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 · 第46讲 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证治

2023-02-16 10:23:1126:24 47
声音简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二、原文分析

第14条 论虚寒性腹满/寒疝病证治

※心胸中大寒痛┐┌病位┬心胸─→腹中 ┬被寒气充斥

腹中寒 ┴┤ └表里内外─→脏腑经络 ┘范围广泛

│病性──大寒 〈机〉中虚寒甚

└主症──胸→腹剧痛

呕不能饮食:“格拒”

难点: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阴凝“成象”

疑点:上下:游走性、移动性

痛而不可触近──“拒按”

大建中汤

蜀椒、干姜──温中散寒

饴糖、人参──温补脾胃

〈临床应用〉

第17条 论寒疝病机及发作时典型证治

腹痛、绕脐痛:阳虚寒盛的结果

脉┬弦──卫气不行:恶寒 ┌卫阳与胃阳并衰

└紧──胃气不和:不欲食│外寒与内寒俱盛

└邪正相搏,寒气攻冲

〈机〉阴寒内结,阳气不行

若发则白汗出

bo2薄=魄≈逼迫

手足厥冷

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破积散寒止痛

第18条 论血虚寒疝的证治

腹中痛─→胁痛里急

肝 血虚─→生寒─→疝痛

痛势缓、喜温、喜按

形精俱补,有情之品

第19条 论寒疝兼表证的治治

犯寒辄发

同学们好,上午的三个学时,我是这么安排的,用一个学时把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讲完,然后进入第十一篇,十一篇的内容比较宠杂,我们择其要。

首先,接着上次课来讲,我曾经给大家介绍了,“温下”法的代表方剂,大黄附子汤,作为〔临床应用〕,我再向你们推荐两首方剂,叫作“温脾汤”,“温脾汤”,在五版《讲义》上,它介绍了《本事方》的温脾汤,请大家看,在111页,《本事方》的温脾汤,有这个方子(大黄附子汤)的,大黄和炮附子,没有细辛,而用了桂心,就是肉桂(其干皮去表皮者),配合干姜、甘草,关键它用了厚朴,帮助行气。所以,这个方在药物组成上来说,比较周到,用起来比较稳妥,这是一首,是《本事方》的温脾汤,在〔按语〕后面,给大家提供了《本事方》的,“温脾汤”。这是在大黄附子汤基础上化裁而来。

再向大家介绍一下,就是孙思邈《千金方》里的温脾汤,这个温脾汤的组成,也是保留了大黄附子汤中的,大黄和炮附子,它加的是干姜,这两个“温脾汤”都是配合了干姜,但是它(《千金方》的温脾汤),加上了人参和甘草,所以,《千金方》的温脾汤,也是临床比较好用的一个方子。

这是关于“温下”法,两个“温脾汤”,各有千秋,但是,都保留了大黄附子汤中的,大黄和炮附子,都用了温中的干姜,只不过孙思邈的温脾汤加用了,人参和甘草,而《本事方》的温脾汤加用的是,厚朴、桂心和甘草。

接下来,我们重点要讲寒疝发作时的典型症候,请大家看14条原文: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二类)

“见”:那个字是古今字,出xian,不要念jian。

这个条文的分析,我们说它(大建中汤),是治疗脾胃虚寒证的,不管是脾满病,还是脾痛的寒疝病,这个方子都适用。所以,《讲义》〔提要〕开头的时候说,本条论述脾胃虚寒的腹满痛证治,含义就在于,它既适合于虚寒性的腹满病,也适合于虚寒性的寒疝病。

原文首先讲了“心胸中大寒痛”,后面又讲“腹中寒”。首先,病性上属于寒性;疼痛为主症。这里面我们首先说,在病位上体现的,是从心胸到腹中,从表里内外到脏腑经络,范围涉及得广泛。为什么造成这样呢?是寒气充斥的结果,这是病位。说了三个问题,(1)病位涉及的范围广泛,也等于说,把寒气充斥内外的问题提示出来。(2)病性是大寒的。(3)主症由胸到腹剧痛。这是把,“心胸中大寒病”和“腹中寒”,给大家从三个方面解释,因此,本条原文的重点,就放在“心胸中大寒痛”上,第1句话,点出本证的重点,是“心胸中大寒痛”。

“呕不能饮食”,这是一种格拒的现象,寒气充斥的结果,充溢,结果出现了一种格拒现象,呕吐,而且不能饮食,这是寒气攻冲,胃失和降的结果,出现呕吐而且不能食,这是从中医名词上来讲,寒气攻冲的结果,致胃气失和,出现了格拒现象。

下面说“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这里面有一个〔名词解释〕,什么叫“出现有头足”?是形容腹起包块,“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腹起包块的意思,像有头足样的块状物,实际上,作为寒气攻冲,应不应该有有形之物呢?没有,是气滞为病,寒气攻冲的结果。因此,它(腹起包块)只是一个假像,这里请大家注意,它是本条的一个难点,既然是寒气攻冲作痛,为什么还会出现腹起包块的情况?尤在泾他说是阴凝“成象”的标志,这个块状物,我说是阴凝的结果,阴寒至盛所致,所以,它出现了好像有形之物似的,实际上,等于我们上次讲的虚寒性腹痛,它的特点应该是腹满,有时满时减的倾向,虽然有胀满,有包块,但是,它是气聚的时候则满,气散则消失,所以,成象的话,是一种一时性的,寒气充斥证重的时候,它就胀痛,甚至于腹起包块。当寒气一时散开的时候,它又不明显了,所以这是一个假像,因为实热证腹满的特点,我上次给大家归纳为,一个是痛而不移,再一个是满而不减,按之反剧。现在,它的情况怎么样呢?这个满,有头足的一种成象,但是一个假像,是时满时减的情况。

疑点的地方,就是“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把它分开说,“上下”的意思,再说“痛而不可触近”,是一种拒按的情况,到底是在说实热证的腹满,还是在说虚寒性的腹满?刚才我已经说了,拒按的情况,一定是实热证腹满的特点,现在我仍然说,它是虚寒,是寒气充斥的结果。怎么解释?“上下”,这来说明它是痛有移动性,或称之为游走性,或者说有移动性,是上、下在变化的,也就是说,腹起包块的情况,是有一种游走性和移动性,正好是腹满时减时聚的情况。“痛而不可触近”,这是一种拒按的情况,也是假像,也可以说,是病人一种心理障碍,他惧怕疼痛出现的拒按,所以也是一个假阳性的体征。因为在整个的病机认识上,我们总结是寒气充斥的结果。因此,在病机的概括上,为中虚寒甚。因为张仲景在原文里面,首先把本证的重点拿出来,叫作“心胸中大寒痛”、“腹中寒”,性质已经确定了,虚、实之辨,就在于哪呢?一个是它出现的“格拒”现象,呕不能饮食,是中焦寒盛,胃失和降,所以“呕吐不能食”。“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呢?阴凝“成象”,这种块状物,也是时聚时散。“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这是本条的一个疑点,究竟是实热证腹满,还是虚寒证腹满呢?我已经给大家解释了,“上下”,标志着痛无定处,有一种游走性、移动性的特点,还有,就是这种“痛而不可触近”,可以说是病人心理性的拒绝,因此,是一个假阳性的体征,这种拒按,“不可触近”,仍然属于中虚寒甚引起的一种虚寒证。

条文解释完了,看大家对于我所说的重点,“心胸中大寒痛”,难点在于“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怎么理解。疑点:“上下痛而不可触近”,为什么仍然是属于虚寒证腹满的特点?我给大家归纳的,就像“格拒”,“成象”,“游走”,“拒按”,就是寒疝发作时的典型表现,我用这几个字来概括原文,看看大家理解了没有,寒疝发作时的典型症状,范围广泛,表现为从心胸到腹中,表里内外、脏腑经络都被寒气充斥,然后出现了格拒、成象、游走、拒按,这样的一些特征。

下面,来讲“大建中汤主之”,是什么意思。我昨天已经请大家回顾,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都是以饴糖为主药,特别是小建中汤,我们还分析了芍药在其中的作用。现在的大建中汤,它的组成,仍然是饴糖为主药,里面有蜀椒、干姜,这两味药是辛热之品,专治中焦脾胃虚寒,蜀椒二合,干姜四两,然后加的是人参,这个方子名为“大建中汤”,是大建中气之义,靠谁来大建中气?我们首先说温中散寒,因为中虚寒甚,首先针对虚寒,要温中散寒,靠谁呢?辛热之品,蜀椒和干姜,饴糖为主药,我们已经明白了,现在加人参,什么道理?人参在这里面是补益脾胃,温脾益气。所以,特别是饴糖,用量重到1升,就是重在建中缓急,而且缓蜀椒、干姜燥烈之性。因此,我们《讲义》对这个方义,也是这样解释的,是通过用人参和饴糖配合,说明它虚的程度,我将其病机叫作中虚寒甚,虚的程度重,寒的程度也比较重,故温中散寒,同时,加饴糖和人参来补益,温补脾胃,达到大建中气的作用。

三个方子,我们学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加上大建中汤,在共同点上,我觉得第一,必须都以中焦虚寒为病机要点,只不过小建中汤证属脾,阴阳两虚偏于阳虚。黄芪建中汤证属脾,阴阳两虚偏于气虚,加黄芪增强补气的作用。大建中汤证,就是我所说的中焦虚寒甚,不管是从虚的程度,还是从寒的程度,都为重,这是第一点,从中焦虚寒上看,三者各有侧重。第二点,三者都有脾胃虚寒,里急腹痛共有的症状,脾胃虚寒,里急腹痛,像这条原文讲的,“心胸中大寒痛”、“腹中寒”,就把虚寒的程度点出来了。第三,三者都以建立中气,为主要治法。第四,三者都是以饴糖为主药,建中法。

我用这三个方子,给大家作了一下比较和归纳,我再说一遍,三者都是以中焦虚寒为病机要点,小建中汤证属脾,阴阳两虚偏于阳虚,黄芪建中汤证属脾,阴阳两虚偏于气虚,而大建中汤证,偏于中焦的虚寒证更为严重,因此叫作中虚寒甚,这是病机上的特点。第二,三者都有脾胃虚寒,里急腹痛的症状,第三,三者均以建立中气,为主要治法,第四,三者均以饴糖为主药。

现在,我请大家分析一下药物,就这几个方子讲,包括我上次讲的,虚寒性腹满的用药,也就是说,治虚寒性的腹痛,附子不如干姜,炮附子止痛力好,为什么不用炮附子,而说干姜优越于它呢?因为对于中焦的虚寒来说,干姜是“守而不走”,专取温中散寒作用,这是一点。第二,就是对于虚寒性呕吐,比如,本方证也是,“呕不能饮食”,附子梗米汤证里也是,不仅“雷鸣切痛”,而且有呕吐,当然,它是泄泻了,我们说,就是治疗虚寒性的呕吐,半夏不如蜀椒,蜀椒的辛热之性,对于温中的问题,解决寒气充斥,寒气攻冲的问题,蜀椒优于半夏,半夏止呕是温胃、降逆、止呕,蜀椒同其它辛温药比较,辛温、辛热之性,温中散寒力更强。第三点,温养脾胃,用甘草、粳米、大枣,咱们看附子粳米汤里也是,用甘草、粳米、大枣来温养脾胃,就不如大建中汤里面,所用的饴糖配人参,这是在方剂配伍上,一方比一方的作用增强,是在配伍上显现出来的,这是关于讲到的大建中汤,它大建中气。

在〔临床应用〕上,像天津的吴咸中教授,他在对于,用中医、中药的理法方药,来认识治疗急腹症,特别是肠梗阻的问题,昨天,我举了很多关于不全肠梗阻,包括机械性的以及麻痹性的肠梗阻,在这个问题上,他认为本条文,的描述,近似于对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典型证候的描述,可以说惟妙惟肖,就是“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而且“呕不能饮食”,疼痛剧烈,正是临床肠梗阻的典型证候。大建中汤证,比方说,我讲机械性肠梗阻,一类病证是肿瘤压迫所致,再一类,就是蛔虫症所致,不全梗阻,我觉得,现在由蛔虫,造成的这个情况已经很少见,或者不至于到这种严重程度。我曾经看过,就是说中药方也不行了,最后,是手术取出,半脸盆那么多的蛔虫,那可真是小孩肚大脖细,按照中医来讲,就是虫瘕,像严重的食积蛔疳,那么严重。

现在我来说,应用大建中汤治疗蛔虫性的肠梗阻,它的理由有几个呢?第一,就是脏气虚寒,特别是中焦的脏气虚寒,容易引起蛔动,将来咱们要讲蛔虫病,乌梅丸证就是,它为什么要虫动?为什么从肠间跑到胃、胆道里了?因为脏寒,是脏气虚寒,容易引起蛔动。

第二,就是蛔虫症的腹起包块,和我刚才说的,“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非常吻合。

再一个第三就是,对于刚才我所重复的,这个条文所显示的几个特点,(1)比方呕吐,在蛔虫病里面,他平时可能是口吐清涎,重的话,呕吐胃内容物。(2)还有剧烈的腹痛,可以是绕脐痛,或者是胃、胆区的疼痛,再就是我说的“成象”,“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3)还有是它的发作性疼痛、拒按,当然,如果有蛔虫虫体阻隔,肯定是起包块,而且是有形之物,和我们讲的纯虚寒性的,寒气攻冲是有别的。(4)疼痛缓解以后,他又很喜欢揉按,这也是虚寒性腹痛的一个标志。所以,在临床上,对于蛔虫性肠梗阻,西医也是这么认为的。

第四,在《蛔虫病》篇里,它(原文)提到“其人吐蛔”,实际上我们看,如果不吐蛔,在早期,可能就是验粪便,查见蛔虫卵,再有的就是便蛔,这是蛔虫病的一个前提,它必须得有肠寄生虫,得有蛔虫的存在,它在表现上一个是虫卵,一个就是便蛔或者吐蛔。大建中汤在临床上适用于这个,而且在以前的,比方病案记载,或者临床实践上,我们都看到,大建中汤有这个治疗效果。另外,比方说大便不通,我们讲寒实内结,用“温下”法的大黄附子汤,今天我给大家补出两个“温脾汤”,实际,大建中汤也适用于寒结的情况,这是个缓方。在临床应用上就给大家提这些。

下面,来讲第17条,也是重复说明寒疝发作时的典型证候,特别是用脉象来论述病机的。因为它涉及证治,大乌头煎是对典型证候的治法。请大家看第17条原文,第1段,大家基本上了解就行了,重点在第2段,论寒疝发作时的,典型证候及其治法。首先说: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二类)

这个条文首先说,寒疝的典型证是腹痛,结合下一段,说到腹痛在发病部位上,已经和上一条有别了,上一条特别强调的是范围的广泛,从心胸中到腹中,上下内外,都被寒气充斥,因为我们说“疝,腹痛也”,是属于一种,发作性的、急性的、阴寒性的腹痛,名为寒疝。这里把发病部位集中到脐周围,因此,这更是表现为病在腹中、肠间,特别是我刚才提到,如果是蛔虫引起的,肠寄生虫更是表现在,脐周围的疼痛。如果没有蛔虫,那就是寒气充斥所致,表现在脐周围疼痛剧烈。

现在说“脉弦而紧”,更是阴寒内盛的表现,但是,具体来讲,比方说“弦则卫气不行”,而且表现为恶寒,“紧”,他说“不欲食”,不欲食实际上是一个症状,应该和恶寒一样,用弦脉来提示卫气不行。在外表现为症状是恶寒,用紧脉来说明胃气不和,还不是因为是中焦的,脾胃阳虚,寒盛的意思吗?所以,造成胃气不和而不欲食,在病因病机上,归纳成卫阳与胃阳并衰,外寒与内寒俱盛,邪正相搏的结果,寒气攻冲。具体来说,病因病机,我们说这种寒气攻冲,邪正相搏,是因为阴寒内结,阳气不行。

第17条,由脉象推论的病机,实际上就是阴寒内结,阳气不行。胃气不和也是由于寒盛的结果,阳虚而寒盛。下面我要解释第2段: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寒疝绕脐痛”,病位与主症已经说了,提示是阳虚寒盛的结果。“若发”,什么意思?发作性疾患。当它发作的时候,出现什么临床表现?“白汗出”,这个“白”字,为什么念成bo2呢?相当于《内经》里面所讲的,比方《素问.阴阳别论》说,“魄汗未尽”,讲的这个“魄”,“魄汗未尽”是“白汗”的意思。《素问.经脉别论》又说,“发为白汗”,也是这个“白汗”,在古字里面,“白”、“薄”、“魄”是同音同义,都相当于逼迫之义,逼迫的意思。因为什么逼迫?因为疼痛剧烈,逼迫汗出,所以,这一定不要理解成,“白(bai)汗”,而是由于寒疝发作时,绕脐疼痛剧烈,病人被疼痛剧烈逼迫汗出。

除了汗出以外,看看下一句话叫作“手足厥冷”,所以,有的说疼痛剧烈,肢冷汗出,我觉得,用原文来说,就是“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疼痛的结果,造成他四肢不温、厥冷,这是寒气内结,阳气不行的结果。阳虚则阳气不能行于外,特别是不达于四末,表现为手足厥冷。

下面说“其脉沉紧者”,“弦紧”发展到“沉紧”,病情比弦紧深重了,因此,对于沉寒痼冷这个严重性,就得选用乌头,所以,用“大乌头煎主之”,也是因为要看它疼痛剧烈的程度,疼痛的程度加剧了,在用药上,也要跟着加重,就是因为其脉由弦紧而转为沉紧,寒盛,已经成为沉寒痼冷这种情况,只有乌头才能够破积、散寒、止痛,选止痛力最强,对沉寒痼冷最有治疗作用的乌头,5枚,而且是大个的5枚,不㕮咀,取它破积、散寒、止痛之力。

在〔现代研究〕里面,对于用乌头,咱们不能用这么大量,但是,你为了“急则治其标”,止痛作用最好,用炮乌头15克,加蜜30克,这等于沿用了张仲景的,有毒药和解毒药之间配伍,蜂蜜30克,加上1000ml的水,用文火来煎,煎1小时,或者1.5小时,60~90分钟,这样用文火慢慢地煎,剩下的量按照1次100ml口服,也就是1天最多服用2次,文火煎煮,1小时~1.5小时,每次都可以再煎,然后温服,日服2次,有很好的止疝痛的作用,这是一个救急的方,现在把这个量和煎服法给大家说,还是用白蜜来煎煮,而且是文火煎煮。为什么一定用蜜来解乌头的毒呢?甘能解毒药,蜜煎能够制其乌头的大热、大毒,这是《直解》程云来认为,甘味能解毒药,蜜煎专制乌头之大热大毒。我们现在临床所用的乌头也好,炮附子也好,已经是炮制好的了,但是,你一定要在方上注明“先煎”,至少先煎40分钟左右,它的药效不减,毒性更为降低,使用安全。〔现代研究〕,乌头注射液,动物实验证明,它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已经被肯定,抗肿瘤作用,乌头注射液,它(乌头)已经是炮制好的了,还有一个,我们《讲义》上在最后,给大家在[按语]上提示了,《外台秘要》有解急蜀椒汤,也是救急的一个方子,它成分里面有蜀椒、炮附子、干姜、半夏、粳米、甘草、大枣,这个方主治上,和大乌头煎是相同的,但是药性平和,在我们临床用药上,只要认准是虚寒性的腹痛剧烈,就可以用,特别是儿科,常见唇青面白,舌淡苔白,尤其现在对小食品、冷饮不注意,经常发生小孩的绕脐腹痛。这个方子,就是针对虚寒为甚证,应用这个方子比较平和。

好了,这是讲完17条,下面,再请大家看第18条,18条论述血虚寒疝的证治: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二类)

“腹中痛”,涉及到“胁痛里急”,胁痛涉及到肝,肝藏血,这里是指的肝血虚,因血虚而生寒,发生的疝痛,这种疝痛是一种虚性的表现,虚性的表现,能像我刚才讲的那个疼痛剧烈,到肢冷汗出的程度吗?不是。它表现为疼痛的势缓,特点上,痛势缓,因为是因虚而生寒,喜温,喜按,喜温熨。比方给个热水袋,或者是给他揉按一下,就得舒,疼痛就减轻,和我上面讲的大建中汤证,还是大乌头煎证,显然有别,是因为血虚生寒出现的疝痛,部位是腹中痛偏于两胁,包括胃脘,是因血虚而生寒的,因此,有这样的特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从方测证,我们说,由于是这个部位,失去血的濡润、濡养,血主濡养,主濡润的,失去了气之温煦,失去了血之濡养,因此,它要筋脉拘急不舒,失去缓和,而“里急腹痛”。

在脉象上,因为涉及到血虚的问题,所以脉细、涩,包括弦,主其疼痛,应该是显得无力的脉象,因此,当归生姜羊肉汤,是属于一个补方,不仅适合于血虚寒疝,也适合于产后的血虚腹痛,就是因为,它是属于“形精俱补”的有情之品。我们《讲义》上也引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我认为这三味药,它就达到形精俱补,属于有情之品,当归,补血养血,也能够补而不滞,和血行血。生姜,起温中的作用,和当归同用有补虚的作用。羊肉,老百姓都知道,羊肉的补血作用非常好,而且是温补之性。要说这个方子,怎么熬比较合理,还能够吃下去,大家都知道羊肉特膻,它这是1斤的羊肉,加5两的生姜,当归是3两,你要真这么一块熬,药味也挺浓,羊肉也挺膻,我的老师告诉我,他说是生姜和羊肉一起煮,羊肉的膻味也能被中和、中和。然后,当归是煎汤,吃了羊肉汤,然后再喝当归汤,尤其对产妇,产后的血虚腹痛,你要这么用,这种煎服法,同样达到了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止痛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选注〕,《心典》,尤在泾讲,“此治寒多而血虚者之法,血虚则脉不荣,寒多则脉绌急”,这是讲的胁痛里急的问题,怎么造成的?就是这个部位失去了血的濡养,所以“血虚则脉不荣,寒血则脉绌急,故腹胁痛而里急也,当归、生姜温血散寒,羊肉补虚益血也”,我觉得,这就等于把我今天讲的内容,给作了个小结,〔按语〕我已经提过了,这就是和产后因虚寒,或者因血虚所致者,仍然适用。

第19条,这是一个表里俱寒的情况,也就是说,是寒疝兼表证。第19条: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二类)

用灸刺法或者用药,那是因为治疗不当,所以效果不好,“乌头桂枝汤”前面多出来的两个字,“抵当”,是衍文,在背诵原文的时候,也不要背“抵当乌头桂枝汤”,直接说“灸刺诸药不能治,乌头桂枝汤主之”,这是二类条文,大家知道、熟悉就行了,乌头桂枝汤,就是乌头这味药,再加上桂枝汤,所以,是表里皆寒的情况,或者说是寒疝兼有表证,从方测证,我们也知道了,桂枝汤来解表、调和营卫,用乌头,就是取其袪寒止痛力,所以是表里双解,就是两解表里寒邪。

有关寒疝的部分,我讲了条文里面的方子,我请大家注意关于我反复强调的,寒气充斥造成寒疝的,上下内外,腹中寒冷,剧烈疼痛,而且可以涉及到范围广泛,心胸中到腹中。第二,寒气上逆,胃失和降,胃不受纳,“呕吐不能饮食”,当寒气攻冲的时候,甚则会出现,“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痛而不可触近”,这就是关于寒疝,“凡寒气攻冲作痛”,这是一个,另外一个,比方说刚才我们讲到寒疝兼表证,这就是有时候遇到外寒,犯寒辄发。有些书里面讲,什么叫“辄”?立即之义,也就是说,本来它就是中虚寒甚了,阳虚寒盛,又由外寒诱发,立即发作,所以,内外皆寒,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情况。

这堂课到这里。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精讲

这是大学课程,可以认真一听!

by:听友39193748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为同胞著作,本为一本书,后来在传承中分开了。《金匮要略》原文和《伤寒论》一样古奥难懂,且更杂乱。本讲义是对《金匮要略》原文在顺序上做了重...

by:清心墨

王雪华讲金匮要略

王雪华讲金匮要略中医经典中医必学

by:善缘堂二瓢字清风

王雪华讲金匮要略

本专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中医学习交流。...

by:任之堂冯孝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