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 唐蕃对大食东扩的反应

2023-05-15 21:36:5725:26 1万
所属专辑:通俗西藏史
声音简介

通俗西藏史(一百四十九)——唐蕃对大食东扩的反应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在讲这期内容之前,老布先做个小广告,本周日,也就是元旦的晚上,老布约了几位老师在腾讯会议室里聊天。我们主要从地理的角度上,来讲讲三大藏区的特征。

海报我贴在内容简介的文稿里了,会议室的号码567-466-061,欢迎喜马拉雅的小伙伴们都来唠个十块钱的。



上期咱们讲了大食东扩,这个将近八十年的扩张,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673—705年之间;

第二个阶段是在705—714年之间;

第三个阶段是在715—751年之间。

三个阶段的情况各有不同,第一个阶段基本是在试探,主要以掠夺为主;第二个阶段就变成了征服,阿拉伯人在屈底波的带领下,狂飙突进,打得昭武九国节节败退。第三个阶段则是反抗与镇压之间的循环。



那么在大食不断东扩的过程中,身为宗主国的唐朝做什么吗?

答案是做的很少,聊胜于无。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个是中亚实在太远了,超出了唐朝力量投送的极限;

我们之前说过,唐朝的西域政策基本上防御性的。

主要目的是截断西方、北方两个游牧势力的联系,不让他们形成一个整体,以此来保证中原地区的安全。

所以唐朝在拿下了安西四镇以后,基本上就满足了,不想再投入更多的国家资源。

至于天山以西的河中、葱岭以南的吐火罗,唐朝的定位是作为安西的缓冲区,所以也就是满足维持一个宽松的羁糜统治。

这也就意味着,唐朝不认为昭武九国和吐火罗是自己的核心利益。

唐朝在西域划定的核心利益,就是天山以东、葱岭以北的地区,按今天地理概念说,其实就是新疆的范围。

触碰到这块核心资产,那肯定不好使。

吐蕃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两边为了南疆盆地各种死磕,从唐高宗的670开始,一直磕到了唐宪宗的810年。

而对于大食来说,他扩张的区域止步于葱岭以南、天山以西,唐朝没那么敏感。

另一个是因为唐蕃战争,消耗了太多的国家资源,唐朝也确实有心无力。

大食进攻的第一阶段,正好赶上唐蕃争夺安西四镇。

两边打得激情四溢,根本无暇他顾。

大食进攻的第二阶段,又赶上了唐中宗、唐睿宗,这段比较弱势的时期,主要的精力都在应对北方的后突厥。

等到李隆基在上台以后,唐蕃又在在河陇地区大打出手。

吐蕃重兵云集,甚至赞普御驾亲征,来打击河陇防线,唐朝的战争资源也主要围绕着河陇配置。

大食进攻的第三阶段,安史之乱都爆发了,唐朝都快被守不住老家了,往西瞅一眼的心思都没有。



但要说唐朝啥也没干,瞪眼瞅着大食东扩,还真是有点冤枉了。

其实他们也干了不少事儿,只不过干得方式,不是直接和大食人开战。

比如说第一阶段,唐朝的主要精力是在和吐蕃争夺安西,但这不影响裴行俭平定阿史那都支的叛乱以后,顺手在碎叶川建了一个城。

大家看一下地图就知道了,碎叶城所在的位置,可是在天山以西。

这地方有多重要呢,我们从现代地理的角度说一下。

碎叶城东北面140公里,有个城市叫阿拉木图,1997年以前是哈萨克斯坦的首都。

碎叶城往西五十公里,就是比什凯克,吉尔吉斯的首都。

比什凯克再往西两百多公里,有个城市叫塔拉兹,这地方在唐史里叫怛罗斯。就是很多人痛心疾首的怛罗斯之战的爆发地。

从怛罗斯向西南三百多公里,就是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

也就是说,阿拉木图、比什凯克、塔拉兹、塔什干,从东到西呈线性排列,这条它们串起来的线,就是丝绸之路。

其实,如果您把视角在拉高点,就会发现沿着天山西麓有一条绿洲带,上面说的这些城市正好都在绿洲带上,这条绿洲带就是所谓的“天山走廊”。

这条走廊的最东头是伊犁河谷、中间是楚河河谷(楚河就是古籍里的碎叶水)、西边还有一个著名的谷地,就是费尔干纳盆地

这地方都是水草丰美,宜耕宜牧,踩一脚滋滋冒油的好地方。

其中,最西边的费尔干纳盆地,跟中国的渊源还挺深,它就是让汉武帝魂牵梦绕,出汗血宝马的大宛

张骞出使大月氏,首先到达大宛,然后就发现这地方的马好。汉武帝听说了,就想弄点回家改良一下马种。结果人家不答应,还把使臣给剁了。这下汉武帝可火了,拜李广利带着军队来取马。李广利当时被封为贰师将军,这个“贰师”其实就是奥什(Osh)的音,在费尔干纳盆地的东南部,现在还叫这个名字。

到了唐朝,这地方改叫了拔汗那

要说唐朝对河中地区什么石国、康国,真是没多大兴趣。但对拔汗那的态度,可真是不太一样。

因为这个地方紧贴着天山,翻过山就是安西四镇里的疏勒,也是就今天的喀什地区

所以,唐朝对拔汗那一直另眼相看,

唐破西突厥,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荡平了西突厥的叛乱以后。次年,唐朝就在拔汗那的渴塞城,设了休循[xún]州都督府

等到了天宝三年(744年),李隆基又把拔汗那的国名改成了宁远,又把和义公主嫁给了国王。

在整个天山以西的地区,唐朝一共就用过两次和亲工具,一个是突骑施,另一个就是拔汗那,这就可以看出拔汗那的重要意义了。

715年的突骑施


除了在拔汗那身上投入资源,唐朝的另一个举措就是扶起来了突骑施。

大食在向河中扩张期间,昭武九国不断向唐朝求援。

比如在开元七年(719年),东安国遣使求援,“请敕下突骑施救臣等。臣即统领本国兵马计会翻破大食”。

位于阿富汗北部的吐火罗叶护,也在开元十五年(727年)上表求援,“奴身今被大食重税,欺苦实深,若不得天可汗救活,奴身自活不得,国土必遭破散。求防守天可汗西门不得,伏望天可汗慈悯,与奴身多少气力,使得活路。又承天可汗处分突骑施可汗云:‘西头事委你,即须发兵除却大食。’”

有没有发现,两封求援的上奏里,都提到了突骑施,这就是突骑施汗国的强度。

估计这些被大食攻击的国家也看明白了,之前求过好多次了,唐军都不来帮忙,估计是指望不上了。但生活在碎叶川附近的突骑施兵强马壮,又在唐朝的管辖之下,这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

估计李隆基心里也是这么想的,让他从关中派兵去打大食,这种赔本买卖他是肯定不会干的。要是支持突骑施跟大食死磕,未必不是条驱虎吞狼的妙计。

如果突骑施要是打输了呢,消耗一下突厥人的力量,这事儿挺好;

如果突骑施要是打赢了呢,消耗一下大食人的力量,这事儿也挺好;

最好是打个不赢不输,就僵持着,同时给两边放血,简直是好之又好。

我估计的李三郎,十有八九就是这么想的。

您还真别觉得他腹黑,这套路现在也在用,只不过放血的目标是欧洲和毛子。

所以,李隆基在突骑施身上砸了不少政治筹码,不光是嫁了个公主,甚至还把碎叶让给了它。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突骑施快速崛起。

唐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你就是这块的街头小霸王,大哥目送你去跟大食死磕。.

唯一出乎预料的就是突骑施太猛,上阵以后吊打大食,把阿拉伯人打得抱头鼠窜。

在723年到730年之间,几乎把阿拉伯势力逐出了河中。

732年的突骑施


凭借一连串的大胜,突骑施的苏禄可汗累积了崇高的威望。

然后唐朝发现养虎为患了,又联合大食一起搞垮了突骑施。

这就是大国之间的博弈,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对手之间一样可以联合。

所以还是那句话,“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唐朝大食之间可能唯一一次正面冲突,就是天宝十年(751年)的怛罗斯之战。

这场战役唐军大败,但它其实没有改变任何格局,安西四镇还在唐军手里,河中也在大食控制之下。所以作为获胜的一方,阿拉伯的史料对这次战役都记载的很少。

真正改变格局的事件,其实是安史之乱。

从唐朝这些操作,我们其实能看出唐朝核心思想。

安西四镇是我的核心利益,这块没得聊,谁伸手,我就剁谁。

葱岭、天山,这是俺们家院墙,没事儿别瞎溜达,我有摄像头。

院墙外边的天山走廊,这是俺们家的护城河。这地儿得归我管,你们谁也甭惦记。

你要是不服,东风快递,使命必达,你打听打听去。

至于吐火罗、昭武九国,这些地方,最多也就是影响力辐射区,能拿住当然最好,实在拿不住,那也没办法了。


说完了唐朝,我们再来说说吐蕃。

不管怎么说,吐蕃都是当时一个强横的势力,如果全力一击的话,肯定是有能力改变格局。

美国学者白桂思先生在《吐蕃在中亚》一书写了这么一句话,“在中亚地区唯一有能力遏制吐蕃扩张的力量是大食”



这句话让很多人看了以后都特别振奋,但实际上这句话说的多少有点问题。

因为,他说这句话的环境是在公元670年,也就是大非川之战前,吐蕃席卷安西四镇的时间节点。这个时期的吐蕃,主要精力都放在安西了,基本没有向中亚扩张的意图。

另外,白桂思先生自己也承认,大食和吐蕃的势力范围甚至都不接壤。他在下面紧接着就写到,“然而早期大食人的扩张,还没有到达新生的吐蕃王国边界。截止到670年,他们最东到达吐火罗和赛斯坦西部。”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地理概念,就是大食人在670年的时候,还在伊朗东部锡斯坦—俾路支省附近,或者拿下了今天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一部分。但这地方离吐蕃人的控制区,隔着整个阿富汗和帕米尔高原,我在地图上点了两个点,红色的是伊朗的锡斯坦地区,橙色的是吐蕃在天山西麓的控制区,你们看看这两地方离的有多远。



另外,在大食东扩的第一阶段,唐蕃的争夺都围绕着安西四镇展开,唐朝无暇西顾,吐蕃其实也一样。

吐蕃通向中亚的道路主线,一共只有三条。

北线是穿越昆仑山孔道,经南疆沙漠边缘的绿洲带向西,翻越天山以后,经过天山西麓的绿洲带,再顺河而下,进入河中地区。

这条路说起来,好像很难走,需要翻越昆仑山和天山,这两条大山的阻隔。但这条路相比其他两条,其实是最好走的,而且沿途的绿洲都能提供补给,适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所以,吐蕃入中亚主要也是走这条路。



中间的线路是取道勃律,直接向西,横穿整个葱岭(帕米尔高原),进入拔汗那,然后再进入河中。

可能有人对帕米尔高原没概念,这地方是昆仑山、喀喇昆仑、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天山交会,形成的一个巨大山结。

它根本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堆山挤在了一块。

如果我们把整个亚洲看成是一个包子,那帕米尔高原就是包子最上面的那个褶。

老话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帕米尔高原也确实没啥肉。

这地方的平均海拔超过了四千五百米,超过六千米的雪山仰俯皆是,关键是它的厚度足足有将近四百公里。

那么问题来了,一支几万人的军队要怎么穿过这个世界屋脊?

说起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才是真正的世界屋脊。

我们今天说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这其实都是对这个概念的泛化。

必须得承认,吐蕃军队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群体。

他们确实有过横穿帕米尔高原的壮举,但很显然这条路不可能是一条常规路线。如果可以选择其他路线,谁也不愿意去挑战极限。



第三条路线是从南边绕过帕米尔高原。

这条线路的自然环境是最好的,物产也最丰富,完全可以支持军队的补给。而且吐蕃人肯定是具备,向南穿越喀喇昆仑山的能力。

甚至位于喀喇昆仑山南麓的拉达克,有可能就在吐蕃的控制之下。

因为这个区域,本来就是西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唯一不能确定的是拉达克到底是象雄时期,还是吐蕃时期被藏地政权所控制。

而且我们可以非常确定,从勃律有一条通向斯利那加的古道通道。

所以这条南线从理论上说,几乎没有任何问题。

巴基斯坦北部的古国,肯定不是吐蕃军队的对手。

他们可以穿越开伯尔山口,进入阿富汗北部,经过喀布尔、昆都士,向北渡阿姆河,然后过了铁门关,再向北不远,就是史国的都城了。

这条路线本来就是丝绸之路的交通干线,吐蕃人不可能找不到向导。

但问题是,这条路上的海拔高度只有三百多米,吐蕃人能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从古代藏文文献的描述上,吐蕃人对南亚的气候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

另外就是,走这条线路要经过吐火罗地区,必然会牵涉到大食对吐火罗进攻的问题。

吐蕃人愿不愿意直面大食军队,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说到吐蕃和大食人的关系,也不是很多想的针尖对麦芒,吐蕃人没那么傻。

从整体上说,吐蕃对中亚的影响力是一个相对弱势的力量。原因也很简单,距离实在是太远了,而且路也很难走。

所以在很多时候,吐蕃和大食是一种又拉又打,各取所需的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开元三年(715年),吐蕃联合大食在拔汗那立了一个傀儡国王。

唐史里的记载是,“吐蕃与大食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之,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

张孝嵩对安西都护吕休璟说:“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

于是他率旁侧戎落兵万余人,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攻阿了达于连城,张孝嵩亲自披甲督战,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

阿了达与数骑落荒而逃,战后张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拔汗那是唐朝必救之地,之前河中那么多国家都求救,唐朝都已距离太远没搭理。但拔汗那王一求救,唐军马上就出动了。

这就可以看出来了,吐蕃和大食不是不可以联手,就看利益够不够大了。还是咱们刚才说的,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对手之间一样可以联合。

从现在掌握的资料上看,不管是汉文、藏文,还是阿拉伯文的记载里,至少到公元751年以前,吐蕃和大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军事对抗。


这就是唐蕃两个对手,面对大食东扩的举措。

唐朝是有点心不在焉,吐蕃是有点够不着。

所以整个大食东扩期间,真正实施过强烈抵抗,是粟特人和突厥人。

尤其是突厥人是真正抗击大食东扩的主力,只可惜突厥人的政权没落了。不再是统叶护可汗时代,那个吊打波斯的存在了。

但我们也别忘了,这地地方是突厥人生活了几百年的土地,要说他们完全没有影响力,那还是有点不够尊重。



当阿拉伯人跨过阿姆河开始征伐的时候,唐朝和吐蕃都没有投入太多的国家资源。

主要的原因除了距离太远以外,就是唐蕃本身就在互相消耗。

我一直有种感觉,吐蕃的领袖对河中地区兴趣不大,他们更在意争夺今天新疆地区的控制权。甚至即便是安史之乱以后,唐军从西域退潮,吐蕃人主要精力依旧放在了新疆,只不过争夺的对手从唐朝换成了回鹘人。

所以大食在河中地区的占领,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既有粟特人之间的不团结,也有粟特人和突厥人之间的嫌隙,还有唐蕃之间的消耗,当然也有阿拉伯人本人的睿智。

其实整个扩张过程,基本都是屈底波奠定的,要是没有这位大神级别的人物出现,阿拉伯人可能要走很多弯路。

所以,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英雄,都有自己可歌可泣的历史。

我们作为一个看历史的后来人,要做的就是保持谦虚,尊重每个种族的英雄,尊重每个种族的历史记忆。千万别妄自尊大,认为只有自己的祖先牛逼,别的种族都是菜鸡。

这种看历史的方式,汉族人里挺多,藏族人里也不少,其实不是这样的。

好啦,关于大食东扩的内容就讲这些,这部分内容算是唐蕃第二阶段西域之争的背景资料,以后我们讲的时候,很多事件都要放在大食东扩的大环境里来审视。

另外,我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在说到吐蕃向西的路线时,除了走安西的路线以外,另外两条路线都要经过勃律。

这就是勃律的重要意义,也是它被唐蕃争夺的原因。

从下期开始,我们专门来讲这个万山丛中的关键节点。


参考书目:

《中亚通史_古代卷》_王治来;

《吐蕃在中亚_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争夺史》_白桂思(著), 付建河(译) ;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_王小甫;

《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_朱悦梅;

《吐蕃王國的興衰》_薛宗正;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1590_td

图,看不到了。是来晚的原因么?

白发布衣 回复 @1590_td

图在内容简介里

易木允

大食到底读大食(shi),还是大食(yi)?

白发布衣 回复 @易木允

准确的说,我也不知道,大食(shi)说习惯了

1861429ilqw

好好好

猜你喜欢
大唐

聊聊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断案,到底是什么样?他还有哪些独特的人生智慧?

by:攀谈工作室

蕃茄精读 绝对批评

最近,我请指点我美术的邹老师推荐两本书。首先他推荐了《绝对批评-关于艺术和艺术家的评论>这本书。其次,他向我推荐了毛姆的《月亮和六...

by:梅儿的

大唐颂

【内容简介】经历了一次五胡乱华之后的中原大地,时隔数百年之后的唐末时期,华夏苍生再次走到了末世的边缘......诞生于灵州古城,倚靠西北汉民的彪悍,他的到来,大...

by:白小宝baby

大西唐

《大西唐》讲述的是贞观年间西突厥大可汗贺鲁背叛大唐,薛仁贵临危受命、挂帅征西的故事。这部书广泛流传于民间,与《杨家将》、《呼家将》并称为评书“三碗将”。本书集军...

by:肖永羽

大唐官

【内容简介】安史之乱对煌煌大唐而言,并不是耻辱的终点,而是蜕变的起始。中晚唐,既开此后五百年华夏之新格局,也是个被理解得最为僵化的词汇。朝政衰败?藩镇割据?外敌...

by:开心的呼噜噜

大唐帝陵

唐代帝陵依山为陵,气势雄伟,呈扇形环绕在京都长安周围,和长安城以及宫殿群一起构成全国等级最高、密度最大的唐代文物、文化遗址景区。然而时过境迁,唐陵和长安城的地表...

by:下雪天_乌龙茶

泱泱大唐

【内容简介】一位熟知历史的现代人,穿越来到了大唐贞观元年,此时贞观盛世的大幕还未拉开…历史车轮的行进方向,因他的到来在悄然中转向,诸多的美人英雄,也因此而命运改...

by:宇乐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