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 · 第24讲 论脾病四肢不用之理

2023-02-13 12:14:4633:06 36
声音简介

这一段重点是讨论脾病而四肢不用。这道理似乎并不复杂。但是这里头又提出了一个脾不主时,而寄望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的理论。这在《内经》里变也是一个特有的理论。同时,这个理论也影响着我们中医,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发展问题。串讲就到这。

【理论阐释】

1. 脾与胃的关系

脾与胃的关系,总的来讲,二者是相互配合,密不可分。后世所说的共为后天之本。它们之间联系,我们在理论阐释里边,是从三个方面说的。

从组织结构,就是所谓解剖上,主要是从解剖上,脾胃以膜相连,同时说,解剖也不太全面,为什么呢?还有经脉相互络属,所以还是叫做组织结构。因为经脉问题,经络问题,到现在并没有从解剖上找得到。尽管研究了多少年了,有一些发现,但是经络到底是什么?所谓经络实质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而且也不敢说谁从解剖上找到经络了,还是没找到。但是经络确实是存在的,这谁也否认不了了。存在!目前才解剖学上看不到。可以知道解剖位置,这个位置是哪条经,这可以知道。但是经脉具体的解剖上是见不到。所以说我们还是用组织结构,但是以膜相连这膜肯定是解剖的东西。这是从结构方面相互联系。以膜相连,经脉相互络属,属于脾的贯胃,属于胃的络脾。或者说属于阳明的就络太阴,属于太阴的就贯阳明。络阳明经,贯胃。经脉的相互罗属。

当然,因为阳明经属阳,太阴经属阴,又是阴阳表里,这两条经是相合的,表里相合的经脉。组织结构上有这个表里相合的关系,它的生理功能上就更是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也就是两者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等等的功能,共同完成的。脾为胃行气于三阴,太阴经,胃,足阳明胃经,为脾行气于三阳,什么为脾为胃呀?其实就是相互之间的,相互为用。说是这么说,实际上就是脾胃共同的发挥作用。有阳气的作用,有阴津的作用,把这气血津液运行到全身各处。这是从生理功能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生理功能方面,胃为燥土,脾为湿土的问题。所谓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的问题,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但是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这两个不是相互联系了吗?相互为用了吗?脾是湿土,但是喜燥,正好胃是燥土,为为燥土而喜润,正好脾是湿土,这俩是燥湿相济。其实还有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脾虽然是属阴,但是阴极必升,所以脾气以升为顺,胃是属于阳,属于六腑之一。腑以下降为顺,或叫胃以下降为和。所以这是后人总结的,不是《内经》总结的。叫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这是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胃燥脾湿,正好两个脾胃相济,燥湿相济。正好脾喜欢燥,而胃就是燥。胃喜欢湿润,而脾就是性湿。所以燥湿是相济的。升降相因,脾是上升为顺,胃是以降为和,所以我们临床治疗,和胃。和胃,你必须要降,让胃气下降。胃以降为顺,以降为和。和胃就包括降胃在内。老往上逆,那就和不了胃。正好一升一降,这相互协调了。起到升降协调的作用。所以从生理上,有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这样的相互为用。或者叫做相反相成。

病理方面,病理方面看,还是一个阳道实阴道虚,我们提到过,同时,又提到脾病而四肢不用,脾病四肢不用,其实胃病四肢就用吗?不可能嘛!只不过是强调的是脾。所以在病理上,它们之间也是互相影响的。就以四肢不用而言,本段虽然说是四肢不用,关键在于脾,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胃热,照样四肢不用,比如说痿证,那当然就是属于不用,肢体痿废不用,肌肉萎缩,骨也萎缩,全萎缩,不能运动了,痿证。痿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阳明有热。由于胃有热了,津液不能产生,不能产生津液,当然四肢也不能用,那你不是个单纯脾的问题了。它首先是胃有热了。所以,前人总结出歌诀说,“五痿皆由肺热生”,肺热可以生痿,但是“阳明无病不能成”。阳明要没有病的话,一般不得痿证。痿证,它也得有阳明热病。也就得有胃病。胃的病。所以呢,你说脾,四肢不用都在于脾,不好那么说,其实就是相互联系。所以说,脾之病,胃之病,在相互联系上,从病理上,是非常密切的。而且胃的受纳存在问题,逐渐脾也会虚,脾不能运化,吃了食物也运化不了,胃也不能再正常的汲取、受纳,所以受纳与运化,胃主纳,脾主化,这俩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所以从病理上,它们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的。

2. 后天之本

这后天之本的问题,是我们中医的一个独特的东西,可以说也是一个独特的理论。从现代医学看,把胃切除了,还可以照样输液活着,当然胃切除的胃,不能代表产生胃气的中医的整个的胃,但是毕竟中医也认为那是胃,也不能说那不是胃。所以咱们从中医理论上对这点尤其重视,特别是从古代的观点来看,要没有这个胃了,后天没办法活了。现在还可以输液、输营养,输什么等等的来维持这个生命,可以维持一段。这一段肯定不会太长。无论多长,也不如有这个胃存在的时候长。但是毕竟能维持。但是我们从中医角度看,没有胃气是不行的。当然我说了,现在所说的切除胃,不是,切不了中医所说的那个胃气,那不能说是一回事。但是现在所切除的那个胃,毕竟它也是属于中医所说的胃,也不能说不是那个胃。只不过,中医所说的胃、胃气,概念更大,更广。

气血之源,后天之本,这个历来被中医界所重视,甚至于也有不少专家专题写论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你们大家熟悉的李东垣,就是脾胃论,就是以一个强调脾胃的这个问题,而著称于医林,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医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占在哪?就占在特别重视胃,特别引申、特别发挥了《内经》的脾胃的这个基本理论。他就成为一个大家。当然,重视脾胃是我们历来的观点,李中梓《医宗必读》其中含有《脾胃后天之本论》.他讲了肾为先天之本论、乙癸同源论;他讲了好几个论,从医学理论讲的理论,讲得很深透的。不妨读一读。

这是本段的。我们所说的从理论阐释方面,从组织结构、生理、病理,以及第二个问题,又谈了后天之本的问题。后天之本这问题我们将来在《内经》课当中,不断地会提到的。

【临证指要】

1. 脾病而四肢不用

脾病而四肢不用,一般的四肢怠惰,四肢无力,那么应该考虑到健脾气,补脾气。四肢沉重,应该考虑到健脾化湿,由湿重导致的沉重,刚才我说的,我们引证过《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实四肢,清阳不能充实四肢,所以四肢无力,这清阳主要是脾胃之气。所以四肢乏力,一般地说,应该考虑到补脾气。健脾的问题。四肢沉重一般考虑到健脾祛湿,由于湿导致了肢体沉重问题。再有就是是肢体不用,脾病而四肢不用,比如刚才说那个痿证,痿证有阳明热证,也得有肺热证。一开始的痿证都是先有肺热和胃热,产生肢体痿,或者一般的说痿证开初都有发烧,都有发热。热在哪来的?热在于胃,热在于肺,所以治疗痿证,开始都应该清肺热,清胃热,或者清宣肺胃之热。要清还有宣,清宣肺胃之热。当然现在很少见了,小孩都吃预防脊髓灰白质炎糖丸,在没有预防的糖丸,或糖丸不普遍的时候,那不很多人,真是很多人,太残忍了,都得了肢体的痿废,一侧的痿废,下肢为多,后来我们不是把那叫小儿麻痹症,那也是痿证。但是这个病,当初也是先有发烧,也是应该清肺胃之热,或者清宣肺胃之热才对。现在这个病越来越少,因为孩子们,幼儿都开始吃那个预防,免疫糖丸。就是说,那个病开始是肺胃,但是进一步,当这肺热、胃热都已经退了,肢体不能动了,那么这个时候要在中医治疗的话,就应该是采取健脾的方法。脾主肌肉,脾主四肢,脾病而四肢不用,所以当然应该是健脾补脾。针刺穴位也应该除了治阳明经,还应该治太阴经。吃药也这样。针刺治疗也应该这样。所以脾病而四肢不用的问题,它是一个要和整体联系的,要和全面情况,比如说 单单是痿证你要要看考虑到肺,考虑到胃,然后考虑到脾。病它有一个不同的阶段,以病所在脏腑,它有一个重点,但是毕竟是以脾胃为主,这是讲的脾病而四肢不用。

2. 胃是五脏六腑之海

这一段引证了《内经》的不少的东西,我们曾经说过,海是汇聚之处,是物器之大者谓之海,所以胃叫水谷之海,那么又叫五脏六腑之海,这个概念就是说是水谷精微化生之处,有了水谷精微化生,才能够滋养其他脏腑,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就这个意义上,所以是它是五脏六腑之海,又叫五脏六腑之大源。同时,你看到教材上引了,在【临证指要】第二里头,《玉机真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其实还是讲的后天之本的意思。所以,治疗任何疾病,都要注意胃气。诊断的时候,应该注意,病人胃气的盛衰有无,胃气旺盛,虽然有病容易治疗,胃气很衰,治疗比较难。没有胃气,一般说,从中医传统理论来说,是不能治疗,或者叫做非常难治。要说不治,说不治之证,《内经》虽有很多不治之证,但是《内经》也反对不治之证的说法。它所说的不治,无非说是很难治了。没有胃气,当然是很难治了。这是从诊断也好,治疗也好,就是从疾病,对疾病的观察,对疾病的分析,对疾病预后的认识,这是不错的。包括望面色,了解病人的饮食、二便,切脉,看看有没有胃气,等等方面都有注意。对胃气的认识,对胃气的分析,掌握病人,了解病人胃气的盛衰有无,只有这样你才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能拿出一个相应比较准确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方面,治疗方面,第一点,无论治什么病,外感、内伤,都要注意保护胃气,不能说为了治病,把人的胃气给伤了,尽量保护,当然有一些药,肯定要伤一些胃,那你在配方的时候,要注意怎么样千方百计保护,让它少伤点胃气,这是治疗所必须的。不是只看到病,应该看到人。这个胃气就是这个病人的。我们治疗那个病,是用药去治那病,但是在治这病的时候,你要注意看到保护这个人,这个人的胃气,情况如何,经得起,经不起你这个治。所以《伤寒论》,学了一本《伤寒论》,专家不断的讲这个问题,从古至今研究《伤寒论》都提出这个问题,叫做保胃气,存津液。张仲景是医圣,给我们留下的经典,治疗很多的病,不论治哪个病,哪个方其中都有这一点,保胃气、存津液,都是要既治病,又看到这个人,这是怎样。同时在治病当中,就不许伤害胃气,保胃气、存津液嘛。再有呢,还有一些病,尽管并不是胃的病,是其他的病,肝、心、肺、肾这类的疾病,在治疗的时候,有的时候,疗效并不太好,常有这个事。看医书,什么病都能治,但是到临床上这明明是肺的病,你去死活治肺,翻来覆去治肺,不论你是寒热温清还是补泻,它都有不效的时候,或者说效果不理想,疗效都不理想,这个时候怎么办?有一招,就是调胃气。不单是补,还要有调的问题。从后天之本来治疗,培养后天之本,补充人体的正气,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这也是重视胃气的一个方面。当然对于肺而言,我们有补土生金,是吧,肺病治不好,就补土,补脾胃,补完脾胃,脾胃属土,就能生肺金,其他的病,也有这类问题,所以咱们教材的这个“胃为五脏六腑之海”的【临证指要】当中,引证了周子干的《慎斋遗书。辨证施治》,其中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说什么病总治也治不好,这可怎么办?当然有的强调是补肾一招,一个思路是从补肾,先天之本治起,但是也有一个思路,从后天之本治起。你比如周子干先生的《慎斋遗书》,就是从后天之本想到的问题。说诸病不愈,也就是说很多病不好治,效果不好,必寻到脾胃之中。你要找到它是不是脾胃的问题?方无一失,这样才不至于有失误。“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诸疾日多矣。”病越来越多,“万物从土而生,宜从土而归”,万物虽从土生,万物又归于土,所以说补肾不如补脾,当然也有的专家说补脾不如补肾,是说我们现在引证的是强调补脾的重要性。确实,补脾很重要,但是不反对补肾的重要。那就根据病情而定吧。所以在临床上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诊断要注意胃气,用药不许伤胃气,诸病不愈,要考虑到从胃治起,从脾胃治起,这是临床应用的一个基本思路。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内经讲读

结合实践,深入浅出逐篇讲读内经,穿插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使内经智慧生活化。

by:羽中归来

中医养生: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by:产业地产章伟

倪师讲黄帝内经

医之始,本岐黄。皇帝内经是中医的根本,倪师带你深入浅出的学习中医,让你自己会养生和看病。

by:春天地雨

黄帝内经讲座

●主讲嘉宾:刘建国教授●《黄帝内经》是整个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都源自《黄帝内经》。因此,想要健康,不可不读《黄帝内经》,但《内经》原文深奥难懂。刘建国...

by:意识的创造

黄帝内经讲解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

by:乐水轩

黄帝内经讲解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建议把《素问》《灵枢》原文通读一遍再听,更加有的放矢…一起学习吧~~

by:七宝果儿

内经知要通俗讲义

能把握住天地阴阳的变化,战胜自然叫真人;有淳厚的道德品质,懂得高深的养生道理,能调和天地的阴阳和四时的气候与身体相适应,避开烦恼,精神饱满,身体健康,教至人;善...

by:保持微笑啊小噜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