊,要用圣贤所讲的道理,来教化民众,不然到处是用"功利主义",自己都没德了,其言语无序,其行为也就无礼了,那到后来的结果,是可想而知了。
再讲,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个"货"就是财。因治国者说的话不合理,不算数,百姓也学,反过来对付你啊;用在财货上面,不合理的把民间财产搜刮到你国库里面来,你在无节制的浪费,那很快就会出问题,政权会被人家推翻。就像夏桀王、殷纣王、秦朝的秦始皇,都是搜集民间财货,造了宫殿,自己享受不了,没有怎么享受,后来被人家推翻了,这就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下面在再三个例子来印证。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十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举第一个例子,是在天命上来讲的;《康浩》曰:"惟命不于常。"选自《书经.周颂.康浩》,是讲述周成王伐康叔;"惟命"就是想到这个天命,"不于常"指天命不会永久的在某一家的。我们就来讲下,夏商周三代,在夏朝是有天命,但到了夏桀王时,他昏庸啊,就亡国了,天命就传给,殷朝的汤王那里,后来又到了殷纣王时,他也残暴,殷就不合乎天命了,武王伐纣,那自然要换到了周家。这就还说"惟命不于常"。《老子》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命就看你这个治国的人,有没有道,有没有德。
这里是第二次谈"得、失",是从善与不善上讲,是对上一句的结果来讲,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不是宋儒朱子解释"道"字当说、言字来讲。这里是说你身为国君,要有治国之道,要合乎天命,就是善,你就得了天命;"不善"就是不合乎天命,就是失掉了天命。让我们知道,在人世间只有一个善字,就会时时得于天命的护佑。
这里举第二个例子从善、仁上来讲。《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是选自《国语.楚书》里面记载楚国的历史,楚国在楚昭王时,派了一个臣子到晋国,是今天的山西,接待的是晋国的大臣叫赵简子,他在陪同时就问楚国使者,贵国有一宝玉,名叫白珩(音横),现在怎么样还好吗?楚国这位使者就告诉他,我们楚国不拿那个当作宝,只拿善为宝,用善来教化百姓。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这里举出例子来讲仁。是讲晋献公刚去世时,晋文公是晋献公的公子,名叫重耳。子犯,是重耳的舅父,又称舅犯,一同流亡在外,那时秦穆公就派人跟重耳讲,你赶快回去,接替国君的位置,要知道重耳他有好几个兄弟;舅犯就对秦穆公派的人说,"亡人"就是流亡的人;"无以为宝",没有什么宝,这里是说,流亡的人没有意思回去,来继承国君君位。"仁"是爱民,"亲"是思念自己的父母,以这个为宝。舅犯很有学问,代替重耳,告诉秦穆公的使者,这也就证明仁亲为宝。仁亲和上面讲的善,来说明治国者要先慎乎德。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举例子,这里讲的是用人之事,选自《书经.秦誓》篇,是《尚书》里最后一篇;在《三字经》里讲"有誓命,书之奥";"誓"是书经的六种书体之一,是古时国君约束自己和责备自己时,对众所发的文章。其内容是讲,秦穆公要伐郑国,其有臣子告之,不可去伐,但也有人赞成,出征前"蹇叔哭师",后来秦军在崤山之战,丧失了全军,只有三位将军回到秦国,这时秦公就总结了,对他的军队发的誓言,这就是《秦誓》。最主要的内容是责备自己没有听贤臣的劝告。
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这里"介"字当数目,当"个,来讲;"断断"是很诚恳;"技"是指技能、技巧。秦穆公开始讲若有一介臣,假若要有这么一个臣,很诚恳,却没有别的什么其他特殊的技能技巧。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休休"是很善的:但是他的心,待人都是很宽广善良,像这样宽宏大量的人,秦穆公说,我就该任用他。接着讲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别人有学问有能力,这叫技能。也就如同他自己有,就能够任用他人,这个很难得。人之彦圣,其心好之,这里的"彦"指俊美,又是指学问能力,而汉儒郑康成的注解为美士,很美的读书人。"圣"译通明,是指的品德,各个方面都好。有才能有道德修养的人,看到有才能有道德的君子,他心里都向往,对于人的彦圣他就喜好。
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这个"啻"是只的意思。比如说,不仅仅从口里赞美他技能,能容之,是心里所好的,实实在在的来喜好他,真有容人的雅量,当然就任用这个人;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这个"黎"当众讲;这个"尚"当庶几,差不多;所以任用这样有品德修养;宽宏大量的人,才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黎民百姓。秦穆公讲,若有这样的一位难得臣子,他能够这样爱惜人才,任用人才,我的秦国是不会亡的。
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这个"媢"字当妒忌讲:这句话是反过来讲的,看见他人有好的技能,媢嫉就是他妒忌人家。看见别人比他好,比自己强,心胸狭窄地来憎恶人家。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看见别人彦圣,他违之;"俾"字当使讲:俾不通,处处与这个彦圣的人违背,让这个贤人事情做不通,办不成功。寔不能容,假如这样臣子,是个小人的话,他不能够包容人: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这个"殆"字当危险,危害讲。这样的臣,是不能保护我子孙和黎民百姓,跟上面相反,这是很危险的。如果我用的臣子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也就危险了。那么这一段是秦穆公,打了败仗后,回来在检讨自己。在里面讲到一正一反两个臣子,是否自明和是否能容人来评议。换言之,也是说你要治国,要用臣子时,就要用宽宏大量、能够容纳他人的臣子,那自己也要讲究道德修养才是啊。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诗境浅说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诗境浅说》是一本专论唐朝律诗和绝句作法的书籍。全书分为甲乙丙丁四编和两个续编,分别讲解了...

by:齐民文化_电子书

诗境浅说

俞陛云为家中孙儿女“欲学为诗”特意编选的启蒙读物,专论唐朝律诗和绝句的作法,侧重于分析每首诗、每副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以及“诗境之妙”。《诗境...

by:日光清城

诗境浅说

义工介绍:大家好,我是王智惠,一名在校大二学生。曾多次此参加校内外志愿公益活动。希望通过本次公益活动把喜欢的书籍分享给大家,帮助到更多的人。音频类别:mp3录制...

by:了凡积善之家FM

浅说心事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烦恼或者想不通的事情,或许想找个人倾诉,又或者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待上一会,那么,慕凡的浅说心事正适合你,可以在节目下方留言或者点歌,每周会随机抽...

by:NJ慕凡

文言浅说

告诉你文言文的秘密所在,叫你体会古人文章之美,帮助大家理解和运用文言

by:如云美女

庄子浅说

三联书店出版,陈鼓应编著,张三语音推广。

by:张三的朗读绘

《孙子浅说》

《孙子浅说》是北洋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和刘邦骥合作,对《孙子兵法》所作的校释和注解。该书突破只对字词校勘注释的传统做法,大量引入西方军事思想,着重从整体上阐...

by:长旅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