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zbm

无名不是理性无知,因为所谓理性也是无名的一部分,播者关于无名和识的解释是他自己的私货。无明为颠倒,以不真实为真实,以我为真实,而不是什么无知。

回复@8zbm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根尘

如果根本就不存在物质,还解释物质是怎么来的干嘛?

闲者知无涯 回复 @根尘

又是如果,如果没有如果,还要如果干嘛

秦翰堂

先不说您为什么一定要用精神和物质来评判佛教的问题。只说您为什么一定要把精神和物质分开来谈?有精神的东西,就不能和物质相伴?一个物质就不能拥有自己的精神?精神和物质不是有你没他的事儿。为什么一定是精神转化成物质,而不是说精神进入到物质之中,使物质变成有精神的物质。我很讨厌这种解释,因为我强迫自己进入你的逻辑,来指出你逻辑的漏洞,因为这种逻辑本身就是错误的。

大海_gyb 回复 @ZhouJ000

把十因缘和十二因缘的关系搞懂了你就都明白了。不是主播讲的那样。十因缘里面的识是指第八识。十二因缘里面的识是指前六识。离开十因缘去讲十二因缘那都是戏论。

秦翰堂 回复 @都说我是教授

按照您说这个意思,佛教的认识就很高级啊,但是这位老师却把这么高级的东西,拉低到一个很低的档次,去错误理解。这就是典型的外道。

都说我是教授 回复 @秦翰堂

因为目前人类能理解,能解释范围内的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上,所以,你想反驳,你又反驳不出来,除非你能创造一个更高级的理论体系!

燃点沸点冰点yh

您这节课讲得非常有问题,因为您完全从一个理工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忽略了人性在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综合现象,不应该把“无明”直接翻译成或解释成无知,无明就是无明。虽然佛学不是心理学和生理学,但是佛学也不完全是哲学,佛教的道理是必须考虑人都各种因素的,包括情商和精神的不确定性,而不能完全用西方哲学的那一套逻辑思维去分析

Perrychun 回复 @燃点沸点冰点yh

同意。无明就是无明,没有褒贬之意。说因为无知而作死,容易引起情绪共鸣。即便用『作』来形象地讲『行』,也是中性的。十二因缘的各个环节都是中性的,不应掺入价值判断因素。

昺_昺

老师您最好能实修一下,那您会讲的更精彩。

沉默是金_7v2 回复 @昺_昺

身在此山中可能不利老师的思考

飞到九天外 回复 @昺_昺

宗教四分:历史、神学、哲学、文学。实修属于宗教神学范畴,现在讲的是宗教的哲学范畴。

沉默是金_7v2 回复 @昺_昺

老师可能实修会影响他对佛教佛学的理智解析吧

听友186299058

听不懂,努力多听几遍,会懂的,谢谢

常月zxy 回复 @听友186299058

听友利用闲暇之余,将吴老师的佛教哲学和佛教通史两门课程的音频录成了文字版。如果有需要边听边看的同学,可以微信和我拿 加 zhuninpingan15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