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那是我们终将走入的自由

2022-12-31 13:17:5228:21 536
所属专辑:孙老师原创文章
声音简介
现代文明所崇尚的主流价值观早已成为窒息人生命和个性的枷锁;

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人的本质是人,而不是社会机器的工具。


毛姆在《刀锋》的结尾是这样描述主角的:

“他没有野心,无意追名逐利。要他蝇营狗苟以成为社会名流,只会叫他大倒胃口。

他按自己选择的道路生活,心安理得,随遇而安。

他是谦谦君子,不图为人之榜样。人生最大的满足只能在精神生活中获取,他走的是一条不断完善自我的道路。

对旁人产生的影响无异于著书立传或传经布道。”




月亮和六便士



更强烈极端的例子,是毛姆的另外一部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

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离家出走,去了巴黎画画去了。

最后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画出了自己灿烂的生命,直到死亡。

他早已弃社会名誉于不顾,哪怕最后画出了巨作,也只是嘱咐妻子一把火烧掉。

因为他已经画过了,他在精神世界享受过了。


他的太太是一个十足的世俗的小市民,一生都在营造体面的,让人羡慕的中产阶级生活。听到他出走后,也只是以为丈夫随着情人私奔了。

这个女人完全不能接受丈夫因为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而离他远去。


整个19世纪都认为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对社会形式、秩序、条理性和大多数生活模式的尊崇顺服。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开始也在刻板规矩的理性节奏中生活了多年。

然而他不久发现在这种平静的生活秩序中他渐渐耗尽了自己的才华,精神上也丧失了活力,创造性日益萎缩。

于是他走向了生活的另一个极端。


小说中还专门强调了他对社会秩序的无视,当他的朋友在巴黎找到他想劝他回家时,他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都不为自己感到羞耻吗?”

“并不。”

“你这样做,会遭人唾弃的,别人会觉得你是个彻头彻尾的坏蛋。”

“他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我无所谓。”

“你会被所有人孤立的,没有人赞同你的做法,他们会打从心底鄙视你,你难道一点儿都不介意吗?”

“不介意。”


当朋友说:“天啊,别以为我们是傻子,还有一个女人和你一起来了巴黎,我们很清楚。”

他愣住了,随即爆发出夸张的笑来。

然后换了一副鄙夷的表情:“这些女人太可怜了,爱情,除了爱情他们还知道什么呢?”

朋友问他:“那你为什么要抛弃她?”

“因为我要画画。”


当朋友告诉他,你没有基础,出不了名的,最后只能成为蹩脚的三流画家,还不如做个普通人,顺利的过好自己的生活。

对方说:“你真是个傻瓜。我非得画画不可,我必须这么做,对一个落水的人来说,他会不会游泳不是最重要的,能挣扎出去,才是第一位的,否则他就会淹死。”


看吧,他不仅不在乎别人鄙视他,而且抛弃一切去画画也不是为了有社会成就。

这里不讨论思特里克兰德对家庭的不负责任到底是对是错,只讨论他追寻精神自由的热情和心态。


小说的原型是画家高更,高更因受不了梅特家族的冷嘲热讽,出走巴黎,决定到蛮荒之地寻找人的本真。




他曾经在给朋友寄去的一封信里,写下自己的心声,

“我开始得太迟,压力太大,

以我自己的标准来看,作为一个艺术家,我是极度失败的。

但我认为,我所奋斗所争取的,却极有价值。”


高更将他在塔希提岛上看到的未被现代社会影响的野蛮人画进了作品中。

用同样热烈饱和的色彩,将这一切重现在画布上。

他说,“回到未受污染的大自然中,我只看野蛮的事物,像他们一样过日子,像小孩一般传达我心灵的感受,使用唯一正确而真实的原始表达方式……”

那些人物,在高更的笔下不觉违和,仿若天地初开,文明伊始,这些人物就好像已经存在,

有说不出的神圣庄严。

高更的画作,已经简单的只剩下了生命。

那些都是真正的、自然的、人。






尼采《精神三变》



我们是真正的,自然的人吗?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被赋予了社会性别期待,父母给女孩子用粉色纸尿裤,给男孩子用蓝色纸尿裤。

刚能坐起来,就手抓着绘本,听着儿歌,无一不在被传递着这个社会的观念,规矩。

刚会说话,长辈就教你:妈妈的妈妈叫外婆,爸爸的妈妈叫奶奶。让你有了社会角色意识和人物秩序。

再大一点,带着自己的编号,进入了学校,开始学规矩。

我们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争取让老师发给自己一个小红花。


我们时时刻刻留意自己进入社会机器的模式,学着和他人行为观点一致,丢了个性换来了共鸣。

我们借助艺术作品寻找通感,抹着眼泪互相慰藉,(原来有人比我还惨啊,这下心里舒坦多了)。

而那些拥有自我意识,从而拥有真正自由的“至人”呢?

逍遥于人群之外,偶尔看一眼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种。


为什么人和人的区别这么大呢?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曾讲过“精神三变”。

这是人生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骆驼精神,坚忍负重、遵守一切安排,奔向荒漠;

后来发现自己之前所遵循的传统有很多不合理,现实也处处荒谬,于是反抗精神觉醒,开始向不合理的传统和现实说“否”。

这是就转变为狮子精神;

当抗击旧的价值观到达一定程度后,人的一次次意识的提升,经历一次次意志力的考验,终于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这个时候,一切都将是全新的开始。

便是婴儿阶段。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婴儿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一颗赤子之心如此珍贵,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达到纯真、质朴和专注无杂念的状态。

只有到了此时,心灵重归原点,终于体会到了天地和自己,返璞归真,挣脱一切外界强加于身的枷锁,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如同庄子《逍遥游》中的鲲化鹏飞,层层超升,突破种种藩篱,使人心思遨游于无限宽广的宇宙,游于无穷。


红尘滚滚,现实中的大多数人,一生都在骆驼的阶段,被训练,学习,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活过一生。

在心灵虚弱和迷茫烦恼中,苦海浮沉。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海上钢琴师(原曲)

Tel:020-38837009手机:18933945290...

by:波萨音乐教育中心

《海上钢琴师》之感悟

面对非议,是盲目随大流,还是坚持己见,特立独行?是选择妥协合群,还是宁愿在孤独中,坚守内心的清醒?相信看过《海上钢琴师》,你我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by:朗读者阿慧

《海上钢琴师》原声大碟

《海上钢琴师》是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主演的剧情片,于1998年10月28日在意大利上映。该片改编自亚利桑德罗·巴里克文...

by:司南伯

薛冰寒读书《海上钢琴师》

每月推出一本好书,每晚伴你一起精进。

by:薛冰寒

《海上钢琴师》十天读完一本书

如果身体和灵魂你只能拯救一个,那么,你会选择哪个?

by:筱芊语

钢琴师-犹太钢琴师二战期间故事

1939年9月23日,波兰电台的最后一场直播曲是由年轻钢琴师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演奏的肖邦C大调梦幻曲。他的演奏被德军的炮弹打断……他的家人全部被送往特雷布林...

by:狐狸大王

琴师丨阴阳师妖琴师同人| 免费

梦回盛世时,抚琴觅知音《阴阳师》妖琴师同人衍生小说。个人向。微D。

by:咖啡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