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由之名打造的牢笼,里边住了位偏执自私狂

2023-03-27 14:02:0112:17 309
所属专辑:南风瓜友会
声音简介

说到当代年轻人熟悉的作家,估计十个有九个都会说出余华的名字。作为当下因为「有趣」而被大家喜欢的有梗之人,余华的出圈名场面特别多。

比如让他评价莫言的新书怎么样,余华老师当场激情输出「C语言」,说「看完以后首先的感觉是很嫉妒,妈的写的那么牛X我C」。

类似这样的名场面还有:余华说他自己可以靠《活着》这本书活着、让余华给《活着》打分他说打9.4,缺的那0.6去问豆瓣网友、曾经带着史铁生一起踢足球,把史铁生连人带轮椅地拉去给他们当守门员……

可以说,余华本人的风趣幽默和他笔下那些「苦大仇深」的故事形成了强烈反差,他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意外打破「作家」壳子的行为,也让他一跃成为当代年轻人最为熟悉的作家。

对于一向对知识分子有滤镜的观众来说,「作家」可能就是余华这个样子,能在书里写下人间悲苦,也能在生活中谈笑风生。再加上中国人对「作家」这个职业有种天然的尊敬,所以这些人好像干什么都有点意思。

结果吧唧,这两天一篇针对先锋派作家马原的采访,直接一杆子把大众对于「作家」这个职业的滤镜打得稀碎。

先来说说马原这个人。出生于1953年的马原今年70岁,早年间下过乡也打过工,在恢复高考后考上了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主动想找寻自由,于是申请去了西藏。

在西藏度过的那七年里,他写下了《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女神》等等震惊文坛的小说作品。虽然大多数人对先锋派作家知之甚少,但不可否认巅峰时期的马原可与余华、苏童等人齐名。

对于像南风这样平常不看先锋作品、热衷吃瓜的普通人来说,马原这样一个贡献过大作品的作家,跟我们的生活本该没啥交际,可这两天通过《人物》的一篇采访大家才发现,原来揭开「作家」这层外衣,里边是个自私偏执狂。

马原这个人,在2008年查出了肺部肿瘤,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有病就去治嘛,得先确定身体到底损耗到了什么程度,才好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可他的逻辑是:在没有确定肿瘤良恶时放弃治疗,自行寻找治疗方案。

马原觉得,如果查出来有癌细胞那就意味着生命进入了倒计时,可如果不查,那就可以简单处理。

最终,他决定用玄学的方法治疗肺部肿瘤。马原认为水是生命的基础,自己的肺部肿瘤是水带来的,于是他离开上海到海南「换水」,想着把水换好了,或许就能把肿瘤也带走,每天严格实施自己的换水方案。

这种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原身体的病变。

三年后,因为喜欢南糯山的环境,马原又带着全家人搬到了距离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市约30公里的南糯山。在这里,马原和妻子李小花以及3岁的儿子马格,开始了类似「世外隐居」的生活。

咱们先不评价马原搞这种「吸收日月精华和天地灵气」的做法到底是对是错哈,毕竟每个人面对疾病的态度不同,只要当事人和家属没有意见,那我们普通人也没啥意见。

可问题就出现在他对妻子李小花和小儿子马格的态度上。

马原的小儿子马格出生时心脏有问题,孩子上一年级时在学校做体检,心律超过130次/分钟,妻子李小花想带着孩子去医院做检查,可作为爸爸的马原不同意。

马原和前妻有个儿子叫马大湾,兄弟俩虽然是同父异母、年龄差也很大,但感情很好,弟弟长到9岁时哥哥发现了他的身体异常,想带弟弟去做微创手术,可爸爸马原还是不同意。妻子和身边的朋友也劝他,他的态度依旧坚定。

理由是:心脏怎么能动?

就态度坚定到孩子运动一会都会心慌气短、脸色发青,可马原就是不让去医院。

当时他说起孩子的身体异常,依然信奉自己那套自然法则,要用掩耳盗铃、视而不见和自欺欺人的态度来面对疾病。

在马原的强硬态度下,妻子没有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的让学过中医的朋友为孩子调理身体,可马原的态度依旧是「治他干嘛呢?」。后来是不想让妻子过于担心,才放手让孩子去看中医。

马原的原话是:她觉得再坚持一下我可能还会让步,又跟我说,要不就去医院找一个认识的医生。我就跟她说,人生别走回头路……之所以选择不治,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治也治不好。治不好的病,干嘛要费那些神呢。

朋友们,你们能理解吗?反正南风是理解不了。

因为孩子的身体问题,上学这件事也进行的断断续续。坐落在远郊的南糯山没有学校,马格要想接受良好的小学教育就必须要出远门,这对于既要照顾丈夫又要照顾孩子的妈妈来说,是很严重的「负担」。

妈妈认为,孩子正常读书和同龄人相处非常重要,爸爸马原则认为:上学没有用,见识更重要,他也不愿意为了陪孩子上学而离开他喜爱的南糯山。

更吊诡的是,因为爸爸马原的身体不好时常要出入医院,所以一旦爸爸离开家,就会停掉孩子的学业,六年小学,马格只上了三年。时间一长,马原干脆不让孩子上学了。

简单总结,就是九年义务教育不上了。

孩子不上学后,就在家里读马原指定的课本——童话书,每天除了看童话书,就是帮妈妈干活顺便自己玩。马格跟妈妈说过「自己想上学,上学有玩伴」这样的话,他也有正常的社交需求,可马原却认为,最理想的家园不仅指的是物理环境,还包括不让孩子走主流教育路径。

他认为孩子应该无忧无虑地成长,孩子平常听我们聊天,接触的都是书,都是艺术,他能不好吗???

emmm,好浓的一股自负爹味儿啊……

这种相当于半封闭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马格13岁,去年儿童节清晨,马格上厕所时心脏发病,再也没出来。

对于孩子的骤然离世,马原自己在朋友圈写的是:马格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没有任何痛苦,是上天突然接走他。

讲真,南风在写文的时候,一直憋着心里的怒火,想着以平和的第三方视角表达这个故事,尽量不携带私人情绪,可看到马原的这则朋友圈真的憋不住了,这位将近70岁的老头到底在放什么屁啊?!!!

TMD,如果不是因为你拦着不让孩子去医院、阻挠孩子治病,他会年经轻轻就去世吗???

更过分的是,因为马原想住在空气清新的山里,想用空山水气滋养自己,所以他根本没有考虑过心脏有问题的马格不适合居住在高海拔地区,这就导致马格心脏病发时,远在市区的救护车根本无法及时赶到。

在这个家有亲情吗?有点,但绝对不多。和儿子的命比起来,马原更在意他自己。

甚至在儿子死后,他还觉得在13岁逝去的马格是幸福的,因为「他连被女孩骗都没经历过。不经历被女孩骗,被朋友骗,被别人欺负,他的生命里没有丝毫这些东西。你说多美好啊。」

都这个时候了,一个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父亲还在批评不存在的女孩子、朋友,多虚伪多卑鄙啊……

孩子因为自己的失职死去了,妻子因为思念孩子每天以泪洗面,可这个自私狭隘的人想的却是:「有时候看到马格的遗物,我也会掉眼泪,但我难过的是那么好的孩子以后不能陪我了,仅仅是这件事。他走了我不难过,我难过的就是他不能再陪伴我。」

南风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个傻X男的自私了,自己的孩子没了,他难过的是:孩子以后不能陪爸爸了。

对于孩子,他没有悲伤没有自责更没有反省,反而非常平和地看淡了这件事。

《人物》的文章里写,马原对于儿子的态度是:「马格没出意外,没去医院,没有伤痛,他就突然走了。为什么一定要归结到是心脏病?我从来不这么想。他就是寿数到了,他该走就走了。」

「他就是寿数到了,他该走就走了」,这句话你品,你自己品。

说句不该说的,马原要是这么信奉天道,那你自己生病了干嘛还去医院呢?为啥确诊糖尿病之后还没停打胰岛素呢?

就说多可笑吧,一个拒绝现代医学而间接害死自己孩子的人却天天给自己量血压、测血糖、打胰岛素。南风看你寿数也快到了,你咋不走呢?既然上天都来接你走了,你咋还「违抗天命」呢?

有一说一,对于孩子生病这件事,13年来马原也不是没有动摇过。他在自己生病进医院并得到救治后,对于孩子手术这件事没有原来那么坚持了,可后续结果却并没有改变。

多讽刺啊,你就说。他不信任西医也不相信医院,可自己去医院走一遭才明白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

南风毫不夸张的说,马原这个人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一丝一毫的利益,只要是牵扯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就算是妻子和孩子都无法动摇。他既是既得利益的享受者,又是掌控欲极强的父权执行者。

所有的利益都必须围着他转的,钱是他的,房子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也必须是「他的」,这些都是他的所有物。什么都是父亲说了算,他是一家之主。

本应该和他肩并肩的妻子,没有一点点的话语权。

而他喜欢并信奉的那些东西,都是别人做出来给他喜欢的。

马原生病了,大部分家务都是妻子干; 马原喜欢鸡飞争食的美景,妻子却需要打扫遍地鸡粪;马原爱喝山后的茶叶,妻子要爬山给他采摘制作……

在马原心里,所有的一切都服务于他。

更好笑的是,马原发过一组视频,内容是记录他和妻子的日常。比如妻子出门总是很慢,妻子说马原做饭不好吃啥的,都是一些很小的锁事。

他把这些当成是夫妻恩爱的证据,可在观众看来,这就是一位传统女性被压榨的卑微辛勤的日常。

她出门慢,是因为家里总有家务在等着她。马原看似为她下厨做饭,却根本不了解她的口味……

马原眼中的田园生活,对于妻子李小花来说,就是家务成山的「债务」。

毫不夸张的说,套在马原身上那件名为「作家」的滤镜,被现实原地击碎。知识或者说学识与他而言,只是操控妻子和控制孩子的方式。

作家里有像余华那样凭借自己的风趣幽默被年轻人喜欢的,就有像马原这样被拨开真实一面的。退一万步说,作家或者说文艺本身并没有错,有错的是马原这个偏执狂。

南风寻思,任何一个思维逻辑在线的正常人,估计都会想暴打马原,可这件事引起讨论后,依旧有许多支持他、为他说话的人。

他们觉得马原肯定是深爱孩子的,他不听医学建议,以为自己做了明智的决定,觉得是为孩子好,这就是爱啊!反倒是妻子李小花,你明明知道要带孩子去看病,你为什么不去?!

累了,南风真的累了啊,能说出以上那些屁话的人,应该都是父/权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从小就在享受优待,所以一旦受到指责,第一反应就是:那妻子更有问题,你怎么不骂妻子?

每一句针对妻子的指责,每一句对于女性的责问,都是在行使过「我是为了你好」的男性主权后的托词。

南风在写稿时一直在思考,这世界上怎么会有马原这样的人,再一看互联网,嗯,这世上就是有很多「马原」这样的人,很多很多。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以妻之名

一个被丈母娘算计,被丈人嫌弃,被老婆无视的赘婿,走投无路之时,从老家墙壁里撞开了一张瑞士银行黑卡,从此走上逆袭之路……【收听须知】在收听过程中,如想快速阅读小说...

by:小武情感

以诗之名

从创作第一首诗的一九五九年三月算起,到此次新诗集的出版,总数不过四百首的诗歌连接了诗人生命里超过五十年的时光。用诗人借用朋友的话说,“回头省视自己一路走来,可能...

by:一个蚊子划过了天空

以冬之名

“愿你倾一朵雪,致冬。”很久以前,第一次遇见,就被她的声音打动。那时候,还没有道姑,没有很多。只是一遍遍听,一遍遍翻看着那些知音们寥寥却精致的评论,我们只不过...

by:九月长安且听风吟

以家人之名

《以家人之名》电视剧是由丁梓光执导,谭松韵、宋威龙领衔主演,张新成特别出演,涂松岩、孙铱、何瑞贤、安戈等主演,张晞临友情出演的青春成长治愈剧。三个没有血缘关系、...

by:零清音

以角色之名

生活中因为有了故事,所以精彩。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by:月白苍灰

以家人之名

以家人之名剧情介绍《以家人之名》电视剧是由丁梓光执导,谭松韵、宋威龙领衔主演,张新成特别出演,涂松岩、孙铱、何瑞贤、安戈等主演,张晞临友情出演的青春成长治愈剧。...

by:海愔_时空音缘

以爱之名

根据日本真实事件改编,撕开社会平和表象下涌动的暗疮,媲美东野圭吾的女性犯罪小说家姬野薰子首本中译作品!

by:启辰说过要听话

以爱之名

究竟什么是爱?我们又在以爱之名行着多少非爱之事。

by:胡TT

以教育之名

一位12岁孩子母亲的教育心灵成长史

by:燕胜_云上有声

以角色之名

零散片段记录

by:印象派玫瑰