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期—《新加坡的郑和宝船》

2023-02-21 22:17:4005:13 115
所属专辑:习近平讲故事
声音简介

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让听者更好地体悟故事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修身为人之道。大家好,我是主播李一叶,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故事是习近平讲故事之《新加坡的郑和宝船》。

15世纪初,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扬帆远航,多次到访新加坡。新加坡海事博物馆里有一艘按原尺寸复制的郑和宝船,以纪念这一伟大事件。明末清初,许多来自中国广东、福建的民众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带来了中华文化和技术,也播下了中新友好的种子。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2015年11月7日)


延伸阅读

在距今600多年前的15世纪初,一支由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从中国太仓的刘家港起锚,先后7次,历时28年,由海路造访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便是举世闻名的"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这一壮举,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早半个多世纪,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声。


在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中,"体势巍然”的宝船,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曾称赞"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就特别指出,郑和下西洋"有深当注意者二事”,其中一事,就是明朝"航海利器之发达”。据史料记载,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换算下来,船长为125米,宽50米,吃水9米,排水量17000余吨。在这样的"庞然大物"面前,哥伦布舰队的旗舰(长25.9米)不过是"一叶扁舟”;4个世纪后,英国举全国之力、6年财政预算建造的木质战舰"维多利亚”号,也"稍逊风骚”。明朝当时国力之兴盛,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却不是为了侵占掠夺他国,更不是要充当"海上霸主"。恰恰相反,郑和一直是东西方交流的"和平使者"。他每到一国,第一件事就是宣谕皇帝诏书,表达共享天下太平之福的期望;第二件事是向国王和官员赠送礼物,传递建立和发展友好往来的意愿;第三件事便是商谈贸易。郑和七次下西洋,没有占领他国一寸土地,没有掠夺他国一点财物,对所有国家民族都以礼相待、平等交往。而且,还给所到之国的人民带去了大量的丝绸、瓷器等精美物品。也因此,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郑和宝船至今仍被视为"和平""友好""交流"的象征。


坐落于新加坡圣淘沙岛的新加坡海事博物馆里,就有一艘按原尺寸复制的郑和宝船。宝船足有三层楼高,雄伟异常。宝船的船头,也是博物馆的开放式剧场,参观者可以在大屏幕上观看动画短片,重温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

习近平访问新加坡时,一个"亲”字,一个"新"字,是屡屡见诸中新两国报端的文字。他在演讲中讲述新加坡复制郑和宝船的故事,既表达两国具有"人缘相亲"的情谊,也寄寓共同书写"历史新篇章"的期待。

习近平访新,新加坡各界满怀"亲戚"来家的感觉。当地人不无感慨地说道,习近平在福建工作多年,而新加坡华人绝大多数来自福建与广东,对习近平格外有亲切感。其实,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习近平就曾三次来到新加坡。他与陈庆炎总统、李显龙总理也曾多次见面,都是老朋友。中新友好,习近平既是亲历者,更是推动者。

习近平在新加坡演讲结尾时的一段话,真挚而深沉:"展望未来,亚洲再次站到了引领历史发展的前列。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前途命运维系于斯。”发自内心的语言,往往更能深入人心。习近平之所以屡屡在访问时引发"中国旋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本期节目

主播:李一叶

责任编辑:李一叶

节目监制:卢莹

平台编辑:孙作芳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游学新加坡

求关注、求转发、求版权合作呀!个人微博@四川姑娘燕子张(微信:zyreader11)很早就想做一张新加坡专辑,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2011年平安夜,下班后,我从...

by:左语三千

探秘新加坡

主播是生活在新加坡的北京人。在这个专辑里,我将带您一起探索新加坡的小秘密,和您聊聊旅行所见之外的新加坡。欢迎订阅收听并留言。

by:荷风荷雨

海羊说新加坡

每天五分钟,了解新加坡每天的市井小事,有风景、有人文、有趣事、有财经,透过平凡生活,感受异国风情,追寻新奇商机,开阔思维眼界,体会生活之趣,打开人生第二曲线!

by:海羊说

新加坡热点

在政治环境、创业环境、教育质量方面,新加坡均排名全球第一;金融、治安和职业发展方面,新加坡均排名前三。毫无疑问,新加坡是华人最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之一。

by:小星星亲子频道

魅力新加坡

带你玩转魅力新加坡

by:送我几朵小红花

毛泽东:八十九首诗词诵◎羲贤晟

“豪迈冲云霄,伟人自高雄。”演播:贤晟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他集百家于一身,才华横纵,宛如一条雄伟巨龙,翱翔于华夏沃土。那...

by:羲贤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